当前“三农”报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_邵志权

当前“三农”报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_邵志权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 三农报道逐渐增多。但随之而来的是, 部分媒体的三农报道出现了“不专业”“不真实”以及“不贴近农村实际”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基本的新闻采编素质, 更要求从业者懂农村、懂政策、懂农民。

关键词:“三农” 新闻报道 问题 对策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许多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场合, 先后作出了一系列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论述。

“三农”的报道也一直是相关媒体的重点报道内容。《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 他们创新报道形式、内容, 为推动中国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今, 微博、微信、自媒体蓬勃发展, 作为主流媒体, 既需要“顶天”, 又需要“立地”, 既要坚守传统调研之法, 又要巧借新媒体之力, 使“三农”报道让群众喜欢读、基层干部乐意看, 在新的新闻业态下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一、当前三农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1、报道主体“错位”。

农业生产者、种养植大户、农村经纪人、农业产业经营者等都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是从事农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1]。可是, 一些涉农报道, 存在着“唯上”的倾向, 围着上级领导“转”, “图解”意图是关键, 长篇大论、“首脑”的宏论多, 农民的声音少;成功经验多, 基层观点少;主题报道在主流媒体中大版面, 连篇累牍,只是交作业。至于有多少农村干部看, 多少农民朋友听, 传播效果如何, 不作考虑, 存在着浮夸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2、 在报道内容上, 缺乏“广度”

随着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的广泛应用, 使得新闻采编人员的采访工作越加便利,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出一批“闭门造车记者”。有些“三农”记者每天坐在办公室, 登陆涉农部门网站, 输入关键词, 搜寻是否有相关文件或者信息发布, 然后复制、粘贴, 根据相关单位发稿要求, 稍微修改一下电头, 就作为新闻登报上刊。这种“三农”新闻报道, 几乎全是干巴巴的文件表述, 充斥着“文件指出”、“通知强调”、“规定明确”等字眼, 而缺乏对相关政策的进一步解读, 传播效果较差。纵观不少地方相关媒体, 大多还是局限于“农田水利”、“粮食丰收”、“农民种养殖致富”等传统内容。其实, “三农”报道的领域非常宽泛, 是新闻报道的“富矿”。比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新出现的“生态农业”、新的生产关系、老龄化社会农村养老问题等都是社会热点, 但相关媒体在这些方面, 尚缺乏深入、系统、具有参考性的新闻报道。

3、在写作技巧上, 缺乏“温度”

“爱的刻度决定新闻的温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闻从业者过度依赖互联网、基层调研不深入, 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写出缺乏“温度”的“三不看”新闻:“自己不愿看、编辑不愿看、受众不愿看” [2]。当前, 在一些相关媒体的报道中, 来自群众“原汁原味”的语言太少、基层一线群众的声音太弱, 频频出现的“说教式语言”, 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拉大了与受众的距离。

二、提高“三农”报道影响力的相关策略

1、确立农民视角,站在农民角度想问题

一是要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人们常说,带着感情才能做好“三农”工作,做好三农新闻报道工作,同样需要带着感情。很难想象一个队农民的命运视而不见而不见丝毫关系的人,能够写出有感染力、能产生巨大社会反响的新闻作品来。近年来,农民工工资和待遇问题、农民工进城的生存状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等等,经过多年来众多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大量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和相关部门的重视,通过这样一种间接的方式帮助农民工解决了生活中的诸多困难,为维持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起到了一定作用,而这种成就的取得正得益于新闻工作者发自内心对农民工的关注与关心。

2、加强记者对农报道的专业性

对于现实传媒从业人员来说,要解决现实中的“三农”新闻质量低下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和新闻素养建设。从事农村板块信息报道的记者要深入农村采访的第一线,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发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难的职业精神,积极投进农村中去,去倾听农民的疾苦之声,去感受他们的冷暖之情。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肩上担负的特殊担子,在充分尊重了解农民的基础上,站在农民的角度思索,切身实地的全面反映农村、农民、农业的真实镜像,深入探究复杂多维度的问题。此外,记者还需加强对农报道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3、勇于创新突破, 在报道形式上“与时俱进”

在几乎“人手一部移动终端 (手机) ”的背景下, 阅读纸质报道的人越来越少, 更多受众在智能手机、电脑上看新闻, 这就要求“三农”报道在形式上也要有所创新[3]。在这方面, 新华社做了许多尝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华社推出“新农新事”系列集成融合报道, 组稿《育种农业:一粒种子的旅行》《外向农业树标杆》《有机农业解“乡愁”》《电商农业成“新宠”》, 重点关注“我国现代农业新业态”问题, 反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当前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机构的深刻变化, 紧扣热点、内容独家、视角独特、采写匠心独具。更值得一提的是, 该组报道不仅通过传统的报纸、网络进行文字方面展示, 还配发相应图片、视频, 并将文字、图片、视频集纳在一起, 以“轻应用”的方式在新媒体客户端展示, 读者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看相关内容。由于语言生动活泼、设计新颖, 报道一经推出便受到业内人士、读者的广泛好评, 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 值得借鉴。

三、结语

报道好三农新闻是落实当前乡镇振兴战略中“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和各地丰富实践, 振奋基层干部群众精神”要求的重要举措。因此, 广大三农新闻从业者不仅要具备新闻专业素质, 更要深入农村、体会民情, 这样才能讲好乡村振兴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方哲范.新形势下电视台如何做好“三农”新闻报道[J].新媒体研究, 2016 (22) 。

[2] [10]讴歌平凡中的伟大 “三农”人物走进新时代[J]. 张莉,许玳萌.电视研究. 2017(12)。

[3] 创新求变 讲好“三农”故事[J]. 赵洪松,胡祥修.新闻前哨. 2016(10)。

论文作者:邵志权

论文发表刊物:《青年生活》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7

标签:;  ;  ;  ;  ;  ;  ;  ;  

当前“三农”报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_邵志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