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台湾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台湾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中小企业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 (2000)03-0024-03

据1997年的统计,台湾中小企业102万余家,占企业总数的97.81%,就业人口占78.43%,出口总值占总额的48.77%。中小企业对促进台湾经济持续增长、均分社会财富、稳定社会秩序、创造就业机会、开拓出口市场、提升产业结构等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近年举世震惊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台湾的中小企业再一次显示其惊人的应变能力和稳定性,为世人所瞩目。本文拟对几十年来台湾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作一较全面的探讨,以期给结构转型期的大陆企业提供某些借鉴。

1.成立专门的管理和辅导机构,健全法规体系

早在60年代,台湾当局成立中小企业辅导工作小组,为中小企业解决财务、技术、经营管理和组织方面的困难。1968年正式成立中小企业辅导处。1981年1月又在“经济部”下改组成立“中小企业处”, 为省内中小企业策划管理的专属政府机构。1982年,“经济部”制定《辅导中小企业发展方案》,其目的是帮助中小企业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加强资金融通,改进生产技术,并促进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1987年,当局改定“中小发展条例”,重点在市场调查与开发、经营合理化之促进、相互合作之推动、生产因素及技术之取得与确保、人才及其他有关中小企业之创办或健全发展之事项等方面对中小企业予以辅导。同时决定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成立“民间中小企业指导服务中心。 1998年1月,台“行政院”通过“加强辅导中小企业发展计划”, 进一步落实推行“强化中小企业辅导体系”的具体措施。1999年初“行政院”又通过“强化经济体质方案”,进一步放宽中小企业认定标准,扩大辅导范围,增加中小企业信保基金,增扩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协助中小企业研发新产品并使生产合理化等,并在“经济部”下成立经营管理、技术升级、更新再造、外销服务及Y2K技术五大服务团, 专门针对中小企业问题及需要,主动提供各项服务。工业委员会也成立“中国生产力中心”,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

2.重建金融体系,提供多种融资渠道

改组成立中小企业银行和省属行库。到1994年底,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共有8家、分行352家、办事处69家,其分支机构遍及省内各地,除“台湾中小企业银行”为公营外,其他各地区中小企业银行均为民营。当局法令规定,中小企业银行放款总额中对小企业放款比例不得低于70%,对大企业放款不得超过总资产的5%。而到1993年底, 中小企业银行资产总额已达1.22万亿元,占全体存款货币机构总资产的11.05%, 放款8940亿元新台币,占存款总额的73%,其中80%为中小企业放款。而对中小企业各项专项贷款,则由各省属行库发放,不经中小银行之手。

为帮助中小企业取得资金,于1974年成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其宗旨在于“提供信用保证,以协助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机构之融资”。在信用保证基金协助下,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呈上升趋势。已从1987年占中小企业贷款比重的75.14%上升到1999年九月的84.39%。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成立25年来,协助至少11.2万家中小企业在商业银行取得近2.7兆元的融资贷款。 台湾当局也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绩效作为业务考核点之一,以鼓励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1982年7月,由台湾省属7家行库捐赠基金成立“中小企业联合辅导中心”,该中心的宗旨为“配合政府积极辅导中小企业之政策,选择策略性及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予以综合辅导并协助融资。”其服务项目以融资诊断及财务管理辅导两项内容最为重要。同年7月, “行政院”修正中小企业辅导准则,扩大中小企业定义范围及辅导措施。

设立工业银行。1998年10月,台湾当局相继成立数家工业银行,其主要任务为提供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所需要的长期资金,针对岛内产业正面临转型的瓶颈状况,工业银行提供资助协助企业经营者顺利转型。

3.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保证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份额

台湾当局有意吸收一批民营企业家参与行政决策咨询机构充当顾问,邀请经济专家、学者和民营企业家参加各种级别的官方会议和委员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维持一种“公正”立场。如在内外销问题上,为形成公平的竞争,制定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如外销低息贷款、外销退税、外销免交营业税及印花税、内销补贴外销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在采购上给予中小企业公平竞争地位。其具体做法:地方政府各项采购信息预先在采购公报及网络上充分披露,做到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建立中小企业与主管部门交涉的机制,协助中小企业承包或分包一定金额比例的政府采购。政府也在各县市公告“扩大国内需求方案”的各项商机所在,使中小企业事先做好投标准备,以便充分利用政府采购商机。

4.提供多层次技术服务,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早在1979年,“行政院”通过科技发展方案,加强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能源研究所、移转研究所,改组金属研究所为机械研究所,帮助中小企业在技术及产品上加以辅导,运用原有的生产力中心,提出五年计划,协助业者自动化及品质控制。1985年3月, 台湾“经济部”邀请各个产业的民营企业家、经济官员和部分经济学家组成“工业发展咨询委员会”,下设总体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信息和电子工业等9 个专业小组, 为台湾工业结构的升级和促进工业进一步发展寻找途径。 1990年底通过“产业升级条例”,通过各种税收优惠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最近,又由工业研究院设立“中小企业研发咨询顾问辅导中心”,运用相关机构、技术人员及设备协助中小企业加速研发新产品,并充分利用各大专院校之资源建立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中心,协助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并使生产合理化。

