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学术期刊繁荣社会科学&第四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学术论坛综述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办好学术期刊繁荣社会科学&第四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学术论坛综述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办好学术期刊 繁荣社会科学——第四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高层论坛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四届论文,社会科学论文,综合类论文,繁荣论文,高层论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5)01-0132-05

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支重要力量。20世纪70年代末,当科学 事业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以后,各地人文社科期刊纷纷草创,异军突起,与各学科 的学者携手比肩,共同拉开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序幕。从此,几代编辑在这一领域筚 路蓝缕、艰苦探索、辛勤耕耘,终使学术期刊园地姹紫嫣红、蔚为大观。今天,综合类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已成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阵地,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成为 日益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适应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繁荣 的需要,学术期刊应该有质的提升。2004年10月12日~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 社、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承办的“第四届全国综合类人文 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昆明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20多个省、市、自治区社 科院及部分高校、社科联主办的30多家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的社长、总编共50余人出席 了本届论坛。与会者围绕“学术期刊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 讨论,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和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此次会议的主题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学术期刊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杂志 社总编辑秦毅研究员认为,之所以确定这个主题,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首先,中共中央 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即中发[2004]3号文件) ,认真贯彻这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文件,是哲学社会科学界今后一个 时期的工作重点。中央3号文件确定的根本方针和重要任务,比如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地位、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普及和推广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加 强学风建设、队伍建设等,都少不了学术期刊这个载体,因此,办好学术期刊具有重要 意义。其次,根据学术期刊同仁的办刊经验与“办刊人是期刊的灵魂”的共识,办好学 术期刊的关键问题是编辑队伍的建设。探讨这一问题,将编辑制度、规范、意识及学风 等方面的讨论引向深入,结合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落实了中央3号文件精神。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胡正鹏介绍了中共云南省委高度重视中央3号文件贯彻落实 的情况。中央3号文件出台后,中共云南省委及时制定了实施意见,根据中央精神确定 了未来10年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质意义的措施,确保 各项任务的完成。他认为,此次高层论坛在昆明举办,必将对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发展和学术期刊队伍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云南社会科学》主编纳麒教授提出,在讨论“学术期刊与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这一主题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背景:一是中央3号文件对 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的影响;二是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关 键时期,这个背景也给学术刊物带来很大的影响;三是刚结束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作 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讨论办刊问题时,应该在上述背景下进行思 考。

二、关于学术期刊的地位和功能

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没有人怀疑,在过去20多年中,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已经 为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为哲学社会科学乃至全民族先进文化的 繁荣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这些作用包括:强化理论思维,培养 科学精神;倡导理论创新,推出科研精品;贴近生活实践,提供决策咨询;传承学术思 想,积累文化知识;引领学术风气,规范学术行为;推出大家名作,造就一代新人,等 等。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纳麒教授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繁荣哲学社会的过程中具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社科成果社会化的一个平台、一个载体,同时又是激励社会科 学研究的助推器。如果没有很好的社科期刊打造,没有广泛读者群的关注,社科成果展 现不出来,是不可能走向社会化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编辑室主任柯锦华编 审认为,学术期刊是学术之公器,是学术界的公共平台,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常识。作 为“学术公器”、“公共平台”的学术期刊,它的最基本的性质是学术性和公共性。从 学术期刊在学术事业中扮演的角色来看,它是学术思想之载体,是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 。因此,学术期刊首先是展示学术思想的窗口。作为专业性刊物,它应当能够准确地, 至少大体准确地反映一定时期某一学科的研究状况;作为综合性刊物,它应当能够准确 地,至少大体地反映若干主要学科的研究状况。这是学术期刊最基本的功能。由于学术 期刊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中介、桥梁,它可以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刊登学术文章(包 括读者评议、学术批评与争鸣等)。因此,学术期刊应当能够为学术界搭建有序的思想 碰撞的平台,提供畅通的对话交流的途径,参与学术讨论,这是学术期刊第二个层次的 功能。进一步看,学术期刊不仅要关注那些有重大意义、并处于关注焦点的理论或现实 问题,而且应当善于捕捉那些目前尚处于关注视野之外,但同样具有重要性并且具有前 瞻性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选题的策划、组织工作,引导学术发展的方向,使学术期刊以 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学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可以说,自觉主动引领学术是学术期 刊最高层次的功能。不言而喻,能够称得上是“一流”、“名刊”的只能是综合发挥上 述不同层次功能的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刘泽生研究员认为,学术杂志是科研单位对外最大的 名片和窗口之一,对于展示科研单位的学术成果,树立科研单位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作 用。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学习与探索》副主编张慧彬编审说,期刊是近代社会诞生的, 是报纸和书籍中间的一个过渡,它是其它媒体不可替代的,将永续存在。期刊是理论问 世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对学术研究具有引导作用、组织作用、规范作用,对研究成果有 积累和推广作用,它引领和倡导学术风气,规范学术行为,同时还担负着培养、扶植理 论工作者的任务。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辑刊》总编辑高翔研究员认为,学术文 化因区域性差异而有不同的发展和不同特色,不同地域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学术期刊 在恢复、扶持各地区学术流派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胡正 鹏希望学术期刊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用科学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用先进的 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用优秀的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出色地完成历史赋予社会科学工作者 的使命。

