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新媒体艺术产生的文化背景_新媒体艺术论文

80后:新媒体艺术生成的文化背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背景论文,媒体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代际差异凸显形成庞大消费群

“80后”作为媒体的热词,经久不衰,代际称谓因此浮出海面,构成了21世纪初最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化现象。这里尽管有媒体商业动机的推波助澜,但社会基础的因素不可忽视。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80后代际意识的凸显,青少年的呼声响彻云天。

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抢先推出中国大陆80后人群,四个代表人物里有两位作家,一位摇滚歌手,一位网络黑客。而影响最大的是上了封面的北京少女作家春树、以及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重门》而闻名的韩寒。春树的影响在于她十四岁就发表了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北京娃娃》,后来有影响的长篇小说还有《长达半天的欢乐》,作品集中描写了80后一代人中包括朋克在内的边缘人群的生活,被誉为“中国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和文化偶像”。韩寒的影响就更为长久,他的《三重门》不但创造了出版奇迹,在青少年中有极大影响,而且由于表达了接近两亿中学生对于现行教育制度的抵抗意愿,同样被奉为“青春偶像”。除了这两位,还有一位影响巨大的80后代表人物——郭敬明,他的文字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前两位的叛逆与反抗,但“近于忧伤和忧郁的青春表达”和“以45°仰望天空的特殊姿态”,同样表达了80后乃至90后一代人的青春苦闷。我注意到三位作家的写作都开端于18岁以前,他们鲜明的“自传体”色彩,同时也表明作品呼应的就是一个庞大的中学生人群——背负着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高考压力、处于青春期的天然叛逆期、具有强烈的倾诉欲望——几乎就是当代中国此时此刻的一个“未成年人群体”。

中国传统社会讲求“三纲五常”,讲求厚古薄今,讲求尊重老人,青少年的话语权很小,甚至到了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历史没有青年这个概念”①的地步。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是一个例外,梁启超“少年中国”的宏论是个例外。也许,一百年一个历史轮回,中国少年80后再次发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声音,他们的身影第一次以独立的身份活跃在社会舞台。细究下去,为80后推波助澜的还有媒体市场化趋势以及由此导引出的意识形态相对开放,当然还有商业化中时尚的力量,世界性的一个时尚转向——有传统的“尊老”转向现代的“扮嫩”,青年、少年、青春、年轻与时尚水乳交融互为一体,全方位的消费社会焦点不再是老人而是新鲜出炉的少年。于是,80后最初作为“娱乐亮点+消费亮点+商业亮点”的符号频繁出现于大众媒体,也就不难理解了,也可以说市场化的媒体环境推出并稳固了80后的文化地盘。

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趋势,也使得古老封闭的中国再次获得面向世界的历史机遇,中国80后全球视野的一天天拓展,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呼应终于有了回应——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二战以后的世界范围的青年亚文化的运动,似乎也在中国社会进程的一定阶段得以重现。世界学术界对代际的关注,全球化青少年亚文化运动的近似背景,社会发展相似阶段的某种相似性,都在明里暗里牵引左右着中国青少年运动,它所构成的中国特色的横向影响无疑也是一种世界范围的文化接受和文化交际运动,不过,恰如美国《时代周刊》所言:“与西方的叛逆青年不同,中国另类的主要方式是表达而非行动”。②以上述三位80后作家为拥戴的80后人群,就是活跃在新媒体上的“表达人群”和消费人群,因为新媒体艺术的消费特点之一就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换言之,他们既是80后代表作家艺术家的粉丝——消费着“表达话语”,同时在消费的过程中传播和进一步创造着“表达话语”,他们的内心拥有一个高度一致的理念:80后的共同召唤。代际呼声由此而生——同时可以视作80后新媒体艺术消费的“内驱力”。

二、互联网高速发展促成新媒体文化空间

80后作为代际人群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新媒体特征”。我在最初开始课题研究时,试图用“四个圆”来限制“80后”概念,即大都市、独生子女、现代消费、新媒体,我以为,四个圆相交的部分是80后人群最具有代际特征的人群。我们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一系列问卷调查,一个网络人群的浮现:即先是1980到1989年出生的人群可以分为“前80后”和“后80后”,正好网络上也有“85后”之称呼。我同时注意到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有“两个十年”:一是“技术的十年”,一是“普及的十年”,前者是1994年到2004年,后者是1998年到2008年。而1985出生的人,正好在14岁青春期遭遇互联网在中国大陆一线城市进入家庭,国外大量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在青春期接触互联网,与他的思维等多种方式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我们暂时将研究人群的目光向后推移,90后开始进入视野,下限终于落在1994,因为,他们的14岁与2008重合。无论这样一种界定如何需要在不断的质疑中去发展,其实我都看到新媒体是80后一代人成长的核心关键词。③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们从传统的“熟人社会”走向了现代的“陌生人社会”。过去,大多数人都居于乡村,乡村的特点就是血亲家族共同生活,乡土中国的一大特征就是故土难离;进入20世纪,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批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加之城市独生子女人群的扩大,现代人的孤独与“陌生人社会”的冷漠相互映照,愈加促发现代人沟通交流与寻求慰藉的需求,这一点在80后一代人的身上表现尤为突出——两个事实可以说明:国家体制内的80后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这一批独生子女是中国大陆真正充分享受互联网的第一代青少年。

