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趋势分析_国民经济论文

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民经济论文,进程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过18年以市场化取向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目前的市场化改革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尚远,而且,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市场化程度也极不平衡。本文试图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进行纵横研究。首先建立一套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统计指标体系。其次运用综合指数法构造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指数,以此从纵向分析经济市场化进程、特点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再次用因子分析方法寻求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因素。最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的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进行测算和横向评估,以进一步揭示我国改革发展趋势特征。

一、全国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趋势

(一)国民经济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

要从整体上衡量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需选择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目前我国正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反映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统计指标还不健全、不规范,也缺乏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考虑到数据的支撑程度和综合评价的可操作性,我们从农村经济市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化、价格市场化、对外开放程度和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五个方面去反映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1.农村经济市场化

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基础地位。没有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在这方面,设置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X[,1])和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X[,2])两个指标来粗略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

2.企业的市场主体化

从理论和实践上讲,非国有企业(即市场主体)的计划化程度小,拥有的自主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比较大,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强,是促进经济市场化的先导力量。设置以下指标可以从企业的市场主体化角度间接反映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城镇劳动者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X[,3])、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X[,5])和社会商品零售额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X[,6])。

3.价格市场化

价格是调节商品和服务供求状况以及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经济杠杆。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和服务由政府定价外,价格应由市场供求状况来调节。我们用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中非国家定价比重(X[,7])来部分反映价格的市场调节情况。

4.经济外向化

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发展外贸,是促进经济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用对外依存度(X[,8])(即进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X[,9])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X[,10])三项指标来粗略反映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外向化程度。

5.第三产业发展程度

市场本身是多元化的,即包括商品市场(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也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如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市场)。市场的多元化程度直接、间接地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X[,11])和第三产业劳动者占全社会劳动者比重(X[,12])两项指标可以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反映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

以上12项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国民经济市场化的丰富特征。各项指标的时间序列(1979年~1995年)如表1所示。

表1 国民经济市场化指标体系

(二)国民经济市场化指数及其变化分析

要反映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能仅依据某些单项指标下结论,而要利用前面介绍的指标体系从整体上进行综合判断。为此,我们用综合指数方法编制我国经济市场化指数,即由上述代表市场因素的12项指标加权合成的市场化综合指数:

其中,W[,i]是第i项指标的权系数,X[,it]是第i项指标第t年的统计数值。

由上式可以看出,能否较准确地反映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及其特点,关键是能否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市场化指标的权数。我们采用指标的相对离散程度与专家意见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数。这样处理所得到的权数,既有客观依据,又顾及了专家的主观判断。各项市场化指标的权数分配是: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中非国家定价部分所占比重两项指标的权数最大,均为0.13;权数为0.1的指标有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和对外依存度3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两项指标的权数为0.07,其余5项指标的权数为0.06。

经过加权合成,可计算出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指数及市场化指数的变化率(DMI[,t]=MI[,t]-MI[,(t-1)],结果见表2。表2中结果显示,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呈现如下趋势特点。

表2 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指数及其变化率

年份 市场化指数 市场化指数

MI[,1](%) 变化率DMI[,1](%)

197918.84

198020.41 1.57

198121.53 1.12

198221.86 0.33

198322.81 0.95

198425.43 2.62

198531.79 6.36

198633.35 1.56

198735.20 1.85

198836.67 1.47

198935.54-1.13

199037.10 1.56

199138.62 1.52

199239.67 1.05

199340.91 1.24

199444.23 4.56

199544.76 5.09

1.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改革之初,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传统的计划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1979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成份占18.84%,不足20%。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入,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1992年市场化成份所占比重已提高到四成;而到1995年,国民经济市场化成分所占比重又提高到44.76%,接近50%。

2.市场化进程不稳定,还将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按市场化指数变化率观察,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指数升降幅度极差达7.49个百分点,波动系数高达105%。这说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不稳定。进一步观察还表明,市场化进程还将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这与改革进程的不稳定有很大关系。

