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制备及其性能和应用研究

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制备及其性能和应用研究

马婷芳[1]2003年在《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制备及其性能和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是一种非离子型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在N—乙烯基酰胺类聚合物中最具特色,并得到广泛应用。单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在工业上并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只有将NVP聚合或者共聚为高分子化合物后,才能在工业上应用。NVP单体的聚合包括均聚、共聚和交联聚合叁类。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详细介绍了NVP单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各种合成方法,及N-乙烯基吡咯烷酮聚合物的国内外研究发展应用情况。 (2)用悬浮聚合法和苞米花聚合法实验室合成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实验中选用不同的交联剂和单体进行反应,改变聚合反应条件,得到了不同的交联产物。 (3)利用现代测试技术和分析方法,对实验中得到的产物进行测试和表征,获知产物的结构、性能和表面形貌等相关信息。 (4)研究了聚合温度、引发剂用量、分散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及反应气氛等因素对交联聚合产物的产率、凝胶体积和吸附性能的影响,并作出理论分析,筛选出适宜的工业参数。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出的交联PVP凝胶体积为5~50mL/g,对于单宁和水杨酸的吸附量分别可达80mg/g和169mg/g,产率可达90%以上;采用苞米花聚合法制备出的交联PVP凝胶体积为5~8 mL/g,对于单宁和水杨酸的吸附量分别可达103mg/g和194mg/g,产率约为70~80%。DSC测试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方法制备出的交联PVP的玻璃化温度比线型PVP有较大提高,且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显着上升。SEM表征表明苞米花交联PVP的结构较疏松,而悬浮法交联PVP的结构相对致密一些,但改变交联剂的种类和用量会出现不同形貌。当采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时,交联PVP的溶胀程度要小一些,对啤酒和饮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杨克俭[2]2010年在《乙烯基吡咯烷酮类头发护理聚合物的合成、改性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由于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具有优异的成膜性、良好的溶解性和生物惰性,因此成为头发定型护理剂的首选聚合物。但是PVP存在的功能单一、成膜韧性和抗湿性差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特别是随着市场和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发用护理化妆品的环保、高性能和多功能化特性,功能单一的PVP均聚物已经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对PVP进行共聚改性,开发高性能和多功能化的乙烯基吡咯烷酮类头发护理共聚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采用溶液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制备了无规型PVP/DMAPMA二元共聚物,并用FTIR和1H NMR分析测试方法对其线性无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解决因DMAPMA很强的自聚倾向而导致的共聚物组成不均一的关键难题为研究重点,利用化学碘量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比较了分段加料和连续加料方法在小样和中样实验下,对共聚反应动力学、共聚组成和应用性能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连续加料法比分步加料法更能有效控制共聚反应动力学和共聚组成,尤其是在中样试验中,连续加料法的优势更为显着,产物应用性能也优于分步加料法所得产物。针对共聚物的实际应用,还对共聚物的纯化进行了研究。其次,引入甲叉双丙烯酰胺和NVP、DMAPMA单体进行溶液共聚反应,制备得到水凝胶自增稠型PVP/DMAPMA共聚物。通过采用FTIR、TG和DSC表征方法对共聚产物进行分析,证实了共聚产物中存在交联结构。系统研究了该共聚物的溶液行为、透明性、力学性能、定型性能等,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具有溶液自增稠和pH值稳定性好的特点、表现出良好的成膜韧性和定型性能。最后,对NVP、DMAPMA和端乙烯基二甲基硅氧烷(VM)单体进行溶液-沉淀共聚反应,并用FTIR分析方法和SEM电镜分别对产物进行了结构和成膜形貌表征,研究了共聚反应条件、产物弹性性能和应用性能。结果表明:共聚反应条件中,溶剂及其浓度的选择和温度的选择对共聚物转化率和分子量影响最为显着;共聚物具有极佳的成膜韧性、梳理性能和光泽度,能够达到对头发的柔顺亮丽护理效果。

