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及艺术审美论文_许云香

粤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及艺术审美论文_许云香

韶关市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 广东 韶关 512000

摘 要:粤北采茶戏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其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收了其他地方戏中的精华,形成了演奏成熟的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种。本文从粤北采茶戏的概括着手,分析了其在演唱上的特色和艺术上的审美效果,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粤北采茶戏;演唱形式;情感变化;演唱情景;美学意境

粤北采茶戏俗称“三脚班”或“花鼓班”,是粤北人民智慧的结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连阳、南雄及韶关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粤北采茶戏充分吸收借鉴其他省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唱法和优美的艺术审美,在我国戏剧中占据重要地位。

1 粤北采茶戏概括

粤北采茶戏的名称,来源于粤北各县的粤北采茶剧团的表演剧目统称,目前的粤北采茶戏,包括了连阳调子、南雄灯子、韶南大茶这三个流派。其中,连阳调子因连阳县狮子堂的舞狮而闻名,南雄灯子出于茶花灯,韶南大茶出自粤北的纸马花灯。自上世纪中叶开始,三大流派的演出曲目即为粤北采茶戏,虽然其诞生时间不长,但是源于生活的采茶戏,接地气,幽默有趣,积极健康,唱腔美,受到了粤北人民的喜爱。得益于新中国的成立,使得粤北采茶戏正式走上了戏剧的舞台,因此从土改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这段时间内,粤北采茶戏快速的发展了起来。

其中较为著名的剧目,例如《劝郎》、《打狗劝夫》、《打面缸》等,对当时的社会进步和政治需求,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奠定了粤北采茶戏在当地戏剧的地位,粤北采茶戏已经成为了粤北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很多的影视作品和音乐创作,还会选用粤北采茶戏,或者使用采茶戏的选段,可见粤北采茶戏的音乐广度和受欢迎的程度。粤北采茶戏的剧目建立在客家方言的基础上,是对客家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粤北采茶戏的唱腔和旋律,简单又情感丰富,很容易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变化。其中时代感和生活感并存,生动又深沉,因此受到了粤北人民的喜爱。

2 粤北采茶戏演唱艺术特色

2.1 客家语言的演唱特色

粤北采茶戏在广东北部地区,受到了很多农村观众的喜爱,一方面是采茶戏其根植于此,很多的内容都反映的是农民的生活场景,都是生活中的小问题小烦恼,都是普通人的普通事,亲切感十足。另一方面,更是在于粤北采茶戏的演唱使用了客家方言,是符合当地通俗的语言使用习惯的,并利用考虑这些方言的特有韵律和语言发生效果,使得采茶戏更加有趣,更加让观众们产生亲切感。戏外的生活,戏中的表演,不仅增加了强烈的喜剧感,更让人们放松了心情。以一部采茶戏《夜偷寒衣》为例,剧目中的人物德妹子,她的母亲让她绣花,但是她不想去做,甚至有些讨厌,观众就看到了戏中的德妹子,一边绣花,一边唱着“手拿绣花针,像有七八斤,打开花样看,横竖一大捆。绣龙不像龙开口,开口就要咬死人。”简单的一两句,将德妹子这个人物当时的心情和她的人物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观众们听着也感觉十分的好笑,这就是采茶戏的魅力。

同样的,在另一部采茶戏《打鸟》中,有一个场景,三毛箭与毛姑娘在屋子里约会,唱着情爱的小曲,这时三毛箭的母亲回来了,三毛箭没想到会这么早,就没有想到会是母亲。母亲敲门,三毛箭问是道“你是哪一个?”,他的妈妈说道“是为娘的”,在客家话中,这句话与“卖糖的”发音相近,于是毛姑娘就说道“:卖糖的不要,不要!”三毛箭的妈妈继续敲门,三毛箭接着问“你是哪一个?”他母亲说道,“是你妈!”这句话在方言中和“卖粑粑的”相近,于是毛姑娘又说道“卖粑粑的不要,不要!”这样的对话,让观众们啼笑皆非。利用了方言中的近似发音,把生活中的小笑话搬到戏剧当中,观众笑得舒心,这就是粤北采茶戏的一大演唱特点,表演者要唱出采茶戏的神韵,就要使用客家方言来演唱,熟练地使用客家话,而且还要说的标准,特别是在客家话的发音和音韵上,吐字更要“规范”。

粤北采茶戏在演唱形式包括了单唱、对唱和帮场三种类型。其中,单唱就是一名演员在演唱,其他人伴奏这也是粤北采茶戏的主要演唱方式;对唱就是两个人演唱,一般是男女对唱,其他人来伴奏;帮唱则是在以上的演唱过方式上,加入了其他演员的帮腔,一般在较为欢乐的场景中使用,对主要角色进行突出。粤北采茶戏多为说唱,便说边唱,配合着客家方言的独特韵味和发音,对于戏剧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表达,都有着深化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粤北采茶戏中,所唱的词句,都有着生动的特点,特别容易深入人心。这些词句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例如比喻、直叙、起兴、双关、对偶、排比等,在合辙押韵上符合客家语言的发音,借助方言独特的一面,采茶戏中的百味人生便传达到了观众的心中。

