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颜回”形象论文

《论语》中的“颜回”形象论文

《论语》中的“颜回”形象

王丽云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

摘 要: 试图通过分析《论语》中的“颜回”形象,阐述颜回“德行第一”的内在价值,进而探究其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对社会重新认识、深刻理解这位古代圣贤并重塑自身价值观提供帮助。

关键词: 《论语》;颜回;德行第一

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德行科第一,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论语》中直接记录颜回言行的共4章。除“颜渊问仁”“颜渊问为邦”外,1 章记录其“愿无伐善,无施劳”的理想,1 章记录其对夫子之道的赞叹。此外,《论语》中关于颜回的记录,是孔子及其门弟子的评价。总的说来,《论语》中“颜回”形象虽着墨不多但异常鲜明,值得敬仰。

一、天资聪颖

颜回初入孔门,表现并不聪明,甚至使夫子一度产生错觉,认为他是个愚钝之人。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夫子不仅觉得颜回不愚,甚至认为他最聪明。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此句粗略看去,仿佛意在强调颜回的勤奋,实际是赞美颜回的聪明。为什么夫子给学生讲学,只有颜回不懈怠?原因是,只有颜回能完全听得懂。夫子不管讲多快讲多难,颜回都跟得上听得懂,精确领会掌握,所以他不懈怠。

经济犯罪案件现场访问的重点在于被害人对被害过程的陈述、知情人所了解的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对会计凭证、账簿资料的调取等。经过多年的经济犯罪侦查实践,对经济犯罪案件进行现场访问已经成为经济犯罪侦查人员的工作习惯。囿于探讨的必要性和篇幅,本文侧重于探讨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需要进行的实地勘验情况。

夫子甚至以略带遗憾的口气说,教这样的学生对自己都没什么帮助,起不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颜回既对夫子所言心悦诚服,又从不懈怠,在求学的路上只见其前进,不见其停止。

(4)尾煤泥二段回收。二段浓缩设备的底流进入压滤机,回收低热值细尾煤泥,滤液清净复用,并杜绝高灰粘土类矿物杂质恶性循环。

二、好学不厌

“不贰过”是指自我修身时遇到的人生难题。这里的“过”,强调的是某一类性质的过失,而不单指某件事。所谓的“不贰过”指的是不要让同一性质的过失反复发生,而不是指对形式多样的事情进行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不改,是为过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怎样改呢?针对所犯的过失,反省它属于哪类性质,然后改正。比如《汉书·外戚传·孝昭上官皇后传》中: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这个事例中,子路心地善良仁厚,对亡姐的情义真挚浓重,但他的过失也正藏在这些美好的品质里。孔门讲究“过犹不及”,君子的过失,常在于太厚道,小人的过失,常在于太凉薄;直率的人以改邪为义,常对他人少有体谅;仁爱的人以恻隐为诚,常对他人过于容非。所以钱穆先生说:“过厚过爱非恶,皆不好学之过。”颜回“好学”的价值,正是体现在这里。

颜回“无伐善无施劳”以及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现后具体将达到怎样的效果?孔子在《孔子家语》中说:“自吾得回也,门人加亲。”颜回“无伐善无施劳”的德行感召,使诸弟子间形成一种很强的向心力,彼此间更加亲爱友好成为一个和谐集体。《论语》中记录这种“门人加亲”效果,体现在颜回死后门弟子对他的违“礼”厚葬。

颜回一生所求,在“志于道”,他人生最闪亮的优点,就是“好学不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对颜回的回忆充满了赞叹和痛惜。赞叹颜回生前最为好学,而他死后诸弟子中,没一个能像他那样好学的;痛惜如此好学的颜回,却不幸短命!如果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一位老师莫大的幸事,那么颜回的早逝,则是对孔子的重大打击,他连连呼喊:“天丧予,天丧予”,正是痛惜之情的流露。

