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中国轻型汽车市场发展趋势及“东风汽车”对策研究

未来10年中国轻型汽车市场发展趋势及“东风汽车”对策研究

李广春[1]2002年在《未来10年中国轻型汽车市场发展趋势及“东风汽车”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整个工业的象征和标志,是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产业,她几乎涉及到所有工业行业,如机械制造、能源、电子(器)化工、冶金、交通运输等。她的发展,不仅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正因为如此,自从福特发明了汽车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汽车工业的发展。整个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被形容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汽车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近二十年来,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由于贯彻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发展较快。特别是由于国家在“九五”国民经济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政策以后,中国的汽车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无论是从汽车产量,还是从品种方面看,中国的汽车工业已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但与世界汽车工业相比,差距较大。如何形成汽车“巨人”?现有生产企业如何做强做大,发挥规模效益?是目前中国汽车制造企业面临的最大也是最基本的问题,需要各企业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正文简称“东风汽车”)是目前中国较大的制造轻型汽车的国有上市公司,其产品品种覆盖轻型汽车的全部型谱,在轻型汽车行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主要从描述中国轻型汽车(主要是轻型载货汽车)的发展阶段,分析、研究中国轻型汽车发展阶段的标志和特点,并着重分析和研究了中国未来 10年(2001-2010年)轻型汽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轻型汽车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章主要从中国轻型汽车的发展过程,分析了轻型汽车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标志和特征。 第二章从中国轻型汽车所处的现状出发,重点分析了中国轻型汽车行业的主要生产企业近几年的产销态势。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分析了中国未来10年(2001—2010年)轻型汽车市场面临的环境。主要从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城市居民收入、国家汽车消费政策、WTO的影响等因素出发,预测了未来 10年中国轻型汽车市场需求状况,并从车型、需求量、价格、消费主体等方面作了预测分析。 第四章主要研究、分析了未来10年中国轻型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从产品发展、市场增长点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企业制订发展规划提出了依据。 第五章主要是根据对中国未来10年轻型汽车面临的环境、发展趋势,提出了“东风汽车”发展轻型汽车的对策和建议。

郝旭辉[2]2005年在《中国轻型载货汽车发展趋势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轻型载货汽车是指总质量为1.8-6t的货物运输汽车,其中包括轻型载货汽车、皮卡、以及目前中国特定发展时期依然存在的四轮农用运输车。该车型主要承担城乡间中短途运输任务,市场需求量大,是仅次于轿车的第二大市场。从1958年3月南京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跃进2.5吨轻型载货汽车以来,中国轻型载货汽车工业已经走过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轻型载货汽车行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国轻型载货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国家对轻型汽车行业的投资规模有限,中国轻型汽车行业始终在较低水平徘徊,上百家企业同时生产以跃进130和北京130为基础的车型,汽车产量和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整个行业呈现散、乱、差局面。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带动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企业纷纷引进或开发换代产品,轻型载货汽车行业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全行业得到极大的发展。随着更多企业进入轻型载货汽车行业,轻型载货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文中对目前轻型载货汽车市场现状、竞争态势、市场运行特点、各主要生产企业产品情况和市场地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轻型载货汽车市场发展趋势,指出,在我国经济大背景发展的前提下,轻型汽车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的提升和绝对数量的增加,轻型汽车这种商业用途为主的车型将会得到较好的发展。轻型车会从运输结构和运输方式调整中得到发展的空间。但同时,轻型汽车市场将出现比较明显的结构性调整,轻型汽车市场重点将转移,档次差别也会越来越显着。根据对中国轻型载货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环境政策的分析,提出了保持中国轻型载货汽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宋世鸿[3]2003年在《中国轻型汽车市场发展趋势及“东风汽车”战略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上,汽车产业历来是一个支柱产业。她的发展涉及到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冶金、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几乎所有工业行业,对工业的发展具有25倍关联效应。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占据着国家经济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汽车的发展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无论是产量还是品种和质量方面,都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如何做强做大,发挥规模效益,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轻型车发展的实际,分析和探索中国轻型汽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第1章主要从中国轻型汽车的发展过程,分析了轻型汽车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和特征。 第2章从中国轻型汽车所处的现状出发,重点分析了中国轻型汽车主要生产企业近几年的产销态势。 第3章是本文的重点,分析了中国未来轻型汽车市场面临的环境。主要从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城市居民收入、国家汽车消费政策、WTO的影响等因素出发,预测了未来中国轻型汽车市场需求状况,并从车型、需求量、价格、消费主体等方面作了预测分析。 第4章主要研究和分析了未来中国轻型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从产品发展、市场增长点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企业制订发展规划提出了依据。 第5章主要是根据对中国未来轻型汽车面临的环境、发展趋势,提出了“东风汽车”发展轻型汽车的对策的建议。