2.2 歌舞与喜剧的演唱形式

粤北采茶戏不只是在说唱,演唱的同时还会伴有舞蹈。从舞蹈的内容上看,是为了辅助演唱的生活情景再现的,多为在茶山中的劳动场景和爱情表达。相比较于纯器乐伴奏的舞蹈,人们更加喜欢边唱边跳的采茶舞,这样的舞蹈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采茶动作加入到舞蹈中,也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从原本的只有采茶摘茶这类的动作外,现今的粤北采茶戏还加入了粤北地区的龙灯、马灯、舞狮等一些舞蹈动作。这就是粤北采茶戏中著名的歌舞动作“茶篮灯”,演员要穿上彩服,拿上扇子、竹篮等采茶用具,按照茶农的日常劳动生活,表演茶农的上山、下山、种茶、摘茶、进坑等标志性的动作,一般由一男一女表演,称为“二小”,一男二女表演称为“三小”。

与其他的戏剧的表演不同,粤北采茶戏往往会在一些认为不用歌舞表演的时候,加入歌舞表演。比如在表演客人进屋落座这一幕,一般的戏剧会使用旁白或动作表演来展示,而采茶戏中则会利用舞蹈来展现。在采茶戏《小卖杂货》中,邹老三进门后,唱道“箱子放下地,上前见一个礼,恭喜你那个王伯娘……恭喜你那个王大嫂,添财又添丁。”邹老三进门了,而王大嫂又唱道,“板凳拖几拖,客官你请坐,转到厨房去,倒杯茶你喝。”邹老三和王大嫂一边唱着,一边跳着,直到卖货的时候才停了下来。所以,在粤北采茶戏中,只要有适合歌舞表演的场景,演员们都会跳上一段。在走路、挑担、打柴、绣花、摘茶等环境中,演员们矫健的身姿,活泼轻松,优美大方,完全展现了粤北地区的乡土气息。在粤北采茶戏中,有三行之说,即生、旦、丑,其中生和丑的演员,在舞蹈上会使用矮子步、扇花步和单袖筒的舞蹈动作,道具一般使用扇子、伞、手帕;而旦角一般表演的是采茶的动作,在舞蹈上多为彩步、马步、蹉步、八字扇、含羞扇、八字巾等。这些舞蹈动作源于生活当中,多为粤北茶农的来动场景,十分符合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3 粤北采茶戏的艺术审美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待粤北采茶戏,可以发现其更有特色的艺术气息。粤北采茶戏的唱腔可以归为山歌唱法,但是随着采茶戏的不断完善发展,现在的粤北采茶戏多为曲牌体。在粤北地区的老艺人之间,流传着“三腔一调”的说话,留下的三百多首曲牌中,包含了灯腔、茶腔、路腔和杂调,记录了当地劳动人民的身影,是对乡土气息的真实再现。粤北采茶戏从对男女之爱的描写,到对茶农劳作和茶山景色的描绘,将茶歌和当地的小调山歌引入其中,在曲调的结构上,优美而又简洁。例如,在采茶戏中较有代表性的《采茶谣》,在结构上属于四乐句,作为母曲,我们在《舞春牛》和《花灯》中可以看到其不同的变体。从曲牌的分类上,粤北采茶戏将大致分为了“采茶调”、“灯调”、“小调·杂曲”三类。这些曲牌所描绘的,多是当地茶农的劳动生活,是当地人民的生活再现,农村题材感强烈。

从粤北采茶戏的音乐旋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带有一丝青山秀水的灵气。粤北采茶戏发展到了今天,单一的传统曲调中也有了板腔体的存在,例如散板式、快板式、中板式、转调式、紧打慢唱式等等。但是采茶戏所代表的乡土气息没有改变,所描绘的农民生活没有改变,依旧是接近茶农的生活。例如在采茶戏《借婚记》中,乡长得知所谓的“集体婚礼”并不是真的,而造成这场闹剧的,竟然是自己的官僚作风所致,乡长感到了惭愧,情感冲击表现在音乐上,便唱出了“一席话、一席话,石破天惊。”粤北采茶心的艺术美,不仅在乡土气息上,还在于它对其他戏剧的吸收和融合,例如对越剧和黄梅戏的内容的融合,更增添了采茶戏的美学意境。

4 结语

综上,采茶戏历史悠久,作为埴根于粤北人民本地生活、生产劳动和文化的艺术活动,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充满魅力,是中国戏剧领域的一朵奇葩。对粤北采茶戏的演唱艺特色与审美进行研究分析,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需要,更是促进采茶戏挖掘、传承、创新发展的要求。但是,对历经上百年的文化艺术进行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更加深入的研究,还有待来者。

参考文献

[1]和进旭.论粤北采茶戏演唱特色与美学特征[J].福建茶叶, 2016, 38(11):289-290.

[2]黄莉丽.粤北采茶戏[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3.

[3]刘忠海.粤北采茶戏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方法与表演特色[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3(3):158-158.

论文作者:许云香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

标签:;  ;  ;  ;  ;  ;  ;  ;  

粤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及艺术审美论文_许云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