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指引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发展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障,其规划如何进行调整与响应,仍需进一步探索。在基于生态园林城市新的要求分析和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约束剖析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与功能响应内容,并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评价展开讨论。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园林城市;园林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引言
对于规划编制,从规划空间、关注范畴、编制策略、编制程序和辅助决策五方面提出了响应的可能。而在实施评价方面,从实施评价过程、内容和力度方面提出了响应。研究对当前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的申报和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绿色发展理念下的我国城市建设模式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开始走入政府工作议程,城市绿化工作也逐步走向正轨,并建立了诸多指引城市绿色环境建设的发展模式和考核标准。每个发展模式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是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规范城市环境建设为目的。1989年全国范围内开始评比“国家卫生城市”,主要针对城市环境卫生及市民的健康教育,对环境的要求较为基础;1992年建设部提出创建“园林城市”,主要以园林绿化建张云路/ZHANGYun-lu关海莉/GUANHai-li李雄*/LIXiong设为切入点,以定量的绿化为联结,营建绿色空间[1];1996年全国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活动,从城市环境经济指标和污染监测管理等方面进行考核;2004年国家林业局出台建设评比“国家森林城市”的意见,建设内容也更加关注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同年建设部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园林城市”建设的升级版。生态园林城市是基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问题与需求提出的,兼具“生态城市”的科学与“园林城市”的美学,生态园林城市中的“生态”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化,同时也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生态化,其建设强调发挥综合效益。与以往的传统城市绿色发展模式相比,“生态园林城市”有着显著的理念先进性。
2从园林城市到生态园林城市的升华
2.1园林城市的发展历史
随着经济改革带来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成为配套城市化建设和改善、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1992年建设部制定颁布了“园林城市评选标准(试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创建热潮。各城市在指标指导下对城市的绿地系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活动。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310个园林城市、212个园林县城、47个园林城镇和7个园林城区。20多年“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高潮,提高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模和水平,增强了园林绿化建设的管控能力,促进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地位提升,这使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特别是建成区内的绿化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2.2生态园林城市提出的背景
随着“园林城市”的创建,我国城市绿化在数量上取得了突破,在绿化成效上也体现出多样丰富的效果。但进入新千年后,我国城市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城市快速扩张的同时,对城市空间和自然资源需求的增长与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城市人居环境品质下降、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等现象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通病。对于生态环境恶化的反应、城市特色危机的反思和传统文化的回归驱动了我国政府提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更高目标。2004年9月22日,建设部首次向全国发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号召。并于2007年开始在全国进行试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2015年,正式对外公布徐州、苏州、昆山、寿光、珠海、南宁和宝鸡7个城市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3城市园林视角下园林城市到生态园林城市的升华
关注人在城市中的幸福感。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以人为本,各项指标与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相比园林城市的标准,对城市居住舒适度、绿色出行分担率、绿色开放空间拥有率等指标考核更加明确而具体。由绿地建设的数量到质量的关注内容改变,也是生态园林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先进性体现,充分反映了生态园林城市对于营建和谐人居环境,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重视。
3基于生态园林城市目标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价响应
3.1从静态到动态——实施评价过程的响应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发展不仅仅是对于某一静态数量的追求,更是对于城市园林发展建设中质量的充分保障。显然,过去那种一次性预测10年或20年后所研究区域规模、内容和性质的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已无法应对城市快速发展的现实境况,并显得落后和不切实际。基于生态园林城市目标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价需进行动态响应,在对环境弹性适应的基础上,将可能的动态因素纳入到绿地系统评价中,并不限定于一个定时定量的规划目标,而是能够容许不断发生的变化。这样的响应包括生态系统不同阶段的适应、不同对象需求的适应,以及不同尺度范围、不同目标任务的应对等。最终可以通过合理的控制与协调各种动态因子,引导其朝着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发展模式和目标来推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真正实现生态园林城市愿景。
3.2从空间为本到以人为本——实施评价内容的响应
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评价所包含的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和绿地所占建设用地率等指标都是对绿地作为城市用地一类的空间建设成果的控制与评估。这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和操作都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对于绿地数量和规模的保障具有很大的推动力。但如果单单追求绿地的空间,对于绿地系统规划来说将偏离生态园林城市“以市民为本、为市民服务”的建设本质。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模式其本质目标是在营造城市良好的绿地空间基础上,满足城市居民的要求,最终目标是为了营造功能完善、景观优美、地方文脉清晰的人居环境。所以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价的响应也应以市民为本,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关注在城市绿地建设中人的需求与人的感受,并及时进行规划调整。不仅仅是规划实施目标的调整,在规划实施方法响应上,也将借助更加精确反映民意、体现全民需求的方式。
3.3从粗放化到精细化——实施评价力度的响应
规划实施评价是完成规划程序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步骤。它既是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检验绿地系统规划是否满足城市发展新需要的重要标准。在现行的绿地系统规划程序中,其实施评价力度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仅仅在前期研究中存在绿地现状评价这一过程,往往只能抓主要放次要,针对主要的指标进行评价。。
结语
伴随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理念的提出和申报建设的施行,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与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所带来城市园林发展理念、建设方式、管控体制等的更新与变化也将接踵而至。这样的改变无疑对传统较为被动地服从于城市总规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进行有效的绿地系统规划响应与调整,不仅仅关系到一个城市申报生态园林城市的成功与否,更为关键的是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的安全和人居环境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蔚镇,蔡文婷.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透视与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2(2):91-96.
[2]张云路.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平原村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3]周艳妮,尹海伟.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可持续发展,2010(8):87-93.
论文作者:方家耀,应佳乐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4
标签:城市论文; 绿地论文; 生态园林论文; 系统论文; 园林论文; 评价论文; 我国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