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旅游资源_生态旅游论文

论生态旅游资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资源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Q149

“生态旅游资源”一词是随生态旅游活动而出现的概念,它是吸引生态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客体,又是生态旅游活动得以实施和生态旅游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态旅游发展不够成熟的今天,由于生态旅游概念本身存在争议,致使作为生态旅游对象的生态旅游资源概念也没有公认一致的定义。在大量吸取前人工作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工作,拟在此讨论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其分类系统。

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

我们认为,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业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

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要点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活动可视为一个系统,构成生态旅游系统的基本要素可分为四体,即主体(生态旅游者)、客体(生态旅游资源)、媒体(生态旅游业)和载体(生态旅游环境)。生态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系统中的一大要素,从其定义出发,与生态旅游的四体要素密切联系,见图1。

图1 生态旅游资源的四个基本要点与“四体生态旅游系统”

从图1可知,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吸引生态旅游者的“吸引功能”,作为生态旅游活动对象的“客体属性”,为生态旅游业实现效益的“效益功能”和保护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需要”四个基本要点。

生态旅游资源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的比较 “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杨桂华,1994)。其基本点有三,即吸引功能、效益功能和客体属性。表面上看,似乎生态旅游资源定义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定义基本点只差一个“保护需要”,但实际上,相同的三个基本点也存在内涵上的巨大差异(表1)。

表1 生态旅游资源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比较

吸引动力

吸引功能满足游客旅游需要

效益内涵

效益功能效益关系

客体属性 性质

保护目的

保护需要保护对象

保护措施

类型内容

生态旅游资源

要点数量 4个

要点内容 ①吸引功能②效益功能③客体属性④保护需要

生态美(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真、善、美)

吸引功能 回归大自然

经济、社会、生态

效益功能 三大效益横向上的协调发展与三大效益时间纵

向上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考虑

客体属性 一切具有生态美、又能经开发利用产生效益的

自然生态系统及天人合一的人文生态旅游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需要 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环境、旅游目的地社区

利益

贯穿于规划、开发、利用、管理各个方面

类型内容 传统大众旅游资源

要点数量 3个

要点内容 ①吸引功能②效益功能③客体属性

美、奇、特

吸引功能 身心疲劳的恢复

经济、社会、生态

效益功能 三大效益横向上的协调发展

客体属性 一切对游客有吸引力,又能开发利用产生效益的客体

保护需要 不提或提得少

生态旅游资源概念的争议 生态旅游资源概念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其客体属性的具体范畴,总结起来有下述几种。

1.自然和文化的争议 在生态旅游的最初概念的界定中,明确了生态旅游的对象,即生态旅游资源是“自然景物”,西方不少国家也严格按此来规定生态旅游资源的对象,尤其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几个生态旅游发展走在前面的国家,更是把生态旅游的对象限制在“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园”、“热带丛林”等纯“自然”的区域。生态旅游传至全球后,一些历史悠久的国家如东方的中国,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已经将自然的山山水水熏染了浓浓的文化味,如中国名山五岳,自然和文化是无法分离开的,在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这些区域处处闪烁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美”光芒。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资源不仅仅只是具有“自然美”的大自然,还应该包括与自然和谐,充满生态美的文化景观。

2.“自然”的进一步争论 生态旅游传至中国后,一部分学者严格按生态旅游概念的最初要点来思考,认为只有自然才是生态旅游资源,在实际操作中,结合中国的国情,出现下述几种争论。

○只有自然保护区才算生态旅游资源地

西方国家的国家公园实质上是自然保护区,只是其功能一开始就确定为保护和休闲,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走过的是一条由严格保护到逐渐扩大到生产和旅游的道路。在中国旅游最初开发对象是以历史古迹为主的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等地的状况下,恰逢自然保护区寻找保护的经济支撑开发时,同时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也因环境质量好能得到游客的青睐,很自然地,就将生态旅游开发对象定位在自然保护区。近几年中国生态旅游研究和开发也都把自然保护区作为聚焦点。

○森林即为生态旅游资源

在大自然中,最具自然韵味的首推森林,我国的森林保护较好的地方多位于山地,山地的起伏和森林的茂密,颇具生态美。在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中,人类很自然地就将自己走出的森林故乡作为回归的对象。我国过去开发不甚好的森林公园也遇良机,森林公园多位于自然保护区,这就使森林的旅游开发成为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聚焦点上最闪亮点。

3.物质和精神的争论 物质性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是生态旅游资源,对此争论不大,但“精神”是否是生态旅游资源却存在争议,我们认为,附着于物质景观上的精神,不仅是生态旅游资源,而且还是其灵魂,是旅游资源开发时需要发掘出的、深层次的吸引游客的精髓。只是和物质相比,它是无形的,据此,我们可将生态旅游资源的物质部分视为“有形生态旅游资源”,精神部分视为“无形生态旅游资源”。其中无形生态旅游资源的内涵是蕴藏于有形旅游资源中的美学内涵、科学内涵、文化内涵、哲学内涵及环境教育内涵。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

