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性质与高校教师素质的丧失_大学论文

论大学性质与高校教师素质的丧失_大学论文

论大学的本性与大学教师本性的流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性论文,大学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大学的本性与职能。原北京大学校长、高教界泰斗式人物蔡元培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从大学发展的历史及其内在命脉来看,以上两位学者的回答不能不说是对大学内涵的真知灼见,为我们在现时代深刻把握大学的本性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参照。大学的本性,是指大学这一类事物必然具有的、能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性。任何大学的主体要办好大学,就必须把握与关切大学的本性及其实质,以利于把握方向与目标,支配大学的所有活动。在我们这个时代,由于科技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大学在整个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已更为突出,大学在用理性与力量来引导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已愈来愈鲜明地展示出自己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是为承担社会责任而执着于高层次学术研究与人才培育活动,充当社会发展的文化先导。这种本性的实质,是追求所处时代的科学知识的价值和高级人才的价值,借以推动社会较高层次的理性发展和物质文明进步。

大学的本性既然如此,那么,大学要在各种现实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就必须要有这种本性的有力体现者或维护者。那么,谁是大学本性的有力体现者或维护者呢?是大学的领导者、管理者吗?是学生吗?都不是。大学本性的有力体现者或维护者只能是大学教师群体。领导者、管理者只是维护者的维护者,学生则只是维护者的工作对象。对于任何大学来说,教师是绝不可轻视而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科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前任校长麦克·黑姆也说过:“保持优秀的大学教师阵营——这是我们大学的核心。”大学若缺少管理者,可以从教师群体中推选出有力的管理者,但大学若教师力量弱小,则无法由管理者本身来产生强大有力的教师群体。大学的根本性活动是教学科研,这些活动只能由教师来承担。大学教师在工作中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首先,大学教师必须是一名研究者,是一名具有渊博学识和科学精神的学术分子,这也正是大学教师能够维护大学本性的主要理由或根据。大学教师无能于学术研究,其知识便是僵死的,就不会具有鲜明的科学追求精神,也就无法进入大学科研和教育要求的境界,无法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无法拿出学科前沿水平的学术成果,也就会失去体现大学本性的能力基础。其次,大学教师应是一名教育者,一名能以自己道德、知识、智慧、能力深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的学者或专家,使社会文化发展和科学研究后继有人。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教师的本性在于教书。这种观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把大学教师的本性当作一名教书匠,那么他在学校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将是教书而不是学术,这势必冲淡大学的学术气氛或降低大学学术研究的要求,由此也难以结合时代创造出各类科学文化成果,难以承载时代的科学与哲学的精神。再者,大学生大都是理性能力强、具有独立精神和创新追求的成年人,他们大都希望有学识广博、见解深刻、人格高尚的高水平教师来影响启导自己。

让大学教师有能力维护大学的本性,这是大学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原则。为了实践这一原则,当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循‘思想自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不拘一格地聘请各类学术名流或专家来校任教员,其中有陈独秀,胡适等人,这些教师都能安心而卓越地为北京大学贡献自己的才智,使北京大学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力量最强的一所大学。为使教师有能力维护大学的本性,领导世界大学发展潮流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对教师都有非常苛刻的资格要求与工作要求,以追求一流的师资阵营。如哈佛大学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中,竟有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的1700余名教师中,有科学院院士74人,工程院院士93人,诺贝尔奖获得者9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500余名教师中,有186人为科学院院士,60人为工程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12人[(1)]。在这些大学,教师若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与教学活动中并取得卓越成就,那是很难呆下去的。保证大学教师具有强大实力,这是美国这些研究型大学走向世界一流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现时代,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大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面临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又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和问题。如何维护大学的本性及对待大学教师的有关表现的问题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理论上说,随着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大学的工作正变得紧张繁重起来,也更需要大学教师全心身地投入到大学工作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关心时代精神和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教师具有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和高尚的道德情感,需要教师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和技术手段,需要教师关心学校的活力和改革进程,需要教师努力把学校建成文明优美的生活家园等。当然,这种需要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在少数内外条件较好的大学中,这些需要也确实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现实,从而使学校整体实力一直在增强。但从更多的大学来说,这种需要转化的现实却是不容乐观的,甚至是令人担忧的。这其中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在各种原因影响下,有相当多的大学教师对大学工作缺乏兴趣和关注,教师资源多发性地、多形式地、大量地流失。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大批中青年教师(含许多优秀人才)逐年从大学流出,有的下商海,有的进企业,有的入行政部门,一些素质相当不错的流向国外;二是在职教师不同形式的隐性流失相当严重,其状况难以扼止或缓解,如许多教师在校外兼课兼职、办公司、炒股、跑商务,有的则长期停薪留职在外跑生意、办企业等。特别是一些位于闹市的高校,这种情况更普遍,商业味、经济味很浓。