三、关于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新世纪、新时期、新形势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成为此次高层 论坛关注的一个焦点。陕西社会科学院《人文杂志》主编杨明丽认为:1.从形式上看, 学术期刊越办越多,一派蓬勃景象,但繁荣之下有生存危机存在。究竟是真正的学术繁 荣,还是学术泡沫的繁荣?这个繁荣是值得质疑的。人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因为高等教 育的蓬勃发展,高校评定职称,博士、硕士毕业,均有公开发表论文的数量规定。在这 种情况下,刊物越办的多,成果越来越多,但原创性的成果有多少?低水平的重复有多 少?一旦高校的评价体系发生变动,社科期刊“食物链”出现不利于刊物的情况,我们 期刊的繁荣就要真的显出原形了。2.我国期刊出版事业实行许可证制度,社科期刊是置 于这一制度的保护之下。如果放松这一制度,引入市场机制,行业整合、优胜劣汰过程 自然产生,几个回合下来,现有的一些社科期刊可能被有生命力的民间期刊整合完毕。 3.地方社科院为地方党委政府服务,这是十分正确的,但也出现不重视基础研究的情况 。有的领导在倾注于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时,忽视基础研究和学术期刊的作用,使办刊 人感到刊物被边缘化。面对上述问题,我们还是要尽力提高自己的质量。《人文杂志》 是老刊物,有好的传统,编辑有很好的学术素养,与学界有良好的关系。要在组织遴选 稿件、推出创新栏目上下功夫,尽量把刊物做好。

经费不足是困扰社科期刊的一大难题,即使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办刊人也有 后顾之忧。山东社科联《山东社会科学》主编武卫华编审说,虽然目前经费问题不太大 ,但从长远看,政府的财政补贴究竟能存在多久,不能不作考虑。社科院、社科联是地 方党委和政府的智囊团,应该为科学决策服务,应该有超前意识。现在有些研究与现实 脱节,纸上谈兵,不适应实践的需要,科研价值打了折扣。社科期刊应该发表有真知灼 见的、实践性强的文章,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搞好服务,这才能把握好刊物的学术空 间和生存空间。上海社科联《学术月刊》副主编翁美琪还提到,全国社科联、社科院系 统主办的学术刊物正面临来自高等院校学报系统的挑战。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 计划”的推动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将在5年内分3批滚动推出20家在国内 外有较大影响的社科学报及其特色栏目。第一批入选该工程的11家刊物,在树立开放式 办刊理念和科学高效的办刊机制等方面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其 实,几年前就有5家高校学报联手探索如何加强学术资源的整合,尽量使优秀学术论文 不外流。高层论坛应重视研究新形势,回应这一挑战。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金晓瑜研究员认为,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 经济学角度看,应该对人文社科期刊的学术性市场和经营性市场的关系进行深层次分析 。研究这一问题,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他认为,学术市场主要指作者、读者 、编者三方形成的市场关系的总和。具体看,这个市场上有作者提供的学术研究成果, 作者是供方;读者和社会消费这个成果,是需求方;二者中介的编者即每家期刊,实际 上担任了一个中介角色。期刊担任这个角色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对供方提供的产品进行 鉴定、审核,一个是给予被鉴定的产品包装,即经过编辑出版工作,把产品提供给读者 和社会。学术性市场提供的是精神性产品,编辑的作用非常重要。现在的学术性市场是 供大于求,各个期刊的来稿很多,而采用的很少。从需求方看,学科之间很不平衡,应 用性学科与文学、哲学等基础性学科的需求量大小不平衡。随着学术成果考核的规范化 ,学术市场的供求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在学术市场里,学术杂志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 就是争稿源、争名作者。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杂志之间形成一种合作性的竞争关系。有 竞争是好事,对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能起到比较好的作用。金晓瑜提出,所谓经营性 市场就是学术期刊本身的经营市场,涉及办刊中每天碰到的经济上的问题。在这个市场 中,杂志是供方,读者和社会是需求方。经营性市场现在的情况是买方市场,杂志处于 劣势。如果说编者和杂志社在学术市场中处于强势的话,那么在经营性市场中则处于劣 势。由学术期刊的性质决定,它的经营范围是非常有限的,这使得我们总要为经济方面 的原因犯愁,出现危机感。而一个杂志社、一本学术性刊物要获得成功,必须在两个市 场上都做得比较协调,在学术性市场和经营性市场上都获得成功。但首先是学术性市场 的成功。因为学术性市场是学术性期刊的基础,如果因为经营性市场的需求而牺牲学术 性市场,那是本末倒置,并且是很危险的。学术期刊只有在学术性市场上取得成功,才 可能真正解决经营性市场的问题。经验证明,依靠提高学术质量打造较高声誉品牌的刊 物,可以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赞助,在经营性市场上取得较好的效益。