生态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旅游业吸引游客的“资源”,旅游开发利用后应产生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然而其本身又源于自然,在经济、社会、生态和自然四个方面都具有自己的属性特征。据此我们总结了生态旅游资源的十大特征。

原生性与和谐性 原生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是原本自然生成的,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始森林”。原生自然生态系统既包括让人赏心悦目的山青水秀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也应该包括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荒漠。原生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生命与当地环境磨合而成的,除了其感观上的赏心悦目,更以它丰富的美学、科学、哲学及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和谐性是指人类遵循生态学规律,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形成有的是因生产力限制顺应自然而建,如农耕文明的田园风光;有的则是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所建,如中国名山、中国园林;有的则严格遵循自然生态学规律所建如野生动植物园等。这些文化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人与自然和谐,或者说具有和谐之美。

综合性与系统性 综合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是由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及当地民族等生态因子所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如森林,其生长离不开当地的气温、水文及土壤,其内有与之相互依存的动物,当地人依靠它而生存和发展。系统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各组分之间,系统的内部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限制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其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自己特有的生态结构特征和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循环,游客作为一生物体参与到这一系统的同时,也对这一生态系统的演替发挥重要作用。

脆弱性和保护性 脆弱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对作为外界干扰的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超出这一限度就会影响和破坏这一系统的稳定性。从旅游开发方面看,不了解生态旅游资源的这一特征会造成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从旅游管理方面看,只顾眼前旅游经济效益,不顾生态旅游资源的承载力的超载经营必将对生态旅游资源造成破坏。针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为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护成为必然。欲在旅游开发和管理中有效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就必须遵循生态学规律,在开发上应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在管理上应杜绝旅游超载现象。

广泛性与地域性 广泛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作为客观存在,分布极为广泛,从天文空间规模来看,不仅地球上存在生态旅游资源,在宇宙空间也存在吸引人们前去探讨大自然之秘的东西,当然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只能作为“潜在”的生态旅游资源;从地文空间规模来看,整个地球,从赤道到两极,从海洋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存在生态旅游资源。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过去无人问津的南极北极也逐渐由科考转为生态旅游之地;从区域空间规模来看,不仅人烟稀少的山区,在城市附近甚至城市内也都存在生态旅游资源。地域性是指任何生态旅游资源都是在当地特有的自然及文化生态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与其它地方不同的地方性特征。即大自然中,无法找到完全一致的两个地方,存在永恒的差异。如海洋和陆地不同,森林和草地不同,即便是森林,北方的森林与南方的森林不同。正是这种不同,这种差异的区域性构成了吸引游客的真正动力。

季节性和时代性 季节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致在一年中随季节而变化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生态旅游活动的季节变化。如春季春暖花开,适于温带地区久困严冬的人们外出;夏雨地区的夏季适合观瀑等活动;秋季红叶是九寨沟和北京西山最佳景致,冬季白雪皑皑、千里冰封则是滑雪和观冰雕的最好季节。实质上,从时间上来看,自然景致在一日内也有变化,出现具有旅游意义的生态景致,如清晨的日出、傍晚的日落,都是人们观赏的自然生态景观。时代性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由于旅游者的兴趣的变化,旅游资源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我国现代旅游发展之初,认为只有文物古迹才是生态旅游,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绿色旅游消费潮的兴起,自然生态也逐渐作为旅游对象而成为生态旅游资源,食农家饭、喝农家水的田园旅游也仅是近几年才兴起的生态旅游活动。相比之下,一些热极一时的人造景观却因对游客失去吸引力而从旅游资源的范畴中隐去。

精神价值的无限性 精神价值的无限性是指渗透于有形生态旅游资源内的无形的精神价值是允许人们或留给人们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和有形生态旅游资源客体在空间上的有限性相比,这一创造和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精神价值包括美学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环境教育价值。我们认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修路筑桥开饭店,更重要的是从有形的生态旅游资源中发掘出精神价值。事实也证明,一个地方旅游开发成功与否,这一点是关键。所谓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不确定性,正是指由于其内涵精神价值挖掘得是否正确、是否精深,决定了其对游客的吸引力,进一步体现在经济效益上的表现。

特异的民族性 特异的民族性是指受文化熏染的自然或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在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的作用下,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特征,如在我国高海拔藏区的严酷自然条件下,由于畏惧大自然,不少雪山都被视为神山,藏传佛教地区现今还能见到神牛、神羊、神鸡、神鸭等。一些风情较为浓郁的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图腾,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这些民族性各地不同,因而特异的民族性成为吸引游客的精髓所在。

