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_邓朝亮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_邓朝亮

罗定市图书馆 广东 罗定 527200

摘 要:总分馆制建设是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对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当前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

1 引言

随着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近年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对提高公共图书馆的辐射力、资源利用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与国外总分馆制建设相比,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基于此,笔者对其展开了探讨。

2 现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模式的比较分析

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的图书馆总分馆制,一般以所在城市或地区范围内一个处于主要地位的图书馆作为总馆,再按人口比例设立多个分馆,分布整个城市或区域,分馆隶属于总馆并专职从事图书馆服务与活动开展,总馆统一掌管分馆的人员、资金和资源设施,体系内实行专业高效的一体化管理,具有较强的资源保障与服务能力。公共图书馆在参考、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总分馆模式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寻摸索,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总分馆,呈现出多元化的总分馆格局。按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划分,现行的总分馆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2.1 合作共建模式:行业协调

合作共建总分馆模式,一般由该区域级别最高的公共图书馆担任总馆(中心馆),区域内下一级和再下一级的图书馆作为分馆,或再以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图书馆分馆为补充,形成总分馆系统(市、区、街道社区/乡镇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但总馆与分馆人、财、物互不隶属,各个图书馆根据订立的协议参与分工合作,总馆起牵头、协调和对分馆的业务指导作用。合作的范围包括:统一编目规范、图书和数字资源的协同采购、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共享、参考咨询和读者活动的协同开展、业务人员的培训交流等,达到整合区域资源、优势互补的效果。目前国内采用这种形式总分馆的地区较多。

2.2 联合建设模式:政府指导

联合建设总分馆模式,是合作共建模式的升级版。政府出台指导性文件,由该区域级别最高的公共图书馆担任总馆(中心馆),区域内各级图书馆加入、联合参与建设,形成本区域公共图书馆的联合服务网络。确定总馆对分馆在业务、技术上的领导和监督关系;总馆负责图书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加工和配送,总分馆资源进行共享,图书实行通借通还。目前国内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多数采用的是这种总分馆模式,如深圳、佛山、天津和青岛等,且各具特色。

2.3 一体化管理模式:政府主导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总分馆,由政府主导、统一承担本地总分馆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颁布指令性文件,政府授权该区域级别最高的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中心馆),并统筹总分馆管理工作,市、区(县)财政按文件规定比例安排总分馆专项保障经费,区域内下一级政府(如区政府)将其下辖图书馆通过合作协议或委托方式交由总馆统一集中管理。

3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总分馆间存在合作与共享的壁垒

在现行“分级管理”“分灶吃饭”的行政、财政体制下,由于层级不同、系统不同的分馆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一级政府只负责建设和管理本级的一个图书馆”“每级图书馆只对各自的主管部门负责”。互不隶属形成的体制壁垒、经费来源渠道的差别,制约了总馆的管理权限,增加了与各级主管部门的协调成本,也给总分馆合作与资源共享带来不利因素。总馆对分馆没有直接管理权,分馆主要根据上级主管机关的要求行事而非总馆,一些馆虽形式上已加入总分馆体系,但出于自身利益保护等原因,不愿意拿出更多的资源参与共享。不少基层单位因为资金缺乏和建设主体不明确,建设经费申报无门,难以落实。

3.2 总分馆间资源共建共享效益差

从全国看,目前实行合作共建和联合建设的总分馆模式占据比例较高,这两种模式由于总馆和各级分馆行政体制上互不隶属,财政来源各有渠道,注定了总分馆是一个松散的体系。合作、联合中的各个分馆重视程度、办馆条件、经费投入、文献资源、管理水平和人员业务水平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总馆由于受管理权限的制约,在此松散体系中对分馆不能实现有效控制,导致总分馆协同效应不高。从系统运行的机理原则讲,只有内部具备联系紧密型的组织结构,才能实现协同效应最大化,也就是1+1>2。现在合作共建和联合建设的总分馆多数只能是一种结盟,内部关系松散,往往会产生负向的效应,因而资源整合和共享效益较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 部分总分馆模式可持续性运行困难

