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肠汤对溃疡性结肠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玉肠汤对溃疡性结肠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一、愈肠汤对溃疡性结肠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孙屿昕[1](2021)在《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文献角度梳理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现况,理清现有干预措施种类及结局指标类型,了解临床对该病研究侧重点,确定待加强研究领域,为学者开展领域内研究提供参加依据。2.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中成药进行疗效评价与排序,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研究一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nae Library从建库至2021.03(更新检索时间)。纳入不同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干预措施包括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药物疗法,不区分剂型与给药途径;对照措施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不做限制;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疗效、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学指标、血液指标、电子肠镜表现、肠道菌群。研究采用Mapping review研究方法绘制纳入研究的证据分布情况,并使用AMSTAR 2评估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报告质量。研究二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0年6月收录的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工作,分析其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研究三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0月收录的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贝叶斯框架下的网状Meta分析方法,偏倚风险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量表,使用Revman 5.3进行直接比较分析,使用ADDIS 1.16.5和STATA 16软件进行网状间接比较分析,对每个结局指标绘制网状结构图和Rank排序图,寻求当前最佳治疗方案。研究方案于2020年10月注册于PROSPERO平台(CRD420213867)。结果研究一纳入73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报告质量都为极低。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限定为疾病活动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缓解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非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爆发期,13.7%(10/73)系统评价不限制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其他研究未对受试者病情做明确限定。46.6%(34/73)系统评价的干预措施仅为中医药干预,其余均为中西医结合干预。干预措施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灌肠、栓塞纳肛、静脉注射、穴位贴敷、超声诱导。对照措施通常包括西医临床一线用药,如美沙拉秦、柳氮磺胺吡啶、激素制剂、肠道益生菌、安慰剂等。没有研究使用空白对照。58.9%(43/73)的研究报告了有基金支持,39.7%(29/73)的研究未报告受试者的诊断标准。研究二纳入410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涉及35727名受试者。方法学特征方面,单中心试验占比最多(337/410,82%),10.9%(45/412)试验未报告研究对象来源,双中心的试验有18项,3中心试验7项,4中心试验1项,9中心试验1项,13中心试验1项,18中心试验1项。5.1%(21/410)试验对患者或研究者进行盲法,没有试验报告结局评价人员相关盲法信息。1.7%(7/410)试验进行了随机分配隐藏。64.9%(266/410)试验未报告详细的随机序列生成方法,29.5%(/121/410)使用简单随机方法,其中随机数字表法是最常用的(n=109),随机抽签法(n=9),抛硬币法(n=1),有1项试验仅报告使用简单随机未说明具体方法;另外还包括中央随机法(n=3)、软件随机(n=13)、区间随机法(n=1)。有1项试验报告了样本量估算。0.5%(2/410)试验报告有方案注册。8.5%(35/410)试验报告了存在缺失数据,27.1%(111/410)试验报告有基金支持。平均样本量为(84.2±40.3)例。临床特征方面,59.3%(243/410)试验针对活动期UC患者,2.2%(9/410)试验针对缓解期患者,1项试验针对活动期+缓解期患者,其余38.3%(157/410)未报告疾病分期情况。涉及干预措施265种,其中中成药21种。有3种干预措施的试验超过10项,包括18种中药剂型。干预组中的中药给药途径包括7种,频率前三依次是口服(n=214)、灌肠(n=128)、口服结合灌肠(n=86),其次为药物纳肛(n=4)、静脉点滴(n=1)、口服结合贴敷(n=1)、口服结合静脉点滴(n=1)。纳入研究报告最多的结局指标是临床综合疗效指标,其次为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等。研究三纳入33项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受试者涉及2862例,其中男性受试者多于女性受试者(男性1209例,女性960例),每组的基线特征在特征方面具有可比性。33篇RCT中,42.4%(14/33)的试验没有报告随机数字生成的方法。三项研究实施了双盲。没有试验对结局统计分析人员实施盲法。18.2%(6/33)的试验得到了资金支持。研究共涉及19种干预措施,多数为中成药与美沙拉嗪联合使用。单独应用中成药的研究较少。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脓血便/腹痛消失率方面使用锡类散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并且安全性可能优于其他干预措施;在腹泻消失率/里急后重消失率方面使用康复新液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结论关于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数量较多,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的报告存在一定不足,导致整体研究质量偏低,并且对照措施采用安慰剂的研究较少,目前得出的中成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阳性结果结局指标尚不能被视为确证性结论。领域内涉及干预措施范围较广,需要关注对于缓解期患者的药物干预及卫生经济学、生命质量、安全性指标等结局指标的报道,有针对性的开展数量更多、方法学设计更严谨、研究报告质量更高的临床研究。

苗金雪[2](2021)在《通过PINK1/Parkin线粒体自噬通路探究黄芩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黄芩汤给药前后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线粒体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探究黄芩汤对PINK1/Parkin自噬通路所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水平的影响,从而探究黄芩汤对UC模型大鼠NLRP3炎症小体的作用,进一步明确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对大鼠进行称重并以此为依据随机将其分为六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SASP)组以及黄芩汤高、中、低三个剂量给药组,并采用TNBS复合造模法对大鼠进行灌肠造模,诱导建立溃疡性结肠炎的大鼠模型,对比用药前后大鼠的精神状态、体重、进食量以及粪便性状,进行DAI评分,评价黄芩汤对UC模型大鼠体征的影响。2.造模三天后开始对大鼠灌胃给药,给药时间为七天,在最后一次给药后将各组大鼠禁食不禁水24小时,处死后取结肠组织,分别在肉眼下和HE染色法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的病变程度,验证UC模型的建立,并对各组大鼠的组织病变程度进行评分,评价黄芩汤给药后各剂量组对UC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3.对大鼠眼眶取血,离心后吸取上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中CAT、MPO、LPO、SOD、GSH-Px等氧化应激相关指标与IL-1β、IL-18、TNF-α炎症相关指标的含量。4.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线粒体的微观结构和是否存在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等线粒体自噬过程中特有的结构。5.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INK1、Parkin、LC3、p62四种蛋白以及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水平。6.Real Time PCR法进行PINK1、Parkin、LC3、p62以及NLRP3的基因水平的检测。结果1.造模后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体重与进食量均下降,给药后有所升高,空白组大鼠无明显变化,对各组大鼠进行DAI评分的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其分值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其分值明显较正常组高,而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或P<0.05)。2.分别在肉眼与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的病变程度,空白组大鼠并无明显异常,模型组在肉眼下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及粘膜的溃疡现象,镜下可发现炎性细胞浸润,肠绒毛结构紊乱甚至消失,结肠粘膜层水肿并可见溃疡,其病理变化评分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阳性药组和黄芩汤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炎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肠绒毛结构损伤程度减轻,粘膜溃疡等情况得到了明显的缓解(P<0.01)。