不可移置性与可更新性 可移置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其他地域性的特征决定了它在空间上不可能完全原样的移位的特征。任何生态旅游资源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域及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可以移植一棵树,但却不可能移去其周围的环境及相互间的关系,故整个生态系统是不可能移置的。我国曾一度时兴将不同地域上的人文旅游资源移置浓缩于一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如“锦绣中华”、“世界公园”等,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初期,游客不甚成熟,中国经济发展与旅游需求关系不对称的状况下,这种移置景观确有市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客的成熟,这种只能移其“形”而难以移其“神”的景观生命力每况愈下,认真分析不难发现,这一做法本身就是违背旅游资源“不可移置”性的规律的。事实证明了人文景观移置尚且如此,生态旅游资源就更不能移置了。可更新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其生态系统内生物组分的可更新性决定了它在生态规律下可以重新形成新的生态系统的特征。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我们在生态旅游开发时,可对一些过去曾被工农业及旅游影响甚至破坏的生态景观进行生态建设,如陡坡地上的退耕还林、污染水体的治理。也正是因为这一特征,使旅游业具有保护和治理环境问题的潜在功能。

市场需求的多样性 市场需求的多样性是指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品位及空间距离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各种各样的。从资源类型上看,有的游客喜欢秀美的山青水秀景观;有的喜欢一望无际的旷美的大海、平原、沙漠景观;有的喜欢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景观;有的喜欢世外桃园的田园景观……。从品位上看,由于高品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意味着高价值,游客各自经济上的差异就决定了有人出入于世界自然遗产地;有的则寻求便宜的一般目的地。从空间距离看,游客的旅游需求是由其剩余经济和闲暇时间所决定的,一些剩余经济丰足、闲暇时间多的人往往喜欢远距离旅游,反之则寻求近距离地旅游;并且,既使是同一游客,闲暇时间长的期间可能出远门旅游,而类似周末的短时间休闲往往选择近郊地。生态旅游资源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旅游开发也应以满足游客的多样需求来规划设计。

旅游经营的垄断性 旅游经营的垄断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其地域性和不可移置性决定了经营者具有独家经营的垄断性特征。正因为这一特征,在旅游经营上,不需要打“假”,因为游客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真假经纬是有足够的分辨能力的,生态旅游资源的“专利权”也是受到“大自然”的保护,无人能够侵犯的。如湖南的张家界森林公园由湖南经营。美国或中国的北方等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再推出第二个张家界森林公园。

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为了能够系统地认识、开发利用及有效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任何资源的分类,依据不同,其分类系统也不同,生态旅游资源也如此。现将我们的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依据及分类系统介绍如下。

分类依据

1.成因依据 生态旅游资源的形成是经几十亿年大自然的造化,人与自然上千年的共同创造和保护才得以展现其风采的。从旅游资源特征的主要因素看,若将生态旅游资源最大的审美特征从“自然美”扩展为“生态美”来考虑,则凡是具有生态美的,无论其成因是自然、人与自然营造还是保护均是其高一级分类的依据。固生态旅游资源据其成因可以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或人与自然共同营造)生态旅游资源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2.主导因素依据 在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分类中,我们发现决定其生态系统的众多影响因素中,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我们以其为依据进一步划分为陆地生态旅游资源和水体生态旅游资源。且进一步可将陆地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森林、草原、荒漠三类,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海滨、湖泊、河流、温泉四类。

3.人类利用依据 在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分类中,决定其特征的是人类当初利用自然的目的,如将自然利用于农业的营造形成的是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利用于游赏的营造形成的是园林生态旅游资源;利用于科研和科普的营造形成的是科普生态旅游资源。

4.保护性依据 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进一步划分中,其保护的原动力成为这一类生态旅游资源分异的主要因素,以其为分类依据,可将其分为自然保护、文化保护、法律保护三类生态旅游资源。

5.旅游价值依据 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第二级分类,我们以其旅游价值为划分依据。陆地生态旅游资源,若据其生态特征,可以系统地分为森林、灌丛、草原、草甸、荒漠、冻原等,这其中最有旅游价值的是森林、草原和荒漠,故陆地生态旅游资源进一步分为上述三类。同理,水体生态旅游资源中,最有旅游价值的是海滨、湖泊、河流、温泉,则其以此进一步分为四类。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系统 根据上述5个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依据, 我们采用自上而下据差异逐渐分类的方法,具体采用三级划分,第一级分为3个大类,第二级分为8类,第三级分为26小类,形成了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系统。(见表2)。

表2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系统

第一级(大类)第二级(类)

陆地生态旅游资源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水体生态旅游资源

人文( 人与自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

然共同营造) 园林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资源 科普生态旅游资源

自然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文化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法律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第三级(小类)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草原生态旅游资源 荒漠生态旅游资源

海滨生态旅游资源 湖泊生态旅游资源 温泉生态旅游资源

河流生态旅游资源

田园风光生态旅游资源 牧场生态旅游资源 渔区生态旅游资源

农家生态旅游资源

中国园林 西方园林

植物园 天然野生动物园 自然博物馆 世界园艺博览园

北极生态旅游资源 南极生态旅游资源 山岳冰川生态旅游资源

宗教名山生态旅游资源 水源林生态旅游资源

世界遗产 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 风景名胜区

标签:;  ;  ;  ;  ;  ;  ;  

论生态旅游资源_生态旅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