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中的变与不变论文

德育中的变与不变论文

德育中的变与不变

□ 王一凡

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在德育场域进行着不同的变革,我们想通过变革创新中小学德育途径,让立德树人更有实效,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在当下德育变革语境中,不同的德育变革话语与行为林林总总,颇感乱花渐已迷人眼:纷繁芜杂的德育理念,追新求异的德育实践,他无我有的德育“创意”,独树一帜的德育“特色”,甚或跟风式的复制,集团化的推进,等等,让人应接不暇。

这彰显了德育工作者变革的积极性及对变革的期许,更潜隐着变革者对德育变革吹糠见米式的期待。每睹于此,笔者在感佩变革者的激情与变革者的活力同时,更多忧虑,觉得每一个德育变革者,尤其是掌握变革话语权的德育工作者应该深刻思考这几个问题:

移动学习效果因素调查发现,有52.7%的学生认为网上学习资源有限且杂乱,网购学习资源(26.7%)成为获取优质学习资源的一种途径。如何创建优质学习资源环境,指导并帮助学生获取适合的学习资源是接下来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其一,为谁而变革?我们变革的出发点和价值追求是什么?无疑,受教育者——学生,是我们变革的终极观照对象。但反观现实中的德育变革,有多少是为了学生的需要而进行的?或许我们最初的变革目标与价值追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偏离变革初衷,甚至为了迎合管理者而南辕北辙。若是前者,我们则需要加强自我反省与风险管控意识,若是后者,则要警醒与摒弃。事实上,功利化的德育变革并不鲜见。我们或许能宽容为学生道德需要而变革失败,但我们不能接受一个德育伪变革者。

其三,变中求不变。最近,在对武汉市40年德育变革的历史追溯中,笔者再次感受到,在德育变革的历史脉络中始终有我们恪守不变的东西。比如我们对德育本真的追求,我们对教育规律及学生道德教育规律的坚持,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对德育阵地常态化、低重心的一以贯之的执着等,这种持久恒定不是画地为牢,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久久为功。

其二,变革什么?我们是被环境裹挟而被动变革,还是主动重构、突破?从哪些方面变革?这是每一位变革者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无论是班主任从班级建设角度出发,还是学校管理者从学校德育工作层面考虑,抑或区域德育工作者从区域德育发展的高度裁量,变革者都应对变革目的有清晰的定位,而不是盲从,也不是脚踩西瓜皮式的随性而为,这是变革的逻辑起点。我们既不能囿于历史产生路径依赖,也不能盲从现实而割裂好的德育传统。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环境、资源、评价等都需要变革,尤其是在后喻时代,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德育变革更是大势所趋。

现实中,我们切不可在变革的浪潮中迷失自我,也不可在变革中失去了话语权,更不可在变革中失去定力,对学生的道德需要的观照与敬畏才是德育变革的价值起点。

德育需要变革,德育工作者也需要变革,但无论是德育还是德育工作者,都有恪守不变的东西,因为有时候坚持就是最好的创新。

“当时进这个榜单,本来我是很引以为骄傲的,第二年这个榜单继续公布我排名第43位,等到第三期公布的时候,我就被抓进秦城监狱里去了。”刘晓庆事后接受媒体采访说。国人当时税法意识淡薄,乃至有评论说,政府用处罚一个女明星为严行税法祭旗。

……海棠两岸秀帷裳,是间横着双胡床,龟蒙踞床忽倒卧,乌纱自落非风堕。落花满面雪霏霏,起来索笔手如飞。卧来起来都是韵,是醉是醒君莫问。好个海棠花下醉卧图,如今画手谁姓吴?③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标签:;  ;  ;  ;  ;  ;  ;  ;  ;  

德育中的变与不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