改革初期(1979~1983年),由于历史原因和认识过程的渐进性,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还处于初始试验阶段。反映在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上,这一时期的市场化指数升幅小,4年间仅提高4个百分点。1984年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阶段。改革力度和深度的加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到1988年,市场化指数达到36.67%,比1983年提高了13.8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77个百分点,这是至今为止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最快的时期。由于1988年我国经济的过热增长,造成经济环境紧张,经济秩序较为混乱,致使我国从1989年进入了为期三年的“治理整顿”时期;在这期间,改革力度和步伐有所放慢,市场化进程也因此出现了小的反复。1989~1991年3年间,市场化指数年均只提高了0.65个百分点,这是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最慢的时期。甚至1989年的市场化进程出现了小的倒退,市场化指数比1988年下降了1.13个百分点。以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正式确定我国经济市场取向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加快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到1995年市场化指数提高了5.09个百分点。

3.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对经济增长作出明显的积极贡献

市场化改革所产生的新体制因素改善了我国经济系统的特性,激活了经济增长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显重要。我们运用回归分析模型研究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程度。仅采用改革初始阶段1980~1992年的数据,建立了如下回归模型:

Log(y[,t])=0.0308+0.8714Log(y[,(t-1)])+0.1387Log(MI[,t])

R[2]=0.9912,

S·E=0.034

其中y[,t]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指数,MI[,t]为市场化指数(均以1979年为基数)。

经统计检验,上述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可用于经济市场化贡献分析。上述模型表明,1980~199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就有13.87%来自市场化改革的贡献。这表明,在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中,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因此,要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就必须努力推进市场化改革。随着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国民经济市场化进一步推进,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将日益增大,预计到2000年,将超过40%以上。

(三)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预测

为进一步分析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以及通过改革深化去实现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可能性,我们采用以上分析的模型和基础数据,利用表2中1979年到1995年所得到数据,建立回归分析模型:

MI[,t]=17.0904+1.6874[,t]

R[2]=0.9577t[,1979]=1

t[,2000]=23,求MI2000=56%

从上式中得出,到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指数可达56%,这预示着以市场化指数比重占主导程度为重要标志的新经济体制地位可初步确立,“初步建立”有望实现。但这种“初步建立”还不甚巩固,只有加快改革进程,坚定改革目标,推进经济市场化程度,才能巩固壮大新体制。

二、全国各地区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评估与走势

(一)我国各地区国民经济市场化因素分析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但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甚远,而且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市场化程度也极不平衡。那么,目前制约我国各地区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这里,试图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就地区间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现状进行横向比较,借以探寻目前制约我国各地区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因素及走势。

考虑到地区间统计数据的支持程度和计算处理的可操作性,我们对前面反映中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选取10项指标进行研析。它们是:

y[,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y[,2]—第三产业劳动者占全社会劳动者比重;

y[,3]—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

y[,4]—乡镇企业收入占全社会总产值比重;

y[,5]—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

y[,6]—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y[,7]—非国有商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商业从业人员比重;

y[,8]—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y[,9]—非国有商业零售额占全社会商品零售额比重;

y[,10]—非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将1995年各地区上述10项指标的数据列入表3。

表3 全国各地区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数据

将数据标准化后,通过10项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得到10个特征根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按特征根超过1的准则选取主因子数目。表4基本给出了因子、特征根和每个因子的信息贡献率。

表4 经济市场化指标主因子贡献率

因子特征根信息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1 4.587145.8745.87

2 2.654426.5472.42

3 1.463214.6387.05

4 0.5078 5.0892.13

5 0.2720 2.7294.85

6 0.2033 2.0396.88

7 0.1727 1.7398.61

8 0.0835 0.8499.44

9 0.0340 0.3499.78

100.0221 0.22 100.00

注:1.Y[,2]为1992年数据,其余Y[,1]、Y[,3]~Y[,10]均为1995年数据;

2.本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测算而得。

从表4可以看出,前3个因子的累计信息贡献率达到87.05%,自第4个特征根开始,其数值有显著减少(都小于1)。因此,我们选取3个主因子,表5给出了这3个主因子的载荷矩阵。

