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之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论文_吴光敏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之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论文_吴光敏

重庆市开州区铁桥中学 重庆 405400

摘 要: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要落在实处,教育部要求研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核心素养的三点六面: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语文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高度影响并决定着社会的文明和谐程度。语文教学应重视、利用、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从学生自身成长、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将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建立进行有机的结合。

关键词: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手段 人文教育

一、语文教学追求考试分数,偏重应试能力,轻视或者忽视了人文素养培养的渊源

语文既和人们交流的语言文字紧密相连,又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以成败论英豪、一俊遮百丑、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模式下,运行的是应试教学模式:偏重知识技能、考试技巧的教授,轻视乃至忽视人文教育。这种教学确保了学生在考试时能得较高分数,却丧失了语文学科对生命存在、发展的关怀。直接结果:学习了数年的语文,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却没有形成健康、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追寻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忽视人文素养的根源,当上溯到《中学国文的教授》一文,胡适论述中学国文的目的,引述《中学校令施行细则》——“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字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确立了四条标准:人人能用国语(白话)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谈话都能明白通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书籍;人人能做文法通顺的古文;人人有懂得一点古文文学的机会。《中学校令施行细则》:兼以启发智德。对于学生的品行心性、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国文理应进行规范和培养,胡适先生不曾谈及后人忽视乃至无视的原因:语文基础、技能可以测试,得分的高低可以评优劣,心性、品德却不是几张试卷、一份作文就能彰显其高低、分辨出正误的。

智德之优劣如何进行检测?学生在其作文或者阅读理解性题目中表露出来的思想或者价值观,是否就是学生对道德、价值的真实认知?是否就能因此判定学生的优劣?窥一斑而见全豹,是究豹子的外形而言,由一时之言、一文之显推论一个人的品行、心性,显然这是不科学也是不严谨的。智德的考查、评估,在测试中操作性不强,于是考查偏重语文素养,急功近利,为应对检测的语文教学,也就偏重于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育重视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论依据

1.初中语文新课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高中语文课程,应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了体系的内容。

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用十二个关键词,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教育部“一点四面”的考要原则。

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这就规范了考试的考查范围和应体现的内容,明确了考题需围绕一点四面。

合格的教师应达成课标规定的目标,按照党对教育的要求开展教学,接受考试检阅。通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达成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之人文素养,使之成长为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的人。这就是语文教学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人文性。

三、语文教学回归人文关怀,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当今学生,拿到了毕业证书,离开了校园,却有相当数量三观不全、人格扭曲。不断涌现的学生犯罪事件,其手段之残忍、案由之荒唐,显示出教育还存在着缺失。侧重知识技能和考试技巧,轻视、忽视人文教育的应试模式,让青少年暴露出来的缺陷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因为同学睡觉打呼噜,就残忍地剥夺同学的生命;因为别人比自己优秀,就邀约同伴,肆意伤害并致残;因为害怕偷窃行为被发现,不满十四周岁之少年用残忍手段杀害老师,并若无其事地去上网游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青少年犯罪,成因不同,诱因各异,为什么性本善之学生,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却性恶如此?这与教育,与教育的缺失,难道就没有关系?

刘再复认为:人性是极为丰富的内在世界,性格是极为复杂的心理系统。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习惯;任何一种思想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认知;习惯和认知,影响着人们的潜意识,改变着人的行为。教育,就是对错误的思想、习惯、认知、行为进行不断的纠正;对正确的思想、习惯、认知、行为,进行不断的肯定和重复。对此,韩军先生理解得很透彻:语文教学以精神为本,要立人的精神,奠定人的精神根基。韩军先生对语文的认知,是符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

传承知识,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育人,更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性的温情、美好,是人类社会温馨、和谐的体现。文明、和平,公平、友爱,是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社会由人构成,社会的进步由人的进步来推动。弘扬美德,提高人的素质,提高民众的素养,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兼备的合格人才,这才是教师的履职尽责。

四、语文教学回归人文关怀、回归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需注意的方面

人文素养是人格、气质、修养的总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通过教授、讲解、引导,让学生品评、欣赏、借鉴,接受教材的熏陶、感召,健立健全的三观,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1.关注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挖掘、发现、发展其人性中的真、善、美。

人的需求是有层次之分的:衣食住行等生存、安全的需要;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的需要;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从作品中去体味、修正、完善认知,发展真、善、美。要肯定他们合理、正常的需要,渲染、推崇高层次的需要,唤起他们心中真诚、善良、美好的情感,使之由自在变为自为的人。

2.通过对课文的研读、赏析,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拥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

收入教材的作品,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的思索光芒: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使人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激起人们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陈胜胸怀大志,深谋远虑;老王朴实善良,知恩图报;廉颇知错能改,坦率真诚;海伦坚强乐观,积极进取;朱自清的《背影》洋溢着真诚、动人的天伦;《喂,出来》揭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说谦虚》弘扬着崇尚谦虚;《谈骨气》说明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敬业与乐业》明确了职业无高低贵践之分;《给女儿的一封信》对爱情作了说明;《我的叔叔于勒》记叙了对待于勒叔叔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批露了人、人性、人际关系的异化。在教授这些作品时,要结合时代,对中国社会在经济腾飞、社会财富增长之时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对比,从而修正、完善其认知。

生命的存在方式和意义是多样的。世界丰富多彩,在于不同的社会习俗、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培育了多种多样的个性。社会并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家、工程师、成功人士,但成功的教师却应该且必须让自己的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五、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回归人文关怀应规避的问题

1.无视语文工具性、基础性的学科特点,为人文而人文的泛人文和伪人文。

课标规定了要达成的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要规定考题需体现一点四面。课标和考要,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围绕达成目标而展开,正视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通过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教授、培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才是合格、完整的语文教学。离开工具性和基础性而泛谈语文的人文性,离开人文性而大谈特谈语文的工具性和基础性,都不是完整的语文课。

2.培养人文素养,不宜脱离教材,不可拔苗助长。

语文的人文性是语文课程内含的,是教材所选课文通过字、词、句、段、篇,通过运用的修辞、逻辑和写作手法,通过谋篇布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认知、思想、情感、观点。要把握课文张扬的情感、认知、思想、观念,通过对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渗透、建立、修正、完善而形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脱离教材,把情感、观点、思想强加给学生,为人文而人文,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3.体味、揣摩、领会文本渲染的情感、思想、价值观时,需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摒弃拿来主义。

教材所选文本,是配合课标所精选的前人的作品,具有相应的时代特色和写作背景,透露、表达的情感、思想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在教学时要结合现实,引导学生进行甄别。对于负面、消极、悲观的情感、思想、价值观,要进行否定和批判。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韩军与新语文教育》。

[3]刘再复 《性格组合论》。

[4]黄坤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缺失与重塑》。

论文作者:吴光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  ;  ;  ;  ;  ;  ;  ;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之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论文_吴光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