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维的外化及其传播方式_大脑思维论文

论思维的外化及其传播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文章系统地讨论了思维外化及其传播的三种方式。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是一种物质运动过程,并伴随有场物质(如电磁场等)的产生和传播,思维(精神)就育于场物质的结构之中。就此意义讲,作者认为思维就是一种场物质。人类的进化史表明,思维的外化和传播是不断进化的,人类有可能通过空间直接传播思维。

人类思维外化的方式是不断进化的。当今,人类认识的思维外化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形体动作;二是通过语言音乐;三是通过文字图画。这三种外化方式在思维的社会传播中都必须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体,如空气、光、电磁波等。现代脑科学证明,思维过程是一种物质运动过程,其中包括体内神经电流的变化。思维在体内的传播,就是通过神经电流实现的。这表明思维过程伴随着场物质的产生与传播。如果思维(精神)就是一种特殊的场物质,那么思维一定会有至今尚未发现的新的通过空间直接传播的方式。它不需要媒质,场的发射和接收中心就是人的大脑。

1 思维的形体传播

人类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最具积极意义的是手、脚分工和大脑思维功能的形成。劳动和思维是人有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自从人的大脑具有思维功能的那一天起,人的形体动作和社会活动都将受到大脑思维活动的支配。人的形体动作也就成了思维(精神)的最早和最直接的外化方式。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使人的手脚功能有了分工。手从事各种劳动(包括最原始的野果采摘和守猎),每个人的两只手都是在各自大脑的“指挥”下,完成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工作的。劳动过程是手按思维要求“履行职责”的过程。显然,人从最初的劳动开始,就在用手外化自己的思维活动,用手劳动是思维外化的最早形式之一。

然而,劳动只是人类的第一需要,而不是全部需要。在没有语言的蒙昧时代,人们不能用语言,更谈不上用文字表达自己劳动以外的思想感情。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用以表达人类除劳动以外思想感情的,仍然只能是人的形体动作。他们创造了用手、脚、身体不同部位的特定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这些最原始的思维表达方式代代相传,就是现代人也仍在使用。辟如,点头、摆手、鼓掌、瞪眼、挥拳、跺脚、欢笑、流泪等等等等。总之,人的形体动作是思维最原始、最直接的外化,带有人的本能特征,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等等思想感情。

实际上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还根据不同的需要,创造了许多专门的形体动作外化自己的思维。辟如戏剧、舞蹈中的上楼、下楼、开门、关门、翻山、过水、劳动、休息等都创造了特定的动作形式。尤其是近代,人们还专门创立了哑剧,完全用人的形体动作来传达表演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各种故事情节。观者可以从表演者的精湛表演中得到各种领悟和享受。

“哑语”是人们为语言障碍患者专门创立的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它不是语言,却可以代替语言。它是用“手势”表达思维的“语言”,人们也常称“手语”。聋哑人有了“手语”,他们的思维就有了较为系统的表达方式。聋哑人就是靠“手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告知凶吉的。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还开设了电视“哑语”广播,为聋哑人了解国家大事创造了条件。

用人的形体动作表达思维,还是语言表达思维的良好辅助形式。高明的演说家,无不以自己生动的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吸引听众,优秀的教师也总要用生动的形体动作配合提高教学效果。情报工作,不便用语言文字外露,有时只能用事先约定好的形体动作来表达思维。笑一笑,呶呶嘴,眨眨眼等等都是秘密传递思维的常用方法。当然,有时人们还可以借物外化自己的思维,做个记号,打个结等等。这些都可补充语言表达思维的不足。

然而,用人的形体动作表达思维有它的严重的缺陷。其一,传播距离有限;其二,表达方式本身不能满足复杂多变的思维的需要;其三,传递人体动作信息的是自然界的光。复杂抽象的思维很难要求人能用形体动作表达充分,同时没有自然的光(例如黑夜)再高明的动作也无济于事。没有光任何形体动作都不能告知于他人,思维的交流就会终止,除非人类只有相互接触的直接活动。