表5 经济市场化指标的主因子载荷

第一因子第二因子 第三因子

Y1-0.08510.8407-0.0563

Y2 0.15220.8896-0.3033

Y3 0.76630.2517-0.5123

Y4 0.9074 -0.0847-0.3568

Y5 0.53550.4045+0.6894

Y6 0.53690.6368+0.6155

Y7 0.83740.0322+0.1054

Y8 0.9702 -0.0802-0.1191

Y9 0.6080 -0.4467+0.5256

Y100.7476 -0.5564-0.1695

从因子载荷看,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乡镇企业收入占全社会总产值比重、非国有商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商业从业人员比重、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非国有商业零售额占全社会商品零售额比重以及非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第一因子上有较大载荷,它集中表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和所有制结构的市场取向改革的成果;因此,可称第一因子为农村经济和所有制结构的市场化因子。在第二因子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和第三产业劳动者占全社会劳动者比重的载荷比其它变量的载荷大得多,它突出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因此可称第二因子为第三产业因子。第三因子中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和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两项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其它变量大,它主要反映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可称它为经济外向化因子。从因子的信息贡献看,三个因子可解释的总信息量的比例分别为45.87%、26.54%、14.63%,累计达到87.05%,它们的信息贡献能力逐渐减弱。

综上所述可知,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因素由农村经济和所有制结构市场化因子、第三产业因子、经济外向化因子构成。起决定性影响的是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和所有制结构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其次是第三产业发展程度,再次是经济的外向化。

(二)全国各地区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评估模型与结果

在关于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评估与预测的基础上,从主要影响因素方面,再对全国各地区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评估,并把地处西部内陆的贵州省与全国各地的进展作相对比较,从而进一步剖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发展态势和走向的共性、个性特征。这里,试图采用定量分析对我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的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进行综合测算评估。有关综合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结果指出,就用于综合评价的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而言,主成分分析方法比因子分析方法更能给出准确的评价结果。因此,我们选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综合评价各地区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在将表3的原始数据作标准化变换后,用Jacobi 方法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按特征根大于1的准则选取的前三个主成分是:

F[,i1]=-0.04Z[,i1]+0.07IZ[,i2]+0.358Z[,i3]+0.424Z[,i4]+0.25Z[,i5]+0.25Z[,i6]+0.391Z[,i7]+0.453Z[,i8]+0.284Z[,i9]+0.349Z[,i10](1)

F[,i2]=0.516Z[,i1]+0.546Z[,i2]+0.154Z[,i3]-0.052Z[,i4]+0.249Z[,i5]+0.391Z[,i6]+0.02Z[,i7]-0.05Z[,i8]-0.274Z[,i9]-0.342Z[,i10] (2)

F[,i3]=-0.047Z[,i1]-0.251Z[,i2]-0.424Z[,i3]-0.295Z[,i4]+0.57Z[,i5]+0.343Z[,i6]+0.087Z[,i7]-0.099Z[,i8]+0.435Z[,i9]-0.14Z[,i10] (3)

再用前三个主成分各自的信息贡献率0.4587、0.2654、0.1463,将它们加权合成而构成一地区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综合评价模型:

RMIi=0.4587Fi[,1]+0.2654Fi[,2]+0.1463Fi[,3]

=0.112Zi[,1]+0.141Zi[,2]+0.143Zi[,3]+0.138Zi[,4]+0.264Zi[,5]+0.269Zi[,6]+0.197Zi[,7]+0.18Zi[,8]+0.121Zi[,9]+0.049Zi[,10] (4)

其中Zij是第i个地区第j项指标经过标准化变换后的数值。

表6给出了到1995年底全国的29个省市自治区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得分及位次。

表6 全国各地区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得分及位次(1995年)

位次地区 得分

1 江苏 1.76

2 浙江 1.72

3 福建 1.61

4 山东 1.54

5 河北 1.00

6 安徽 1.00

7 广东 0.99

8 四川 0.78

9 湖南 0.66

10广西 0.61

11江西 0.60

12河南 0.60

13湖北 0.41

14天津-0.04

15上海-0.13

16海南-0.14

17辽宁-0.38

18陕西-0.39

19山西-0.53

20甘肃-0.60

21贵州-0.61

22云南-0.62

23吉林-0.79

24 黑龙江-1.19

25 内蒙古-1.21

26新疆-1.46

27宁夏-1.46

28北京-1.48

29青海-2.24

30西藏(未统计)

