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并的理性思考_规模效益论文

高校合并的理性思考_规模效益论文

对高校合并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性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要全面认识和分析高校合并问题,避免盲目哄上,出现大的波动。高校合并从目标上讲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调整高教结构,引入社会参与办学,提高质量,有其合理性。但合并工作是复杂的,难免不受到诸如传统观念与旧习、动机与目的、利益矛盾与心理障碍以及宏观与微观协调等因素制约,认清复杂性有利于合并的定位。要看到高校合并功能是有限的,不能任意提高对高校合并的期望;同时,高校合并效益也是不确定的,其中政府推动的作用与方式、规模的大小、如何稳定发展均关系到合并的效益。因而要具备六个方面的条件才是确保合并顺利的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联合办学作为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联合办学的诸多形式中,部分高校合并—由若干院校合并起来重新组建一所大学,实行一体化领导体制为特征,以优化某一地区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合理使用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并通过合并调整和改善管理体制为目的,被称为联合办学的最高形式。据说,我国已经合并或正筹备合并的高校将达100多所。然而,人们对高校合并的研究开展很不够,积极面谈得多,问题谈论较少。因此,全面认识并分析高校的合并,是当前联合办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值得重视与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合并目标的合理性

(一)合并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

我国经济体制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结构趋于多元化,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投资、条块分割、封闭发展、重复建设的高校办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和现有教育资源潜力发挥不充分。这导致了投入和办学矛盾、教学质量下降、办学效益总体水平不高的局面。提高办学效益,既是当前高教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又是高校工作的长期目标。在长期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部分高校根据各自明显的优势互补趋向,采用合并的战略步骤,以求改革专业单调、学科重复、规模小、效益差的状况,适应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合并有利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旧有的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合理主要在于条块分割、学科分散,具体表现为:高教系统林立、重复建设、力量分散,难以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高校内部专业老化,学科分割现象严重,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缺乏对高校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这种状况,与世界科技综合化和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综合化的趋势是不相符合的。要培养有综合适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更好地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高校在办学上应注意交叉融合、联合发展这种形式。这有助于交叉、边缘、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投资分散的格局,克服专业设置和科研项目重复、仪器利用率低和师资不足等问题;发挥高校主动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使高教结构趋于合理。

(三)合并有利于引入社会参与办学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主要应依赖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以及教职工队伍素质、仪器设备水平和管理效益。综观我国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教育投入不足最为突出。教育投入不足,增长幅度不及物价上涨幅度,致使高校办学条件改善缓慢,办学条件与经济发展和科技更新速度之间的差距加大。在目前国家投入不可能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有必要通过改革高教体制,建立高校与社会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机制,以期扩大经费渠道,吸纳社会各方面对高教的投入(包括资金、信息、合作等),使有限的高教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也为高校扩大为社会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高校合并,可促进社会参与办学机制的建立,为增强自身办学活力,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保证。

(四)合并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要求生存求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这两方面的工作应同时抓。对高校来说,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最根本的目标,也是高校合并最终价值的体现。高校合并后,经费相对集中,师资力量增强,学科优势明显,专业水平提高,图书设备状况改善,这些条件的改观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应通过合并形成人才培养的优势,促进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校合并工作的复杂性

(一)高校合并的多种受制因素

1.我国人口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财力有限,只能逐步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社会利益重新调整分配正在变动之中,经济成分多元化带来的冲突和矛盾客观存在。建立社会投资高等教育的机制需要时间。这些对高校合并客观上有制约作用。

2.近年来我国高教体制的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地方办学统筹权、学校办学自主权这些问题上尚无大的举措,而从条块分割过渡到条块结合需要一个整合的过程。

3.目前高校在处理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还不尽协调。合并有待于法律、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由于高教立法工作滞后,高校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之间的责、权、利划分不很明确和规范。高校还没有真正改变其主管部门附属机构的地位,自我约束机制也没有很好建立起来。在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协调,教育经费筹措诸方面,高校还需要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宏观指导以及足够的政策保障。