2 思维的语言传播

可以想象,在漫长的“语前”时代,人类在以形体动作表达思维的过程中,“声音”只是“手语”的配角,并且是含混不清的。然而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群系在生存斗争中对于自然物或感情的声音表达,有一个从含混到清晰的共认渐进演化过程。我们无须考证我们的祖先是哪一位天才第一个喊出了“人”这个声音,也无须过问“人”这个声音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如何战胜其他声音表达,最终代表人自己,但我们必须知道任何一个声音,作为特定所指,是在渐进演化中认定的。诚然,人类思维对万千自然物的语言表达,都是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通过发音频率的高低,通过“手语”和语音器官的配合,在数十万年的进化中完成的。语言是有群系特征的[①],每一群系,其语言都是一种特定的有一定音域范围的和较为清晰的音节组成的各种连续性音调,每个音调都代表一种特定的“自然物”或“自为物”(加工产品)及各种抽象概念。音调的连续使用,或陈述事物过程,或陈述事物道理,或陈述思想感情。人的思维通过特定的语言声音外化、转译,让世人所共知。语言产生的过程,完全是人自身外化思维的“编程”过程,人脑就是这架编程的“计算机”。

语言表达思维较之形体动作表达思维是具有优越性的。许多概念、理论的表述,形体动作无能为力,语言却可以大显身手。语言的产生,一方面使思维通过语言得以充分表达;另一方面,语言能反过来帮助思维从直觉向抽象升华,促进人类思维从简单向复杂进化。自古以来,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无不在运用前人语言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语言,用新概念、新思想表述新的理论。语言,作为思维的表达工具,它总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语前”时代,“声音”是形体动作表达思维的辅助,一旦“语言”形成,用形体动作表达思维反过来就只能是语言表达思维的补充。语言是比“手语”更高一级的思维外化方式。

语言虽是思维的表达工具,但语言不能等同于思维[②]。思维同语言是有区别的。思维是全人类共有的,而语言是有群系(民族、地域)区别的。不同的群系有不同的语言,语言可以不通,但思维是可以相通的。思维的相通借助于语言的互译来完成。人类的思维应该有共同的生物物理学本质,否则语言就不可能互译,思想就无法沟通。音乐是人类思维相通的最有力的例证,语言可以听不懂,但音乐却是可以互通的。这就是所谓“说的话儿不懂,唱的曲儿一样”。音乐既可以表达激昂,也可以表达幽怨,既可以表达喜悦,也可以表达悲愤。音乐动人心弦,摧人奋进。音乐是全人类表达思维的共同语言。

了解思维的语言传播,还必须了解语言产生的生物物理学机制。[③]人类发音的原动力是呼吸时候的气流,肺是呼出和吸入气流的总机关,肺在胸匡里,胸匡可以扩大和缩小。胸匡扩大,肺就扩张,胸匡缩小,肺就收缩。前者是吸入气流,后者是呼出气流。气流的通道是口、鼻、咽头、喉头、气管,而喉头中的声带在气流的冲击或摩擦下发生振动形成声音。口腔和鼻腔既是气流通道,又是共鸣器,因为喉头中声带发出的声音很小,没有语音语色,只是低微的翁翁声。声音在两个共鸣器中才变得响亮有声有色起来。人在说话过程中,首先由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发出指令,支配语言器官活动,而语言器官又时时刻刻向大脑的语言运动区发出信息,经大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又反过来调整语言器官的活动,使人的语言活动顺利进行。人的语言器官是思维语言传播的发射“天线”。

可见,语言产生的体内运作过程,伴随着语音器官的机械运动。人在思维过程中,大脑指令胸匡运动使气流变化,声带振动,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声音,思维才外化成语言传播出去。思维外化成语言并在空气中传播的过程,完全是一个生物物理学过程,它并不带任何的神秘色彩。

语言是有社会性的。因为声波在空气中传播,从传播和接收信息的角度看,同一时间由同一人发出的语言信息,对不同的接收者都是一样的。语音器官是语言的发射“天线”,而人的耳朵则是语言信息的接收“天线”。声波使人的耳膜振动,耳膜的振动又产生神经电流,这种携带声波信息的神经电流传致大脑,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作出对声波的语言的认知。这样,从现代生理学角度看,思维的接收过程也完全是一种生物物理学过程。

语言在空气中传播,可以说是转瞬即逝。自古以来人类就梦寐以求能将语言“固化”重复利用。语言留下来了,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留下来了。这是一种社会的精神财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终于找到了通过语言“固化”思维的新技术。唱盘、磁带、光盘等音响技术的出现,为思维的永久流传创造了条件。磁盘、磁带中任何伟人的语言声音,难道不是这位伟人当时思维方式的再现?仅有的区别在于,思维体内运作过程的消失。但思维的体内运作过程难道不是已经包含在语言(结构)之中了吗?

