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14之2第三乐章综合研究论文_张贵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14之2第三乐章综合研究论文_张贵荣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省 成都市 610101)

摘要:众所周知,在西方音乐界的古典主义时期有三位传奇人物,一位是交响乐与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一位是音乐神童莫扎特,另一位则是承接古典与浪漫的音乐巨匠贝多芬 。而本文将要谈及到的正是音乐巨匠贝多芬的奏鸣曲(Sonata),这里主要讲的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巴洛克时期古钢琴的领域音乐大师巴赫为我们写下了称之为“钢琴旧约圣经”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那么既然有了钢琴领域的旧圣经就必定有新圣经,它就是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集。本文主要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作品14之二的第三乐章出发,来对本首作品的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法以及相关演奏风格做一个探讨,有何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贝多芬 奏鸣曲 曲式结构 演奏 风格

一、作品及音乐家背景

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极具个人特色,蕴含深刻的自传性,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和交响曲一样可分为三个阶段:(1)、1800年以前:这个时期一共创作了22首钢琴奏鸣曲,这个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到古典主义精神对贝多芬影响巨大,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作品的曲式和声以及奏鸣曲的弹奏技术上都在寻求新的突破,寻求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时期的作品都很好的为贝多芬后面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1801-1814:这个阶段主要是作品22号到作品90号,这时期的贝多芬对自己前期的作品创作不满意,导致中期的作品越来越深刻自省,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如热情奏鸣曲等都创作于这一时期。(3)、1814年之后:在这一段时期里他一共创造了5首钢琴奏鸣曲,每一首都纷繁复杂,充满自传性,都是不可多得的作品,充分的将钢琴奏鸣曲的技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同时也显示了贝多芬高超的作曲技巧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 本文所涉及的作品属于贝多芬的一首早期作品,14之2的第三乐章。

二、曲式结构分析

作品风格定义:快板诙谐曲 (Scherzo(Allegro assai)

曲式结构定义及调性:本曲属于简单的回旋曲式结构,G大调,3/4拍 ,作品中间一共出现两个插部。

三、作品演奏分析处理

该作品属于14之2的第三乐章,它不同于前面的两个乐章,本乐章一开始就说明乐曲的风格为快速的谐谑曲,或者诙谐的。但本首乐曲却没有采用传统的诙谐曲的写作手法,而是采用了简单的回旋曲式,除了采用G大调的形式之外还采用了c小调、e小调等,变换出现,让作品不等同于传统的奏鸣曲,构思新颖奇特,充满了浓烈的戏剧与诙谐感。可能大家会觉得有点矛盾,矛盾什么呢?我们作品一开始注明说是诙谐,而作品的的实际却又是简单的回旋曲式结构,它一个主题的多次出现证明了这一点,至于为什么这么写,我想或许是作曲家也没注意过这个问题吧,又或者说是故意而为之,这个我们后人就不得而知了,或许也就只有贝多芬他本人知道了吧。 

乐曲一开始就充满了喜悦与欢快,尤其是主题xi、do、re,三个简单的音构成一个动机,采用的是跳音,坦诚直率,预示着贝多芬那种想要跳脱古典的束缚,同时也是贝多芬直爽性格的直接体现。他采用一种音阶式上行的写作手法,此外在演奏技法上面采用的的跳音,让整个乐章充满的诙谐,戏剧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写作手法上借用了海顿谈话般的原则,一问一答,让整个乐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比如乐曲的第一句属于在问问题,而第二句则是在回答问题,一首作品就是这样被贝多芬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些本曲一些演奏上的问题。

1—22小节,是本首作品的主题部分,作品一开始属于弱起拍,采用音阶式的上行写作手法,新颖独特,整个音乐里面充斥着搞怪的戏剧性,一种神经质的感觉。所以在弹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种小技术的训练,三个音之间千万不要滚过去,一定要清晰,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重音不能放在尾音上面而应该在前两个音,另外,上行的每一个三音组都必须弹出层次,渐强的感觉,在每个乐句结束的音的时候必须弱收,虽然最后一个音是强拍,但还是需弹出句子结束的感觉。在接下来的回答式的乐句中是最常见的小音阶技术的手法,弹奏时需要有颗粒性,不要有粘黏,尤其三四指的独立性。此外三个小音阶应该弹出三个层次,就好像你回答别人的问题一般,一遍又一遍很不耐烦的感觉,尤其是第三个音阶连续的三个哆更是表达了这样一种感觉,后面的哆拉嗦加上左手上行的音阶此时也是一种渐强越来越不耐烦急躁的感觉。最后在最后的自由延长音上需要注意的是停够,大概停一小节左右,为后面的因为情绪变化埋下伏笔。

23—41小节,这里是该作品的第一个插部,它的调性由关系小调e小调转到了G大调上,音乐情绪的发展到这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这是一个复合乐段,其次这个和弦在弹奏时要有力,充分利用大臂的力量,沉下去,弹出如交响乐齐奏的效果,除此之外它还是问句,在强有力的疑问过后就是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答。在弹奏十六分三连音的时候要弱奏,与前面的和弦形成强有力的对比,这样一直反复四次,色彩强烈鲜明,有张力。最后在左手八分音符的弹奏上不可弹的过于跳跃,断奏即断开即可。后面有四个小节的链接,两个短和弦和休止一小节,这里注意好节奏就可以了。

42—64小节,是作品第一部分的一个再次出现,也是主题部分,调性还是在G大调,弹奏的方法与主题一样

65—73小节,这里属于作品的一个过渡部分,运用主题部分中间的材料写作而成,一直到后面的一段,调性转到了C大调上。

74—138小节,这个段落是第二次插入部分,调性转到了c大调上,整个部分抒情优美,左手属于从属地位,只为伴奏,但有意思的是有两个贝斯音需弹出来,也就是突出左手伴奏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和倒数第二个音,一直到九十小节,这个地方一连串的和声需弹的有张力。

138—160小节,这个段落和主题一样,主要是再现主题,调性属于G大调上面,后面的链接部分和前面的大同小异,不做过多的赘述。

190—结尾,190到237小节这个地方,要注意三连音只是伴奏,均匀的弹奏即可,突出旋律声部,最值得注意的作品的尾声部分,这个尾声实际上是主题的一个再现,但节奏的对位上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视觉对位节奏,变成了二对三的听觉节奏,这里弹奏时需用左手去对右手,带上踏板,最后以弱声的la,sol,fa戏剧性的结束了全曲。以上纯属个人见解,希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2][美]露丝·史兰倩丝卡 .《指尖下的音乐》[M].王润婷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张贵荣(1994年—),男,汉族,四川西昌人,硕士研究生,单位为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为音乐。

论文作者:张贵荣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14之2第三乐章综合研究论文_张贵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