4.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使不同高校和教师对合并有不同的目的。由于合并后有些目的肯定实现不了和切身利益必受影响,离心倾向很容易产生。历史上高校几度合并分离,无不使人对政策常变而担心,有人对此次合并采取观望、犹豫的态度也在所难免。

5.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心理上的障碍客观存在。经济利益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缺乏互利互惠的利益推动机制,以及合并后各成员的福利、待遇、校产、住房等条件不一致。心理上的障碍表现为合并后在具体工作中,用以往的思维习惯看待新问题。遇到困难和挫折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埋怨合并。

6.高校合并单位动机目的不同,协调难度大。有的高校根据优势互补,和高校的合理布局和调整,以提高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需要大力支持的。而有的高校为进“211工程”没有仔细研究合并的条件和复杂性;有的是为追求“上档次”、“专升本”,改变学校原有性质和功能;有的追求规模上突破,以扩大社会影响。此类高校合并后,动机难以协调,目的不能完全实现,原有的办学优势和合并积极性就会消失。

(二)高校合并过程的复杂性

高校合并涉及面广,影响大。在系统优化庞杂的教育资源,协调解决各种因素矛盾的过程中,合并前后都面临极其复杂的局面,这对高校合并的组织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合并的过程应围绕合并的目标及功能展开,合并的复杂性取决于内外部环境的协调程度,取决于制约因素之间的消长变化。这样就要求高校的领导者要有全局观念,发展地联系地看待高校的合并,以高等教育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全面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合并工作。

高校合并的过程是复杂的,其复杂性远远超过过去的高校管理工作。正确认识合并的复杂性,有利于合并定位。在合并实践中,任何一方面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合并中出现的复杂矛盾若不能科学地加以解决,将使我们的合并工作陷于极其困难的境地,甚至导致失败。如果合并复杂程度过高,需要非常大的努力仍不能很好解决,则说明合并条件不成熟,没有必要继续合并下去。我们赞成合并,但同时强调合并是有条件的,对条件的要求是高的,符合合并条件的毕竟是少数高校。倘若不顾及合并的复杂性,合并将是表面的、乏于生命力的,最终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错过发展的时机。

三、高校合并功能的有限性

一个理想的计划要转变为现实,需要有成熟的内外条件。高校合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变革时期产生并实施的。高校合并的功能与合并目标的合理性有直接联系,功能的发挥应从合并目标出发,综合多种因素逐步实现。多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因素使得合并的道路充满坎坷,制约着合并功能的发挥,使之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产生作用,这在客观上形成了高校合并的功能有限性问题。功能发挥的过程,只能是不断接近于目标的过程。过高的期望必将落空,仅依赖于合并想解决长期以来困扰高校发展的问题也不现实。近年来高校合并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

合并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了客观条件,但只有在明确的办学思想指导下,通过高校内部各系统的整合,教师队伍的调整,相应管理机构、制度的配套,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反复,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才能逐步实现。其中,教师队伍的融合,是合并真正的难点所在。由于原有观念、认识、业务水平、研究方向,乃至物质待遇,工作侧重点等均不相同,协调教师之间的关系将是长期的任务。教师融合如不能实现,将导致原有学科优势逐步丧失,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失和教学质量的下降。一句话,合并并不一定能直接带来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融合。

高校合并有利于引入社会参与办学,但以高校能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条件。由于社会需要复杂多变,高校合并能否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需要高校自身不断的调整与努力,而真正做到适应需要并非易事,合并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高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高等教育发展受内外部诸因素的制约,高教结构包含层次、种类、形式、地区等方面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高校合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高教系统,反映出高教内部的关系变化的需要,使之更好地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教自身的发展。然而当前合并仅体现在学校这个层次上,受到高教系统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教结构的调整只能是相对的,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故合并的高教结构调整的作用是有限的。由于同样的原因,合并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得办学效益的实现变化不定,当前选择正确的角度来思考与合并的办学效益有关问题似乎更有意义一些。

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高校合并功能的有限性,要求我们认识到高校合并的复杂性,不能任意提高对高校合并的期望,而把许多并非合并能解决的问题强加于合并,增大合并失败的可能性;同时,也要求我们客观认识合并的过程性和有限的合并效益产生的滞后性。仅仅把合并前个人或集体曾拥有的利益、好处与合并后尚未实现的利益目标和存在困难联系在一起比较,以此来否定合并的合理性,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因此,从高校合并功能的有限性出发,我们既要坚持高校合并的条件要求,又要克服合并过程中简单化倾向和急躁情绪。