王克慧[4]2004年在《中国轻型客车市场现状及“东风汽车”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及我国加入WTO,中国汽车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获得巨大的发展。汽车工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成功的引进了国外的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与此同时,汽车行业也将直接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从而对汽车行业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技术进步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东风汽车股份公司根据国民经济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继续将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提高企业在营销和开发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公司预测在2010年我国的轻型客车市场需求将达到34万辆,轻型货车市场需求将达到90万辆。而目前中国的轻型客车市场已到了“重新洗牌”的历史阶段,东风公司应该迅速抓住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和东风公司自身出现的难得机遇,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东风汽车股份公司应依托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底盘技术的优势,推出全系列轻客产品,以新车型、宽系列、低价位、老品牌为切入市场的手段,迅速启动市场,赢得竞争优势。所以本文通过对我国轻型客(厢)车市场需求与消费特征的详细调查,提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相应对策。 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的需求环境及影响因素,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结构,介绍了调研方法及样本构成。第二章用数据分析了我国轻型客(厢)车市场的总体形势。第叁章我国轻型客(厢)车市场的竞争态势,主要分析了六个主要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产销量情况、未来几年的产能规划、产品规划、用户结构、市场定位和竞争手段。第四章轻型客(厢)车用户结构与使用评价,分析了轻型客车和轻型客厢式货车各自的用户结构和用户对它们的使用评价。在分析的基础上,第五章综合了轻型客车与轻型客厢式货车的顾客需求特征,准确定义了满足顾客需求的轻型客(厢)车产品,并对轻型客(厢)车市场进行了预测。第六章在对汽车制造业及“东风公司”微观营销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东风公司”发展轻型客(厢)车的主要策略建议。

彭永洲[5]2012年在《宏大公司汽车变速器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超过1850万辆,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为汽车零部件发展带来了机遇。作为汽车关键叁大零部件(发动机、变速器、后桥)之一的变速器产品,近几年生产企业的竞争已经到了集中化的程度,已经形成了明显竟争的格局。西安法士特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重型变速器制造企业,浙江万里扬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型变速器制造企业,唐山爱信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轻型变速器制造企业。对于国内汽车变速器行业来说,由于生产厂家众多,大多数整体实力不强,市场竞争激烈,很难与这叁家变速器企业抗衡,这样的发展会导致企业总体的生存能力减弱,因此一个清晰而又实用的营销策略对于汽车变速器生产企业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宏大公司变速器产品为研究对象,从营销战略管理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汽车变速器市场的营销环境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并探讨了中国汽车变速器以后发展的趋势。运用STP营销理论及营销策略理论,对宏大公司变速器在营销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公司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外界发展的机遇和威胁。从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品牌定位,产品策略,渠道策略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宏大公司变速器采取的营销策略,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改进的建议,希望对国内变速器生产企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张乃平[6]2003年在《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技术创新学、制度创新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以及系统研究的方法,在理论方面,研究了产业创新和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论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为本研究的核心对象——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实践应用方面,对中国汽车工业与世界汽车工业创新的状况与趋势,运用大量数据资料做深入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和比较分析,提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与发展目标、方向、策略及措施。全文研究从以下方面展开: 1.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结合中国实际,指出汽车工业是中国既定的支柱产业之一,尽管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如何以创新求生存发展,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在理论方面,目前关于创新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企业和国家层面上的研究,而在产业层面却显得薄弱。关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与发展出现了如“中国汽车创新工程”、“中国汽车工业国家创新体系”等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仍具有其局限性,因而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作应用性研究,这也是本文选题的定位。 2.创新基础理论。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为产业创新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建立与完善及其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产业创新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探讨。给出了产业创新的概念、内涵,阐明了产业创新的主体为企业群和政府,产业创新以产业技术创新为基础,具有整体性、基础性、系统性、集成性等特征,各方面的产业创新共同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了产业竞争力的指标分类体系,并分析了产业创新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指出产业创新系统是由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产业管理创新叁个子系统有机组成的技术经济集成化系统。文中构建的产业创新系统模型说明,产业创新系统受国家有关资源、政府政策、市场状况、国际经济技术环境、企业行为、各子系统本身的运行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存在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以及产业创新系统外在环境的能量交换和反馈机制;指出产业创新系统不完全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它与国家创新系统有交叉关系,企业创新系统是产业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剖析了国家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和企业创新系统叁者的区别与联系。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与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创建、成长和全面发展叁个阶段,但目前国际竞争力总体上很弱。本文给出了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大量的数据,分别从产销规模、产品类型、出口能力、主要企业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5.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研究。在理论方面,从产业层次角度,提出了技术创新的特征,探讨了产业技术创新的叁种战略模式:自主创新模式、引进创新模式与合作创新模式,提出了产业的创新战略组合概念;研究了艾—厄模型和金麟沫提出的后起国技术能力提升的轨迹模型及其局限性: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中的R&D和技术扩散问题。在实证方面,总结了世界汽车工业在产品技术、研发技术和制造技术叁个方面创新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状况,进而从不同大类产品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战略,从而形成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组合,最后提出了若干加强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的具体对策。 6.中国汽车工业的组织创新研究。首先界定产业组织创新的概念,探讨了产业组织创新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产业组织创新的基本形式:单个企业的组织创新、形成集团公司的组织创新和形成战略联盟(包括扩展企业)的组织创新;分析了世界汽车工业组织创新的特点与趋势,如“6+3”格局、横向一体化、战略联盟等;通过分析中国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现状,提出了创新的目标: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3一4家大型汽车集团和7一8家零部件企业集团,并就创新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7.中国汽车工业的管理创新研究。从企业管理和政府行业管理两个方面展开:首先,论述了世界汽车工业管理创新的特点和管理的趋势,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其次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行业管理体制与政策,提出了其改革创新的目标、方向和具体对策建议。

