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与公共文明_世界城市论文

世界城市与公共文明_世界城市论文

世界城市与公共文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世界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这是北京市以更高的标准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更好实施这一战略部署,北京伦理学会课题组提出关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中大力实施公共文明工程的建议,被吸纳进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本文拟就“世界城市与公共文明”再作些阐述。

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高度重视公共文明建设

从根本上说,世界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结晶,既包含高度物质文明,也包含高度精神文明;其中,公共文明在世界城市中占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地位。

1、大力推进北京公共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不是简单模仿已有世界城市的形态和路径,而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内涵,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世界城市。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高度重视公共文明。

公共文明概念的明确提出特别是积极实践,是近年来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出成果,是北京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筹办奥运和走向国际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规划》明确要求,必须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务院批复《规划》之际,北京将公共文明建设纳入《首都“十一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这在全国及至全世界都是首创。北京实施了一系列推进公共文明建设的措施。如在推行《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过程中聚焦公共文明建设;组织首都及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在北京举办了两届“公共文明论坛”;建立由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等五个要素构成的公共文明行动规范体系和指标体系;制定实施公共文明示范区创建考评标准体系。北京建设公共文明的成功经验得到党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在全国推广了北京公共文明建设考评体系。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表明,公共文明成为首都公民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反映。

2、深入把握恩格斯列宁关于公共文明的重要思想。

“公共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所创造的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公共生活中文明进步的状态和程度。恩格斯说过,无论是在哪一种社会制度中,都需要“人们用来调节人对人的关系的简单原则”。这即是狭义的公共文明。列宁将公共文明称之为“公共生活规则”。在列宁看来,这种“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要求。列宁把广大社会成员逐渐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规则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他说:“当人们对于人类一切公共生活的简单的基本规则必须遵守变成习惯于遵守的时候,从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过渡到它的高级阶段的大门就会敞开”。恩格斯和列宁的重要思想,为我们认识公共文明及其在世界城市建设中的社会价值指明了方向。

3、研究借鉴国外世界城市公共文明的基本理念。

公共文明是世界城市不可或缺的文明要件。美国城市社会学家帕克指出:“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纽约、东京、伦敦等世界城市都具有良好的公共文明。

纽约作为世界城市的公共文明特征之一,即是形成了以公民社会为载体的公共文明基本理念。一是“公民精神”。主要指是公民社会的成员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精神气质,是由日常简单的礼貌习惯不断扩大范围而生成共同体的集体自我意识。二是“公共精神”。指现代公民社会,公民相互善待的共识、默契或心性;是公民个体与社群应有的“自主、公道、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理性风范和美好风尚,是公民精神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的集体价值。三是“公民社会”。纽约作为世界城市是高度工业化和高度城市化互动的结果,是强化国际化因素和市场力量的一种“自然发育模式”。其突出表现就是以各种社团组织的网络化而呈现的公民社会。美国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公民社会,单靠政府和市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变成非常巨大的破坏力量。

东京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十分重视公民、公民社会、世界公民等基本理念。日本学者从制度、规范、生活三个维度,全面界定公民理念的内涵。作为制度维度的公民是指“在法律框架下,基于自由平等的关系,作为居住地政府辖区的成员,通过自治行使权利并履行相关义务的人”;作为规范维度的公民是指“具有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并以自治、共和为行为准则的人”;作为生活维度的公民是指行政服务的消费者、顾客、纳税者、有权者等,具有多元化需求,为适应环境变化,满足自身需求而采取行动的人。公民社会是由现代公民相互联系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称。日本属小政府、大社会二元结构,公民社会较为成熟,对公共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世界公民则是指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世界和平、环境、贫困等世界性问题并积极行动的公民。东京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倡导尊重人权、学习不同民族文化以及与世界各民族共存的世界公民意识。

伦敦的公共文明建设有两点值得借鉴。一是英国于1967年颁布了《城市文明法》。二是“开放与包容”的伦敦城市精神。伦敦开放程度非常高,包容性非常广。以对外国移民的接纳政策为例:约有三分之一的伦敦居民出生在英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伦敦城内至少有50多个少数族裔聚居区,有大约300多种语言同时使用。伦敦申奥短片中甚至出现了一个衣着得体的乞者,乞讨被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受到尊重。为提升城市精神,伦敦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金字塔模型。底座为伦敦品牌行业,包括旅游、商业、体育、文化、教育业;在“开放、迷人、自信和动力无限”的品牌格调的基础上,金字塔主体部分突显“文化多元化、无限创造性、充满机会”的伦敦品牌价值:顶端以一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紧扣伦敦“不断探索”的主题特征,将伦敦的城市精神生动地表达出来。