总之,长期困扰、阻碍高教发展的问题很多,需要不断的改革与创新。高校合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为高教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只有坚持合并的自愿、互利互惠原则,坚持合并条件具备且成熟,坚持以科学论证为指导,合并才能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学术水平的提高,体现社会和学校自身的要求,否则事倍功半。当然,发挥合并的作用,同时还有赖于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较高的管理水平,健全的民主参议制度和高效率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等。

四、高校合并效益的不确定性

合并的一个主要出发点是提高办学效益。由于多种矛盾因素的影响,合并目标的实现要经历长期的过程,合并效益也随之不断变化,变得模糊不定,形成了合并效益的不确定性。这里探讨几个与效益实现紧密相关的问题。

(一)关于政府推动的作用与方式

纵观我国高校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政府的支持与政策导向是高校合并的推动因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采用的方式是行政干预手段。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合并调整曾产生积极作用。当前,政府推动高校合并和联合办学的目标,是面向21世纪在我国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体制与机制。这与高校提高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目的在客观上是一致的。政府对高校合并的推动作用仍将是巨大的,只是在推动方式上,将有别于过去做法,主要采用立法、投资、评估等中介手段,同时在具备成熟条件和论证可行的前提下,施以一定的行政干预推动之。这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合并成功的保证。

我国幅员辽阔,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不平衡,现有的1080所高校中,大多数还应以培养应用人才为主,因此单科的独立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必然要占多数。这些学校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可以通过教学改革及课程结构综合化在不同程度上加以实现,不能要求它们都向综合化发展,甚至采取高校合并的形式。现在还很难明确不同水平高校合并后能发展成一流大学,不同特色的高校合并就能产生好的效益,即便同是高水平的高校,具有明显的优势互补性,然传统的观念和体制的制约,也使得合并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目前,高校合并的现实也说明了自下而上的合并局面尚末完全形成,依靠政府为主自上而下推动合并客观上也易产生上“热”下“冷”或“冷”“热”不均的现象。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对合并的推动是必要的,作用是大的,但直接推动要以合并条件的成熟性和论证的合理性为前提。政府对合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舆论引导必不可少,推动方式与合并效益的实现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关于高校规模效益

现在谈及合并的效益,多从规模的数量叠加入手,似乎数量越多越好,尚没有把合并的效益定位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上。从高校发展的历史来看,一方面,学校规模的大小有其必然性,没有人为的标准。以美国为例,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高等教育规模高速发展,然高校规模并不是很大。据统计,1955年美国高校校平均1428人,70%以上的高校在1000人以下;1968年美国高校校平均2790人,50%以上的高校在1000人以下;1985年,美国高校为3310所,校均3300人。又据《高等教育纪事报》(1993年8月25日)统计,1993年美国高校为3601所,在校学生1435.9万,校均约为4000人。我国高校平均规模一直在1354人(1954年)~1937人(1990年)之间徘徊。1991年1075所高校校均1990人,其中3000人以上的高校有170所。1993年1065所高校在校生总数253.55万,校均2380人。国内有关单位研究指出,高校规模应达到4000人左右为宜,这不是要求每所高校都要达到4000人的规模,综合国内外情况,我们认为高校校均4000人规模可以作为高校的参考指标。另一方面,万人以上的大学比例也应有一明确的认识。美国1955年、1968年万人以上大学仅占当时高校的2.2%、7.2%。即便是现在,学科齐全、设有若干专业学院,学生几万、教师上千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所谓“巨型大学”),才有70所,而多数高校规模并不是很大的,办学却很有特色。日本60年代以后,出现筑波大学等40余所超级大学,也只占大学总数的10%。目前,我国万人以上的大学比例还不是很高,有条件的重点高校增加其办学规模,既能达到规模效益,也能达到质量效益,应是办学的方向之一。但我国目前已合并或筹备合并的大学将达100多所,倘若合并作为办学方向,都追求大的规模,万人以上大学的比例将迅速增加,那样可能导致高校由过去“小而全”变为“大而全”,容易失去原有各类高校的层次、功能、特色,造成新的高校结构的失衡,最终有违合并的初衷。事实上,合并也会使高校内部的管理机构庞大,运行起来未必灵活多变,内耗增大会影响办学效益;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个人接触机会也大大减少,学生学业水平提高受到限制,故在没有学科建设、师资优化、机构精减等质的提高的基础上追求规模扩大是危险的。因此,全国高校合并数目及办学规模应该有一个限度。