黄芩汤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其效果虽不如其他给药组明显,但比较结果亦存在显着性(P<0.05)。3.与正常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SOD、CAT与GSH-Px的含量较正常组极显着降低(P<0.01),而LPO、MPO、TNF-α、IL-1β和IL-18的含量则显有所升高(P<0.01),差异具有显着性。阳性药组和黄芩汤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可显着升高SOD、CAT与GSH-Px的含量,降低LPO、MPO、TNF-α、IL-1β和IL-18的含量(P<0.01);黄芩汤高剂量组可显着升高SOD、CAT和GSH-Px的含量(P<0.01或P<0.05),降低IL-1β与MPO的水平(P<0.01)以及LPO、IL-18、TNF-α的含量(P<0.05);黄芩汤低剂量组能够升高SOD与GSH-Px的含量(P<0.05)并降低LPO、IL-18与MPO的水平(P<0.05),对大鼠血清内CAT、TNF-α、IL-1β的水平无明显影响。4.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的组织中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可发现模型组大鼠组织中线粒体结构遭到破坏,而各给药组组织中均可观察到线粒体自噬现象及其特有结构。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模型组大鼠组织中Parkin、p62的蛋白表达量和LC3Ⅱ与LC3Ⅰ的比值较空白组减少,而PINK1与NLRP3的表达量增多,差异存在显着性(P<0.01或P<0.05),在各给药组中,NLRP3的表达量减少,而其余指标的表达量则增多。6.Real Time PCR的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组织中PINK1、Parkin、p62与LC3的mRNA的基因水平较空白组减少(P<0.01),NLRP3 mRNA表达量则增多(P<0.01),而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均可降低组织中NLRP3 mRNA的含量(P<0.01),并升高PINK1、Parkin、p62等mRNA在组织中的含量(P<0.01或P<0.05),阳性药组可极显着升高LC3 mRNA(P<0.01),黄芩汤各剂量组未见显着差异。结论1.黄芩汤可以明显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精神状态及其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2.黄芩汤可以提高抗氧化酶的表达,减轻UC模型大鼠机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并减少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含量。3.黄芩汤可同时升高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p62的蛋白与基因表达水平,促进LC3蛋白向LC3Ⅱ的转变并减少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4.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够升高线粒体自噬水平,清除机体内过量的ROS,缓解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抑制NLRP3炎症小体在组织中的活化有关。

李玉欣[3](2021)在《清热化湿祛瘀方对UC小鼠结肠黏膜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本病发病率高,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UC是中医的优势病种,临床上,张声生教授常用清热化湿祛瘀方(由黄连、苦参、三七面、黄芪等药物组成)治疗本病,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拟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验证清热化湿祛瘀方对UC模型小鼠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治疗UC的可能机制。实验一:清热化湿祛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疗效观察目的:通过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UC小鼠模型,观察清热化湿祛瘀方对UC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2只C57BL/6小鼠按1:3比列分为正常组8只,造模组24只。将造模组小鼠按1:1:1比列分为模型组、美沙拉嗪组、中药组共3组,每组各8只。除正常组外,造模组小鼠均自由饮用含3%DSS的饮用水6天制备UC小鼠模型,之后,所有小鼠均改为饮用蒸馏水。于造模开始后的第3天开始给药干预,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混悬液100mg/kg/d,中药组给予清热化湿祛瘀方水煎剂15.925g/kg/d,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与等容积0.9%氯化钠溶液,每日一次,连续灌胃7天。每日观察并记录各小鼠体重、大便质地及大便潜血情况,计算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剪取小鼠肛门至盲肠末端的结肠段,测量结肠长度,随后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变化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1.DAI评分:DSS诱导UC小鼠模型后,造模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大便质地改变以及大便潜血。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DAI评分显着升高(P<0.05)。经药物治疗后,给药小鼠症状出现一定好转,与模型组相比,美沙拉嗪组及中药组小鼠第8、9天DAI评分显着降低(P<0.01)。2.结肠长度: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显着缩短(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美沙拉嗪组及中药组小鼠的结肠长度均显着延长(P<0.05)。3.结肠组织HE染色结果及病理学评分:组织学分析显示,模型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结肠上皮损伤,包括黏膜糜烂、隐窝丢失以及广泛的淋巴细胞浸润等;而美沙拉嗪和中药治疗明显改善了此类病理改变。病理学评分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病理学评分明显升高(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美沙拉嗪组与中药组病理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清热化湿祛瘀方对DSS诱导的UC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效果与美沙拉嗪相近。实验二:清热化湿祛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目的:通过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UC小鼠模型,检测小鼠结肠组织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水平,探讨清热化湿祛瘀方治疗UC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2只C57BL/6小鼠按1:3比列分为正常组8只,造模组24只。将造模组小鼠按1:1:1比列分为模型组、美沙拉嗪组、中药组共3组,每组各8只。除正常组外,造模组小鼠均自由饮用含3%DSS的饮用水6天制备UC小鼠模型,之后,所有小鼠均改为饮用蒸馏水。于造模开始后的第3天开始给药干预,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混悬液100mg/kg/d,中药组给予清热化湿祛瘀方水煎剂15.925g/kg/d,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与等容积0.9%氯化钠溶液,每日一次,连续灌胃7天。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剪取小鼠肛门至盲肠末端的结肠并平均分为四等份,根据实验要求不同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对于结肠组织氧化应激情况的观察,本研究采用DHE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ROS含量,采用丙二醛(MDA)测定试剂盒、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试盒分别检测小鼠结肠组织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及抗氧化酶SOD活力。对于结肠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的观察,本研究采用TUNEL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细胞凋亡水平变化。结果:1.氧化应激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的ROS、MDA显着升高(P<0.05),SOD活力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美沙拉嗪组与中药组的ROS、MDA表达显着降低(P<0.05),SOD活力明显升高(P<0.05)。2.细胞凋亡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细胞凋亡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美沙拉嗪组及中药组小鼠细胞凋亡水平显着降低(P<0.05)。结论:UC小鼠的结肠黏膜中存在氧化应激和过度的肠上皮细胞凋亡,清热化湿祛瘀方对UC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氧化应激、改善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有关。

