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市场与价格走势分析_物价水平论文

1995年市场与价格走势分析_物价水平论文

对1995年市场和价格趋向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格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对1995年商品市场和商品价格发展的趋势不外乎三种估计:一是比较乐观,另一是维持1994年态势。但供求上结构性不平衡的势头未减弱。价格上涨的势头会缓和,第三是商品市场和商品价格发展的趋势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令人担忧。我以为现在不确定的因素仍很多,不宜盲目乐观,宁可估计保守点,留有余地,以免被动。这里我着重从9个方面对我国1995年的市场和价格趋向进行分析。

(1)从现在拟定的1995年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还是不低的。

1995年经济增长速度调控目标将定在8-9%。比1994年按可比价格算的11.8%有所回落。这样,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将调控在12-15%之间,比1994年的20%也有一定幅度的回落。但这个速度就我国现时的国力和条件来说仍是不宽松的。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中仍是名列前茅的。它的后果是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将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

(2)投资率将维持在1994年水平上,这样会社会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将不下于17%。

1994年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达到16000亿元,比1993年上升30%左右。1994年的17%的确缩小了,但实际执行起来仍可能突破。这是因为在建的基建总规模过大,而工业在出口规模迅速扩大之中面对剧烈竞争的国际市场,如不加速技术更新改造是难开拓新境界的。再加上各种渠道外资的涌入,17%的增长速度也可能保不住。可能在19000亿元以上。1995年在建规模将达40000亿元,剩余工作量为20000亿元。

(3)信贷规模虽然中国人民银行的方针是“适度从紧”,但信贷规模估计仍将以17.5%的速度增长。

1994年银行的信贷规模超过5000亿元。其中,主要对象是固定资产贷款。其次是农副产品贷款,再次是流动资金贷款。今年,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信贷规模会相应增大的,虽然央行将严加控制,但也得6000-7000亿元。

(4)生产资料需求进一步扩大。生产资料的消费需求估计将有23000-25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0%。在1995年,钢材需求量比1994年将有较大增加,达到1.1-1.3亿吨左右。有色金属中钢的需求量可达110万吨,铝的需求量可达152万吨。建筑材料中,水泥需求量将达6400万立方米。化工产品中,天然橡胶的需求量可达122万吨。机电市场也将回升,汽车需求量将达150-160万辆左右。在生产资料中,燃料类的煤炭需求量上升较慢。约在5-6%左右,可达12亿吨。另外,与农业有关的化肥需求量将达1.3亿吨左右,农药需求量约在23-24万吨左右,农膜需求量约在50-60万吨左右。至于农机的需求,估计为280亿元,比1994年约增长5%。

(5)居民的货币总收入仍有明显增长

职工的货币收入估计为7000多亿元。新增部分主要还是来自待业人员的安排。现在每年需要安置就业的人数达1000多万人,一年安置700-800万人,就有400-500万人失业。就业压力很大,使在岗的职工平均工资提高有限。工资收入提高主要推动力量是物价上涨而不是经济效益提高的结果。

农民货币收入大抵可达12000多亿元。农民的货币收入,非农业部分已大大超过农业部分了,但农业仍是主要来源。可是农业生产后劲不足,至今自然灾害威胁还很大。1993~1994年可以证实,稳产、高产还不是十分有把握。政府对农业投入占农业总投入的比重逐年下降。1992年为6.21%,1993年为2.8%,1994年为1.7%,1995年虽然确定要比上年增加投资1/4,但是包括农业和农用工业在内,最后有多少直接投在农业上尚不知道。即使农业能丰产,商品量高于1994年,但从现有的价格形势,特别是食品价格的情况来看,也不便再大幅度提高价格,因而农业所能带来的新增货币收入不会太多。