李长伟[3]2007年在《大分子印迹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微球的制备与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为单体,羟乙基纤维素(HEC)为分散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AM)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二甲基苯胺(BPO/DMA)为引发剂,牛血清蛋白(BSA)为模板,采用低温悬浮聚合方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200μm的牛血清蛋白大分子印迹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微球(BSA-IMs)。讨论了影响BSA-IMs粒径大小、分布和形态的各种因素:水油比、分散剂的种类及加入量、搅拌速度、引发剂的用量及加入方式、反应温度等。BSA-IMs的重结合行为测试结果表明,对牛血清蛋白有较好的特异选择性能,吸附平衡时的印迹效率(IE)可达到3.25。反应温度、BSA中加入盐的浓度、BSA溶液pH值、凝胶微球中模板的洗脱方式对BSA-IMs的吸附量和印迹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反应温度会影响微球的形态进而间接影响吸附性能,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印迹效率稍有下降;BSA溶液中盐浓度达到某一值时,BSA-IMs的吸附量出现了极大值,而印迹效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BSA溶液的pH值越低,BSA-IMs的吸附量也越大,但印迹效率逐渐降低;模板的洗脱方式对BSA-IMs的吸附量也有很大影响,用含1.0%SDS的10%乙酸(V/V)水溶液洗脱液对BSA-IMs进行洗脱,BSA-IMs体现出了较高的吸附量和印迹效率。

张慧芳[4]2009年在《白蛋白基生物高分子载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蛋白具有安全无毒、无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它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学和药理学功能,能与许多内源和外源性物质结合,也能与一些功能性化合物结合,因此白蛋白被广泛的用于制备载药微球,再加上白蛋白微球及微囊载体系统以其独特的靶向性、缓控释特性和保护药物作用,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传统的制备白蛋白微球的方法制备过程繁琐,还存在溶剂残留等问题,并不是很有效的制备白蛋白微球的方法。在医药领域,空心结构的微囊及核壳型微球具有更重的价值,它们可广泛用作药物载体,很好的实现药物的可控释放,具有单一微球无法得到的许多新性能,因此此类微球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成为高分子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选用了生物相容的蛋白类天然高分子—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制备微球及微囊的模板分子,分别以丙烯酸、乙烯基吡咯烷酮为单体利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得到了具有pH敏感,对抗癌药物盐酸阿霉素具有可控释放性的微囊及核壳型微球,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论文包括如下几部分:首先,对生物相容的高分子微球与微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生物相容性高分子载体材料的主要类型与特点。其次,利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与聚丙烯酸(PAA)之间的正负电荷作用及氢键作用,在BSA模板溶液中原位聚合AA,制备了BSA PAA微球及微囊。通过流体力学直径和ξ电位等测试手段研究了该微球及微囊的形成机理;利用交联BSA固定了微球的结构,利用飞行时间质谱、透射电镜、粒径仪、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等手段对交联前后微球及微囊的形貌、结构和稳定性等进行了表征与测试。对交联前后微囊的pH敏感性,对药物的可控释放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纳米微球粒径为80~100 nm,微球表面带30mV左右的正电荷;同时由于溶胀作用、水分子吸附作用以及聚丙烯酸链端羧基COO之间的静电斥力作用,微球的粒径增大并形成囊状结构的纳米囊,纳米囊粒径在200~400nm;飞行时间质谱结果表明交联前后的BSA PAA微球的分子量分别为66339和70591。交联前后的BSA PAA微囊表现出良好的pH敏感性和对药物的可控释放性:纳米囊的粒径及电位随着pH值的改变而变化,当pH从1.5升高7.5时,纳米囊的粒径从70 nm增大到300 nm左右,随着溶液pH的增大,纳米囊的电位逐渐下降,pH在1.5~4.0时,粒子表面带正电荷,当pH>4.6时,离子表面带负电荷;同时聚丙烯酸改性牛血清白蛋白纳米囊对模型药物罗丹明B具有可控释放性,释放时间长达150 h左右;对盐酸阿霉素具有很好的可控释放性,释放时间长达300 h左右。第叁,利用BSA与乙烯基吡咯烷酮之间(NVP)的氢键作用,在BSA模板存在下原位聚合NVP,制备了以BSA为壳、BSA和PVP的络合物为核的核壳型BSAPVP微球;采用在聚合时加入戊二醛的方法得到了壳结构固定的BSA PVP微球;与BSA PAA微球所带电荷相反,BSA PVP微球表面带20mV左右的负电荷,粒径在350nm左右,随着乙烯基吡咯烷酮含量的增加微球粒径不断增大。对交联前后微球的pH敏感性,对药物的可控释放性进行的研究表明: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改性白蛋白核壳微球对pH具有敏感性,微球的粒径及电位随pH的改变而变化:当pH从1.5升高7.5时,微球的粒径在100nm到900nm之间变化,同时随着溶液pH的增大,微球的电荷逐渐下降,pH在1.5~4.0时,粒子表面带正电荷,当pH>4.6时,离子表面带负电荷;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改性牛血清白蛋白微球对抗肿瘤药物盐酸阿霉素具有很好的可控释放性,释放时间长达150h左右。