胡霞[4](2021)在《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七大数据库,检索时限设置为建库至2021年1月9日,以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面检索关于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依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由两名评价员进行文献筛查、数据提取,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最终对系统评价的结果进行阐述和讨论。结果: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026篇,最终共纳入30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共2031例患者,其中单用疏肝健脾法治疗组617例,对照组606例;疏肝健脾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组406例,对照组4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OR=3.27,95%CI[2.31,4.64],Z=6.64,P<0.00001)、治愈率(OR=2.15,95%CI[1.42,3.26],Z=3.61,P=0.0003<0.01)、改善总体中医症状(WMD=-4.05,95%CI[-5.92,-2.19],Z=4.26,P<0.0001)、腹痛、胸胁胀痛、腹胀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能明显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白细胞介-8水平(SMD=-2.04,95%CI[-2.53,-1.55],Z=8.13,P<0.00001)、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SMD=-2.71,95%CI[-4.35,-1.07],Z=3.24,P=0.001<0.01)、提高白细胞介素-10水平(SMD=1.23,95%CI[0.91,1.55],Z=7.54,P<0.00001),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OR=0.17,95%CI[0.06,0.46],Z=3.52,P=0.0004<0.01)、结肠镜评分、改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但疏肝健脾组在改善白细胞介素-6水平、降低疾病活动程度、降低复发率、提高肠道黏膜愈合情况方面与西医常规组无明显差异。疏肝健脾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较西医常规治疗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OR=3.73,95%CI[2.24,6.21],Z=5.04,P<0.00001)、治愈率(OR=2.72,95%CI[1.82,4.05],Z=4.91,P<0.00001)、改善总体中医症状(WMD=-2.70,95%CI[-3.94,-1.46],Z=4.27,P<0.0001)、腹痛、腹泻症状方面有明显优势,能明显降低疾病活动程度(WMD=-1.37,95%CI[-1.81,-0.93],Z=6.13,P<0.00001)、改善结肠镜评分(WMD=-0.92,95%CI[-1.33,-0.51],Z=4.40,P<0.0001)、改善抑郁情绪,但对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焦虑情绪等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总体而言,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临床疗效。结论: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单纯西医治疗有良好优势,可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而文献关于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炎症因子水平、一氧化氮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肠道菌群数量、Baron内镜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肠黏膜屏障功能等指标报告较少,缺乏长期随访资料,缺少关于其他指标(疾病活动指数、凝血功能指标、病理组织学改善等)的报告,且原始文献质量偏低、偏倚风险较高,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议今后开展大规模、高质量、大样本、结局指标完善的随机对照试验,尽量使用盲法和分配隐藏,增加远期随访,关注安全性指标,并增加疏肝健脾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用机制的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支持。

陈晨[5](2021)在《溃疡性结肠炎“以痈论治”策略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总结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UC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然后,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消痈止痢汤治疗活动期大肠湿热型UC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最后,通过动物实验,分析消痈止痢汤疗效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以痈论治”UC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科学依据。资料与方法: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梳理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UC学术思想的师脉传承,总结姜师对UC祖国传统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挖掘其对本病的治疗特色及经验,并对消痈止痢汤的配伍特点、组方原则、方药功效进行分析。其次,通过临床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8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消痈止痢汤颗粒剂治疗,疗程为2个月,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中医主要证候总积分、改良Mayo评分、Baron内镜评分、IBDQ评分及血常规、肝肾功等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最后,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先将51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对造模大鼠通过自由饮用4%DSS溶液,7天建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再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消痈止痢汤低、中、高剂量组和柳氮磺吡啶组,并将全部大鼠连续7天灌胃治疗,空白组与模型组灌等量的生理盐水,中药组及西药组分别灌不同浓度的消痈止痢汤水煎液和柳氮磺吡啶混悬液。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便潜血等情况。疗程后,对大鼠麻醉、取材,腹主动脉取血,分离结肠组织。最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结肠长度、DAI评分的变化情况;观察病理下组织形态,并对组织学评分;ELISA法对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进行检测;免疫组化法对结肠组织中磷酸化的ERK、JNK、p38MAPK、NF-κ Bp65蛋白进行检测,并测定平均光密度值;Western blot法对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检测,并测定灰度值。结果:一 理论研究姜树民教授认为UC“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毒、瘀”为关键病理因素,“毒热致痈”为发病特点,认为UC的病机为:湿热壅滞,凝滞气血,热极成毒,浊毒相互胶结,下结肠腑,脂络受损,血肉腐败,酿化成痈。临证善用托法,采用“消痈去腐”的治疗原则,创立“消痈止痢汤”。二 临床研究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78.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3.中医主要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4.改良Mayo评分比较:两组较治疗前比较,Mayo评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5.Baron内镜评分比较:两组较治疗前比较,Baron内镜评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6.IBDQ评分比较:经过治疗,两组较治疗前比较,IBDQ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指标检测:两组患者在疗程后,血常规、肝肾功检测均正常,全部病例未出现不良反应。三 实验研究1.UC模型成功的复制①大鼠在造模期间,从第3天便隐血试验开始呈现阳性(+);从第4-5天逐渐出现体质量下降、大便变稀,便隐血试验呈强阳性(+++);从第6-7天开始,大便中混有鲜血。②结肠组织肉眼和病理学观察结果:肉眼可见结肠黏膜表面充血、糜烂,距肛门口4-6cm处最为明显;病理下可见黏膜上皮破坏明显、隐窝结构消失、杯状细胞大量减少、黏膜层及下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2.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一般状态变化的影响疗程后,空白组大鼠状态活跃、皮毛光泽、进食正常、大便正常。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毛缺乏光泽,食量下降,活动量减少,精神萎靡,大便中混有鲜血。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对大鼠的一般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体质量变化的影响实验期间内,空白组大鼠体质量逐渐增加,并在实验第14天达到最大值;而模型组大鼠从第3天开始,体质量逐渐下降,在实验第14天下降到最低值,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在第1周时间内,体质量下降程度同模型组相同(P>0.05);实验结束后,各中药剂量组及西药组大鼠的体质量同模型组比较均增加(均P<0.01)。4.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DAI评分变化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DAI评分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和西药组评分均降低(P<0.05,P<0.01)。5.