在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中,主要是乡镇企业的收入。1995年乡镇企业发展总目标定为51000亿元,比上年约增加30%,其中工业产值42000亿元,比上年约增加35%;产销率要求提高到90%以上;营业收入为46400亿元,比上年约增加20%;出口商品交货值440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左右。但是,产值和营业额增加并不等于纯收益增加。自从1993年以来,全国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有下降趋势,利润增长缓慢。1994年上半年实现利润1080亿元。比上年同期只增长10%左右,不如私营企业和农户联办企业。1994年上半年企业亏损额大幅度上升,已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0%。这主要是因乡镇企业技术水平低,经营粗放。在以往长期存在供不应求的市场局势下,低位水平的价值选择使多数乡镇企业有利可图,不必过多考虑商品没有销路。随着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供求局势趋于缓和,有不少商品越来越供过于求,使价值选择从低位水平向中位水平,有的甚至向高位水平转移。这样,一些技术水平偏低、质量不高、品种单调、经营管理落后、成本偏高的乡镇企业在市场上就越来越处于劣势。产品难以销售,盈亏面自然要增大。为此,乡镇企业对农村居民新增购买力的强大支持会有所削弱。

但农村居民货币收入的来源中外出民工收入的地位却日见显著。我国乡村富余的劳动力多达1.7亿人,虽然十几年来乡镇企业已经容纳了9000多万人,但已接近饱和,外出民工越来越多。现在每年春天民工潮多达5000万人,民工已成为一些城市就业人数中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仅北京来说,外地民工人数就有几十万,占当地500万职工总数10%以上。我国农村外出民工已成为高潮,成为城镇发展中建筑、公共工程、商业、服务业、饮食业等行业劳动力重要来源,每年返回农村的汇款增长迅速,成为农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以深圳市为例,1990年发出汇票417万张,汇款16亿元,1992年已猛增至785万张,45亿元,1993年为1017万张,75亿元,1994年突破100亿元。看来,1995年农民外出做工的货币收入会继续增加。

除了职工和农民外,1995年个体经济的货币收入大约为1,200亿元以上,其他职业者的货币收入约为300亿元。另外,居民的其他货币收入近1万亿元。总加起来,1995年居民全部货币收入当在3.1万亿元以上。

(6)居民货币收入中用于储蓄将增加30%,其他金融投资也有很大的增长。

1994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2万亿元。在物价高涨的情况下储蓄额大增,成为奇特现象。这当然是因房价、医疗费、教育费等压力存在,也因缺乏能吸引新增购买力的耐用品。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和缝纫机已经普及且价格不高,彩电、冰箱、洗衣机在城市又趋于饱和,在乡村又因相当多数的人购买力不足,有钱购买的地方有些又限于电力不足。汽车价格又大大超过国际市场价格,且有停车场、养车等条件限制,有能力购买的特高收入者处于观望状态,有钱买房的也因房价过高(北京房价已居世界第二位)而望房却步。有钱购买电脑的又因智力有限,不从事独立的、在家劳动的知识分子一般不买。凡此种种,使得居民的货币收入相当大部分不是投入市场购买商品而是积存起来。由于企业债券发行受限制,购买股票或参加期货交易等困难很大。这些不用来购买商品的货币收入出路狭窄,除了购买国库券外,就被迫转为储蓄存款。

1994年城乡居民储蓄增长率为40%,若1995年增长率为30%,则储蓄存款将达到6,300亿元的增长额。这样居民储蓄存款将达26000亿元。

1995年居民将有更多的货币收入转为国债。今后几年,不仅外债,而且内债也进入偿还的高峰期。为了还本付息和缓解政府的财政赤字,起码得发行1500~1800亿元新国债。其中70%归个人购买。即在居民货币收入中有1100-1300亿元用于购买国债。1995年因债还本付息将达830亿元。

(7)在居民货币收入明显增长而居民储蓄存款和金融投资也有相应增长之下,居民商品购买力将超过2万亿以上,其中消费品购买力可达18,500亿元,即增长18%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新增购买力约2500亿元,新增购买力投向,从现在的消费结构来看,食的比重已占56%,恐怕难以再扩大。穿着这几年已经有明显改善,恐怕不会有较大的部分转到这方面来。除涨价外大多会投到用方面,特别是这几年需求增长缓慢的耐用品。

