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的M&I-V战略模式研究_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M-I-V战略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战略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近些年来,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如2007年,我国非金融类ODI(海外直接投资)达187.2亿美元,约有4万余家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然而在国际化进程中,国内企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扩张战略模式问题。根据传统的国际化经营理论,企业一般应遵循“必须具备某种先发优势(如技术、资金、管理等优势),而后再跨国经营”的战略逻辑。当前,日益开放的国内市场使得本国企业从一诞生就得面临着全球化竞争的压力,即从一开始就要在“垄断优势”不甚明显或根本不具备“垄断优势”的情况下面临国际化经营的难题。那么,究竟选择何种跨国经营战略模式就成为每一个中国企业所不能逾越的一道坎。这也正是我们研究的主旨所在。

本文从市场、行业和企业三个角度剖析了国内企业的“渐近式国际化”战略逻辑,即市场节奏型扩张战略(MRES)、产业链延伸战略(ICES)、价值链递进战略(VCES)。同时,基于生产要素使用价值量的动态性特征,考察M-I-V战略模式的动态性,对国内企业国际化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1 M-I-V战略模式的内涵

根据Johanson和Vahlne(1977)的“渐进论”,企业国际化的渐进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张的地理顺序,遵循“先近后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即“当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二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的演变发展,表现为“先易后难、逐渐升级”的策略,即纯国内经营→间接出口→直接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海外建厂。现实中,由于国内企业普遍缺乏海默意义上的“特定优势”,因此大都遵循了渐进式的国际化思维。从企业视角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国际化模式需从当地市场环境、行业特征、企业自身能力等方面来考虑。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文欲从市场、行业、企业三个方面来探讨国内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模式。纵观这20多年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历程,主要采用了M-I-V式的扩张战略模式,即市场节奏型扩张战略(MRES:Strategy of Market Rhythmical Expansion)、产业链延伸战略(ICES:Strategy of Industry-Chains Extension)、价值链递进战略(VCES:Strategy of Value-Chains Evolvement)。

1.1 市场节奏型扩张战略(MRES)

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历史较短,普遍缺乏国际化经营知识和经验,而获得知识和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亲身实践。于是对于缺乏技术、品牌和规模等优势的中国企业来说,只能从地域相邻、政治和文化相似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或地区开始,在这种相对熟悉、文化认同程度较高的他国市场中开始国际化之旅,可发挥自身的适应性技术、低成本制造等比较优势,从而有效避免从一开始就与知名跨国公司短兵相接,有利于提高国际化成功的概率和国际化知识的累积,而后再逐渐向外围扩张,最后达到全球化经营的目的。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由易到难”的国际化扩张过程,也是最为稳健的选择。在国际化渐进论中,约翰森等人采用“心理距离”的概念来分析解释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对海外市场的选择次序,即企业在面临不同的国外市场时,总是遵循心理距离由近到远的原则来选择海外市场。

这种按照一定市场地理顺序扩张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我们称之为市场的节奏型扩张战略(MRES模式)。实施此种国际化扩张战略的企业,由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状况不足以使其具备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因此在国际化实践中,一般会采取贸易式和投资式的市场进入策略,主要包括出口贸易、新建投资、并购、战略联盟等经营方式。而这种企业价值链环节在地理空间上不同的扩张顺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战略绩效。如TCL的国际化就是从在“心理距离”较近和社会经济背景相似的周边发展中国家,如越南等地开始的,然后再向发达国家及“心理距离”较远的区域扩展。尽管当前TCL的国际化在欧美国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当初的MRES确实为其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知识经验。

1.2 产业链延伸战略(ICES)

在国际分工日益发达的今天,同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专注于不同的产业链环节,可以获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有利于其核心能力的建立和维护,从而有助于企业垄断优势的形成。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组合形式和比例的不同,会导致企业间生产率的差异。或者说,产业链环节在企业内的不同组合,会使企业内生产要素的组合形式和比例发生相应的变化,产生不同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条件和战略目标,选择不同的产业链节点作为其战略延伸的重点,甚至是跳跃式地扩张,以谋求产业链节点组合效益的最大化和企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故称之为产业链延伸战略(ICES模式)。