四、关于学术期刊的自身建设

人文社科期刊肩负着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抓住 机遇,应对挑战,不辱使命,这就必须把加强期刊的自身建设提到应有高度。本次论坛 对这一重要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柯锦华编审谈到,近年来学术期刊争“一流”、创名刊成为 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名与“一流”学术期刊要求相应的专业编辑,首先要具备的素养 是敏锐的学术眼光,这样才能够始终密切注视、追踪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才善于捕捉 具有前瞻性的学术问题,才有可能参与那些重要选题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从而将最具有 前沿性和原创性的一流学术成果在刊物上推出。否则就只能跟在学者后面,学者拿出什 么成果,你就刊登什么。甚至把握不准学术发展的脉搏,跟不上学术的发展,这样就很 难避免低水平重复的论文在刊物上出现。而学术眼光是需要培养的。要胜任学术期刊的 专业编辑,学术研究是一项基本功。专业编辑必须具备的理论敏感性、学术判断力等基 本素质,需要通过长期的学术活动(包括阅读、思考、研究、交流)才能培养出来。“一 流”的专业编辑需要具备的另一项素养是独立的学术精神,包括敬业精神、平和心态、 职业操守等。她认为所谓平和的心态是相对于浮躁的、功利的心态而言的。时下学术界 的浮躁、功利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仅表现在一些学者身上,同样也表现在一些编辑身上 。本来学术期刊与新闻媒体不同,切忌炒作,尤其是一些所谓的热点问题,编辑在策划 、组织、筛选稿件时,要想推出真正有价值的、一流水平的文章,除了敏锐的学术眼光 外,具有平和的心态也十分重要。如果总是想着扩大刊物的影响,总想成为关注的焦点 ,总想制造所谓的轰动效应,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往往会把一些并非学术热点的所 谓“热点”当作热点来炒作,其后果非但不能推动学术的发展,反而是一种误导,干扰 学术的发展。