现时,新增购买力在中等收入以上主要投向应是电话。1993年,全国居民住宅电话就增加了800万多万户,1994年放号900万户,看来潜力很大。1993年底,全国电话普及率为2.15%,城市电话普及率为7%,与经济发达国家80%的普及率相比,显然还很落后。为此,有希望通过安装私人住宅电话,吸收更多的购买力。

家用电脑可能多吸收一部分购买力,但由于我国知识分子在人口中比重还不大,在脑体倒挂之下多数知识分子购买力很低,因而能够买得起电脑的为数不多。至于有能力购买小汽车的人就更少数了。现在年收入在5万乃至10万元以上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现在,看来城市的彩电拥有率很高,但乡村还很低,城市达到79.06%,乡村才有10.86%。1995年据估计,新彩电需求量为1780万台。收音机的需求也仍有增长的可能,虽然它是“老三件”之一,但在农村仍有进一步开拓的余地。

在消费品需求中高档商品虽然有一定的比重,并且会随居民购买力而有所提高。不过在高档商品中豪华性的消费毕竟是有限的,这些年有过热现象,是与大款的暴虐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某些人行贿送礼有关的。经过引导和廉政建设可望收敛,应该冷静地对待这种“过热”。豪华型的消费在大城市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但毕竟高收入和超高收入的人还是少数。相当部分的豪华商品和主要部分的豪华型饮食销路主要靠公款消费。去年以来,这种消费在一些地方已一再受挫。例如南京,有的高档商场关门:北京,“赛特”被迫降格。因此,只要社会风气趋于正常,超越现有国情的某些“豪华型”需求收敛是合理的。

(8)从供给来看,我国现在工业品市场货源充足,市场活跃;而农副产品供给偏紧,形势比较严峻,据有关的材料介绍:

粮食: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已连续4年(1991-1994)下降。影响粮食产量按原有既定指标增长。但1993-1994年粮食增长幅度已高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1994年7月,粮食价格比1993年7月上升达57.3%,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为18.8%,这将刺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1995年粮食播种面积可望明显扩大,粮食产量也将因此而有较大幅度提高,此是其一。其二,1995年,虽然世界粮食是减产,粮价上升局势,加之汇率并轨,使我国进口粮食成本增加,但仍可望进口850万吨粮食,折合原粮为980万吨。其三,1994年第3季度粮价大涨时,国家曾抛售出一部分储备粮,因而使国家专项储备有所减少。但仍有3000万吨粮食储备,高于最低线2500万吨。

从需求量来看,1994-1995年,我国总人口可达121378万人,全年消耗粮食总量可达32650万吨,饲料粮需求折合原粮为10380万吨;出口1200万吨,折合原粮1390万吨,工业用粮1500万吨;种子用粮1900万吨;损耗300万吨,全部需求可达46730万吨。供求平衡,供大于求3000万吨。但粮食仍存在问题,主要是品种上结构和地区上结构不平衡。品种上1994年小麦减产幅度较大,地区上南方大米1994年也减产了200万吨左右。另外,从进口方面也有问题。

1994年世界小麦估计产量为5.26亿吨,低于5.58亿吨,而小麦的消费量为5.54亿吨。这就需要动用库存。如欧洲联盟的库存已由1993年7月的1500万吨降400万吨以下。小麦价格将进一步提高,进口的成本也就提高。就大米来说,世界大米消费需求不断增加。1995年世界大米出口需求量为1560万吨,而出口量为1490万吨,短缺70万吨。全球库存将下降5300万吨。中国不仅不能出口,可能还要进口,而大米的国际价格也在上升,因而进口成本也在提高。