高博[5]2007年在《分散聚合制备聚丙烯酰胺微球及高分子合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采用分散聚合法合成了单分散微米级聚丙烯酰胺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聚丙烯酰胺微球具有良好的球形和单一的分散性。粒径分布实验表明,超过70%的聚丙烯酰胺微球粒径都在1.5-2.0μm之间,单分散指数(PDI)为1.17。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平均粒径随丙烯酰胺单体质量比例的提高、分散剂PVP质量比例的减少、引发剂质量比例的提高和乙醇/水体积比的降低而增加。随后,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本实验又以丙烯酰胺和丙烯酸为单体,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为稳定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在乙醇/水为7/3(w/w)的条件下利用分散聚合制备一系列聚(丙烯酰胺-丙烯酸)/聚乙烯基吡咯烷酮高分子合金。并对产品进行性能表征。红外光谱表明丙烯酰胺和丙烯酸发生了共聚合。环境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显示高分子合金中分散相微球的粒径为200-300nm,且材料表现出较好的相容性。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丙烯酸量的增加,微球粒径变小,材料相容性得到明显改善。且力学测试也表明随着丙烯酸量的增加,合金显示更好的力学性能。同时考察不同分子量的分散剂对合金形态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观察得出:随着分散剂分子量的增加,其分散稳定的能力加强,合金力学性能同时提高。最后,本实验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交联剂聚乙二醇200二甲基丙烯酸酯,制备出了聚丙烯酰胺/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二醇200二甲基丙烯酸酯高分子合金。结果表明:交联剂用量较低时,在反应体系中可以充当助稳定剂,从而更有效的稳定分散相微球;然而过多的交联剂会使得粒子不稳定。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交联剂的加入对材料相容性的改变起到积极作用,且随着交联剂加入量的增加,材料相容性得到明显改善。但交联剂的用量存在临界值,且不同分子量的分散剂所用交联剂用量不同。同时考察了分散剂的不同分子量对合金形态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观察得出:随着稳定剂分子量的增加,其分散稳定的能力加强,合金力学性能同时提高。