大学教师的流失与隐性流失,无疑给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带来很大损害,形成大学中一种具有悲剧意义的景观。首先,它有如难以预防的塌方常使大学人才青黄不接,出现师资断层、学科群实力衰落乃至学术力量布局的紊乱,伤及大学的命根子。其次,教师的隐性流失严重分散了教师的精力,减少了大学的工作总量。由于教师不能把时间与精力都用在学术和教学上,必然导致学术研究质量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滑坡,使学校的价值大为失落。

大学教师这种不合理的流失和隐性流失,其本质就是大学教师本性的流失。大学教师的本性是指大学教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必然具有的基本特性,这种必然的基本特性就是以发展大学为理念而全身心地从事大学的教学科研活动。而大学教师的流失与隐性流失,直接导致大学部分教师这种基本特性的消失(由向外流失引起)和部分在岗大学教师这种基本特性的淡薄(由隐性流失引起)。由于大学教师的本性是构成大学本性的基础,因而大学教师本性的流失必然会引起大学本性的流失,大学价值的流失。大学的本性一旦流失过度,大学也就必然走向虚化或坍塌,大学教育就必将退化与变味。作为这种可能的一个侧面例证是:一些大学由于现有教师素质不很高,许多粗制滥造的自编教材得以在大学广泛使用,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和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质量。

面对大学本性的流失,关心大学的人们为扭转这种危机,已在多方面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分析我国大学教师的这种流失,我们在宏观上应把它看成是由于大学教师生存环境(社会存在)决定的一种结果。其一,在转换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中,限于国民素质较低、法制尚不健全、各种管理比较混乱、腐败现象滋生,且国家基建项目又常常过多过大等原因,使国家的各种资源往往难以优化配置,各种资金流失相当严重,由此,高校每年从政府财政投入渠道所获得的经费也越来越变得紧缺。1995年,国家教委直属的大学所获得的政府投入,远不如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或密执安大学该年获得的经费[(2)]。主渠道经费不足使大学的学术发展和教育工作遇到许多严重困难,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大学工作价值。其二,大学教师工资待遇过低,相当部分中青年教师工资收入相对更少。这种工资待遇的不公正使中青年教师产生着心理的不平衡及冀图改变命运的要求。其三,社会环境和部分政策对大学教师经济压力过大。市场物价的不断上涨,使教师的购买力变得越来越脆弱;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医疗、交通、保险、子女教育、文化等消费价格愈来愈高,一些硬性政策如购房、集资,常使一些教师在经济上窘迫不堪,甚至微妙地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尊严和社会地位。其四,社会上拜金主义潮流及追求物质享乐的时尚,也对那些大学理想不明确的教师产生了诱惑力,这些人虽栖身大学,却缺少对大学事业的追求,大学教师的本性很淡,对人生财富与享受追求的兴致很浓。