需要说明的是,此章中的“老者、朋友和少者”,指的是自己平日里与之打交道的人,而不是指所有人甚或敌对之人。孔子周游列国遇到很多如司马桓魋等人,就无法做到“朋友信之”。所以我们对“仁爱”的范围要有一定认识,不能无限扩大。此外,一个仁爱之人,一定是从自己最切身处做起,而不是好高骛远做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仁爱之道,也并非一定要博爱大众普施广济,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用行舍藏

颜回的最高修为,可用“用行舍藏”4 个字概括。子谓颜回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雍也篇》“颜渊、季路侍”章可略窥一二。这一章表面看去三人志向并不一样,实际上谈论的是同一问题,即如何与他人相处。子路豪气干云最看重朋友,与朋友没有隔阂、不分你我、亲密团结如一家人。但是,与朋友财物共享是不是就会带来美好的结果,对方心里是爱是恨、是不是因此歉疚不安,甚至最坏的时候会不会引起纷争等等,这些问题在子路的志向里没有涉及。换句话说,子路的志向,只是表明了他自己对别人对社会的仁爱之心,至于别人的反应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他的志向里回答不了。颜回的志向则不同。颜回有能,但不夸耀;有功,但不表白。这不是虚伪,是大善,因为他关注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在他人那里引起的感受。当生活中看到援助者和接受者之间出现事与愿违彼此伤害的现象时,回头再看看颜回的“愿无伐善,无施劳”,启人深思。“不夸耀不表白”,正是提醒我们,即便是很好的才能和很大的功劳,也只有合乎“礼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后,孔子叙说了自己的志向,也是对颜回“无伐善无施劳”所得结果的正面补充。在这个志向里,孔子描绘了一个极其美好、洁净而理想的世界。人人心里安然满足、彼此信任、充满感恩和怀念;这是一个人人守“礼”的世界,是师徒愿意倾其一生修养自己奉献他人的世界,也是古圣贤的人生志向。

颜回克己复礼的修身,在曾子眼里有另一番描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以短短数语,表现了颜回好学不厌、虚怀无我的品德,寄托了对这位学长的追思和敬重。《诗经》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颜回以自己的多去问那些少能之人,说明他求知若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把世上所有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人事,都当成可向之学习的老师。“有若无,实若虚”,体现了颜回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也写出了他平等待人的谦和品质。从求学角度看说,一个人若要求知问学,必须虚心才能进步。一个人学问越大,就越觉得自己无知,孔子曰:“我有知乎哉?无知也。”孔子在乡党,与人相处随和自然,从不炫耀,这就是道德。回观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些人有了一点成绩,唯恐别人不知。道德其实并不高大尚,它就是在生活中对不如己者的体谅里,就是对他人尊重中显现的那一片谦和情义。“犯而不校”,指的是别人无理犯我,我能不计较,体现了颜回极大的气度。这里需要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稍作区别。“犯而不校”,指身边的普通人、同胞;“人不犯我”,指敌人。

颜回死后,按当时通行礼制,丧礼的厚薄要根据每个人自身的财力状况而定。可是颜回家贫,若真要合“礼”安葬,他的丧礼将非常恓惶。同门弟子手足情深,向老师请示,希望能够厚葬颜回,但孔子说不可以。古稀之年痛失最心爱的弟子,他曾哀恸“天丧予,天丧予”。孔子是在告诉弟子,真正的哀伤和追忆在心里,在情义里,而不是在破坏礼制非要厚葬的形式里。薄葬只是经济财力的显现,而所有对斯人已逝不忍忘怀的记念,才是与之告别的最好礼物,才是“礼”的真正含义。

本章称赞颜回好学,主要表现在不迁怒和不贰过。迁怒和贰过,是生活中极其常见的小事,而孔门的修身之学,却正落实在这样的小事上。不迁怒,是指不拿别人出气。这事听起来简单,但真要做到却非常难。比如2018 年10 月28 日发生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就是个典型事例。如何管控自己的情绪,如何让各种情绪发挥得恰到好处,需要一生努力修养。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能不能对自身情绪做到有效控制和调和,关系切身利益和他人幸福,也是人生的大难题,需要我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迁怒”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犯也最常犯的错误,它使我们的生活烦恼不断、混乱不堪,既影响身心健康,也影响人际交往。学做人,就要从“不迁怒”做起。颜回好学的价值和启示,也正在此。