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结肠长度变化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显着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显着变长(P<0.01)。6.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①显微镜下:空白组,大鼠结肠黏膜表面组织完整,隐窝结构正常,排列规整,可见大量杯状细胞,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黏膜上皮损伤严重,隐窝结构消失,杯状细胞大量减少,组织中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和西药组黏膜上皮完整,隐窝结构排列规则,杯状细胞明显增多,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中剂量组黏膜上皮较完整,隐窝结构排列欠规则,可见隐窝萎缩、分支,炎症细胞浸润减轻;低剂量组,黏膜上皮完整性略有改善,炎性细胞浸润略有减轻,隐窝结构仍破损明显。②病理组织学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评分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7.消痈止痢汤对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8.免疫组化法对组织中磷酸化的ERK、JNK、p38MAPK、NF-κ Bp65蛋白含量进行检测①光镜下结果:p-ERK、p-JNK、p-p38MAPK、p-NF-κ Bp65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在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均有不用程度的表达,均呈棕色或棕黄色。②p-ERK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显着降低(P<0.05,P<0.01)。③p-JNK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高剂量组、西药组显着降低(P<0.01),低剂量组无差异(P>0.05)。④p-p38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高剂量组、西药组显着降低(P<0.01),低剂量组无差异(P>0.05)。⑤p-NF-κ Bp65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显着降低(均P<0.01)。9.Western blot对大鼠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及磷酸化蛋白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及其磷酸化的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了低剂量组在p-JNK蛋白含量上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外(P>0.05),各不同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大鼠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及其磷酸化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结 论:1.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UC理论渊源明确、学术特色鲜明,创立“消痈止痢汤”,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2.消痈止痢汤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对比,可明显提高活动期大肠湿热型轻中度UC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降低中医主要证候总积分、改善主要临床症状、降低内镜下黏膜评分、促进肠道黏膜溃疡的愈合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在临床试验中,患者各安全性指标未出现变化、未出现不良反应,消痈止痢汤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可在临床上推广。4.消痈止痢汤对DSS诱导的UC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有明显改善作用,并可抑制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损伤。5.UC模型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炎性细胞因子和MPO的含量明显增高,且其含量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6.消痈止痢汤能通过抑制UC模型大鼠血清中L-1 β、IL-6、TNF-α炎性细胞因子和MPO的含量,来改善肠道炎症反应、降低黏膜组织损伤。7.消痈止痢汤治疗UC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下调NF-κB转录因子的表达,阻止NF-κB的核移位,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和释放,从而发挥抗炎疗效。

邢潇潇[6](2021)在《经典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的循证医学分析》文中指出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类涉及到多学科的炎症性肠道疾病,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密不可分,发病率日益增高,为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部分UC患者在接受不同周期与浓度的西药治疗失败后,出现肠道炎症加重,甚而继发贫血、水钠潴留、营养不良、感染等并发症,而此时围手术期的风险与手术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更是有着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应在疾病缓解期尽快给予有效治疗方法。除应用常规西药缓解患者症状外,中医药在UC的治疗中起不容忽视的作用。临床使用发现,经典名方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芍药汤对于湿热证型的UC患者均有一定的疗效。最新指南中中药治疗亦提及上三方,但此三方临床治疗UC的疗效无明确比较,对于证型相似、症状难以明确区分的患者该如何选择,仍有待研究。目的此研究旨在探索经典名方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芍药汤治疗湿热证型UC的疗效对比,为临床方剂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循证医学,传统Meta分析通过对病理检查评分、结肠镜检查评分、血清炎症因子TNF-α评分、血清炎症因子IL-17评分、血清炎症因子IL-1 β评分、血清炎症因子IL-6评分等连续性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Cohen’s d、95%CI等方法;对二分类变量总有效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95%CI和L’Abbe图等方法分析;不同研究间的异质性大小通过Q统计与I2进行评价;异质性来源可通过Meta回归及气泡图辅助分析;运用剪补分析的漏斗图和Egger检验来评估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贝叶斯分析通过运用Stata16.0及GeMTC软件绘制纳入文献的临床总有效率的证据网络图、校正漏斗图、预测区间图、计算各闭合环的不一致性大小,运用GeMTC绘制总有效率概率排序图。结果基于循证医学的传统Meta分析结果:(1)初步检索收录1268篇文献,最终纳入10项研究,观察组431例,对照组430例;(2)运用白头翁汤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高(RR=1.28,95%CI[1.09,1.50],p=0.00);(3)白头翁汤治疗组在肠黏膜病理检查评分方面,均低于对照组(SMD=-1.38,95%CI[-1.70,-1.06],p=0.00),具有统计学意义;(4)白头翁汤治疗组的结肠镜检查评分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显着,分数低于对照组(SMD=-1.25,95%CI[-1.57,-0.93],p=0.00),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方面,白头翁汤治疗组TNF-α水平(SMD=-1.33,95%CI[-1.70,-0.95],p=0.00)、IL-17 水平(SMD=-1.54,95%CI[-1.89,-1.19],p=0.00)、IL-1 β 水平(SMD=-2.75,95%CI[-3.18,-2.32],p=0.0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葛根芩连汤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TNF-α水平(SMD=-0.81,95%CI[-1.07,-0.54],p=0.00)、IL-6水平(SMD=-1.20,95%CI[-2.00,-0.41],p=0.00)方面均较对照组疗效显着,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芍药汤较对照组在改善UC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疗效显着(RR=1.31,95%CI[1.11,1.53],p=0.00),具有统计学意义。网状Meta分析通过补充纳入28篇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芍药汤与柳氮磺吡啶比较(OR=10.14,95%CI[2.56,41.09]),白头翁汤与柳氮磺吡啶比较(OR=6.99,95%CI[1.91,27.71]),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与柳氮磺吡啶比较(OR=4.62,95%CI[1.27,17.16]),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比较(OR=2.93,95%CI[1.61,5.41]),结果差异均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医学传统Meta分析表明,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芍药汤较常规西药可更有效地提高湿热证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改善患者诸多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网状Meta分析表明,在改善UC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芍药汤合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