人在进行语言活动中,大脑支配语音器官活动表达思维与支配人的形体动作表达思维没有本质的生物物理学区别,区别仅在于神经电流指挥的器官的变化。语言表达思维时,大脑发出的指令以神经电流的形式主要控制语音器官活动,形体动作表达思维,神经电流主要控制的则是人的肢体。由于语音器官机械运动的灵活多变,声带音域范围的丰富多彩,因而使得语言的变化可以适应复杂思维的需要,将思维表达得更加细致入微,更加完美,更加透彻。现代社会无线电波的利用,语言传播思维又有了第二根接力棒(相对第一载体空气而言)。无线电波可将语言信息传播到世界的任何角落。语言传播思维又向前进化了一大步。

3 思维的文字传播

相对于形体动作,用语言表达思维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与发展,语言表达思维仍显不足。语言是一种声波,声波是思维的一次性载体,它随声波的消失而消失,难以重复利用。即使是现代社会,音响技术和无线电技术高度发达,声音可以重现,可以远距离传送,但声音稍纵即逝,难以重复回味,仍是重要缺陷。同时辅助设备的复杂性也限制了语言重复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而在古代,人们根本无法用音响技术重现语言,要重复利用前人的思想成果,从语言的角度看,至多只能产生出口头民歌、民谣等十分脆弱的遗产。思维要留传久远,要把“语言”和“手语”共同都难以表达清楚的思想表达出来,古人有时可能配上象形的“图画”。用图画表达思维也就产生了。但图画毕竟很复杂,而且不规范,会因人而异。图画的进一步简化与规范,这就是象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就是象形文字。[④]象形文字的进一步规范化、符号化,这就形成了中国的汉字。因此,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先驱是甲骨文。例如,汉字中的“伐”字,甲骨文是“戈”。“入”代表人,低头垂手而立;弋是杀人的武器,架在人的头上表示砍头。用武器砍人的头,是“伐”的本意。“讨伐”是战争的一种形式,战争是要杀人的,所以古人表达战争砍杀之意即用“伐”。“入”是象形,“伐”是符号化了的汉字。当然,汉字从象形到符号化,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现在还在进一步简化中,文字的创立与完善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图画向文字转变表达思维的同时,“图画”自身也在发展,人类创立了专门用“画”表达思维的方式。起先,没有纸,人们只好把“画”凿在岩壁上,刻在竹片上。后来有绘画的纸和笔,用画表达思维发展得就更快了。画“画”成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专门的职业。人类社会越向前发展,“画”表达思维越是不可缺少。当今社会,高雅的图画装饰无不成为人的身份高低贵溅的象征。一张成功的画作,它所表达的丰富的思想内涵,有时是难以言传的。画如其人,画也是思维的再现。

文字和图画是语言的“固化”。文字和图画的出现和运用,将人的思维通过文字和图画记录在物体,如竹、帛、纸等载体之上,人的思维就由“物”“载体化”了。载体的流传和扩散,即是思维广泛和深入社会传播的开始。与语言相比,通过文字传播思维比声波传播思维有更大的优越性。这时,思维将变成了一种可以脱离主体的真正稳定的客观存在,并在社会上形成永久性流传产品。