合作共建和联合建设模式下的总分馆,虽然有政府一定程度的支持,但其实质是通过协议契约结合起来的一种行业主导和自主创新行为。通过初期阶段整合,本区域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有了整体的提升,多数情况是在总分馆建立之初得到政府项目资金支持,但随着总分馆体系的逐步加大,这种责任主体与实施主体各有所属的总分馆体系因缺乏政府主导下长期的政策和资金保障,总馆负担逐步加重,和分馆特别是基层分馆经费投入缺乏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体系难以长期有效运行。

3.4 总馆承担着较高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成本

在人、财、物不能统一的总分馆体系中,由于政府对总馆的管理授权有限,要维持总分馆体系的运转,总馆必然要承担较重的资源建设和管理压力,同时也要付出较高的组织和协调方面的成本。分馆方面,从自身条件和当前利益考虑,多数是希望通过加入总分馆体系,以较少的投入从中获取更多的共享资源,而不愿意在人员、行政管理上受到总馆的限制。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总馆也面临不断地与分馆三级主管部门进行协调的窘境。

4 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建议

从以上列举的总分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看,体制障碍是“总分馆”建设的最大障碍。现行的以行政区划分级管理、各自为政的体制壁垒如不突破,将会给总分馆制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笔者就如何突破现有体制环境,完善、改进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参考建议:

4.1 加强总分馆制的顶层设计,突破体制障碍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体制改革,而改革需要制度的支持,因而亟待从顶层制度设计入手加以推进。第一,逐步理顺总分馆条件下各级政府与各级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的主体建设责任,同时将一定区域内公共图书馆体系内各分馆的人、财、物管理权交予总馆,或授权由总馆统一管理;政府财政应按比例持续对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给予经费投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或保障能力较弱的基层,采取建设和管理责任主体上移、配以经费转移支付等方式,推进总分馆一体化建设,以保障资源的供给和图书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第二,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纳入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体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制订总分馆建设规划和方案。合理谋划分馆设施、布局和服务半径,明确总分馆建设的目标任务、功能定位、步骤举措。第三,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建立符合总分馆发展规律的政策和体制机制。

4.2 明确建设与投资主体,切实担负起政府主导责任

强而有力的政府主导是保障总分馆成功运作和稳定发展的关键。从现行的图书馆政策来看,国家对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有具体的要求,县(含县)以上各级政府是本级公共图书馆投资的建设与投资主体不明确。因此在现阶段总分馆建设中,要明确将县以下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责任主体界定为县(区)级政府,如县(区)政府财力不足,则由上级政府财政给予补助或转移支付。

4.3 管理权限向总馆上移,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

如前所述,松散的体系结构无法保证总分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服务的运行机制,是总分馆体系的核心,也是实现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的保证。要达到“四个统一”,必须将管理权限向总馆上移、集中,总馆对分馆的人、财、物实现有效的管控。同时强化总分馆体系的末端建设,将服务重心向基层分馆下移、延伸,分馆在场馆设施、人员、开放时间得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和阅读推广活动,使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辐射力进一步扩大。

4.4 坚持建设标准,注重办馆效能

总分馆模式无论对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是一种低成本的做法,即使是欠发达地区的总分馆,在借阅场地、藏书、阅览桌椅、管理人员、开放时间、服务标准等基本建设标准上也不可降低。如果基本指标低于临界点,就难以满足读者最基本的需求,建成的图书馆就会成为摆设,有些甚至仅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必然会面临门可罗雀甚至无人问津的境地,撒了再多的“胡椒面”也是无效的投入。“群众不喜欢读书”“市民不需要图书馆”的误读正是由此产生。

5 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能够使得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知识服务有效覆盖整个地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知识的需求。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模式进行建设,并完善相关体系制度,整合各类资源,共建共享,建立长效的总分馆制,从而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论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构建与实现[J].金武刚.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03)

[2]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探究——以拓展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为路径[J].徐同亮,罗娟.新世纪图书馆.2015(08)

论文作者:邓朝亮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0

标签:;  ;  ;  ;  ;  ;  ;  ;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_邓朝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