陈绮婷[7](2020)在《理肠汤治疗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和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理肠汤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肠镜下表现、肠道菌群及Th17/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理肠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部轻、中度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理肠汤水煎剂,疗程共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肠镜下表现、肠道菌群及Th17/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成果:研究期间治疗组脱落2例,最终对58例轻中度脾虚湿困证UC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治疗前,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年龄、性别)及各项观察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经治疗后,对比治疗前,两组Sun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DAI)及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DAI差值比较,治疗组大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症状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80.00%),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结肠镜Roth分级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IL-17、IL-21及TGF-β数值均较治疗前下降,IL-10数值较治疗前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IL-17、IL-21及IL-10数值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TGF-β数值下降优于对照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值较治疗前上升,大肠杆菌、具核梭杆菌数值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治疗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具核梭杆菌数值改善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大肠杆菌、具核梭杆菌差值比较,治疗组大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期间两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理肠汤联合柳氮磺吡啶可改善轻中度脾虚湿困证UC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肠道黏膜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理肠汤可提高抗炎因子水平、降低促炎因子水平,增加肠道益生菌和减少致病菌有关。

何宗琦[8](2020)在《黄葵敛肠汤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总结及其潜在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UC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感染、饮食习惯、黏膜屏障的破坏和菌群失调等有关。近年来在我国UC的发病率已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和影响生活质量。UC治疗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肠道炎症来达到治疗目标,但需长期用药维持缓解,且此类药物价格昂贵,长期用药的副作用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寻找一种具有“简、便、验、廉”特点且副作用小的药物是需要的。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日益广泛。黄葵敛肠汤是导师陈玉根教授经验方,治疗远端UC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机制不清。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客观评价黄葵敛肠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可能的机制,为名医验方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共分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二部分。一理论研究1从祖国医学角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系统综述。2从现代医学角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系统阐述。3综述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总结陈玉根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4阐述溃疡性结肠炎动物实验化学造模方法研究进展。二黄葵敛肠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背景:黄葵敛肠汤(huangkui lianchang decoction,HLD)是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有效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其机制不清楚。NF-κB信号通路、IL-6/STAT3信号通路和IL-23/IL-17炎性轴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探讨黄葵敛肠汤治疗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UC的效果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予以HLD治疗。通过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和组织学评分评估肠道损伤。通过ELISA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6、TNF-α、IL-1β、IL-23和IL-17含量。测定结肠黏膜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测定结肠中IL-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IL-23、IL-17和糖蛋白 130(glycoprotein 130,gp130)mRNA表达量。免疫组化测定结肠组织中NF-κB、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和 p-STAT3 的蛋白表达量。通过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测量结肠中IκBα、p-IκBα、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yt(retinoic acid receptor-associated orphan nuclear receptor,RORyt)、STAT3 和 p-STAT3 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予以HLD治疗后,模型小鼠DAI评分降低,结肠病理损伤减轻,组织学评分减低,TNF-α、IL-1β、iNOS、COX-2、NF-κ B、Iκ Bα 和 p-Iκ Bα 等 NF-κ B信号通路相关炎性因子减少,IL-6、IL-23、IL-17、gp130、RORγ t、p-STAT3 和 STAT3等IL-6/STAT3信号通路和IL-23/IL-17炎性轴相关炎性因子也明显减少。MPO和SOD活性降低。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证实HLD可抑制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NF-κB信号通路和IL-6/STAT3信号通路。结论:HLD能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可能通过抑制NF-κ B信号通路、IL-6/STAT3信号通路和IL-23/IL-17炎性轴起抗炎作用。特别是高剂量的HLD能显着改善肠道炎症,具有和5-ASA相当的疗效。

李金儒[9](2019)在《愈溃方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SOD、MDA、NO及iNOS、MPO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愈溃方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表达的影响,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诱导型一氧化氮(iNOS)的表达水平,探讨愈溃方治疗UC的可能作用机制,为应用愈溃方诊疗UC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将7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和造模组62只,将造模组大鼠通过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次日,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小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大剂量组及美沙拉嗪组。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剂量0.5%羧甲基纤维素钠,中药小、中、大剂量组分别按愈溃方2.835g/kg、5.67g/kg、11.34g/kg及美沙拉嗪混悬液0.36g/kg灌胃,连续灌胃14天。末次给药后禁食24h,处死全部大鼠,在光镜下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病理形态,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MDA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检测法NO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iNOS活性及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检测MPO含量。结果:1.一般情况及DAI评分:空白组大鼠反应敏锐,精神状态佳,被毛色白有光泽,进水进食量正常;造模组大鼠出现精神萎靡,反应差,皮毛不洁,进食减少,体重下降,粪便不成形,肛周污染。