台湾的“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育成中心”对扶植中小型等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功不可没。从1983年引进风险投资以来,目前有124 家创业投资基金,预计年底会突破140家,台湾是除美国之外, 全球企业投资最活跃的地区。亚洲金融风暴对台湾影响较小,与其活跃的创业投资不无关联。该基金资产60%来自企业界,主要投资于资讯、半导体等行业,未来有向软件、网络、生物科技转移的趋势。自1996年7 月由工研院创业育成中心成立以来,台湾的“创业育成中心”三年时间已发展到40余家,成为全球育成中心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中小企业处每年核拨新台币1亿元的预算均分给欲成立育成中心的学术单位,以推动其发展。其具体操作,多以产学合作为主,凡进驻育成中心的厂商成立一专门咨询组,定期与进驻中心的企业负责人洽谈,就行销、技术各方面的问题进行意见交换。咨询组内的专家协助企业拟定经营策略。育成中心循环开设实用课程,协助原只专注于技术开发的科技专家,增加管理、财务、行销、国际市场等方面的素养,练就成熟企业经营者所必须具备的整合能力。

5.完善服务体系,提供多种形式服务

中小企业除了融资外,通常在生产技术、市场推广、经营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不单靠融资一项所能解决,其具体表现如会计制度不严格、账册不全、缺乏成本观念、对市场认识不高、一窝蜂似地盲目投资、对于新技术产品反应迟钝等等。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必须先行了解其困难所在,进行综合诊断。为此,中小企业辅导处与生产力中心、金属工业中心、手工业推行中心及前联合工业研究所等专业机构需密切合作,邀请各中心有关专家参加企业诊断调查,台湾当局还组织中小企业处、中小企业银行、中小企业基金和省属行库联合组成辅导中心,并联合各行业同业公会采取综合性辅导,诸如联合举办讲习班和座谈会,选择几百家具有发展性的中小企业联合举办整体性的辅导,以充分了解各行业的特殊问题和困难。

对中小企业产业发展方向提供指导。表现为提倡中小企业积极发展以资讯科技为主的新兴服务业;辅导中小企业因经营成本变化而须外移者向新兴国家进行工业移植;协助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重新定位并进行企业重组再造,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经营方式及制造技术运用于传统产业,通过脱胎换骨的改造,赋予传统中小企业新的生命力。

建立中心卫星工厂体系,由大企业集团协助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作为集团公司的子公司,接受大集团的保护和支配,形成“中心卫星工厂制度”。以一家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管理规范的大型企业为中心工厂,与十几家、几十家金额较小的中小企业组成联合体。联合体内各个企业之间既在人、财、物和生产管理与产品销售方面相互独立,但又互相协作,由中心工厂生产核心机件,卫星工厂生产零部件,中心工厂利用自身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为卫星工厂提供加工技术和管理经验,卫星工厂主要致力于专业化生产。从而建立起中心工厂与卫星工厂同步发展体系。据1995年统计,登记的中心卫星工厂体系高达175个, 联系着3500家厂商。

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条件。鼓励中小企业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奖励生产,大幅减免税收,如出口退税、进口加工复出口的原料税,放宽征税条件和简化手续。设置“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基金”,扶助中小企业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生产成本相对低廉的东南亚等地转移,并提供资金融通、市场调研和人才培训等帮助。还特别设立“投资损失准备金”,为海外投资的中小企业提供保障。

设置工业区,求得企业发展的聚集规模。在1990年颁布的《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中规定,各工业主管机关应依产业发展需要,配合各地区社会经济及实际情形设置工业区,由当局协助厂商征得土地或利用公有土地。迄今设立的工业区有40多家,其工业总产值已占总产值的50%以上,产业聚集应相当明显。此外,台湾的出口加工区也很有特色。

为拓展出口市场,台湾的“贸易促进协会”主动帮助中小企业签订产品设计辅导合作协议,采取主动出击方式,挑选重点高科技新产品安排国际采购专员赴台与业者举办策略聪明洽谈会。“贸协”还准备从今年10月起到明年底,选择重点行业,如资讯业、半导体筹组贸易访问团,前往海外举办“台湾日”,帮助中小高科技企业争取商机。

帮助中小企业积极培训人才。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尤其在台湾这样自然资源极其缺乏的地区,人力资源更是其依赖之本。台湾当局从1990年起制订工业技术人才培训五年计划,将工业技术人才培训列为现阶段积极发展的政策,迄今已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四年。地方政府从1991年到1995年经费投入从6916万增加到7559万元新台币,总计5年中共投入14亿5千多万元(含厂商配合款)。同时各厂家配合款也由1991年的28.14%提高到1995年的34.43%。主要培训种类,有提高产品品质、提升工业设计、自动化生产、工业制造技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工业技术管理规划、工业技术人才培训绩效评估等,其中以工业制造技术技计项目最多。通过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提升整体产业的竞争实力,不失为一条捷径。

在瞬息多变的国际市场背景下,台湾中小企业仍面临诸多困难,如产业结构升级不理想,家族式管理没有根本改变,财务管理不清,各自为战,盲目竞争等等。但是从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波及和影响看,其中小企业仍有很大活力和发展前景,尤其是在高科技时代,中小企业快速多变能力不可小觑。台湾当局一系列促进和鼓励发展中小企业的措施与对策,对于大陆的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确能提供某些启迪,值得借鉴。

收稿日期:1999-11-12

标签:;  ;  ;  ;  ;  

台湾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