王连芬[7]2005年在《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如何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为实现这一目的,作者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界定了产业、竞争力及产业竞争力等相关概念,并对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探索了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波特及波特-克朗宁等产业竞争力经典范式的研究,确立了基于产业竞争力主体要素及客体要素基础上的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框架;结合汽车产业的产业特征,对影响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各种要素做了系统的分析,揭示了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得到了形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一般规律;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在WTO 后过渡期的基本状况,讨论了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优势及劣势,从整车和零部件业的角度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中国汽车整车业的引进(依附)及自主发展两种典型模式,总结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发展中较为成功的两种企业类型,提出了关于我国整车及零部件业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明确了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初步建立了包括生产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技术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组织竞争力等六个方面的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筛选流程;建立了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汽车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措施和建议,讨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何其猛[8]2017年在《江铃汽车底盘公司车桥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汽车行业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得到了持续的发展,至2016年,已连续8年蝉联全球产销量第一。本文以江铃汽车底盘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公司现在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新的营销策略和实施措施。首先,针对中国汽车行业当前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其中宏观环境主要是从经济、市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行业环境则从汽车市场需求、客户需求、同行业竞争对手等方面加以分析。分析方法主要采用SWOT分析法,根据公司的内、外部因素用SWOT矩阵对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找出提升公司竞争力的方向和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为后续营销策略的选择改进提供帮助。其次,针对公司目前的营销现状,分析问题和原因,找出江铃汽车底盘公司存在品牌定位调整不及时、市场推广不力、客户和竞争对手的发展动态关注分析不够等问题,导致不能及时跟上发展步伐,产品销售过度依赖于集团内的客户需求,同时因为集团的保护优势造成产品价格不能完全参与市场竞争,产品成本居高不下造成的市场开拓困难,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进营销策略来满足市场的激烈竞争需求。再次,对江铃汽车底盘公司用STP理论分析法从市场细分、目标顾客确定、市场定位叁个方面进行分析。确定江铃汽车底盘公司的发展目标应当是以加强商用车前后桥的市场领先地位,同时积极进入乘用车领域,寻求公司持续发展的新道路。并用营销的4P理论从产品、定价、渠道、促销四个方面对现有的营销策略进行改进。最后,提出江铃汽车底盘公司车桥产品营销策略实施中的保障措施,包括完善销售部门的组织机构、客户和潜在客户需求信息数据库,建立营销人员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通过这一系列的改进,可以提升江铃汽车底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拓展更多的集团外客户,包括乘用车的整车企业客户,找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陈敏[9]2010年在《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能源、环境等问题的凸显,金融危机对世界汽车产业的影响加剧,以及中国汽车消费政策的变化等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商用车产业的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时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竞争挑战。本文在此背景下探讨中国商用车产业的发展模式。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研究上,相关产业发展理论为基础,探讨产业的发展模式的一般分析框架。在实证研究上,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时的产业发展模式所表现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行梳理,并从中总结出最具典型意义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时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国商用车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本文第1章说明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加以梳理,确立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商用车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提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发展阶段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框架:基于产业价值链的产业发展阶段分析(包括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竞争力),并主要从产业链整合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和产业布局模式探讨一般产业的发展模式,得出产业发展对策及政策意义。