经治疗后各组除模型组外,其余组大鼠症状好转,但与空白组比较,上述症状恢复略差。DAI评分结果显示:中药各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均比模型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各剂量组与美沙拉嗪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理组织学变化:空白组大鼠结肠黏膜表面光滑,无充血、水肿,腺体排列规则;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糜烂,明显充血、水肿,见黏膜广泛溃疡,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四组治疗组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好转,镜下可见炎症细胞减少,杯状细胞增多,溃疡程度处于恢复期。模型组CMDI及TDI评分显着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CMDI及TDI评分呈下降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美沙拉嗪组与中药各剂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指标检测:模型组大鼠血清SOD活性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模型组血清MDA、NO含量及组织中MPO、iNOS水平高于空白组(P<0.05)。经愈溃方治疗后,血清SOD活性升高,血清MDA、NO及组织中MPO含量和iNOS活力显着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愈溃方大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治疗效果好,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愈溃方中剂量组和愈溃方小剂量组。结论:愈溃方可以改善UC大鼠的一般情况,愈溃方通过升高SOD的活性,降低MDA及MPO的含量,降低NO及iNOS的表达水平,清除多余的自由基,达到抗氧化应激及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从而减轻结肠组织损伤,并促进黏膜愈合。

彭君伟[10](2019)在《薏苡附子败酱散对LPS诱导肠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在前期小鼠体内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由LPS诱导的IEC-6细胞上皮屏障损伤模型,进一步研究薏苡附子败酱散(YFBS)对模型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以MTT法分别检测YFBS和LPS在一定浓度梯度内对正常IEC-6细胞活性的影响;以MTT和ELISA法分别检测LPS损伤下细胞活率和炎症因子TNF-α、IL-6的分泌量,确定中药最佳实验浓度和LPS最佳造模浓度。设空白组、模型组,YFBS全方组、去附子组和单用附子组进行造模和中药干预,并进行以下检测:(1)MTT和ELISA分别检测各组细胞活率和细胞因子分泌量;(2)跨膜电阻仪测量各组细胞跨膜电阻值;(3)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表达和分布情况;(4)按照试剂盒说明检测各组细胞上清SOD、MDA分泌量;(5)Western-Blot和RT-PCR分别检测各组细胞抗氧化应激通路Nrf2/HO-1上下游两个蛋白表达量及Nrf2 m RNA的表达量。结果:(1)0.5、1、5、10、20mg/m L YFBS对IEC-6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10μg/m L LPS对IEC-6细胞活性抑制明显(P<0.01)且炎症因子TNF-α、IL-6分泌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10mg/m L YFBS对细胞活性升高最明显(P<0.01),炎症因子分泌明显减少(P<0.01)(2)与模型组比较,YFBS全方、YFBS去附子和单用附子三组细胞活性明显提高(P<0.05);全方组可降低炎症因子分泌量(P<0.01),单用附子组无明显作用(P>0.05);(3)与模型组比较,YFBS全方、YFBS去附子和单用附子三组均可提高细胞跨膜电阻值(P<0.01),全方组最高(P<0.01),其余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可明显升高细胞ZO-1的表达(P<0.01);全方和去附子组能升高Occludin的表达(P<0.01),单用附子无明显作用(P<0.05)。免疫荧光显示,模型组ZO-1、Occludin亮度降低,分布稀疏、模糊,YFBS全方及YFBS去附子干预后,蛋白表达增加,分布情况好转;(4)YFBS全方、YFBS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均可升高LPS作用下细胞SOD表达量(P<0.01),降低MDA表达量(P<0.01);(5)Western-Blot和RT-PCR结果显示:YFBS全方、YFBS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均可降低过度表达的Nrf2、HO-1蛋白及Nrf2 m RNA,单用附子尤为显着(P<0.01)。结论:(1)薏苡附子败酱散能够提高LPS诱导的IEC-6细胞活性,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的分泌,增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表达,对上皮屏障损伤具有修复作用。(2)薏苡附子败酱散能对抗LPS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抑制过度激活的Nrf2/HO-1通路。(3)三组中药对上皮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大小依次为全方组>去附子组>单用附子组,但附子与其余两味药相配可起到协同增效作用。

二、愈肠汤对溃疡性结肠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愈肠汤对溃疡性结肠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文献综述
    1.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概述
        1.1 定义
        1.2 临床表现与诊断
        1.3 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2. 流行病学信息
    3. 患者生活质量
    4. 疾病治疗
        4.1 现代医学治疗现况
        4.2 我国传统医学治疗现况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证据图评价
    1. 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2.3 文献筛选
        2.4 数据提取与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2.5 资料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与筛选
        3.2 文献基本情况
        3.3 文献发表情况
        3.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3.5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3.6 证据分布图
    4. 讨论
        4.1 研究主要发现
        4.2 研究优点与局限性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临床特征系统性评价
    1. 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策略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纳入研究方法学设计特征
        3.3 纳入研究临床特征
        3.4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4. 讨论
        4.1 该领域RCT方法学特征存在的不足
        4.2 该领域RCT临床特征存在的不足
        4.3 研究的局限性
    5.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中成药辅助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的网状Meta分析
    1. 背景
    2. 方法
        2.1 研究方案注册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2.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4 文献筛选
        2.5 数据提取
        2.6 偏倚风险评估
        2.7 资料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筛选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3.4 Meta分析结果
        3.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3.6 一致性分析及发表偏倚
        3.7 Rank排序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通过PINK1/Parkin线粒体自噬通路探究黄芩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黄芩汤的研究进展
        1.1 黄芩汤概述
        1.2 黄芩汤的现代研究
        1.3 黄芩汤与溃疡性结肠炎
    2.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2.1 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2.2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3.线粒体自噬、NLRP3 炎症小体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3.1 线粒体自噬概述
        3.2 NLRP3 炎症小体概述
        3.3 NLRP3 炎症小体、线粒体自噬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药品
        1.4 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造模方法
        2.2 给药方法
        2.3 样本收集及保存
        2.4 指标检测分析方法
    3.实验结果
        3.1 黄芩汤对UC模型大鼠外观体征的影响
        3.2 黄芩汤对UC模型大鼠病理改变的影响
        3.3 黄芩汤对大鼠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3.4 黄芩汤对线粒体自噬水平的影响