分析这些原因可见,大学教师的两种流失,涉及的面很广,涉及的内容很深。要化解这些原因,仅靠大学本身的力量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大学没有力量作用到所有问题存在的领域。问题从某个系统中产生,也只有依靠该系统的力量来化解。基于这个道理,我们应当把解决大学教师流失的问题看成是整个社会中的一项系统工程,由相关部门来协调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保持大学教师的本性应成为国家和政府的一种意志和法律思想,这种意志和法律思想应通过保证供给大学充足的经费来体现。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增长较快,但与此同时,国家对大学的投资并没有实质性的增多,多数大学在规模、人员膨胀后均处在经费捉襟见肘的境地,教学科研所能用到的经费很少。在我们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里,要办好大学,特别是要建设好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没有政府的大额投入无异是异想天开。世界著名大学美国的加 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90年至1994年间因州政府预算的削减,导致学费上涨、人才流失及约2000名教授提前退休,结果明显降低了该校在大学评估中“学生选择”、“教师资源”、“经费资源”指标上的得分,其名次在近几年国家级大学排行榜中逐渐下降,1995年仅居第26位[(3)]。这个实例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大学是影响国家科技文化发展的先导力量,加大对大学的投入,不使大学教师在各种困难折腾中耗费许多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这是维护大学教师本性的最根本措施。

其次,保持大学教师的本性,应成为大学教师与大学管理者的一种自我意识与责任。大学是社会文明的灯塔,无论在其理想、价值观、文化品位与活动等方面,均应对现实有所超越或特殊。当前,由于大学所得到的各种支持不够,大学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面临世俗潮流的裹挟和拜金主义的冲击,因此,不论是大学整体还是大学中的教师,都应以社会赋予的责任为重,放远眼光,开阔襟怀,清醒而坚定地抱定大学的理想和目标,不因短时或局部的名利而迷乱理性及放弃原则,自觉抵制那些有损于大学本性的不良风气,视学术与培育人才为生命,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如何对待时尚影响是每个大学教师都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时下真正坚守岗位的大学教师普遍比较清苦,少数人经济压力很大,开展工作困难重重。为维持生存与发展,有些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一些时尚性活动以弥补收入的不足,有的甚至无奈地离开校园,这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追求时尚。我们这里讲的追求时尚,是指那些在主观上轻视或藐视大学工作价值而追求时尚价值(如追求荣华阔绰、升官发财等)的思想和行为。在人生价值观迷乱、物欲横流的现实中,的确有少数教师已慕时尚价值而去,“黄鹤一去不复返”。但是,这值得不值得呢?只能说人各有志。追求时尚虽然能带来可观的时尚利益,却也要付出附迎时尚的人格代价。更何况知识分子的既有品质不应是时尚力量所能改变的,大学生活也有其独特的充实与富有。在这个问题上,爱因斯坦有段话十分令人感动,他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现在大家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时代的特征。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静。”守住自己珍贵的本性与品质,在困难环境中奋力争取自我发展的各种条件,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学教师应有的意识、情操和作为。

作为大学的管理者,为谋求大学的长远发展更不可忘记大学的本性来源于大学教师的本性,应当为教师把身心安稳在讲台上、实验室、图书馆而苦心经营。为此,他们要更多地倾听广大教师的心声,了解教师的疾苦与希望,尽力为教师排忧解难;他们要引导教师奋力开拓科研与教学的新局面,增强学校对社会资源的吸引力,使广大教师的工作充满价值与希望;他们要知人善任,积聚人才,珍重教师的奉献与才智,让教师乐意把心留在学校;他们要精于管家理财,开源节流,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一个有作为的大学领导群体,必能组建出一个人心相对稳定而强有力的大学教师群体。

注释:

(1) 见:郑文.对构建一流大学学术水平的思考.南开教育论丛,1995年第3期

(2) 见:何蒂蕊,王孙禺.1995年美国大学、研究生院排行榜.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

(3) 见:沈红.1995年美国最好大学评估的新特征.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

标签:;  ;  ;  

论大学性质与高校教师素质的丧失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