棉花:1979-1984年的6年中,产量从1978年的220.7万吨增至625.8万吨,年均增长20%。单产从32.5公斤增长到60.5公斤,年均增长10.9%。而播种面积由6768万亩增长到10385万亩。产量1978年占世界总产量17.7%,1984年上升到32.5%,居世界各国之冠。但自从1992年以来,棉花生产大滑坡,1994年已恢复到430-470万吨,但仍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现在播种面积在9000万亩上下。这就要求亩产必须达到50-60公斤以上。现棉花供求在1993-1994年已经差额很大。由于这几年棉纺织工业有盲目发展趋势,供不应求。棉花需求总量,1994年的750万吨,其中纺织用棉就近500万吨。1995年棉花产量可望达到485.515万吨,需求总量则要达到770万吨。1994年缺口为70-80万吨之间。1995年缺口虽然可望缩小,但也在50-60万吨左右。因此,棉花仍是供不应求的。1993年,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棉花大幅度下降,国际市场棉价上涨。至今未恢复。因此,要进口棉花也是困难的。

在工业品方面,日用工业品大多供应轻松,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预测为23100亿元,供应则有松有紧,偏松的为煤炭,年产为以5%的速度提高,可达12亿吨,加上原来库存较大,因而供应充裕。又如钢铁生产量已从6000万吨上升到9000万吨。而进口钢材,1993年为3026万吨。1994年为2100万吨,整个钢材市场供过于求。汽车市场将是买方市场。

偏紧的产品如有色金属、铜、铝等国内资源原来就紧张,现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大涨,价格已分别高于国内价格20-40%,因而会出现国内资源向国际市场倒流的倾向。木材、化工产品继续偏紧,价格高位徘徊,但有些产品供求差异不大。又如水泥,1995年产量可达4.1亿吨,需求可达4亿吨,供求之间比较接近。

上述可见。1995年商品市场上供求格局存在着结构性不平衡。

(9)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商品物价仍有上涨趋势,突出的还是表现在食品价格上。

1994年通货膨胀明显存在。1992年,货币投放量突破了1000亿元,1993年突破1500亿元,1994年没有下降,1995年估计仍在1000亿元以上。1994年市场货币流通量已达7300亿元。货币发行过多,自然导致人民币贬值,引起价格上涨。这仍是1995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现实来看,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和环境、条件仍然存在。

居民货币收入用于支出后,剩下的用于新增储蓄存款和新增的手中现金的总和多达4000-5000亿元左右。

到1994年底,中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已有290家,股本总额多达600多亿元。

近几年,中国外资引入数额大增,外债到1994年已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五大债务国。从1995年起,将有三、四年是中国还债高峰期。如果不影响国民收入分配,就得借新债还旧债,包括兴办更多的“三资”企业。而引进外资办企业,要有人民币配套资金。所以存在着一个引进外资越多,人民币配套资金越多的问题。

1994年1月1日,由于汇率并轨,使出口额大增,达到1200多亿美元。从4月1日银行的结、售汇制改革,这就出现了企业换汇积累下二、三千亿人民币问题(国家因此拥有了5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蓄)。这个巨额的人民币如果被动用进入市场,就会形成巨大的冲击,会加剧通货膨胀。

银行的信贷不仅要靠储蓄存款,而且要靠收回贷款来再贷出去。但是现在银行营运资金恶化。1993年在银行的2.4万亿元的资金中,死贷的已有64亿元;按保守估计约有4000亿元之巨的烂帐。为保证银行信贷计划得以实现,势必要额外多发行,引起信用膨胀,导致乃至加重通货膨胀。然而1994年以来营运资金恶化状况仍没有好转,呆帐竟占信贷资金总量1/3以上。

既然通货膨胀的问题尚未解决,物价继续上涨的趋势就客观存在。1994年曾提出以10%为目标,实际却是20%以上。现在又提出以13%作为1995年物价涨幅的目标,看来是较难实现的。1994年消费价格上涨24%。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以外,商品供不应求在食品方面仍很突出。这部分商品看来会涨的更快,尤其是第二季度青黄不接的时候。在此以外,还要格外重视的是1994年以来,在需求拉动同时,成本推进的因素日益突出。