胡颜荟[6]2016年在《聚合酸性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催化合成酯的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作为重要的化工产品,酯类物质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工业上用于酯化反应的催化剂主要有浓硫酸和酸性树脂两类。浓硫酸存在腐蚀设备,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酸性树脂存在机械强度小,在溶胀过程中容易破裂的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绿色化合物,离子液体被广泛应用于溶剂、电解液、催化剂等领域,作为催化剂,其存在分离回收难,易泄露等问题。聚合离子液体结合了聚合物和离子液体的双重性质,可有效克服上述催化剂的缺点。为了寻找催化活性高、可聚合为固体的离子液体催化剂,本文首先合成了8种粉末型聚咪唑类酸性离子液体,用催化合成丁二酸二甲酯测其活性。聚乙烯咪唑叁氟甲磺酸离子液体(P[Vim]CF_3SO_3)的催化性能最好,对其进行红外光谱、差热-热重、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表征,结果表明:合成出的P[Vim]CF_3SO_3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颗粒大小为200nm左右。确定了合成丁二酸二甲酯较佳的工艺条件,丁二酸的转化率达96.5%。P[Vim]CF_3SO_3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催化活性基本不变。采用自由基聚合合成了球形毫米级聚吡啶叁氟甲磺酸离子液体(PV-St-CF_3SO_3),通过红外光谱、差热-热重、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并与市售商业树脂进行了对比。考察了转速、分散剂用量、聚合单体与溶剂体积比例及反应温度对PV-St-CF_3SO_3粒径大小的影响。在特定的反应装置中,合成出不同形状、大小均一的聚合离子液体。评价了PV-St-CF_3SO_3催化剂对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催化效果,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良好。在合成聚合离子液体时加入致孔剂甲苯和正庚烷,N-乙烯基吡咯烷酮、苯乙烯在交联剂的作用下,合成出带有特定孔径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硫酸离子液体(PVP-St-HSO_4)。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采用环己烷为带水剂,考察了催化剂对合成乙酸正丁酯的催化效果,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离子液体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采用Stober法合成了纳米级SiO_2,将聚合酸性离子液体负载到SiO_2上,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差热-热重、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采用环己烷为带水剂,用该催化剂对5种酯化反应体系及进行了评价,考察了催化剂重复使用效果。结果表明,其催化效果较未负载的聚合酸性离子液体差,并且催化剂重复效果不佳。

朱香利[7]2012年在《壳聚糖基碘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制与表征》文中研究指明壳聚糖与碘结合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碘的配合物如聚维酮碘、碘伏、碘酊和安尔碘等存在分散均匀性难以保证,稳定性不佳、碘易散失和保质期短等缺陷,而且还可以赋予或增强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扩大壳聚糖和碘的应用范围。本文分别合成叁种高分子壳聚糖接枝衍生物,分别是季铵盐壳聚糖(HTCC)、壳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甲基丙烯酸甲酯(CS/PVP/MMA)、羧甲基壳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甲基丙烯酸甲酯(CMC/PVP/MMA)。将叁种衍生物相应地共混制备成膜或海绵,通过红外、DSC、SEM等对它们组成和结构表征,测量其透气性、吸水性、力学性能及其对碘作用和释放研究,比较其抑菌性。本实验的主要过程及成果如下:(1)通过3-氯-2羟丙基叁甲基氯化铵对壳聚糖改性,制备了具有水溶性的季铵盐壳聚糖(HTCC)。红外表征表明,壳聚糖成功接入季铵盐得到季铵盐壳聚糖(HTCC),HTCC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与聚乙烯醇(PVA)共混制备成薄膜,分别采用共混法和吸附法制备季铵盐壳聚糖/聚乙烯醇碘膜,研究了HTCC的量对HTCC/PVA共混膜的表面形态、水蒸气透过率、吸水性、力学性能和碘含量的影响。以力学性能为指标,对HTCC/PVA共混膜工艺优化,比较了不同薄膜对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实验结果:XRD、DSC、光学显微镜和SEM表征均发现,碘对薄膜的结构形态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季铵盐壳聚糖共混膜工艺优化,得出1h反应时间、70o的反应温度、4mL0.25%(wt%)的戊二醛和1%(v/v)的醋酸得到的共混膜力学性能最好;碘的加入极大的提高薄膜的抑菌能力;共混碘的稳定性、分散性和抑菌性能略优于吸附碘。(2)以偶氮二异丁氰为引发剂,在N_2气的保护下,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接枝到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的C_2位的氨基上,得到CS/PVP/MMA和CMC/PVP/MMA。将CS/PVP/MMA和CMC/PVP/MMA与碘共混制备含碘膜,分析了薄膜的性能以及碘含量、碘的释放与抑菌性,实验结果:红外表征证明已成功接枝。通过XRD、SEM数据,可以得出PVP对碘有一定的络合能力,碘分子的结构形态发生改变,这说明碘已稳定的分散于薄膜中;透气、吸水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碘分子破坏大分子间的氢键,改变大分子结构排列,提高了薄膜的物理性能;抑菌性实验证实,碘的加入极大的提高薄膜的抑菌能力。(3)前面已经分别研究壳聚糖改性产物HTCC、CS/PVP/MMA和CMC/PVP/MMA薄膜,然而薄膜和海绵的性能差异较大,于是通过冷冻干燥法成功制备HTCC和CS/PVP/MMA为核心材料的海绵,并对其透气性、吸水性保湿型以及和碘的作用做了研究。实验结果发现海绵具有非常高的透气性和吸水性,SEM表明碘能很好的分散于海绵中,抑菌性实验结果和碘的释放曲线实验结果证明,以CS/PVP/MMA为核心材料制备的含碘海绵比HTCC为核心材料制备的含碘海绵更适合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

