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三书,准确定位论文_陈姝祺

研读三书,准确定位论文_陈姝祺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司马小学 523000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是数学学科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三本书。认真研读三书,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编写意图,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条件保障。

关键词:三书研读 准确定位 有效教学

一、教研活动过程的记录

一教:沾沾自喜→情绪低落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中分为了“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等几个层次,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初步感悟“化归”的解题方法,构建植树问题数学模型。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将它划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两端都栽”的问题。

第一次试教,刘老师就来了个创新:一个课时解决了三种情况。

教学片断:

1.谈话导入。

2.探究。

(1)出示:“在一条12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3米种一棵,有几种植树方案?”

(2)4人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

(3)小组展示方案。

(4)比较三种方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为什么植树的棵数不同?棵数和间隔数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师带领学生观察黑板上三种方案,并板书。)

(6)儿歌小结规律。

(7)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例1、例2)……

思考:一是课堂上的结论都是老师带领学生得出来的,不是学生自己探索思考出来的;二是内容较多,时间很紧,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三是建议只解决一种情况,并增加学生探索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刘老师思考后,还是决定三种情况都上,再增加一个活动:4人小组动手操作探究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教二改:原地踏步→有点无奈

第二次试教,刘老师果然设置了一个4人小组合作操作活动,填写表格,探究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发现规律。其他的流程还是照旧。结果巩固练习没做完,下课铃就响了。这一次试教,又失败了。

三教三改:重新定位→心中有底

通过搜集资料、阅读教材与教参,我对这节课的教材编写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带着这样的认识,我参与了刘老师的再一次试教。

教学片断:

1.猜谜语(手),板书课题。

2.探究。

(1)出示招聘启事。

(2)4人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

(3)小组展示方案。

(4)观察六种方案,探究规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验证(一一对应)。

(6)教学例1。

展示:努力获肯定

第二天,镇第二批学科带头人展示活动正式开始。刘老师按照我们之前的讨论,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教学展示。

教学片断:

1.导入:由植树节导入课题。

2.探究。

(1)出示例题1。

①读题。

②猜测。

③质疑。

④寻求验证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

①小组合作操作,师巡视,随机抽取三个小组上台贴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②汇报。

③小结。

(3)回到例题1。

(4)练习。

课后,市教研员陈晓燕老师给出了中肯的评价和建议:教师敢于上数学广角的内容;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直观有效;但要注意数学广角教学的定位:数学广角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为了学生会做题,要学会在内容方面的取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要注意层次性,课前要认真研究本节课要渗透哪几个数学思想,哪个是一般化的,哪个是要重点渗透的,等等。

二、思考: 怎样备课、上课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思考:为什么我们用名师的教案去上课却没有名师那种效果?最后一次展示成功,原因何在? 怎样备课、上课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论:深入研读三书,在准确定位中提升效率

结论:钻研三书、准确定位,才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条件保障。

三书,指的是《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以及《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是数学学科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三本书。

《数学课程标准》是规定数学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也是数学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数学教科书》就是教材(又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里包括按课程目标设计和编排的各单元的教学内容、例题和练习,是学校师生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

《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是对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材的编写特点、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学具、课时安排等的说明,其中还包括了各单元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以及部分的教学设计、教学片断、备课资料、评价建议、评价样例等。《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了解课程、熟悉教材和备课上课的必要工具书。

总的来说,《课程标准》是教育理念,《教材》是实现教育理念的工具,《教师教学用书》是帮助教师实现教育理念的工具书。

因此,每位教师,都要不断阅读、积累知识,认真钻研三书,把握编写意图,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012.4重印)。

[2]杨豫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杨九诠,李铁安主编;杨豫晖分册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2012.4重印)。

[3]史宁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论文作者:陈姝祺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1月总第19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4

标签:;  ;  ;  ;  ;  ;  ;  ;  

研读三书,准确定位论文_陈姝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