通常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资金短缺、技术和管理较为落后,但这并不能说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能开展国际化经营。企业国际化的实质就是企业优势环节的跨国布局问题,如通过一体化战略等进入目标国同类企业劣势环节,实现优势环节的互补。这样一来,企业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弥补其劣势环节,从而建立和巩固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在国际化实践中,它主要表现为企业经营的纵向一体化和多元化,特别适合于那些资源行业和资源依赖性强的企业,并常采取投资式和契约式的市场进入策略,如并购、建立战略联盟、管理合同等经营方式。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钢、首钢等都采用了产业链延伸式的国际化扩张战略,即通过资源供应的内部化,降低了企业因通过市场交易而产生的机会主义成本,减少了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带来的额外成本,使企业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

1.3 价值链递进战略(VCES)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经历了由产业间国际分工到产业内国际分工的历程,目前正开始由产品间国际分工转向产品内国际分工。而同一产品的价值链上具有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各个环节,如果企业在具有不同区位优势的国家或地区进行跨国经营,即企业各价值链环节在区位空间布局上采取多元化战略,则可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国际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大规模复杂产品不同部件、不同工序的生产活动对生产要素的种类、数量、质量有不同的要求,而由于世界各国资源禀赋存在差异,这样企业的生产布局就有一个一体化经营的最佳规模和专业分工成本优化的问题。二是许多产品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标准,在就近市场上进行生产,往往具有灵敏的市场信息反馈和便捷的售后服务优势。三是同类产品集中专业化生产,可实现技术开发、营销网络、广告宣传的共享,节约营销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这种专业化的分工大量存在于制造业,而这对于制造业优势比较明显的中国企业,特别是国内过剩行业(如家电、纺织业等)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与目标国同类产业比较,我国企业可利用相对优势进行产业转移型跨国投资,可获取易地生产相对较好的效益;同时由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历史较短,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在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国际化进程中,我国企业一般先是进行试探性的对外投资,随着对国际市场的逐渐适应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就会进一步加大跨国投资力度,扩大价值链各环节在国外的活动范围,逐步向国际化经营的高级阶段迈进,最后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全球化。

在国际化经营实践中,实施此种国际化战略的企业一般先从产品/服务输出开始,历经技术输出、资本输出,最终发展到品牌输出、文化输出的高级阶段。如果从波特的价值链模型来看,首先应是企业的市场销售活动和采购行为跨越国界,接着是生产制造的国际化,然后才是人力资源、技术开发、组织管理的国际化,最后企业的所有价值链活动基本全球化。也就是说,企业国际化的实质是其各价值链环节逐渐跨国界布局的问题。所以,我们把企业这种国际化扩张的过程称之为价值链递进战略(VCES模式)。实施该国际化战略的企业,一般采取新建投资、业务外包、战略联盟、虚拟经营等市场进入策略。如海尔走的就是“价值链递进”的路线,先是销售环节的国际化,接着开始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国际化),而后相继实现了研发的国际化、管理模式的国际化、企业文化的国际化,最后完全迈向全球化,目前海尔正在实施其全球化品牌战略。

2 MIV的动态化

根据国际化渐进理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一般要经历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前奏,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且贯穿于企业国际化的整个过程。然而现实中,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已经改变了企业由国内经营转向国际化经营的自然发展轨迹,它并没有留给国内企业更多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时间,而是迫使企业不得不尽早融入到国际市场中去。这就需要寻求国际化战略思维由渐进式向跳跃式的转变,即MIV模式的动态化(见图1)。要想实现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得充分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如日益开放的全球市场、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达、现代运输工具的广泛应用等。而最为关键的是要注重企业自身的能力结构等内生性因素,即在“干中学”和“学中干”的国际化实践中,把握生产要素价值量的动态性特征,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波特的钻石理论中,他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Basic Factor)和高级生产要素(Advanced Factor)。其中初级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的天然条件,是不需经过多大努力就可以获得的,主要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和半技术工人、融资等;而高级生产要素则是后天性的,需经过持续的努力才可获得,主要包括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大学研究所等。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可“被动继承的,或只需要简单的私人投入及社会投资就能拥有”,而后者则是主观努力的结果,需社会进行长期大规模的投入,具有重要的动力特征。因此,国内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应该注重和利用生产要素特别是高级生产要素的动态性作用。