        3.5 黄芩汤对UC模型大鼠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和NLRP3 蛋白表达的影响
        3.6 黄芩汤对UC模型大鼠PINK1、Parkin、p62、NLRP3和LC3 m RNA表达的影响
讨论
    1.实验的动物模型与造模方法选择
    2.检测指标的选择
    3.实验结果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清热化湿祛瘀方对UC小鼠结肠黏膜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清热化湿祛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疗效观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内容
    第三节 研究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二章 清热化湿祛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内容
    第三节 研究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标准
        1.2.1 研究设计
        1.2.2 研究对象
        1.2.3 干预措施
        1.2.4 结局指标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处理
    1.7 发表偏倚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文献特征
    2.2 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
    2.3 “疏肝健脾法VS西医常规”治疗UC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3.1 临床总有效率
        2.3.2 临床治愈率
        2.3.3 中医症状积分
        2.3.4 炎症因子水平
        2.3.5 改良Mayo活动指数与结肠镜评分
        2.3.6 HAMA评分和HAMD评分
        2.3.7 IBDQ评分
        2.3.8 肠道黏膜愈合疗效
        2.3.9 复发率
        2.3.10 不良反应
        2.3.11 其他
        2.3.12 发表偏倚分析
    2.4 “疏肝健脾法+西医常规治疗VS西医常规治疗”治疗UC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4.1 临床总有效率
        2.4.2 临床治愈率
        2.4.3 中医症状积分
        2.4.4 ESR、CRP水平
        2.4.5 改良Mayo活动指数和结肠镜评分
        2.4.6 SAS 评分和SDS 评分
        2.4.7 复发率
        2.4.8 不良反应
        2.4.9 其他
3 讨论
    3.1 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3.1.1 流行病学研究
        3.1.2 发病机制
        3.1.3 治疗
    3.2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2.1 病名
        3.2.2 病因
        3.2.3 病机
    3.3 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依据
    3.4 疏肝健脾类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3.4.1 柴胡
        3.4.2 白芍
        3.4.3 防风
        3.4.4 陈皮
        3.4.5 黄芪
        3.4.6 白术
        3.4.7 茯苓
        3.4.8 甘草
    3.5 主要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3.5.1 炎症因子水平(IL-6、IL-8、IL-10、TNF-α)
        3.5.2 改良Mayo活动指数
        3.5.3 Baron内镜评分
        3.5.4 HAMA评分和HAMD评分
        3.5.5 IBDQ评分
        3.5.6 ESR、CRP水平
        3.5.7 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NK水平)
    3.6 疗效总结
    3.7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数据库检索式与检索结果
附录2:Jadad评分量表
附录3: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表
附录4:改良Mayo活动指数
附录5: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溃疡性结肠炎“以痈论治”策略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思想及经验
    1 “以痈论治”学术特色的师脉传承
    2 “以痈论治”UC及“毒热致痈”的源流考析
    3 UC的病因和病机
    4 姜师治疗UC特色及经验
    5 姜师治疗UC用药特色
    6 消痈止痢汤的组方解析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消痈止痢汤”治疗活动期大肠湿热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消痈止痢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一般状态和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消痈止痢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三 消痈止痢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APK信号通路和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经典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的循证医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1 西医对UC治疗的研究进展
        2 中医对UC治疗的研究进展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炎症因子的影响
        1 促炎性细胞因子
        2 抗炎性细胞因子
        3 其他因子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经典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设计
        2 文献检索与处理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部分 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药物治疗的贝叶斯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文献检索与处理
        3 数据提取与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PubMed检索策略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理肠汤治疗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和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一、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
        三、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第二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现状
        一、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二、病因病机
        三、中医治疗
        四、中医治疗UC的作用优势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案
        三、观察指标
        四、数据处理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可比性分析
        二、疗效比较
    第三节 讨论
        一、中医辨病辨证特点
        二、理肠汤的方解及现代药理分析
        三、理肠汤对肠道菌群及Th17、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四、研究结果分析
        五、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黄葵敛肠汤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总结及其潜在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及治疗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名和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祖国医学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及治疗
        1 现代医学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2 现代医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
        1 清热利湿、凉血止痢是中药灌肠治疗UC最常用的治法
        2 活血化瘀法灌肠治疗UC
        3 补脾益肾法灌肠治疗UC
    第四节 化学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 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模
        2 葡聚糖硫酸钠(DSS)造模
        3 恶唑酮造模
        4 乙酸造模
    第五节 陈玉根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1 陈玉根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总结
        2 陈玉根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特色
        3 陈玉根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典型病例举隅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及方法