注:台湾省未列入统计分析

(三)全国各地区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比较

从表6结果显示,江苏经济市场化程度最高,位居全国之首,浙江、福建排第二位和第三位。三省地处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市场化得分明显高于其它省市自治区,这表明它们的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和达到的深度是其它地区不能及的。从制约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三个基本因素可以看出,这三个省在培育农村市场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发展第三产业和外向型经济方面都比其它地区进展快得多。从经济市场化进程得分居前10位的省(区)来看,主要是地处沿海地区的省(区),而且已呈北(山东、河北)、东(江苏、浙江、安徽)、南部(广东、广西)分布;同时中(湖南)、西(四川)部省份后来居上。经济市场化程度居全国第21位至29位的9省(区、市)中,贵州省列居第21位,高于其他8个省(区、市),表明贵州的经济市场化进程速度在加快,改革发展的实效日益明显,但经济市场化进程仍落后于东部和中西部大多数省(区、市)。象贵州这类省区经济转向能力差,农村自然经济和国有经济成份比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摆脱传统计划经济、实行经济市场化的速度和程度。

从国民经济市场化得分按大小排序看,各省市区经济市场化程度大致呈东、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域梯度减弱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东部经济区中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省市如北京、上海、吉林、辽宁等的经济市场化程度位次靠后,这主要是这些省市的所有制结构的市场化取向改革相对滞后所致。因此,加快这类地区所有制结构的市场化取向改革是提高其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关键所在。各地区经济市场化程度呈由东向西梯度减弱的特点表明,经济实力是加快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有力保证。一方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很重要。然而,与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的直接宏观调控方式不同,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间接的,更多地是依靠经济手段。于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从而间接地影响发展和建立市场经济的步伐。诸如贵州等省这样的西部地区经济实力不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难以有效解决它们在经济运行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如资源的盲目转移以及由此造成的资源财富的浪费等,结果使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至今所进行的许多改革,如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价格体制改革、工资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等,都涉及到各方利益的调整,而要保证任何一方的利益通过调整不下降,这种调整就只能是增量调整,这就必然需要一定经济实力的支持。当经济不堪负担时,就不得不放慢改革的进程。这方面的矛盾在贵州这样的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显得十分突出。在今后进一步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这种压力不但不会减轻,反而会因改革力度的逐渐加大而更加严重。这预示着地区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差距很可能进一步拉大。

目前,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区域分布特点,将不利于缩小地区经济实力的差距。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市场正逐渐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形式,经济的发展正逐步遵从资源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各种资源将会从投资环境比较差的地区向投资环境好的地区转移;我国各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劣基本上是呈由东向西梯度分布的。因此,一方面,国家由于更多地考虑投资效益,虽然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但近期仍将在很大程度上维持投资向东倾斜的发展战略。象贵州这样的西部地区,除积极适应投资向中西部逐步转移趋势外,将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象贵州这样的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各种资源将在市场的作用下仍将主要流向东部发达地区,从而逐步削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这样就形成因经济不发达导致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而市场化程度不高又将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落后的恶性循环,这必须引起注意。

(四)西部地区(以贵州省为例)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趋势预测

以上分析及其结论是基于现有的统计数据作出的,一旦情况有了变化,结论就会随之修正。譬如国家在税收、信贷、投资、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倾斜,再加上西部地区自身的努力,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适时调整政策,恶性循环链就会被打破,象贵州这类的西部地区迟早会赶上全国前进的步伐。

采用前面的国民经济市场化预测方法及综合评价模型,加上必要的定性预测,初步预计到2000年,地处西部地区的贵州省的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得分及位次变化将如表7所示。

表7 贵州省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预测

年份 1992年1995年2000年

得分 -1.34 -0.610.12

居全国位次282118

可见,如外部条件更加宽松,主要是经济改革和发展政策向中西部倾斜力度加大,象贵州省这样的西部欠发达省区在自身的各主要改革方面适时调整政策,加大实施力度,到2000年,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得分可达0.12左右,大体上列居全国第18位,经济市场化程度可望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

标签:;  ;  ;  ;  ;  ;  ;  

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趋势分析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