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大力实施公共文明工程

1、增强首都公民意识和世界公民意识。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进程中公共文明的诉求空间,是北京的社会公共生活和公民社会,它的主体是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的中国首都北京的公民。增强首都公民意识和世界公民意识是实施公共文明工程的价值基础。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以崇尚公平正义、追求自由平等、建设民主法治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公民对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特征。

首都公民需要培育“世界公民”意识。这是关系北京能否建成世界城市的基础条件之一。1981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为英国培格曼公司出版的《邓小平副主席文集》撰写的序言中指出:“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的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国人民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根本改变自己国家的落后面貌,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的先进行列,并且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进步的正义事业。我深深地相信,中国的未来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世界的未来是属于世界人民的。”首都公民要以邓小平同志为榜样,增强“世界公民”意识。

2、培育首都公民精神与北京城市精神。

培育首都公民精神与北京城市精神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中实施公共文明工程的价值目标。

首都公民精神是首都公民的思想观念、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等的融合与凝聚,体现首都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形成的主体意识与精神风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注意培育首都公民精神,以彰显首都公民的精神风貌,增强北京城市的凝聚力。

北京城市精神是以北京为地域依托,以首都公民为载体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体现共同价值取向的城市意识形态。北京城市精神有其特定的文化圈。它以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土壤,以民族精神为核心,反映北京的社会风貌和精神状态,是北京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北京城市精神从总体上通过首都公民的凝聚力表现出来,是首都意识的重心和公民意识的精髓。

首都公民精神和北京城市精神同属社会意识结构中的社会心理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公民精神偏重于个体意识,城市精神侧重于整体意识。城市精神与北京的历史传统,文化氛围、道德风尚和经济水平相联系;而公民精神除了受北京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到个人生活实践的影响。城市精神是北京大文化圈的反映,与社会制度、民族精神相联系,是北京文化创造过程中经过整合的价值系统,体现为北京特定的风格与面貌;公民精神则主要反映人的特点。

3、研究制定《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中实施公共文明工程规划(2011-2030年)》。

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要构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架构;第二阶段到2020年,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即到2050年左右,进入世界城市的行列。《规划》实施五年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基本实现了第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多项规划指标提前完成。例如,北京已提前11年实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万美元的规划指标;首都地区所有单位拥有64万亿元资产,约占全国207万亿元资产的31%。北京已经具备了建设世界城市的良好基础。

综观我国和北京发展的大趋势,经过持续努力,北京有可能在203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的行列。为此,建议立即着手研究制定《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中实施公共文明工程规划(2011-2030年)》,以确保北京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4、制定实施《首都公民公共文明公约》,适时制定《北京城市公共文明法》。

1984年,北京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向全市公布了《首都人民文明公约》,该《公约》体现了当时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对首都市民的整体要求,对于提高首都市民的公德意识和文明素质,起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1995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修订《首都市民文明公约》,制定《首都市民文明守则》,把“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的活动推向深入的工作任务。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部署,北京市于1995年8月开始修订《公约》和制定《守则》的工作,12月完成。《首都市民文明公约》实施十五年来,北京的公共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建议将《首都市民文明公约》修订为《首都公民公共文明公约》,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首都“十二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2011年围绕制定《首都公民公共文明公约》组织全市各界大讨论。2012年颁布、宣传《首都公民公共文明公约》。2013和2014年重点组织实施《首都公民公共文明公约》。2015年总结实施《首都公民公共文明公约》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起草《北京城市公共文明法》,报送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首都公民公共文明公约》应强化新公约的主体是“公民”,突出新公约的重心是培育首都公民精神与提炼北京城市精神。

5、加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中实施公共文明工程的规划指导协调监督职能。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中实施公共文明工程,需要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强化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对建设世界城市中实施公共文明工程的规划指导协调监督的职能;而不必再成立新的机构。建议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中实施公共文明工程事项;研究部署制定《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中实施公共文明工程规划(2011-2030年)》事项;研究部署将《首都市民文明公约》修订为《首都公民公共文明公约》,并将此项工作列入《首都“十二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建议加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协调监督实施公共文明工程的职能,包括:(一)组织起草《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中实施公共文明工程规划(2011-2030年)》。(二)组织起草《首都公民公共文明公约》。(三)拟订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中实施公共文明工程的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协调监督实施。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中实施公共文明工程需要理论支持。建议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加强对有关理论研究工作的组织、指导与支持。继续发挥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管的北京伦理学会等学术团体以及《精神文明导刊》等刊物的作用,深入开展公共文明的理论研究与宣传工作。

标签:;  ;  ;  ;  ;  ;  ;  

世界城市与公共文明_世界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