        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1 黄葵敛肠汤对DSS诱导的C57BL/6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影响
        2 黄葵敛肠汤对DSS诱导的C57BL/6小鼠UC 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3 黄葵敛肠汤对DSS诱导的C57BL/6小鼠UC IL-6/STAT3信号通路和IL-23/IL-17炎性轴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及结论
        1 使用DSS在C57BL/6小鼠上成功复制UC模型
        2 吸入性全麻状态下小鼠灌肠实验方法的建立
        3 黄葵敛肠汤灌肠改善DSS诱导的小鼠UC具有确切的效果
        4 黄葵敛肠汤可能通过抑制NF-K 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5 黄葵敛肠汤可能通过抑制IL-6/STAT3信号通路和IL-23/IL-17炎性轴发挥抗炎作用
结语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 结论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及缩略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9)愈溃方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SOD、MDA、NO及iNOS、MPO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薏苡附子败酱散对LPS诱导肠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LPS诱导IEC-6 细胞的保护作用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细胞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主要实验耗材和仪器
        1.1.4 主要实验药物和试剂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的基本操作
        1.2.2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IEC-6细胞活性的影响
        1.2.3 LPS对 IEC-6 细胞活性的影响
        1.2.4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LPS诱导IEC-6 细胞活性损伤的影响
        1.2.5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LPS诱导IEC-6 细胞分泌TNF-α和 IL-6的影响
    1.3 统计学分析
    1.4 实验结果
        1.4.1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IEC-6细胞活性的影响
        1.4.2 LPS对 IEC-6 细胞活性的影响
        1.4.3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LPS诱导IEC-6 细胞活性损伤干预的影响
        1.4.4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LPS诱导IEC-6 细胞分泌TNF-α和 IL-6的影响
    1.5 小结与讨论
2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LPS诱导IEC-6细胞活性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细胞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实验耗材和仪器
        2.1.4 主要实验药物及其制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LPS诱导的IEC-6细胞活性的影响
        2.2.2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LPS诱导的IEC-6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和 IL-6 的影响
    2.3 统计学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LPS诱导的IEC-6细胞活性的影响
        2.4.2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LPS诱导的IEC-6 细胞TNF-α和 IL-6 分泌量变化的影响
    2.5 小结与讨论
3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 LPS 诱导 IEC-6 细胞紧密连接的保护机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细胞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LPS诱导的IEC-6 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 表达的影响
        3.2.2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LPS诱导的IEC-6 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 分布的影响
        3.2.3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LPS诱导的IEC-6细胞跨细胞单层电阻的影响
    3.3 统计学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LPS诱导的IEC-6 细胞间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情况
        3.4.2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LPS诱导的IEC-6 细胞间ZO-1和Occludin蛋白分布情况的影响
        3.4.3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 LPS 诱导的 IEC-6细胞跨细胞单层膜电阻值的影响
    3.5 小结讨论
4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LPS诱导IEC-6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细胞
        4.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4.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4.2 实验方法
        4.2.1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LPS诱导的IEC-6 细胞SOD、MDA表达的影响
        4.2.2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LPS诱导的IEC-6 细胞Nrf2 m RNA表达表达的影响
        4.2.3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LPS诱导的IEC-6 细胞Nrf2和H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4.3 统计学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LPS诱导的IEC-6 细胞SOD、MDA表达的结果
        4.4.2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LPS诱导的IEC-6 细胞Nrf2 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4.4.3 薏苡附子败酱散全方、全方去附子和单用附子对LPS诱导的IEC-6 细胞Nrf2、HO-1 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4.5 小结与分析
综合分析和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二 文献综述 仲景清利方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愈肠汤对溃疡性结肠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D]. 孙屿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通过PINK1/Parkin线粒体自噬通路探究黄芩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D]. 苗金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清热化湿祛瘀方对UC小鼠结肠黏膜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D]. 李玉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D]. 胡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溃疡性结肠炎“以痈论治”策略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陈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经典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的循证医学分析[D]. 邢潇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理肠汤治疗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和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的干预作用[D]. 陈绮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黄葵敛肠汤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总结及其潜在作用机制研究[D]. 何宗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愈溃方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SOD、MDA、NO及iNOS、MPO影响[D]. 李金儒.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薏苡附子败酱散对LPS诱导肠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研究[D]. 彭君伟.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玉肠汤对溃疡性结肠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