语言外化思维,由大脑控制语音系统完成,文字要靠手来书写,因此,文字外化思维则由大脑控制人手去完成。从传播媒体看,语言靠的是空气(电磁波可看作第二媒体),而文字的传播,一次载体是“纸”等书写物,二次载体是光、电磁波等场物质。没有光对文字的传播,文字信息就无法发送和接收。从接收系统看,语言是由“耳听”接收的,而文字则通过“眼看”接收。“耳”和“眼”是思维两种不同传播方式的接收“天线”。一般人两种接收“天线”不能互换,耳朵不能“听”字,眼睛不能“看”声音。然而,既然语言和文字的传播与接收都伴随着真实的生物物理过程,而且是人的器官(其中有特殊的敏感细胞)的功能,那么,根据近年来发展的全息论,眼睛中的敏感神经细胞与耳朵内的敏感神经细胞在某种意义上各种功能都是齐备的,只是各有偏重而已。因此,眼对于声音的敏感,耳对于光的敏感同样都应该具备,只是一般人“习惯”于眼看,耳听,不习惯于“眼”听,“耳”看。但是我们绝不能以此为依据,认为人的耳朵就绝对不可能认字,如果有人耳神经细胞对光或别的什么场(如意念场)物质特别有敏感,认字不就是十分正常的吗?看来,耳朵认字也好,用手摸字也好,并不是什么妖术,只是敏感神经细胞功能的充分发挥而已。

4 思维的体内传播

思维的体内传播是靠神经电流来完成的。

人体接收外界信息,主要是通过眼、耳、鼻、皮肤等组织器官。外来的光、声、冷、热、机械刺激,首先使眼、耳、鼻、皮肤等部位的神经元发生兴奋。由于神经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无刺激)膜内外有一定的电位差,膜外表面带正电,膜内表面带负电。[⑤]神经元发生兴奋,电位差在极短时间内消失,这叫除极。随即,膜外表面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而临近静息部位的细胞膜外仍是正电位,膜内是负电位。这样细胞外表面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就形成了电位差,有电荷移动,细胞内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也有电位差,亦有电荷流动。由于电荷流动,在极短时间内,膜内外又恢复原来电位,这叫“复极”。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形成细胞间局部电流回路。这种局部电流可刺激邻近未兴奋部位神经细胞产生新的“除极”——电极瞬间消失,引起后者产生动作电位。以后这个新的兴奋部位又通过局部电流再刺激它的邻近部位,并依次进行下去,使兴奋向前传播。而己兴奋的部位则依次“复极”——恢复神经细胞膜内外正常电位差。神经每兴奋一次,即产生一次神经冲动。神经纤维每秒钟兴奋的次数,就是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频率,也是局部神经电流形成与消失的频率。这类似于一个电偶极子的产生与消失。按电磁学原理,它应该向外发射电磁波。可能因为神经电流十分微弱,而且沿绝缘良好的神经纤维传播,漏电磁很小,一般很难测定,故人们很少去讨论、关注此种电磁波的特性及生理现象。

局部神经电流回路的传导速度,即是冲动在神经上的传播速度。不同的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不同,最快的可达120米/秒,最慢的仅有0.5~2.0米/秒。[⑥]眼、耳、鼻、皮肤等器官的神经细胞就是这样通过神经电流回路的产生与消失把刺激部位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的。大脑相应区域的神经细胞亦受到传递来的兴奋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局部电流回路,驱动大脑物质的相应运动,形成大脑的思维活动。大脑物质的运动对接收到的信息作出推理、判断,并发出指令,由神经电流传出,指挥身体相应的部位动作。

可见,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思维过程,完全是体内生命物质的物理化学过程,而最显著的是神经电流的传递变化过程。信息在神经系统的传递,伴随有电磁场的变化是确定无疑的。大脑发出的指令控制自身,实际上是把神经细胞作为信息的传导“导线”,电磁场就在这样的“导线”中传递,并使人自身听任大脑发出信息的指挥,或说话,或写字,或做某一形体动作,将思维通过语言、文字、形体动作外化,并在社会上传播。

5 思维传播方式的再认识

人的思维过程是一个物质运动过程,生命物质的运动是最复杂的运动。根据《运动与场》一书中提出的哲学原理,[⑦]与思维过程相对应的场物质也应是极其丰富多彩的。虽然我们今天还没有确认电磁场以外的思维场物质的存在,但电磁场是思维的伴随物是确定无疑的。因此,人的思维过程起码是一个电磁场物质产生与传播过程,并且不同的思维,场的结构和强弱是不同的。从现今人类常见的思维社会传播方式看,它并不是场物质的直接发射与接收,而是经过了由体内向体外外化的曲折过程。这是一个折的运动转换与能量转换过程。例如,由形体动作外化并传播思维的流程是:

思维外化与传播的上述三种基本方式有其共同特点。一是外化与传播方式由简单向复杂进化。思维外化方式最先只有形体动作,接着是语言、文字、音乐、画的产生。思维外化方法由单一向多渠道进化,而思维表述则由单一表述向综合表述进化。思维外化的方法日趋完善,思维的表述也日益准确。思维社会传播的媒体也由单一向多渠道进化。由最先只能利用自然的光,接着利用声波,或光和声波的综合利用,接着为声音的传播找到了第二媒体——电磁波。现代音响技术的发明,将思维的社会传播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些都是思维表述不断进化的直接证据。二是思维不是场物质的直接传播,而是伴随着物质运动形式和能量的多次转换。比如通过耳“听”这一路的思维活动,首先是声波促使耳膜振动,接着是敏感神经细胞内外的化学运动,接下去是电的运动。所以,思维过程伴有机械、化学、电等物质运动形式和机械、化学、电等能量的转换。三是人的思维外化要经过学习和训练。从历史进化的角度看,思维外化的三种方式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利用,经历了几十万年的艰难历程。它是人类自我学习与完善的结晶。从人一生成长的角度看,思维外化也是不断学习与训练的产物。语言需要学习,文字需要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更需要学习。不学习,不训练,思维是不能得到充分表达的。

掌握思维外化与传播的上述三个基本特征有着十分重大的启发意义。其一,若思维外化与传播方式是进化的,可开发的,那么还能不能继续进化与开发?如果能继续进化与开发,开发的方向是什么?其二,思维外化与传播的三种方式都伴随有复杂的物质运动与能量转换,从科学的角度看,还有没有新的外化与传播方式,如果有,是不是场物质的直接传播?其三,思维的充分表达是学习和训练的结果,通过学习和训练还能不能找到新的思维外化与传播方式?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应该说都是肯定的。不是吗,现代科学能让生命个体摆脱生殖细胞的结合“间接”出生,直接由机体上任何一个细胞单独培育出来,思维作为一种场物质(如电磁场)为什么不可以直接传播与接收呢?我们必须踏着人类进化的足迹,解放思想,改变曲折的思维外化方式,探求思维物质直接传播与接收的新方法。

其实,通过场物质直接传播思维是很容易理解的。在思维的体内传播过程中,存在神经元的“除极”与“复极”过程,这是一个电偶极子形成与消失的过程,它必然伴有电磁场的发射与空间传播。大脑的思维的过程中伴有电磁场的空间发射,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是因为电磁能主要沿神经纤维传播,空间散落极微,难以显示效应罢了。现代科学已经测出脑电流的变化情况表明,即使是极微弱的电磁散落,人们也可以检测得到。关键是仪器的灵敏度。如果人脑感知他人脑电流的变化情况达到了仪器的灵敏度,那么通过对他人脑电流的认知,我们不是起码可以遥测对方工作、休息、和疲劳状况吗?因为这三种状态脑电流有明显的区别。人脑对脑电流的感知灵敏度能否提高,是否与某种训练有关?气功的修练方法与此有无关系?这些都是可以研究的,切不可简单否定。人类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战胜自己,比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难得多。

从思维过程有电磁散落的科学证据看,人类通过空间传播思维已不是原理问题,而是技术问题。举例来说,比如,大脑思考要告诉别人一个“a”字,现有的思维外化方式是:大脑物质运动,发出表述“a”的指令(一种场信息),通过神经电流或指挥讲出“a”,或写出“a”,或做出“a”的象形,或三者同时使用。思维外化了,再由声波、光波或二者的结合传给对方的耳或眼,由对方的耳、眼通过神经电流由大脑认知。至此思维的外化与传播就算完成了。但是,如果人的大脑指令表述“a”的场信息(一种具有一定频率、波长、强度的场信息)能够通过人的训练,有方法使其放大(例如经络中的“气流”),并通过空间传播(当然并非全是电磁场),而对方通过训练也有足够高的接收灵敏度,并通过场结构、强弱,辨认出“a”的场信息。思维的传播与接收就可以通过场物质的直接传播得到实现。到了这种时代,人类才算是达到了战胜自我的时代。人类有理由期望这一美好时代的到来。

标签:;  

论思维的外化及其传播方式_大脑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