互联网高速发展,恰与此时提供了前所未有功能强大的社交媒体。80后一代人的青春期,与互联网社会性软件所构成的互动平台成长几乎同步。早期的社会性软件Email、Chatrooms、Usenet newsgroups、BBS等,拉开了80后网络社交的帷幕。对于最早的BBS用户来说,尽管面对的只有枯燥的文字,简单的界面和曲折的交流方式。但毕竟突破了单向传播的界限,使得他们开始了真正的社会化互动交流。BBS纯文字,纯键盘操作的特点,为了表达丰富的语言,行为,导致了网络符号的诞生,如“:)”,表示微笑等。在网民中有开创性影响的台湾理科生痞子蔡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就是以两位网民通过Email、Chatrooms、BBSE-MAIL和BBS等网络交流方式,发生的一段感人而又悲伤的爱情故事。痞子蔡时代的网络小说,大多带着幽默调侃与感伤交织的色彩,表现出网络生活特别是网恋带给青年一代的快乐与失落。在网络进入80后生活的时候,网恋题材的红火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80后寻求精神慰藉的强烈需求。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与基于HTTP协议而发展出来的多媒体网页盛行,传统纯文字式的拨号BBS和BBS网络很快就被网络社区所替代。

第一代网络社区以1998年3月大型个人社区网站西祠胡同的创办和1999年6月“全球华人虚拟社区”ChinaRen的登陆为标志。其中西祠胡同发展了以讨论版组群为主导的社区模式,而ChinaRen则第一次以聊天室为核心,开发了游戏、邮件、主页、日志等一系列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内容。另一个知名度较大的网络社区是天涯社区。它的发展说明使用互联网的中国用户由精英人士发展到普通大众。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分享与互动服务,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或相关行业、领域的网民聚集其中,进行沟通交流以及信息的共享和汇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得到充分体现,不仅表现在人机对话的交流模式,还表现在社区成员“见面不相识”的网上虚拟交际中。随后,强调实现“真正的人与人对话”,以人和社区为中心的第二代网络社区开始逐渐兴起,以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为典型代表。从内涵上讲,就是社交型网络社区,即社会关系的网络化,它将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再根据不同条件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2003年,SNS网站在美国兴起,国外著名的SNS有myspaces、facebook,国内有开心网、校内网。与第一代网络社区相比,第二代网络社区进步的一点在于它强化了真实的社会联系。第二代网络是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模拟或重建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并将其数字化,是网络社区人际交往模式的一次革命。以下表格的统计数据就清楚地表明网络空间的交往已经构成了现实社会交往的“第二空间”,而且与现实空间社交的相似度极大——

图1 网站用户添加的好友来源④

社交网站还有一个特征,就是用户年龄的年轻化特征非常突出。据2009年的统计,用户群以20-29岁的青年为主,占到半数以上,达到52.6%,在这一年龄段高出全国网民平均水平22.8个百分点,而在其他年龄分段上,均低于全国网民的平均水平。由于社交网站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校园和学生群体的网站,而这部分网站用户又以大学生为主。国内青少年、大学生以及城市白领的社交网站的活跃,几乎也与世界同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国外有风靡世界的Facebook、Twitter,中国有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开心网、腾讯QQ以及近年异军突起的博客、微博和微信。这些发展迅速、交际功能不断改善的社交软件,显然为80后的社会交往打开了全新的天地,其意义还在于为80后一代构建了青春文化的大本营:特定人群的聚集;文化权利的行使;文化形态的生成。80后代际文化的大本营由此诞生,新媒体的文化空间也随之诞生。