第3章介绍了世界汽车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和中国商用车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商用车的发展经历了创立和起步阶段、全面引进发展阶段和新世纪以来的高速发展阶段,其发展模式经历了从“引进—模仿—自主发展”模式向“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第4章实证研究了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状况,构建了中国商用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和依决策数据赋权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商用车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虽然中国商用车目前产销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且自主品牌占有率较高,但产业集中度还有提升的空间,中国的商用车制造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关键零部件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中国的商用车产业竞争力还有待增强。第5章从中国商用车“整零”配套模式、产业重组模式、产业链延伸拓展模式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商用车产业链整合模式。提出中国商用车“整零”配套模式应选择以资本为纽带的整车、零部件及原材料企业的战略合作模式;产业重组模式以重点整车企业为主导的横向并购、组建纵向战略联盟的模式;产业链延伸拓展模式是重点发展新能源商用车、发展商用车再制造产业以及完善商用车产业服务体系等叁个方面。第6章中国商用车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归纳了中国商用车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合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集成知识、链合创新”和“以我为主、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模式。在各种不同创新环境和条件下,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模式更适合中国商用车产业的发展现状。第7章中国商用车产业集群模式研究了世界主要汽车产业集群模式和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提出了以核心链动式发展中国商用车产业集群,即以产业链下游整车企业和零部件系统集成供应商为核心带动上游中小型供应商的推进各层次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促进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第8章从提高中国商用车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发展商用车服务业等叁个方面提出了是促进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王秀杰[10]2007年在《柳州汽车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07年中国产销汽车将达到800万辆以上,2010年将超过1000万辆,2020年中国可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全球汽车业巨头现已纷纷抢滩登陆中国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市场的国内竞争已经演变为更加残酷的国际化竞争。柳州汽车产业经过近40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和特色。汽车工业作为柳州突出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在柳州经济发展中起到支柱产业作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加快汽车工业发展是柳州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运用竞争优势及产业集群理论,系统分析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国内汽车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国外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详尽分析柳州汽车产业整体情况、主要汽车生产企业情况,借鉴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国家钻石”模型,分析柳州汽车产业竞争力情况,包括: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机会及政府;运用SWOT研究方法对柳州汽车产业所面临的机会、优势、威胁及劣势,做出归纳分析。接着以柳州汽车产业的优势产品——“五菱之光”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内涵及产品发展战略。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提出柳州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具体战略。

参考文献:

[1]. 未来10年中国轻型汽车市场发展趋势及“东风汽车”对策研究[D]. 李广春.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2]. 中国轻型载货汽车发展趋势分析与对策研究[D]. 郝旭辉. 吉林大学. 2005

[3]. 中国轻型汽车市场发展趋势及“东风汽车”战略对策研究[D]. 宋世鸿.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4]. 中国轻型客车市场现状及“东风汽车”对策研究[D]. 王克慧.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5]. 宏大公司汽车变速器的营销策略研究[D]. 彭永洲. 广西大学. 2012

[6]. 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D]. 张乃平.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7]. 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D]. 王连芬. 吉林大学. 2005

[8]. 江铃汽车底盘公司车桥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何其猛. 江西财经大学. 2017

[9]. 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陈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10

[10]. 柳州汽车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D]. 王秀杰. 湖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未来10年中国轻型汽车市场发展趋势及“东风汽车”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