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阅读评价初探_红色经典论文

“红色经典”阅读评价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红色论文,评价论文,经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大部头的文学名著,向学生展开历史、社会、人生的宏大叙事,这对于青少年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提高人文素养大有裨益。尤其是红色经典“一是‘革命’的内容,二是‘大众化’的形式,三是官方和读者的双重认可”[1]类的文学作品,更承担着培养学生建立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学意义。

      韦伯说:“学习和评价就像同一艘船的两只桨,应该齐头并进。”[2]目前名著阅读的热情还有待提高,这与我们尚未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关。为此,我们主张名著阅读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并改革考试评价过于知识化、琐碎化的倾向。本文以笔者所在的教研组近5年开展的《红岩》阅读活动为例,谈谈我们对红色经典阅读评价的一些探索。

      一、过程性评价

      阅读是非常强的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活动,面对同一部著作,每个学生因为性格禀赋、阅读经验、人生经历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阅读进度、阅读兴趣点和阅读效果。而以知识为核心的标准化的考试对学生的阅读情况难以做出有效评价,甚至会伤害学生阅读的热情,所以在名著阅读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名著阅读的过程性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对学生阅读进度、参与度的考查,也包括对学生整体感知、合理解释名著内容的考查,更有较高层次的对学生联系名著反思自我、反思现实的评价,以及对名著内容、艺术特色进行创造性评价的再评价。

      在引领学生开展“红色经典”的阅读活动中,我们在评价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尝试,主要包括读书笔记常规讲评、读书笔记的范文讲评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表现性评价等。其中,读书笔记评价是整个名著阅读过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评价方式,对推进名著阅读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简要分述如下:

      1.读书笔记作业常规讲评

      我们始终坚持读写结合的做法,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周一上交。通过批阅,大体了解学生的阅读数量、阅读态度及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在批改时采用定级评价的方式,具体操作为:依据读书笔记的质量,分别给予5分、5+、5++和范文四个等级,分别记2分、3分、4分和5分的成绩。每一次评价均记入“日常名著经典阅读成绩记录表”,作为“名著经典阅读十佳”的评选依据,学期末累积起来以30%的权重计入学期总分。

      对每次的读书笔记作业,我们都进行整体记录和评价:哪些同学在名著内容的整合上有进步;哪些同学在人物的品评上有独到之处;哪些同学在名著艺术手法上的鉴赏胜人一筹;哪些同学在联系现实反思自我上融会贯通……只要是在一个方面有突出亮点,哪怕是一句感受的话写得精彩我们也大力表扬。比如有同学在读《决战朝鲜》时写道:“那一段文字,一口气看下去,兴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对学生这种充满感性的文字予以高度评价,目的就是引导他们带着热情真正走进名著的世界,去亲近名著带给我们的情感思想世界。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老师还经常用小诗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如他赞美课代表高可心同学:“可心可心,端的可心,钟灵毓秀,蕙质兰心。天赋异禀,玉壶冰心。头雁领飞,群雁归心。”还赠诗杜码同学:“杜码杜码,为人不嘎。认真踏实,从不戏耍。杜码杜码,绝不松垮。事事仔细,慌张在哪。杜码杜码,能耐不假,加起油来,一个顶俩。杜码杜码,学贵有法,背诗如流,眼也不眨。杜码杜码,无关能卡。成功路上,困难能咋?”这些质朴,甚至有些俏皮的评价让全班同学都燃起了对名著阅读的热情,其实“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我们一直认为读书笔记会使学生的情感思想境界有普惠式的提高,只要孩子们捧起一本好书,他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对于必读书目,因为每个学生的阅读趣味、生活经验不同,写读书笔记的进度、阅读热情就会出现一定差距,这是名著阅读教学的必然现象。换个角度说这也是名著阅读教学魅力所在,因为它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创造性成长。所以,对读书笔记除了进行全班讲评,我们也特别重视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聊书中人物、故事、情感、思想,聊学生家里、班里发生的各种事情,不知不觉地帮学生建立起与名著沟通的精神桥梁,带给他灵魂的震撼,带他走进名著的世界。有一次我们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也是一堂语文课”,有同学就记述了老师和他关于《四世同堂》的一次对话,是老师满怀真情的高度认可使他真正爱上了阅读。当然,老师也会与阅读态度不够认真或阅读量过少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提出合理建议。