图1 MIV的动态化

2.1 初级生产要素的动态性

它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和区位空间上,要素的使用价值量会有所不同。前者是指在同一时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而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各种生产要素有不同的需求比例、需求结构及集聚形式,因而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等量生产要素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①。利用要素价值与经济发展阶段的这种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就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选择该阶段相对宽裕的生产要素,配置于另一经济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实现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

在空间维度上,是指在同一时期,不同的经济区域由于存在地域空间、经济空间、人文空间的不同,生产要素的集聚形式、需求比例不同,等量生产要素的区位价值量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处于不同经济区域空间的国家或地区,会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使是在同一国家或地区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②。而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拥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其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和需求也是不同的,从而就会导致同一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这样一来,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具有与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就完全有可能具有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对紧缺的生产要素,从而可选择这些优势来开展国际化经营。

在跨国经营实践中,因初级生产要素使用价值量的这种动态性特征,会使企业在不同的时空中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如在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市场中,我国企业可能具备技术、品牌等优势,而相比某些发达国家市场,可能具有一定的成本或小规模技术优势,等等),这就要求企业在跨国经营时需注意区域市场的多元化,即在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资源配置战略,以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效应。

2.2 高级生产要素的能动性和学习性

高级生产要素主要是由知识、高级人力资本、信息、管理等组成,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包含人的因素,因此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性。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相比之下,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下降了许多。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它们的需求减少,供给量却相对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其全球市场网络获得这些初级生产要素,从而使得地理位置也不再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初级生产要素的动态性是需要借助高级生产要素来推动的,如果不能合理调动后者的能动性和学习性,前者的动态性就很难得到体现和发挥。因此,高级生产要素在企业和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中就显得十分关键。

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通过学习型创新,吸收、消化和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人力资本等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后发优势,把握并抓住战略时机,准确有效地进行战略调整,完全可以实现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如海尔,在经历了短暂的跨国经营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国际化市场知识和经验后,1998年开始了从“由易向难”到“由难向易③” 的战略转移,即从管理、市场和产业三个方面实施海尔发展战略的转移,并首先选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建立品牌信誉,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向整个国际市场提供海尔服务,最终实现“国际化的海尔”、“全球化的海尔”。

另外,如浙江温州的打火机和眼镜行业从一开始就直接瞄准国际市场,基本跨越了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阶段;经营方式也直接跨过了国内经营阶段,先是间接出口,再到直接出口、建立境外销售公司等环节,并已取得了很好的国际化业绩。目前,温州打火机产品销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国内市场份额达95%,温州成为全球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基地。也就是说,目前我国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实现国际化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

3 结语

对于正处在国际化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企业来说,虽然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暂不具备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而且尽管在国际化的实践中,有部分企业走了弯路,遇到过不少问题,但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国际化知识和经验,并且在诸多方面相比某些国家和地区已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条件,这也正是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资本。然而另一方面,在继续实施渐进式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上,我们要尽可能有效利用各种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和生产要素价值量动态变化等有利因素,充分发挥和调动高级生产要素的能动性和学习性,实现M-I-V战略模式的动态化,抓住战略时机,践行跨越式国际化发展战略,最终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注释:

① 如在农业经济时代,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的主导要素;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则是社会生产的主导要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知识要素才是社会生产的主导要素。而且在不同的经济时代,其产业结构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化的,农业经济时代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工业经济时代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也是人类经济社会渐进式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 如在中国这一经济区域空间内,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有以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江三角洲模式;以吸纳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等。

③ 有些企业在积累了一定的国际化知识后,可能会直接从市场进入“壁垒”(主要包括顾客挑剔、市场容量及其它限制等)较高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市场,首先占领市场“制高点”,然后再向市场进入壁垒低的国家或地区扩张,最后实现全球经营的布局,这样可以节约国际化时间成本,是一种“由难到易”的扩张过程。当然这种国际化扩张过程风险也相对较大,但一旦成功,其收益也颇为丰厚。一般来说,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很高,消费者较为成熟,需求也更为挑剔,国外产品很难得到其主流高端市场的承认和接纳,国外企业只能在其中低端细分市场谋发展,经营利润也就较为微薄。但海尔在其经历短暂的国际化实践后却选择了这种“先难后易”的国际化战略。

标签:;  ;  ;  ;  ;  ;  ;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M&I-V战略模式研究_中国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