杨春霞[8]2008年在《大分子印迹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基/海藻酸钙聚合物微球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海藻酸钠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为原料,采用反相悬浮钙离子交联的方法,分别设计和制备了粒径约为200-300μm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海藻酸钙(PVP/CA)、水解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海藻酸钙(CHPVP/CA)聚合物微球。用光学显微镜观测了微球的形貌,并讨论了影响微球粒径大小、分布和形态的各种因素:分散剂的种类及用量、水油比、搅拌速度以及单独影响CHPVP/CA聚合物微球的HPVP的水解度等。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电导率仪等分析微球的重结合行为。探讨了各种操作手段如洗脱过程、洗脱时间等对微球的重结合量和印迹效率的影响,以及外部条件如交联剂CaCl2的浓度、BSA溶液pH值、离子强度(NaCl和CaCl2)等的影响。重结合热力学和动力学表明,两种印迹微球均比非印迹微球对目标蛋白质表现出更高的重结合量和特异性。同时发现,由于CHPVP/CA聚合物微球和PVP/CA聚合物微球交联方式上的差别,CHPVP/CA聚合物微球的互穿网络结构比PVP/CA的半互穿网络结构更加稳定和致密。CHPVP/CA聚合物基材与BSA结合的孔穴和官能团位点具有更好的特异重结合性。所以CHPVP/CA聚合物微球的稳定性和印迹效率要高于PVP/CA聚合物微球,但是重结合量却低于PVP/CA聚合物微球,而且CHPVP/CA聚合物微球的重结合效果对离子强度的敏感性要比PVP/CA高。

陈义康[9]2005年在《生物降解半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IPN材料在支架材料上的应用是组织工程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论文首先制备了具有半互穿网络结构(SEMI-IPN)的PVPP/PVA聚合物,研究了聚合条件对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合成生物可降解交联剂,并设计将其引入SEMI-IPN聚合物结构中,从而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支架材料:生物降解PVPP/PVA半互穿网络聚合物,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论文内容可分为叁部分: 一,以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为交联剂,在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中原位聚合制备了PVPP/PVA半互穿网络聚合物,并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具有温敏特性;当n_(BIS)/n_(NVP)为0.018时,SEMI-IPN膜的伸长率和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增加PVA的含量,SEMI-IPN膜的表面接触角减小,伸长率和弹性模量显着增加。 二,以丙交酯和聚乙二醇为原料,采用本体封管聚合方法制备可生物降解双羟基中间体,进一步对其进行丙烯酰基封端制备双乙烯基功能化交联剂;通过GPC、FT-IR和~1H NMR对中间体和交联剂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本体封管聚合方法制备的中间体的分子量分布集中,且其组成可以通过改变单体投料比进行控制;对双羟基中间体进行丙烯酰基封端成功合成了具有预期结构的双乙烯基生物降解交联剂。 叁,在前两部分研究基础上,以生物降解的双乙烯交联剂取代BIS,与NVP在PVA水溶液中原位聚合,制备一系列可生物降解的SEMI-IPN材料,并深入研究其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材料的结构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亲水性及力学性能随单体投料比的变化规律与第一部分实验结果相一致,当n_(BIO-BIS)/n_(NVP)为0.015时,材料的伸长率和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相对于第一部分实验结果中BIS的使用量(n_(BIS)/n_(NVP)=0.018),略有下降,而其断裂伸长率和弹性模量与第一部分实验结果相比,均有所提高。

