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论文_马海琼

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论文_马海琼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徐汇 200237

摘要:在创新创业背景下,为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积极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服务的研究,不断细化学生的信息服务需求、创新图书馆信息服务内容、构建多元的信息服务方式、提供合适的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图书馆馆员的能力水平,通过各种方式促进高校图书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为学生构建更好的学习及成长环境。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具体路径

引言

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虽然还在起步探索阶段,但会成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与潮流。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及服务遇到了一些新的变化。要应对这种变化,高校图书馆需要将管理的重心放在服务上,致力于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服务的创新与优化。只有以智慧图书馆为切入口,探索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愿景,加以落实,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高校图书馆事业健康稳健的发展。

1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1.1知识共享性

智慧图书馆具有网络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外部特征,其能够利用网络化技术将读者与图书文献和图书馆员之间实现互联,将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实现图书馆前后内部的智能互联,从而展示出其知识共享的特点。智慧图书馆的知识共享性主要体现智能图书馆系统减轻图书馆员的工作负担,给读者提供全方位与一体化的便捷服务,从而减少读者在寻找书目和借阅过程中的时间。

1.2服务高效性

以往的纸质性图书馆具有管理难等多种显著的缺陷,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现代对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提出高效、便捷、灵敏、整合等多方面的要求,而智慧图书馆的出现,完美的满足这些要求,极大的提高图书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现如今,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呈现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而基础设施的建设、服务和管理也日趋艰难,这些繁重的工作量一旦出现纰漏,将会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智慧图书馆应用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建立信息化的服务平台和管理平台,对图书馆的日常运行起到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面对当下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图书馆只能加快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建设,才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1.3便利性

智慧图书馆以“便民利民”为主要发展目标,是一座让全体公民增强素质教育,共同阅读和学习的智慧建筑。智慧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就是为读者和图书馆员提供更加便利、舒适的阅读和工作环境。因此,智慧图书馆的便利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给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书目查询和阅读等服务以及舒适的阅读环境;另一方面则为馆员提供基于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管理平台,提高图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慧图书馆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具体路径

2.1以馆藏资源建设为根基,满足读者多元需求

首先,高校图书馆应该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即以海量的、丰富的、类型多元的馆藏资源为基础,切实满足不同读者在阅读方面的需求。高校内部师生数量多,不同学科有不同的阅读要求。图书馆是阅读推广的主力,社会公众对馆藏资源亦有独特的需求。针对这种需求和要求,高校图书馆应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进一步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其次,搭建图书馆与读者进行互动的自助平台。读者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提交图书馆没有的或是不太丰富的、读者迫切想要阅读的图书的类型。图书馆则收集读者的反馈,研究决定应该进一步购买哪方面的书籍资料,在数字图书馆中引入哪些方面的数字图书资源。最后,利用大数据,收集高校大学生的阅读信息,以此进行计算分析,汇总高校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喜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应结合大学生的阅读喜好,再加上与不同学科教师的沟通交流,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智慧阅读计划分享方案”,以此与大学生读者进行互动,体现出图书馆服务的针对性、精细化。

2.2以服务方式创新为模式、服务具体细节

第一,要实现服务的融合。高校图书馆要将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将人工服务与自助服务相融合,实现服务模式的多元创新。线上服务平台的搭建,为用户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等终端查询资料、了解信息、获取服务奠定基础;线下服务能力的提升,以细致周到的全方位服务,使高校师生及其他社会读者产生如沐春风的阅读体验。自助服务的利用,实现了图书馆服务的“24小时不下线”;人工服务的优化,解决了学生所提出的个性化的问题与需求。第二,要确保服务的协同。智慧图书馆与图书馆的集群化发展是一致的,与开放包容、合作的社会发展环境是趋同的。因此,在服务方面,则要实现地区的协同、行业的协同及用户的协同。不同地区的高校图书馆,要实现数字馆藏资源的交流共享,实现服务创新方式的分享;行业内的不同类型图书馆,要实现有效地合作及沟通;高校图书馆应转变封闭的管理模式,切实加强与读者、用户之间的互动协同。高校图书馆要搭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注重与不同图书馆、不同用户之间的深度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服务经验的分享,共同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第三,要注重技术的应用。高校图书馆要利用传感器进行图书馆外部环境的优化,确保图书馆在开馆时馆内的温度、湿度、光线等都是适宜的,闭馆后则关闭各类电器、灯具等,节约资源,实现环保的目标;完善室内预警技术系统,一旦出现温度异常或是出现烟雾信号时,则自动报警,以更好地保护图书馆读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切实保护好各类图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云服务”,构建高校专业的、全面的云数据库。

2.3以馆员培训为保障,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不仅要依靠高校财力、物力及技术的支持,以及需要依托管理理念及重心的转变更新,更应该靠馆员的细节化、优质化的服务来实现。如今,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模式已经有所转变,馆员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在服务的理念及服务模式上不断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以与读者展开更高质量的沟通交流,提供更贴心、更细致的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定期对馆员进行教育培训,以教育培训助力馆员思想观念的转变,督促其格外关注及重视服务,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服务上,积极地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致力于满足不同读者的多元服务需求。馆员要对图书馆在数字时代的新变化有所掌握,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在工作中,馆员应善于利用图书馆引入的新管理技术辅助工作,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高校图书馆应创新馆员的激励机制,以提高馆员致力于服务优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图书馆应注重用户的评价与反馈,以便对馆员的服务水平进行客观地评判,并督促馆员纠正自身服务细节上的欠缺与不足,实现服务的优化完善。高校图书馆可以面向广大读者,招募图书管理服务的志愿者,并优先考虑大学生志愿者,筛选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对其进行上岗培训,以便大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科服务。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引入高校专家学者助力图书馆建设及服务,利用其丰富的学科知识,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阅读方面的建议及指引,这也是切实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有效之举。

结束语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过程中,智慧图书馆以信息化技术作为主要手段,以丰富资源为主要内容基础,以服务实现读者阅读的快捷化、舒适化和便利化,为读者的阅读带来更加新颖、精彩的体验。在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读者个性化的需求,通过积极、主动的整合“三网”资源,为读者提供安全舒适的阅读环境。

参考文献:

[1]万乔.高校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智慧服务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3):192-194.

[2]初景利,段美珍.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服务[J].图书馆建设,2018(4):85-90.

[3]刘彦丽.泛在信息环境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7):67-69.

论文作者:马海琼

论文发表刊物:《学习与科普》2019年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  ;  ;  ;  ;  ;  ;  ;  

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论文_马海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