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作文材料的捷径--采访写作_素材论文

保留作文材料的捷径--采访写作_素材论文

储备作文素材的捷径——采访写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捷径论文,素材论文,采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好比七彩的万花筒,色彩斑斓,多姿多态,而我们一些学校的学生几乎天天生活在“两点一线”(学校、家庭)范围内,阅历尚浅,生活面窄,导致写作素材匮乏,每写作文往往感到无米下锅。即使勉强作文,总凭过去积累的素材,吃老本,结果写来写去仍是那几件老掉牙的事,几个面孔熟悉的人。学生一写作文就感到枯燥,毫无兴致。因此,解决学生素材缺乏的问题迫在眉睫。老师除了指导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勤于写日记的习惯外,还要引导学生投入到社会的大海洋中,积极去搜集挖掘富于时代气息的写作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惟一源泉”,这是写作的哲理。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把作文教学的课堂搬到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去,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去用心感受、去体验、去升华,让学生针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素材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经历,去感悟去提高,激活学生创作的生活源泉,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人民的热爱之情,增强责任感,增强振兴家乡的决心和报国之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广泛积累写作素材,我班建立了“小记者团”,由老师带领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搞采访活动,参观工厂、农村市场,游览风景名胜,广泛地搜集改革开放年代所发生的新人新事,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把时代活水引入写作园地,从而开阔了视野,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练就了一双慧眼,“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使学生写出了“内容新,立意深,材料实”的作文,学生再也不为无素材烦恼了。

平时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我们就挤时间利用双休日或假日带领学生深入工厂、医院、商场、农村搜集写作素材。每周采访一次,写一篇富有文采的作文。采访前,指导学生先拟写采访提纲,围绕即将采访的对象,构思设想采访时要问的话,有条理地写在笔记上,免得临场慌乱,说话语无伦次。另外采访前的心理准备也很重要,虽然学生见的世面少,但还要鼓励学生胆量要大,要有勇气,信心要足,敢说敢问,善思巧问,学会打开采访局面,积极创设和谐的采访氛围。

采访中,鼓励学生全身心进入状态,要调动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官,进行“全感采访”。其方法:1.多打听。兼听则明,随时随地了解多方面的信息,善于发现新生事物,摄取感人“镜头”。如采访先进人物,问对方的年龄、经历及生活中的感人事迹;问其对理想的追求、事业的奋斗;问其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处理等。2.细致观察。亲自看,是获得第一材料的重要方法。触景才能生情,“触景”就是看,就是观察。“生情”即产生新的感觉、感情。采访之时,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观察人物的外貌、说话、神态,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从什么角度入手写,想想哪些问题清楚了,哪些问题还需要挖掘,并随时像画家画速写一样,用简短的几句话,记在本子上。采访中观察、体验生活,细心采撷生活的浪花,记录下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力求细致入微。边采访边观察边构思,采访一结束,文章的主题逐渐明朗,结构轮廓就清晰了,脉络也清楚了,免得出现笔记记了一大本,写起文章出现抓头皮的被动局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可作指导学生采访作文的名言。学生采集的素材多了,内容也丰富了,学生作文内容有反映家乡民俗的;有写居委会招商引资,上项目办棉纺厂,给居民带来实惠,成为镇域经济支柱的;有写学畜牧专业的大学生回家乡开办养猪场,带领村民致富的;有写菜农购买电脑,从网上获取致富信息,而成为全镇“种菜大王”的;有写下岗职工,自立自强创办经济实体,成为“大款”后,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诸多活生生的好素材,反映出了时代的风貌。以前的学生作文闭门造车,言之无物,现在学生文章新颖、生动,内容充实,富有生活气息。去年暑假,我们带领学生采访了县消防中队,并且了解了消防战士规范化的生活,感受到了他们高尚的品质和无私的胸怀,指导学生写了作文《红色的卫士》。我们打听到县中医院盲医张新来,自学按摩技术,事迹感人,于是,带领学生慕名采访,写了作文《他眼前有条五彩路》刊登在校报上,深受师生好评。参观县棉纺厂后,张磊同学写的《走向世界的新棉》,被县广播站播发。去年,我们得知歪子乡农民陈君昌自学成材,创作长篇历史小说《魂飞情荡一杯雪》被出版社出版一事后,组织学生驱车前往农村采访,学生认真聆听,记了大量的采访日记,学生很快以《呕心沥血写华章》为题,写成作文,刊登在校报上,后又被一家市级报刊发表。

组织学生采访写作,不仅要走出去,同时还要关注校内所发生的新的有价值的信息。诸如班级组织的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学校、班级管理上的新理念、新举措,以及走在教改前沿的优秀教师及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成功个例,都要时时留心,纳入采访视线,列为写作的材料,同时也可以采用“请进来”的办法,把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和私营企业家及社会上的名流请进班级,让学生面对面地采访,然后作文。去年,我们聘请县广播电视局优秀编辑郑进禄到校作事迹介绍,学生当场采访。何明、牛虎分别以《心系事业情无限》《为伊消得人憔悴》为题的作文,语言生动,内容具体,堪称佳作。近年来,我们先后采访了30多个机关单位,采访各类人物80多个,写各类文章100多篇。

深入社会搞采访写作活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了课外师生互动,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激发了强烈的写作欲望,挖掘了社会深层的“宝藏”,撷取了生活中的“闪光点”,积累了写作材料。学生文章的立意也富有“时代气息”,主题新颖、深刻,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也增强了学生对时代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使命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组织搞采访写作是不容易的事,但我们必须先战胜自我,清除自卑感,乐于吃苦,不怕奔波之苦,不惧笔耕之劳,大胆地奔向社会大海洋,尽情地遨游,用身心去感受,用灵感去摄取,这样才能写出生动优美的文章来!

标签:;  ;  

保留作文材料的捷径--采访写作_素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