黄辰欣[10]2011年在《PVPP多孔树脂合成工艺及对苯酚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多孔吸附树脂是精细化工中的一种重要功能高分子材料,一般通过分子间作用力来吸附介质中的有机溶质。由于结构基团特点,吸附树脂有极性树脂和非极性树脂,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对吸附树脂结构进行调整,来对应吸附某有机物。苯酚废水是常见的工业废水之一,用多孔树脂处理此类废水,吸附效率高、脱附再生容易、操作方便、不易造成二次污染、有助于综合利用等特点。在本实验中,交联型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P)多孔吸附树脂是由单体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交联剂二乙烯基苯(DVB)和致孔剂正庚烷,在引发剂AIBN作用下,通过悬浮聚合而成,对苯酚具有良好吸附性能。最佳物料配比:m(DVB)=8%m(NVP),m(AIBN)=1%m(NVP),V(正庚烷)=50%V(NVP);最佳工艺条件:聚合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约2h,产品用水洗、甲醇浸泡、抽滤后,在90-120℃下真空烘干。在最佳物料配比和工艺条件下,多孔吸附树脂合成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合成工艺简易,产率达到85.68%,外观为乳白色球形颗粒,抗溶胀性良好。利用最佳物料配比和工艺条件下合成的PVPP多孔吸附树脂对水(环己烷)溶液中苯酚进行了吸附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PVPP树脂在苯酚—水(环己烷)溶液中的吸附值达到92.78%(161.41%)mg/g,吸附苯酚的PVPP树脂可用无水乙醇解吸,解吸率可达到89%以上;测定了多孔吸附树脂在水(环己烷)溶液中对苯酚的吸附动力学曲线,都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且以颗粒内扩散为主要控速步骤;测定了PVPP树脂对环己烷溶液中苯酚的吸附等温线,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利用热力学函数关系式计算了等量吸附焓、吸附自由能和吸附熵,等量吸附焓范围在10-20kJ/mol之间,推断此吸附过程为氢键吸附,且对PVPP在水和环己烷溶液中对苯酚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对比。

参考文献:

[1]. 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制备及其性能和应用研究[D]. 马婷芳. 合肥工业大学. 2003

[2]. 乙烯基吡咯烷酮类头发护理聚合物的合成、改性及其性能研究[D]. 杨克俭.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3]. 大分子印迹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微球的制备与特性研究[D]. 李长伟. 天津大学. 2007

[4]. 白蛋白基生物高分子载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张慧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5]. 分散聚合制备聚丙烯酰胺微球及高分子合金[D]. 高博. 天津大学. 2007

[6]. 聚合酸性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催化合成酯的工艺研究[D]. 胡颜荟. 河北科技大学. 2016

[7]. 壳聚糖基碘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制与表征[D]. 朱香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2

[8]. 大分子印迹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基/海藻酸钙聚合物微球的研究[D]. 杨春霞. 天津大学. 2008

[9]. 生物降解半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陈义康. 暨南大学. 2005

[10]. PVPP多孔树脂合成工艺及对苯酚吸附性能的研究[D]. 黄辰欣. 湖南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制备及其性能和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