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化与非职业化的利弊与发展趋势是此次论坛新提出的一个话题。福 建省社会科学院《福建论坛》总编管宁研究员提出,非职业编辑办刊(即专家审稿,或 虽在编辑岗位,但主要精力放在搞研究)一般可保证刊物论文的学术质量,反映最新的 学术成果,但不利于刊物风格的形成,一些有门户、流派之见的学者,也会排斥不同观 点和研究方法的文章。职业编辑办刊,特别是我国现有体制下的职业编辑办学术期刊, 有利于刊物办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从而促进学术的繁荣发展。理由是:职业化有利于 专心办好刊物;职业化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职业化编辑作为旁观者,有时要比专家、 局内人更容易发现学科发展的走向是否科学;职业化有利于培养青年作者。学术刊物的 职业编辑除了要有基本的学术水平和编辑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 质:第一,首先要有自己的编辑思想、编辑理念。第二,要有编辑的职业敏感性(包括 对信息的敏感性、对信息转化的敏感性、对品牌效应的敏感性、对编辑技巧的敏感性) 。第三,要有自己的学术思想。作为学术期刊编辑,当然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素养,甚 至可以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这里说的学术思想,不是指学术见解,而是指对学术研究的 方法以及评判学术的标准,有自己的视角。第四,要有自己的办刊风格。刊物没有自己 的风格,难以产生影响;没有影响的刊物,难以推动学术的发展。编辑职业化也有弊端 :一是容易按自己的喜好、偏爱选稿,造成遗憾;二是受自身知识面局限,对不熟悉的 学科文稿,无法正确判断其价值;三是容易形成小圈子,对熟悉的、关系好的作者特别 照顾,导致不公平现象产生。但比较职业化与非职业化,还是编辑职业化比非职业化更 有利于办好刊物,推动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战线》副主编王卓也就编辑职业化与非职业化问题发表 了意见。她认为,学术刊物应当由什么身份的人来编,本来不应当成为问题,因为既可 以由职业编辑编,也可由非职业编辑编,只要把刊物办好就行。如今成为了一个问题, 直接原因可能是人们对一些学术刊物所选发的文章能否代表学术领域的研究水平产生了 疑问,而将责任归咎于编辑的职业化体制。主张学术编辑非职业化的人,主要认为直接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更有资格评判学术文章价值,所以应将用稿权交给非职业编辑,这在 一定程序上可以避免学术期刊存在的上述弊端。其实,从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史看,学 术编辑就是由非职业化转变为职业化的,至今仍有不少人身兼学者和学术编辑两种身份 。编辑职业化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它存在的一个重要合理性在于能够在作为最重要的 作者群体——学者之外,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裁判者,这比学者兼任编辑更具有公正性 ,尤其在现在这种发稿要求远远大于学术刊物的容纳量的情势之下。何况现代社会专业 化的要求,使编辑业务与学术素养并非完全等同。即使由学者选稿,也要有人进行技术 处理,否则,学者也要变成职业编辑了。学术刊物和职业编辑存在的学术性或道德性问 题,更深层原因不是编辑体制的问题,而是科研成果认定机制和科研管理体制发生了问 题。因而,学术编辑的非职业化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期刊目前存在的弊端。假如 编辑由学者兼任,谁来监管学者呢?靠学者的个人信誉和道德情操吗?显然不行,职业化 与非职业化都是利弊共存的。所以更需要关心的是如何兴利抑弊的问题,因为不可能做 到彻底除弊。我们提出编辑学者化的要求,以学者化解决职业编辑学养不足的弊病;同 时,还要健全制度以约束职业编辑的职业道德问题。我们制定了编辑工作规范,规定稿 件的登记、审查、编辑细则,特别是发稿环节,除了责任编辑初审、编前会投票、主编 终审的三审程序外,还增加了有争议的稿件和特殊专业稿件外审制;对于登记、审发程 序有缺漏的稿件禁发,尽量不发非正常稿。职业化与非职业化各有利弊,人们完全可以 打破二元对立思维,在无法实现非职业化的现实中,尽量在职业化中吸纳非职业化成分 ,办出好刊物。

与会者都认识到,学术期刊的灵魂是人,是编辑队伍的建设。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 海学刊》常务副主编韩璞庚研究员说,刊物的队伍建设非常重要,杂志社作为一个组织 ,它的组织结构、组成人员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否把这一组织发挥到最佳状 态,队伍建设是关键。《江西社会科学》主编余悦研究员说,现在有人认为,搞不了科 研才去搞编辑;我与之相反,认为必须是优秀的研究人员,具有学术眼光、编辑素养、 奉献精神的人,才可以当一个好的编辑。编辑应该有自己的编辑理念和思路,既发表全 国最优秀的论文,同时又为地方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繁荣服务, 使编辑工作产生放大效应。办好学术期刊,关键不仅在于编辑队伍,还在于编辑队伍的 领头人。因此,选好领头人,提高领头人的政治水平和专业水平,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刘泽生研究员介绍了该杂志改版两年来“领导重视,正 确决策;重视舆论,统一认识;落实经费,加强管理;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团结实干 ,稳定队伍”的成功经验,受到了与会者的普遍好评。

本届高层论坛时间短暂,一些问题刚刚涉及而未广泛讨论,一些创见仅仅破题而未深 入阐述,因而,与会者愈发感到论坛继续举办的必要。会议主办方《中国社会科学》杂 志社总编辑秦毅研究员说,我们通过期刊高层论坛作了一些推动学术期刊提高和发展的 工作,得到大家的积极支持和响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学术期刊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每份期刊所取得的成就都意味着几代编辑学人的心血 和艰辛,也记录了国家改革开放历程中思想解放、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人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的足迹。在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人文社会科学 的发展不可或缺。相信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过程中,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会做出 更大的贡献,获得更大的发展。

标签:;  ;  ;  ;  ;  

办好学术期刊繁荣社会科学&第四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学术论坛综述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