同时,教师还要转变家长的观念,使家长清楚家长助教是为了能够实现家园共育,家长不仅仅只是听从教师的安排,而是要和教师一起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然而,孔门诸弟子还是没有听他的话,厚葬了颜回,孔子没有阻止。孔门弟子违背老师意愿,不忍颜回以恓惶葬礼告别人间,是对颜回“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德行的深情回应,也是对他短暂而清贫一生的最高评价。他们仁爱之心的真切流露,其实就是礼的内涵,是礼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是,他们只遵从自己内心对颜回的情意要求,没有意识到违反礼制而厚葬,也将会引起他人盲目效仿而破坏社会风气。夫子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暗示弟子们不要将心放于葬礼的形式,而对厚葬说出“不可”。此外,夫子德高望重,若执意不许弟子们厚葬颜回,弟子们也许会听从,但人道相处义在平等,同门弟子亲近颜回的深情厚谊,他又如何忍心拒绝!最后,对于一生安贫乐道的颜回来说,他若泉下有知,定会对同门师兄弟充满感谢,而对夫子想要薄葬他的想法欣然接受!

“颜回”形象的当代价值,聚焦于“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关系问题”的思考。人的一生应该怎样活着才更幸福,成为人们重读经典时思考的首要问题。“颜回贫而早死,德行有用吗?”“当下时代还要不要当君子?”等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浮出人们的心海。对颜回“安贫乐道”的误读,影响了我们认识他、理解他并以他为榜样的价值观,这也是回归《论语》分析“颜回”形象的重要原因。

当前高中学校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因此,为提高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好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丰富实验教学形式,给学生新鲜感,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积极思考的热情.一方面,为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理解实验现象,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制作相关的课件,对演示实验相关环节的补充.同时,实验过程中,应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理解实验重点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好演示实验内容的预习,鼓励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在课堂上,教师可要求学生充当“教师”角色进行演示,教师则做好指导.

我们认为,以颜回“箪食瓢饮”的物质贫困怀疑其“德行第一”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非常错误的。人生的展开是多方面的,人生的价值也不只体现于显赫的功业。孔门虽然承认富贵是人人都有的正常欲望,也不否认以道义获取爵禄的正当性,但孔门首先教人培养德行,而颜回正是最优秀的代表。第一,他天资聪颖但好学不厌的道德品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进取、天天向上的人生指向。辉煌的人生功业需要很多因素,有时甚至并不由“我”做主,但是德行却是每个人努力就可以获得。第二,他不迁怒不贰过以使周围人心安和悦的道德品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如何与人相处的方式范本。温暖胜过严寒,给自己身边人一种真诚而不过分、奉献而不张扬的感受,既可能使他们得到爱和尊重,又可能引领他们树立对生活的热情。第三,以能问于不能、有若无的求学态度和卑以下人的谦善之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如何达到众乐乐效果的宝贵方法,而他“愿无伐善无施劳”的志愿,虽然看似简简单单,但却隐含了一个帮助他人默默无声,服务社会春风化人的仁爱者形象。他洁净纯真的品质,像兰草散发着幽香;他坚贞自守的品质,像青松挺拔郁郁苍苍。

参考文献 :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5]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孙钦善.论语注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

The Character of Yan Hui in The Analects

WANG Li-yun
(Ji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ncheng ,Shanxi 048026 ,China )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image of Yan Hui in The Analects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laborate the intrinsic value of Yan Hui’s“virtue first”and explores its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so as to provide help for the citizens to regain and deeply comprehend this ancient sage and remold self-values.

Keywords: The Analects ;Yan Hui;virtue first

中图分类号: I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078(2019)05-0064-03

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19.05.020

收稿日期: 2019-06-16

基金项目: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研究〈论语〉树儒雅形象培养方案》(项目编号:GH-16207)

作者简介: 王利云(1970-),女,山西晋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

标签:;  ;  ;  ;  

《论语》中的“颜回”形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