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措施、新经验、新成果--全国文明办公室主任培训班典型经验摘录:“四农”:山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_农民论文

新措施、新经验、新成果--全国文明办公室主任培训班典型经验摘录:“四农”:山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_农民论文

新举措 新经验 新成就——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典型经验摘登——“四在农家”:山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训班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农家论文,积极探索论文,新举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坚定信念、务求必胜”的遵义会议精神,结合市情,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全面小康建设,促进了“四个文明”协调发展,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目前,全市已完成“四在农家”创建点5700多个,覆盖2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300多个村。到2010年,全市80%以上的农民将参与并受惠于“四在农家”创建活动。

一、丰富内涵、拓展领域,引领农民创造文明、享受文明

1.以“富”为核心,打牢发展基础。长期以来,遵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创造性提出农业实用技术“五突破”,解决了广大农村的温饱问题,使遵义成为名副其实的“黔北粮仓”。八十年代中期,结合山区农业特点,大力实施非耕地开发,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新世纪之初,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新“五突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按照“东茶西竹南药北菜中辣椒”的思路,强力推进“六个一百”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西部茶海富了农家、美了山乡;三百里竹廊构筑了生态画廊、绿色银行;药材基地造福了百姓、支撑了产业;规模养殖丰富了餐桌、打造了生态畜牧大市;小小辣椒红透黔北半边天、做出了品牌;蔬菜产业快速发展、鼓起了农民腰包;集团帮扶帮出了成效、破解了攻坚难题;乡村旅游热火朝天、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打工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锻造了新型农民。200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0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339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88亿元,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2.以“学”为根本,培养新型农民。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狠抓“两基”攻坚,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两基”目标提前于2005年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确保教育公平,促进了各类教育健康发展。二是广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2至3门农业适用技术和1种以上非农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发展能力、增收致富本领。“庭院学校教技术,利用技术增收入”,图书室内、院坝当中、田间地头都是农民培训的课堂,一大批新型农民迅速成长起来。三是加快了农村文化建设。按照“建得起、管得好、愿意学、用得上”的原则,整合“万村书库”、“农民文化家园”、“农家书屋”等项目,在每个村建一个便民图书室,组织开展“读书用书科技示范户”评选等活动,调动广大农民参与读书用书的积极性。四是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远程教育、“电视进万家”、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搭建起更多更便捷的学习平台,让农民群众多渠道、多层次、持久性地开展学习、提高素质。

3.以“乐”为动力,提高幸福指数。一是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坚持开展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并积极组建农民文化宣传队伍,深入挖掘了农村花灯、傩戏、薅秧歌、金钱杆等民间艺术,着力培养一批农村文艺骨干。全市常年活跃在农村的各种文艺宣传队伍近千支,每年为群众演出上万场次。运动场地修进了村村寨寨,健身器材安到了农家小院,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农民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周”、农民运动会成了农民朋友的节日。随之改变的是参加锻炼的多了、参与赌博的少了;打球比赛的多了、寻衅滋事的少了;邻里和睦的多了、发生纠纷的少了;农民群众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提高了素质。二是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目前有544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24%,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重病不出县,有病及时上医院”,用最少的钱享受到了更多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了农村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4.5万户近33万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人口和计划生育有机地融入了“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中,低生育水平继续巩固,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不断完善;“平安村寨”建设深入开展,安全文明、和谐平安的社区、村寨、乡镇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积“小安”为“大安”,以小环境平安和谐促大环境平安和谐的良好局面,农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4.以“美”为目标,构建和谐家园。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新农村,既讲究环境美,更追求心灵美。在环境美方面,以“四有五通三改三建”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实现了乡乡通油路,94%的行政村通公路;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1300多个村用上自来水和清洁卫生饮用水;基本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新建沼气池36万多口,农村能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为农村生态保护和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实施多年的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等造林绿化措施显现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9%;通信事业发展快速,通讯网络覆盖所有乡镇1600多个村,促进了农村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聚集。加强了村庄规划整治,坚持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按照依山顺势、聚散相宜的原则建设和改造民居,不搞大拆大建,尽量不占耕地、节约用地,保护好原生态,使2万多栋错落有致的黔北新民居在青山绿水掩映下成为遵义“四在农家”创建的一大亮点。结合“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的开展,农民群众植树、种花、排污水、清垃圾、治环境,昔日“脏乱差”的村寨变成了村容整洁的新农村,优化了人居环境,改变了生活陋习,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心灵美方面,开展了“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诚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教育活动和“关爱留守儿童、关怀孤寂老人、关心外出农民工”的“三关工程”,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村镇”、“平安村寨”星罗棋布,“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青年文明户”、“和谐家庭户”、“科技示范户”、“卫生光荣户”比比皆是,各类评比活动催生了文明乡风,农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创新机制、加强领导,推动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1.创新“党政引导、村组自治、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的运行机制。党政引导,就是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同时,组织各级各部门出政策、抓规划、做协调、搞调研,积极支持创建活动。村组自治,就是依靠农村基层组织、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农民的创造能力。部门联动,就是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工作优势,修路有交通部门技术把关,建房有建设部门免费设计图纸、培训工匠、把好工程质量和验收关,建沼气池和改灶有农业部门指导,改水改厕有卫生部门帮助,种大棚蔬菜有农办扶持等。资源整合,就是在引导、挂帮的过程中,将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工作格局。

2.创新“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尊重意愿、循序推进”的工作机制。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群众意愿,制定创建规划,划分不同创建层次和类型。在贫困地区,结合扶贫开发,进行普及型创建,重在更新观念、发展生产、培育自强精神,加强以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在生活基本殷实的地区,结合小康建设,进行小康型创建,重在激励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快发展,完善路、水、电、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好家园,不断向小康迈进。在生活相对富裕的地区,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村庄整治、小集镇建设,进行宽裕型创建,进一步调整结构、做大产业、做优品牌、做强企业。坚持“不下指标、尊重意愿”,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违背群众意愿,不下任务指标,不考核评比。创建中按照“村民主动申请,村组提出方案,乡镇集中申报,市县编制规划”的程序进行。每个创建点的投资投劳、土地调整、财务管理、关系协调等,都采用“一事一议”的民主办法运作,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开展创建。

3.创新“财政补助、单位帮助、群众自助、社会资助”的投入机制。多腿走路、多方出力、受益群众为主体,采取各级财政投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2001年以来,各级政府投入财政资金约2亿元,各级部门帮扶5600多万元,社会捐助5200多万元,为创建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4.创新“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入户、群众自主”的推进机制。几年来,市县领导和机关部门每年都定点挂帮到各个创建点,实行挂牌创建。市领导每人每年挂帮1至3个创建点,每个点20万元的创建补助经费;市直机关部门每年包一个村,建立部门挂帮制度,实行责任、工作、任务、目标四捆绑。2008年,由“分散挂帮”转向“连片打造”,市四家班子和军分区分别牵头打造一条“四在农家”创建示范带,做好高规格示范带动。创建中以农民为投入主体和建设主体,广大基层干部“来自农村为农村,服务农民为农民”,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县乡机关干部不断充实到村,建立了“干部工作在村、生活在村、考核在村”的“三在村”机制。在一些创建示范点上,县创建办公室就设在村里,“领着农民干,帮着农民算,一同搞创建”,真正转变了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达到了群众满意、组织放心,为“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标签:;  ;  ;  ;  ;  

新措施、新经验、新成果--全国文明办公室主任培训班典型经验摘录:“四农”:山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