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负迁移视角下高中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分析及对策论文_王 莉,许炳坤

母语负迁移视角下高中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分析及对策论文_王 莉,许炳坤

王 莉 许炳坤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学者的不同观点,提出了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着重讨论了高中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高中英语写作;中式英语;分析;对策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的影响,人们对第一语言习得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六十年代末期,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利用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学习者第二语言行为,并试图从不同角度对第二语言进行研究。针对中介语理论,早在1966年,Newmark就提出了有关母语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中介语的理论。他认为,中介语中出现的类似与母语的特征,是学习者出于无奈,因自己的目的语水平不足而做出的一种“过渡”。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提出了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并于1972 年在其“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中对“中介语(Interlanguage)”给出了的定义:中介语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特的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本族语同目标语的中间状态。由于它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结构系统,又不同于所学语言的结构系统,而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故称为中介语,它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和系统性四个特点(Selinker,1972)。

中式英语是汉语向英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中介语,明显带有中式的思维和汉语的痕迹的特点,具有必然性和过渡性,正如Rutherford(1987)曾指出,在英语写作中,机械的逐字逐句的翻译正是中国学生在写作中常用的手段。此外,Joan Pinkham(2000)就在其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中从一个英语本族语的人的角度收集了大量中式英语的实例,分门别类,详剖细解,揭示了中国人写英语易犯的错误,尤其是文体修辞的毛病。

语言迁移理论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外语的习得和学习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Lado (1957)年提出了“语言迁移”的概念,指出学习者往往把其母语语言及其文化中的形式和意义迁移到所学的外语语言及其文化当中,这种迁移既体现在学习者的口语表达以及在与该外语文化有关的行动中,也体现在理解领会该外语语言及其文化的过程中。其他学者如 Faerch和Kasper(1987) 也下过这样的定义: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程序,通过这种程序,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展或使用其中介语过程中激活一语或N语知识Odlin (2001) 将语言迁移称为跨语言的影响,且该定义被称为最能涵盖语言迁移实质的定义。当时人们从各个方面对语言迁移进行过探讨和研究,如拉多等人认为,语言迁移现象是语言习得的一种主要障碍,但Corder(1967) 等人却认为,语言迁移现象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并不是至关重要的。杜雷(Dulay)和贝特(Burt,1974)也认为,语言迁移是语言习得的一个过程,它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不是一个有意义的因素。

从结果看,迁移可以分为两种,即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Susan M. Gass & L. Selinker,2001)。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出现正迁移,对外语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迥异时,二语学习者就会感到学习很吃力,而这时学习者如果还运用母语的某些语言规则来学习目的语的话,就会产生语言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这会阻碍外语的学习或习得,在干扰严重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即一种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的一种语言的泛式 (Richards, 2002)。从分类上看,语言迁移可以分为“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和“语内迁移”(Intralingual Transfer)。中式英语的产生主要是源于语际迁移。Carl James(2001:179)基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运用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迁移分析的方法研究“负迁移”发生的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于中式英语概念的界定,惯用法教授葛传椝(1980:24)指出在语法和用词方面基本上不能算错而意思也还明白可是明显地从汉语思维产生而英语民族的人们并不那么说的那种英语就是中式英语。其他一些研究者,如李文中(1993:18-24)对“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做了明确区分,指出“中国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陈三东(2005:71-75)从语音、词法、句法、语篇及语用的层面分析了中式英语的特点;庄绎传(2000: 7-10)指出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英语的三个特点:替代、主谓搭配和主从关系来避免中式英语;王俊英(2008)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有声思维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归类分析,指出中式英语是由于二语心理词汇的不完整和语义联系不完善所造成的。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母语的迁移是一种不可否认的现象,“必须重视母语的迁移作用”(俞理明,2004:76)。而在“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研究中,就写作方面而言,国内的学者也在不同角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周仕宝(2002:51-56)将中式英语的错误分类,确定了中式英语的定义和语言迁移的概念,可以从英语写作中的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修辞层面、语篇层面等分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影响。针对如何应对和解决“负迁移”带来的影响,吴丁娥(2001:119-123)通过对汉语负迁移对中国学生英文写作时造成的各类错误分析指出,要解决“负迁移”问题应当提高英语教师的认识,即注重语言交际重要性、英语文化传达、汉语思维和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陈璟(2003:54)结合课堂教学对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尚秀叶(2006)运用应用错误分析理论,着重调查和分析了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陈丽萍(2008:16)提出通过篇章背诵克服母语的负迁移,其目的是增加目的语的输入量。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已将“中式英语”与“母语负迁移”二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如骆贤凤、聂达(2002:50-53)通过分析中式英语实例,指出母语的负迁移是产生中式英语的原因之一,负迁移是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徐文丽(2005:13-16)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语言负迁移现象并提出了实际的解决对策。陈磊(2007)结合语言的迁移理论分析了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科版英文摘要写作中的中式英语并发现负迁移在其所研究的迁移现象中占有最大的比例,为科技英语的写作提供了一些启发和指导。张海燕、刘荣(2009:83-85)在其“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表现及其对策”中指出了一些母语负迁移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表现,提出了克服负迁移以促进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策略。

以上关于国内一些学者在“中式英语”、“负迁移”现象以及“中式英语的负迁移”等方面的研究。虽然涉及到英语写作的各个方面,但是大都是关注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写作,将具体的研究角度定位在高中英语的却很少。就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而言,“中式英语”是阻碍学生掌握英语的一道主要障碍,也是习得过程中产生“负迁移”的主要表现形式。高中生英语写作中频频出现“逐字逐句的翻译”正是“中式英语”,也是母语负迁移在思维上的表现形式之一。除思维之外,写作中的词汇、句法、语篇、文体以及语用等方面也会受到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亦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鉴于中式英语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大部分的国外学者都是从理论上就中式英语的产生加以阐述,只有极少部分研究者能列举出中式英语实例,如上文中提到 Joan Pinkham。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丰富的过程,影响其学习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母语,年龄、认知方式、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等。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母语负迁移是中式英语产生的重要原因。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说出或写出带有汉语语言规则和汉语思维习惯的英语,其原因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到汉语语言规则和思维习惯的影响,这种影响便是汉语的负迁移。总而言之,中式英语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母语负迁移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形式,而母语负迁移则是出现中式英语的重要原因。

目前国内关于负迁移与中式英语结合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写作和翻译,而对于口语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结合中式英语的研究。除此之外,还可以拓展负迁移在语言使用领域的研究,比如听、说和读等技能的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241000

论文作者:王 莉,许炳坤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25

标签:;  ;  ;  ;  ;  ;  ;  ;  

母语负迁移视角下高中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分析及对策论文_王 莉,许炳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