(三)关于稳定和发展

在不同类型的高校合并过程中,应以不引起高校工作大的波动为前提,以有利于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防止原有优势的丧失和教育资源的流失和浪费。要保持高校工作的稳定,既需要领导干部和教职工对合并达成共识,更需要有关行政部门措施有力,保证合并期间教学、科研的平稳过渡,协调改革力度和承受能力的关系,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寻求稳定和发展。

推动高校合并工作发展,当前有必要明确下列几个问题(1)在多种制约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有多种选择,合并只是其中之一。“211工程”的提出,为高校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成为合并的一个诱发因素。而合并只有实现提高效益和发展的目的,才有助于进入“211工程”计划。合并并非进“211工程”的前提条件。(2)“211工程”目标的宏伟性与投资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高校进入“211工程”数目有限。无论能否进入“211工程”,高校合并要寻求发展,都将为经费筹措作长期的努力。(3)合并高校竞争“211工程”,要实事求是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合乎自身条件的发展规划。(4)建立以利益机制为核心,主体关系明确,宏观调控与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保证合并顺利进行。(5)尽快完成由“貌合”向“神合”的转化,通过微观搞活,实现优势互补融合,提高合并后的综合适应能力。(6)建立灵活的工作制度,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等。

五、高校合并的基本条件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讨论,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保证合并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这是我们思考合并工作的起始点,也是全面分析、认识合并的依据。根据近年来部分高校合并的经验和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考虑高校合并的基本条件。

1.优势互补。依据效益原则和结构平衡的要求以及科学综合发展的趋势,各有优势、类型不同的高校合并有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合理性;同时,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也因不同的传统、方向、水平等结合,有助于新学科和综合性大学的形成。合并应尽量在同一水平、层次的高校之间进行,能有明显的互补关系,有一定先前合作的基础。

2.确定与政府、社会之间利益机制,合理定位和科学规划。这要求:加快立法进程,创造高校依法办学的条件;宏观调控有序有力,提供持续、稳定、配套的政策保证;建立和健全政府、社会与高校间的中介机构,在咨询、信息、拨款、评估、督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加大教育投入,主渠道还是政府,拨款方式可采用投标等市场化的竞争方式引导高校在完成国家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改革挖潜,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在此基础上,根据高校自身发展规律对部分高校进行合并,选择合理的发展定位,做到科学论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3.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与合并效益有直接的关系,这要求加快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变革管理意识、管理机构、管理手段,逐步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为合并后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提供保障。合并本身也需要高质量的管理。

4.教师融合。这是一项核心工作,与高校合并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联系,应该全方位地抓,坚持不懈地抓,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加强。

5.传统、特色的继承与发扬。原有高校的传统、特色是形成合并后高校新的主体文化精神、新的风格与个性的基础。新旧办学精神的融合,有助于内聚力形成,有激励协调作用。这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实现高校内部的平衡,满足高校学术性和实用性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

6.地域相对邻近。一般地域邻近有助于办学活动的开展,在人员交流、设备共享、信息沟通等方面有优越性,容易形成新的办学氛围。但地域邻近不应是合并的主要条件,各种条件融合,比地域邻近更为重要。

总之,高校合并的目标是宏伟的,但实现目标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应该满怀信心支持高校合并,深入开展研究,做好试点工作,反对盲目乐观,一哄而上,在条件具备且成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论证,不断创造条件,使合并的各种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最终实现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赋予部分高校合并的历史使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标签:;  ;  ;  ;  ;  ;  ;  

高校合并的理性思考_规模效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