首先是农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和其他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例如,近几年来,化肥和农药的价格上涨幅度分别是棉花价格上涨的3.1倍和9.3倍。而棉花价格从1994年初的347元增至544元。工业原料中铜、铝等价格上涨过快。农业生产资料中,尿素的国家限价1400元/吨,实际大都在1600元/吨以上。

其次是进口价格伴随着西方经济复苏而普遍上升,在农产品中以咖啡、糖、橡胶涨幅最大。1994年橡胶上涨54.5%,糖上涨45.4%,小麦上涨7%。在矿产原料中铜上涨65%,镍上涨57.2%,锌上涨12.1%,锡上涨20%,铅上涨31.8%,铝上涨70.8%。进口原料在我国原料使用中的比重已多达1/4~1/3。为此,国外原料价格上涨不能不引起成本提高。同时,由于进口底价大了,进口税也相应增大,进口对成本推进的影响就更大。

在成本推进中,必须看到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品价格涨幅高于农副产品价格涨幅,扩大了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近两年农业状况表明“剪刀差”如再继续扩大已不能再忍了。1994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就是对“剪刀差”扩大的反逆。由于“剪刀差”继续在扩大,所以农产品继续提价的压力仍然存在。

在物价继续上涨的压力下,职工的实际工资在下降,已危及一些低工资收入者生活的安定。一些退休者生活也日见窘迫。“三资企业”和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不得不相应提高工资,私营企业也是如此。这就给公有制经济造成压力,不得不变相提高工资,一些有条件的单位还搞副业创收。这些,集中起来,就是工资提高所带来的成本推进。

利息已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现在企业利率负担多达12%以上。一些非公有企业负担的高利贷更重,至少利息二分,有多达三分乃至四分的。自1995年1月1日开始。固定资产贷款利率取消了差别利率而改为统一利率。使固定资产贷款利率上调了0.72%,全部国家专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平均提高了0.15%。因而对成本也有了影响。公有经济的流动资金中工业有85%,商业有90-95%靠银行贷款,基建贷款也是拨改贷。因此,利率的提高对这些企业成本影响极大。

流通过程环节太多。批零差率在继续扩大,也是成本推进的一个内容。现在批零差率多在25-40%,有的多达50%以上。

市场,流通领域的改革远没完成,至今还不能说已经转到市场决定的市场经济轨道,仍然是政府说了算的统制经济轨道。一方面行业性的垄断在许多商品的流通中严重存在,干扰正常的供求关系和商品流通,形成垄断价格或造成价格倒挂的另一方在许多地方还未能建立统一的、公平竞争的、有序的市场环境,盲目的和不正常竞争明显存在,追求暴利的投机。这些都会在价格上起推波逐浪的作用,也是一种成本推进。

无论如何,遇上通货膨胀,稳定市场物价是我国现时经济生活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从1995年商品市场的供求状况和物价来看,一定要克服不问市场、不问消费需求的超高速度并强化体制改革。大抓农业,才能解决困难。不大力发展农业,要想稳定市场、稳定物价是难以办到的。现在工农业发展比例已由以往的2.5∶1降低到5∶1,这样的农业怎能支持年递增20%以上的高速发展的工业呢?农业的耕地1993年已由15-16亿亩下降到14.26亿亩,人均由建国初期的2.7亩下降到不足1.3亩。仅占世界人均耕地1/3。今后6年还要减少1800万亩。然而人口每年新增1600万人,已经突破了12亿人,随着收入的提高,人均对粮、油、肉、蛋、禽、糖等的需求量也相应提高。要想增加1000万吨粮和1000万吨肉,对我们是很艰巨的。为此,不加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重视农业投入是没有出路的。然而至今还有人在唱农业已经摆脱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工业已经在反哺农业了,这种提法岂不令人担扰。

标签:;  ;  ;  ;  ;  ;  ;  ;  

1995年市场与价格走势分析_物价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