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应用价值论文_唐慧君

(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次选取研究对象为74例乳腺癌患者,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均实施手术治疗,且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即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各37例,并对两组乳腺癌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上肢功能优良率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 观察组37例乳腺癌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存在较大差异,即观察组数据5.41%(2/37)低于对照组数据24.32%(9/37),P<0.05。观察组37例乳腺癌患者的上肢功能优良率与对照组对比存在较大差异,即观察组数据97.30%(36/37)高于对照组数据72.97%(27/37),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恢复上肢功能,且进一步改善预后,值得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护理;乳腺癌;上肢淋巴水肿

乳腺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通常选择手术治疗,但是容易在治疗过程中损伤腋窝淋巴系统,继而导致淋巴液回流,诱发水肿等症状[1];我院为了探究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应用价值,选取研究对象为74例乳腺癌患者,见正文描述:

1资料且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选取研究对象为74例乳腺癌患者,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均实施手术治疗,且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即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各37例,并对两组乳腺癌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上肢功能优良率进行观察及评估。观察组37例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值(44.51±0.32)岁,年龄上限值62岁,下限值27岁;其中左侧病变18例、右侧病变19例。对照组37例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值(44.55±0.36)岁,年龄上限值62岁,下限值28岁;其中左侧病变19例、右侧病变18例。文中74例乳腺癌患者对比的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研究性。

1.2方法

对照组方法--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手术治疗结束后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进行手指、腕关节及肘关节锻炼,一天4次;且在术后第二天指导患者进行腕关节、肘关节内收及外展活动,限制肩部关节活动,有利于促使腋下伤口痊愈;术后1周指导患者行伸屈关节活动,一天4次,一次15分钟,且让患者完全掌握按揉操作;术后2周指导患者行上肢上举锻炼,一天三次。

观察组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如下叙述:

(1)心理护理:手术治疗结束后可随着麻药的消退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继而导致患者产生较大的情绪变化,如焦虑、抑郁、不安等,不利于预后恢复,故此护理人员需在患者麻醉清醒后告知其手术治疗效果,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除此之外,向患者介绍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有利于提高积极性和依从性,且以平和心态面对康复训练。

(2)手法按摩:主要按摩部位在于正常淋巴系统,为此需从远心端开始,逐渐向近心端靠近,每次按摩时间为20分钟,一天两次;与此同时评估患者上肢淋巴水肿,且指导患者平卧于床上,可从耳后、侧颈、切口上部、切口下部、腋下、上臂内侧等部位开始按摩。

(3)加压:术后7-10天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加压治疗,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患侧肩关节以下部位,且借助套袖包裹,压力设置为20-150mmHg,一次为30分钟,一天两次,疗程为10天,若加压期间皮肤颜色及患者感觉异常,则需立即停止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且评估74例乳腺癌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上肢功能优良率。

上肢功能优良率[2]:主要是对肢体上举能力、外展能力及旋转能力进行评估,分值0-100分,分为三个等级。

1.4统计学分析

文中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上肢功能优良率等数据(计数资料)均应用医学SPSS20.0版本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值检验,以P<0.05表示文中74例乳腺癌患者对比的资料存在明显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

观察组37例乳腺癌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存在较大差异,即观察组数据5.41%(2/37)低于对照组数据24.32%(9/37),P<0.05。

3讨论

乳腺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能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目前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虽然能够清除病灶组织,但是仍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尤其是上肢淋巴水肿症状,可表现为疼痛、肿胀,且限制上肢活动能力,故此我院建议手术治疗结束后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减少上肢淋巴水肿发生风险,继而改善预后,以达到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目的[3]。

以往临床上选择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该效果不理想,故此在临床上被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所代替[4];综合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要是从康复锻炼、心理护理、手法按摩以及仪器加压等方面入手,能够对上肢淋巴水肿起到明显预防作用,如通过手法按摩开放交通支,且进一步促进淋巴液回流,以达到改善水肿程度;若是仍存在明显水肿症状,则在手法按摩的基础上加压仪器,主要是通过对上肢施加压力,继而起到减轻水肿、消除水肿的作用[5]。

总而言之,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恢复上肢功能,且进一步改善预后,值得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敏敏.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效果评价[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2):3007-3007.

[2]刘晓溪,王世宣.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因素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8):715-717.

[3]马富玲.康复小组干预模式在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9):22-24.

[4]张晓芹,吴锦明,李琴,等.多种护理方式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干预效果比较[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3):1540-1543.

[5]沈怡,强万敏,唐磊,等.乳腺癌术后重度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延迟就诊原因的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8):1699-1702.

论文作者:唐慧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0

标签:;  ;  ;  ;  ;  ;  ;  ;  

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应用价值论文_唐慧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