      这样,通过读书作业的有效评价,同学们改变了“名著不是课本,可读可不读,可写可不写”的旧有观念,真正走进了“大语文”的学习视野。

      2.读书笔记范文专题讲评

      阅读活动开展之初,同学们的读书笔记还停留在简单的“摘抄鉴赏”阶段,慢慢地就开始写整篇的文章。面对大量的读书笔记,教师不能只简单随意地表扬先进,指出不足,应该就一次或一段时间以来学生读书笔记的优点和问题进行系统整理,然后分专题讲评,否则范文讲评就容易失之于宽泛,失之于随意。我们经常聚焦的专题有:内容理解问题、写作角度问题、章法问题、写作态度问题等等。所以,范文不是随便选的,每次“示范”的角度都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范文专题讲评也不限于对范文本身进行评论,这属于“写后指导”,我们还将目光触及学生读书笔记写作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写前”准备情况、“写中”构思过程,“写后”修改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指导。

      具体做法是,首先由老师选出范文,然后让作者就写作准备情况、写作构思及修改过程作出介绍,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展开生生互评。当然互评的角度有时候是庞杂的,老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评价范文,但也要适时引导学生从某个专题角度切入分析,从而把讨论引向深入,并及时解决同学们读书笔记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比如初读《红岩》时,我们发现学生不会取读书笔记的题目,专门制作了微课——“好题目,好角度”,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在课堂上总结出了命制题目的五个角度:(1)着眼人物线索:“小萝卜头——今天的幸福生活也属于你”“天生的叛逆者”;(2)着眼物件线索:“红梅花儿开”“渣滓洞里有五星红旗”;(3)着眼事件线索:“胜利大逃亡”“黎明前的越狱”;(4)着眼感受线索:“深深的感激与崇敬”“感受过去,珍惜现在”;(5)着眼主题线索:“正义与背叛”“血脉中流淌的忠贞”。同学们看到自己拟的题目出现在了老师的微课中,写读书笔记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了,全班同学对于读书笔记的拟题能力也大大提升。

      总之,范文是学生写作的“最近发展区”,范文讲评是推进名著阅读、提升读写能力的关键一环。在我们的激励引领下,学生读书越来越投入,读书笔记写作越来越精彩。近几年来同学们创作的读书笔记已经集结,出版在《人大附中学生这样学语文:走近经典名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1月),以此申报的专题研究也获得了北京市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3.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表现性评价

      除了写读书笔记,围绕名著阅读,我们还展开了丰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读书感悟交流会、名著朗读展示会、名著推荐会等。各类学习活动的评价,根据活动的特点而定,但最终都会有明确的得分,并记入“语文实践活动评价表”,作为“语文实践活动十佳”评选的依据。

      最近开展的《红岩》阅读,我们针对这部书的内容和初一学生特点,开展了对联创作、为《红岩》配插图、制作“红岩”主题书签、话剧展演等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各方面特长。

      创作对联的活动就出现很多精品,既形象生动地概括了书中人物形象、符合对联对偶平仄要求,又具有孩子天真的语言特点:“丹心朗朗英雄血,铁骨铮铮烈士魂”“郑克昌伪装好人原形毕露,华子良假扮疯子越狱成功”“品红岩忆先辈千百英烈坚贞不屈追民族发展之梦想,继遗志看后生亿万学子奋发图强创中华复兴之未来”……在2015年11月27日北京市教育科学院组织的“阅读名著《红岩》,感受经典力量”教研活动中,孩子们朗诵创作的这些对联,受到与会老师的一致赞扬。

      当然,最具有综合性的活动就是《红岩》话剧展演,这种形式综合了服装、音乐、舞台、文学等艺术,最受同学们的欢迎。对此,我们采取教师评价与生生互评相结合的方法:先让全体学生都来分析剧中人物,提出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看法,然后表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体验人物的情感;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评价同学的表演;任课教师则从戏剧文学与表演的高度加以评价,对学生的表演作更深层次的引导与指导,以达到分析鉴赏的阅读教学目的。

      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得到了评价和鼓励的同时,提高了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也锻炼了能力。

      档案袋评定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在阅读《红岩》时,我们让学生自我总结阅读过程和收获。学生自己选择放入《红岩》阅读档案袋中的作品,成了所提交作品之质量和价值的最终仲裁者。建立学生阅读《红岩》档案袋,记录学生阅读成长的历程,能够开放性地、多角度地、多层面地评价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聆听到自己阅读《红岩》过程中每一个进步的“花开的声音”。

      

      二、考试评价

      对学生而言,考试评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评价手段,但目前的名著阅读考试题对经典阅读起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像这样的考题“监狱之花出生后谁第一个抱起她并亲吻了她?”“华子良在狱中装疯几年?”“渣滓洞中,谁死后开了追悼会,重庆现在的特务头子是谁?”,学生认真读了《红岩》也不一定都能答上来。经过这样的考试,“《红岩》已不再是名著经典意义上的《红岩》,而是贴着‘名著’标签的命题材料;读书也不再是读书,而是寻找着知识点的训练。名著的精神、灵魂早已远遁,只剩下支离破碎、满地狼藉的‘知识垃圾’,完全背离了名著阅读的初衷。”[3]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力求让名著阅读考试评价体现以下几个功能:

      其一,让学生自己“再现”原著内容,让读和不读有区分度。

      其二,考查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让多读和少读有区分度。

      其三,设置层级评分标准,对学生理解、解释、评价名著,联系自我、联系现实的反思能力作出评价,让读深和读浅有区分度。

      为此,除了设置常规的填空题、判断题、赏析题等阅读题型外,我们还与作文题相结合考查名著阅读。阅读题作为名著阅读的主要考试形式,对名著阅读教学有着重要作用。

      1.对传统阅读题的继承和创新

      在题目设计上,我们也充分参考了近年中考的命题成果,节选了名著中的一部分作为阅读材料,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题目来考查学生的名著常识、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等。如我们节选了成岗在狱中与小萝卜头的一段对话,设计了以下几种题目:

      (1)细节题:去掉文稿中重要人物成岗的人名,让学生根据情节进行判断。

      (2)赏析题:结合人物描写,赏析成岗的人物形象。

      (3)理解题:请结合本段和全书内容,谈谈对文段中小萝卜头是个“纯洁而又过于早熟的孩子”的理解。

      (4)句段作用题:让学生根据上下文,谈谈成岗在蜡纸上刻写文字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本段内容,谈谈对“红岩”精神的理解。

      在纸笔测试中,不可能选取太长文段,但又要考查出对“整本书”的理解,我们采取的做法就是让学生由人物线索、情节线索或主题线索等角度从“选段”拓展到“整本书”,比如第(3)题和第(5)题。通过这样的测试,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平时更好地阅读名著才能答好考试中的阅读题。

      2.阅读题中的表现性评价

      传统阅读题主要强调对学生阅读结果的考查,而表现性评价更注重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真实情境中的任务,既是学习任务,也是评价所要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设置了朗诵相关选段的情境,来考查学生在阅读名著过程中的表现。如下面两道题:

      (1)请为下面的语句设计诵读脚本,设计一处轻读(用“。”表示),设计一处重读(用“·”表示),并对其中一处标注设计进行说明。(3分)

      她异常平静,没有激动,更没有恐惧与悲戚。黎明就在眼前,已经看见晨曦了。这是多少人向往过的时刻啊!

      (2)张立和袁元在下面这个语句的朗读处理上有不同意见,张立认为这句的每个分句都有动词,所以要读得短促,节奏快一些。而袁元认为这句虽然每个分句都有动词,但也不能读快。你同意谁的意见,结合文段说说为什么。(3分)

      此刻,她全身心充满了希望与幸福的感受,带着永恒的笑容,站起来,走到墙边,拿起梳子,在微光中,对着墙上的破镜,像平时一样从容地梳理她的头发。

      这样的题目力图做到“追求生活中的阅读和测试情境中的阅读的内在统一”[4],学生也在考试中体验到阅读名著的快乐,消解了考试的紧张感。

      3.与写作相结合,考查名著阅读

      我们在每一次期中、期末考试后安排“名著阅读笔会”活动,全年级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关“名著阅读”的命题小作文。此小作文的成绩折合成10分,计入期中、期末总评成绩。如:

      在阅读《红岩》的过程中,你一定有沉醉其中忘却自我的感受。可能你想痛骂卖国的甫志高;可能你佩服许云峰的机智勇敢;可能你想对小萝卜头说:“今天的幸福生活也属于你!”可能你……你可以把想对《红岩》人物说的话以书信的形式写下来,表达你真切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有时也直接以期中、期末大作文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我们出过的作文题有:“新知·读书·生活”“悦读”“书里有个我”“带一本书去旅行”“三年读书路,我收获了________”等。这样的题目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使名著中的人文精神在写作中进一步得到升华、沉淀,学生的精神和人格也日益健全。

      通过与写作相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没有鲜活、深入的读书经验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如果不读书,或读得不够精细,写作连基本的素材都很匮乏。

      考试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不仅仅起着评价作用,更重要的是其导向功能。我们重视考试评价,并不是奉行应试教育的唯成绩论,而是要改革名著阅读考试,使它对学生的名著阅读做出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更好地指明学生阅读名著的方向。

      目前我国语文名著阅读评价方式仍然以考试的定量评价为主,体现阅读过程、阅读习惯的过程性评价还相对较少,结果是学生通过名著阅读课程更多只是获取应对阅读题的技巧,而不是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丰富的精神滋养。一个良好的阅读评价系统会促进阅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因此,我们要继续探索和完善名著阅读评价体系,让“名著阅读”变为语文教学的“集团战”“正规战”,[5]充分发挥经典名著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课程价值。

标签:;  ;  ;  ;  ;  

“红色经典”阅读评价初探_红色经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