三、“价值重建”导致非主流文化趣味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毫无疑问地面临“价值重建”的挑战,假如我们把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分别撰写的《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⑤和《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⑥两本描述当下中国社会的学术著作,参照起来阅读就会发现不同角度却又一致的理论指向:中国社会的变化是空前巨大的,其中主流价值的确立呈现出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八种思潮”与“八大支柱”十分巧合地用“八”表达了“多”的状态,即错综复杂、多项博弈、相互缠绕。恰如批评家孟繁华在他的著作《众神狂欢》⑦里所传达的中国图景:日渐模糊的文化地图,日渐失望的价值解体。简言之,展示在80后成长一代人面前的世界纷繁多变难以把握,而现实中的双重压抑又是有增无减:教育制度和生存压力,于是,压抑的结果之一就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产生,即“非主流文化趣味”。它的直接体现就是80后熟练地操作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一个是适应成人社会的系统,一个是适用于网络空间的系统,前者体现妥协式的适应,后者表达反抗式的宣泄。

用传统的思想体系去解释“非主流文化趣味”以及由此生成的新文化现象,试图收编,试图整合,意图明确,意愿良好——以“古已有之”囊括统辖新的文化版图。比如,2000年前后,中国文学界批评界对网络文学、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大致沿此思路,但多有隔靴搔痒和隔岸观火之嫌。在我们看来,文本、平台、形式都在其次,关键是皮囊中的那股子劲头,那股子精神气,弥散其间,左右大局,维系整体,俨然中心。传统的文学研究者,由于“双重阻隔”难以进入。⑧不过,说“精神”太高端太系统,说“趣味”则比较准确,是形成中的精神状态,是尚未构成体系文化表达话语系统,是一种尚未完全清晰的艺术消费选择:一半是模糊的爱好冲动,一半是自认的当下时尚;一半是青春期的叛逆反拨,一半是颠覆传统的快感宣泄;一半是韩寒小说中貌似屌丝飙车族的疯狂,一半是郭敬明45°仰望天空少年维特之忧伤;一半是春树笔下北漂一族残酷的青春,一半是李傻傻《红X》中边缘少年的迷茫——总之是属于当下80后乃至90后的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情绪化色彩浓郁的趣味,也许没有哲学深度,也许没有美学高度,甚至没有民族历史渊源,但他们普遍存在于一代人,如影随形80后,几乎是与生俱来,几乎是一个代际的标志。

我在观察当代文学史最近二十年的发展,就明显地看到1985与2005年前后两个时期“青年文学”一弱一强,一衰一盛,一是昙花一现,一是蔚为大观的反差对比,同样的文化趣味,却有了不一样的社会呼应和文化支持。⑨毫无疑问,相同文化趣味在短短二十年的社会待遇的落差,其实就生动地说明了文化背景的变化,同时也说明了文化冲突多方力量的彼此消长,显然,在主流文化不断受到挑战的调整时期,非主流文化迅速成长,首先在80后一代那里找到知音,在网络空间里找到最佳的繁殖土壤。而80后中最富时代特征的城市独生子女群落,又在教育体制化的压力、父母望子成龙过高期待的压力,以及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生存压力的反面衬托下,激发出一种“社会身份”人群的叛逆反抗情绪,从而助长了非主流文化趣味的形成与普及,网络空间80后90后的聚集,又使得趣味成为一种富有号召力的旗帜,由此蔚为大观,由此弥散现实与虚拟两大空间。

从代际差异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媒体庞大消费人群形成的背景。代沟凸显于社会,差异普遍存在。艺术消费特殊人群逐渐形成,消费新媒体的同时创造新媒体,并在不断互动中强化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新媒体艺术消费的心理与模式日渐形成,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正在发生和不断变化的大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新的时代当有新的解说;新的现象当有新的策略。当然,这并非易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方位变革和变化的时代,风云际会,变幻不定,我们可以把握吗?也许,这就是一个众神狂欢的年代;也许,这就是一个六神无主的年代;也许,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要经过这样命定的跋涉,重建我们的价值体系,重建我们的世界观。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我们拥有一份看待中国现实的自信,未来就在眼前,期待全新发现。

注释:

①参见邝海春:《中国为什么没有青年概念》,《青年探索》1991年第3期。

②参见2004年2月2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评论。

③参见江冰:《80后:新媒体的艺术方式》,《南方文坛》2011年第4期。

④引自《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⑤参见马立诚著:《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⑥参见[美]约翰·奈斯比特等著:《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版。

⑦参见孟繁华著:《众神狂欢》,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⑧参见江冰:《80后与网络:文学批评的双重阻隔》,《南方文坛》2012年第4期。

⑨参见江冰:《80后文学:“我时代”的青春记忆》,《文艺争鸣》2010年第8期。

标签:;  ;  ;  ;  ;  

80后:新媒体艺术产生的文化背景_新媒体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