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了研究空白的古罗马政治史专著--论杨俊明的“古罗马政权和官制史”_政治论文

填补了研究空白的古罗马政治史专著--论杨俊明的“古罗马政权和官制史”_政治论文

一部填补研究空白的古罗马政治史专著——评杨俊明著《古罗马政体与官制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罗马论文,官制论文,政体论文,专著论文,空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古罗马史研究成就斐然,已公开出版发表论著数百篇(部),研究深度和广度均为20年前所不能比拟。最近又读到了由杨俊明先生撰著的《古罗马政体与官制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版),拜读之后,颇有感慨,在此表述出来与读者及该书作者共飨。

该书最大的特点或价值在于填补了中国在古罗马政治史研究中的空白。众所周知,在古代世界各国政体和官制中,古罗马政体可谓颇具特色。一方面,其贵族共和制在各国同类政体中是发展得最典型、最完善的;另一方面,古罗马政体经历了王政—共和政治—元首政治—君主政治的完整、系统演变过程,在政体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体史的模式和范型;另外,在政体发展历程中,古罗马还设置了为数众多的政府机构和官职,形成了机构完善、职责分明、运转高效的官僚制度,这在古代政治史上同样具有典型意义。正因如此,国内一位颇有造诣的罗马史学家曾有一个组织中青年学者撰著《罗马制度史》的计划,但因壮年早逝而未能如愿,给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古代学者甘于寂寞,笔耕不辍,撰著出版了多部高质量的罗马史专著。但其内容主要偏重于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和军事史等,较少涉及政体与官制的沿革。在这种情况下,杨俊明先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完成了这部写作难度很大的古罗马政治史专著,填补了世界古代史学领域的空白,也完成了前辈学者的未竟遗愿,实在是可喜可贺!该书分8章24节,近22万字, 对古罗马从早期王权经城邦共和制和元首制最后到帝制的政体发展历程及演变动因作了全面、深入、系统和颇具说服力的论述;作者研究的官制也涉及勒克斯(王)、人民大会(包括库里亚会议、森都利亚会议、特里布斯会议)、元老院、执政官、监察官、保民官、骑兵长官、行省官吏、军队官吏等古罗马时代的几乎所有官职机构,对其起源、职能、作用、沿革都进行了条分细缕的剖解辨析。全书结构谨严,脉络层次与相互之间的联系清晰可辨,毫无支离破碎之感,使读者在读后对古罗马政体与官制既能从宏观上形成整体认识,又能在微观层面上对不同阶段的政体和各种官职有了细致入微的深入、具体的了解。因此,将《古罗马政体与官制史》称为中国第一部研究古罗马政治史的奠基拓荒之作应是符合实际的。

该书的突出贡献还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政体史以职官制度本身为研究对象,对官僚机构设置及职能进行静态叙述的局面,而用较大篇幅对政体运行机制、政府机构的运作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政治人物的社会定位及其行为作用的约束机制,从而揭示出政治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和制度背景,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政体官制史写得鲜活生动了。作者为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格拉古兄弟、马略、苏拉、恺撒、屋大维、戴克里先及君士坦丁等一系列罗马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寻到了他们在政体史上的应有位置,也使读者对政体官制演变与历史人物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层的体认。

撰著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必须带有著作者个性的东西,那就是独立的研究成果。在这方面,作者也作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对一些历史现象的解释提出了独到见解。如关于公元前510 年罗马人驱逐高傲者塔克文事件,中外学术界一直聚讼纷纭,有的学者将这一事件视为罗马人推翻异族统治的“民族革命”,也有学者主张这是一次“平民革命”。作者通过对事件的背景、过程,尤其是事件结果的宏观分析,令人信服地论证了这一事件首先是一场“宪政革命”。(该书第57页)再如对苏拉独裁的评价,传统观点认为他的独裁与恺撒独裁形同而实异,认为前者代表了元老贵族利益,具有保守性。本书作者则通过分析独裁前后元老院权能的变化,指出苏拉独裁后的元老院已成为他的御用工具,权力已被大大削弱,所以其独裁统治也推动了罗马从共和向帝制的过渡,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对苏拉独裁的实质作出了新的评价,(75—76页)元老院是古罗马官制中最重要的机构,它掌握了广泛的军政财等项大权,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对元老院何以拥有如此之大的权力和权威,国内所有论著均未说明。该书则以较大篇幅从四个方面精辟地分析了原因,使读者对元老院的了解和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67—73页)还有,关于元首政治的实质,传统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政体。该书作者则指出,元首政治是一种介于共和制与帝制之间的过渡政体,元老院尚掌握一定权力。但总的趋势是元首的权力越来越大,元老院的权力则日渐衰弱,最后终于发展成为君主专制政体。然后,作者以8000字的篇幅对此作了极有说服力的精辟论述,(192—203页)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作者观点不落前人窠臼,评价基本上能恰如其分。加之作者充分占有了史料,论证方法科学,因而所得结论基本可成定论,且有超越前人之处。

史料翔实是本书的又一特点。作者对资料的搜集用力甚勤。据不完全统计,除附录所列100种论著外,连同页下注涉及的论著, 仅作者直接引用的资料即达230余种。这其中,既有古典名著, 也有近现代中外学者的研究论著。从时间上看,本书出版于1998年,所引用论著止于1996年,在出版周期不算短的今天,此书在史料的新的方面恐怕已达极限。作者的写作态度也很严谨,对所引用的原始资料和前人成说均一一注明出处,多数页码下端有页下注,有的页下注竟达8种之多。 这一方面增强了本书论述的可信性,提高了其学术价值;同时,这样做也是对学术规范的严格遵循,反映出作者具有的值得赞赏和提倡的良好学风。

从写作风格看,本书叙事与议论结合,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具体情节的叙述,避免了一味抽象概括或一味记叙描述之缺失。既不失历史的真实性,又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作者的文笔也生动酣畅,富于感染力。如在述及共和晚期的腐败现象时,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愤怒鞭挞了罗马高官和承包商腐败贪婪,称其为“吸血鬼”,是“如狼似虎的贪婪之徒”;(155 页)论及马略与苏拉之争则以“苏拉的赫赫战功使宝刀不老的马略黯然失色”作了生动概括;(123 页)在言及屋大维元首政治的建立时,作者形容为“一场以假邀真,以退求进的政治喜剧获得了它的导演者所希望的最佳效果”。(183 页)类似的生花妙笔在书中时有所见,大大增强了这部学术专著的可读性。

此外,书后所附王政时代王表、主要执政官表及帝国王表对读者进一步研究也提供了方便。

当然,作为一部开拓性的研究专著,本书自会存在个别不可避免的不足之处。如作者对共和政体的处理大致采取了介绍论述各种官职的起源、沿革和职能的办法,使读者了解了共和制下各种官职的运作情况。如果再单列一章“城邦贵族共和政治”,从宏观上论述共和政体的起源、演变,则更有利于读者把握这种政体在罗马政史上的地位;再如,三头政治在从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本书对此论述分析似乎稍嫌不足。

还需指出的是,这部著作从用纸印制到装帧设计均极精美,在目前的图书市场上可谓上乘之作。但校对错误还未能完全避免,如第18页第2行“抡班”显然为“抢班”之误;第120页第二行独裁官与狄克推多之间的“。”当为“,”之误,这些误植在本书精深的论述中是微不足道的皮毛瑕疵。

〔收稿日期〕1998—10—20

标签:;  ;  ;  ;  ;  ;  

填补了研究空白的古罗马政治史专著--论杨俊明的“古罗马政权和官制史”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