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嵌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论文

新媒体嵌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论文

新媒体嵌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李曦 井国兰

(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 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深层次影响、去中心化泛主体凸显、虚拟性广平台交流等特征能有效嵌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从知、情、意三个层面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态度的基础上,通过理念、语境、环境、方法等路径的探索,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广泛适用性,以此带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 新媒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1]目前国内学者就新媒体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宏观理论层面的应然分析。赵威认为,以构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立足点,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心理特殊性为支撑点,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针对性[2]。应用层面的创新策略分析。分别从新媒体角度和宏观制度方面提出新建议。比如李秋海认为,新媒体环境下可以构建多层次、多平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立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3]。王珊珊认为,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扩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立多层次教育工作体系等途径保障多媒体有效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4]。实务层面的问题、挑战总结。王文霞认为,新媒体的各种特征致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观、宗教观、人生观等发生了改变,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坚守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挑战以及社会道德责任感培育的挑战等[5]

据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7.5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4.3%,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比30.3%[6]。普遍使用新媒体已经成为现阶段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大学生的一种习惯,并且对新媒体的依赖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思想和行为深受新媒体的影响。鉴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运用新思路将新媒体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对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C=(P*T)/(Vbat*η*K)=7000*5/240*0.94*0.9=172.07 Ah,因此,应选取12V,100Ah电池2组,数量m=2*240/12=40(个)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新媒体思政教育的现实态度

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大多数学者试图从新媒体的普遍适用性特征出发,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挖掘新媒体的教育功能,“以新促新”,完成教育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观能动作用。态度是人们内心一种持久、稳定的心理反应,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笔者认为通过对态度的深入分析,可以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主体性与新媒体针对性有效融合。

(一)知:被动关注倾向下的消极认知

认知层面是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文化背景与心理状态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经验和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了解。

3月14日开始第一次施肥,示范田用肥量50kg/亩;对照田用肥量75kg/亩。示范田和对照田均为同一施肥人员和施肥方式。4月22日观测情况,示范田长势良好,座果率高于对照田。5月11日第二次施肥观测,示范田较对照田果型均匀,叶片浓绿。6月18日第二次追肥观测,示范田果子大,着色早,着色面积大,能提前上市。7月10日收获测产观测。经现场测产,示范田产量1956kg/亩,对照田产量1716kg/亩。

意,指的是行为意向,表现为心中所向,意图达到的行为目标。这里侧重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心理期待。

(二)情:外显积极态度下的情感回避

情感是人内心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也是态度的内向感受,通过喜、怒、爱、憎等情绪表现出来。这里侧重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喜好与支持度。

利用天然洞穴作为居所是中国古人采用已久的居住形式之一,《易·系辞》中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在黄土断崖上掏挖横穴,应是穴居的始发状态,这个时候只是对黄土材料的削减,并不发生建筑学意义的建构。由于受地形等限制,古人只能采取向下挖掘的袋状竖穴,在其顶部有用树枝绑扎在一起形成的屋盖。其原始形制及构造简单,这时入口是开在屋顶上的,如河南洛阳市偃师县汤泉沟遗址竖穴(图5),圆形的竖穴深约2m,穴中直立一木柱撑起屋盖一角作为出入口,这是一种完全出于实用而产生的三角形入口,可以看作是山面入口的一个雏形[4]59。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新媒体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学习、互动、分享的良好平台,并在试图发挥其教育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但从实务层面分析表明,文化背景较为特殊、个性表达较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诉求非常有限,仅限于完成必要的课程设计或者满足个体的认知需要;深层次的价值内化与行为外显则十分缺乏;并在形式、内容、平台建设等方面突出个体性偏好倾向,对于时政热点、民族文化、涉及自身发展等方面的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微信、微博、抖音、QQ等平台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主体性诉求。目前灌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明显滞后,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期待对接错位。

(三)意:有限诉求引导下的个体性偏好

少数民族大学生长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稳定心理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排斥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接受被动化倾向。大学期间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操作和教师主导机制容易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束缚感,出于对个性的追求以及内心压抑情绪的表达,其行为可能排斥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7]。二是主流价值引导缺位。很多来自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本民族的认同超过了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如果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正视这一现状,认同教育将面临重重阻碍。三是主体认知不足。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模糊,以至于不能正确评价其教育功能,导致认知消极,产生行为偏差。

出于对新媒体的依赖和信任,少数民族大学生能迅速调整状态,并从行动上积极支持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教师通过微信、QQ等平台进行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分配时,他们能及时做出回应,并较好的完成任务,充分体现外显态度的积极性。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入,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言行错位,表现为对主流价值引导的情感回避。非正式的、缺乏正确引导的线上交流成为其表达真实情感的途径。因此,单纯的态度表达并不能真正体现内心的情感流露,这种言行错位从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回避心理。

二狗伢还真有些过人之处。他没进过一天学堂门,是个睁眼瞎,进了县城,连男女厕所都分不清,可他日怪,他说不认得字有么子关系,我站旁边看着,有男人进去解手,就跟鸡上笼。有人打趣,要是尿逼急了,又冇人来解手怎么办?他说就地解决呗,你没听说过,屙尿莫瞄人,瞄人屙不成。他还真的就地解决过,一回在岳阳楼边为队里买农药,逼急了,伴着岳阳楼城墙伸手掏家伙,刚好被城管逮住,罚款五角钱,他一阵忙乱,荷包搜穿,好不容易才找到三毛。他说,我只有这么多了,本来想去巴陵面馆吃碗面的,全给你们吧!城管见他如此可怜兮兮,也就放了他一马,一分钱也没要。

二、新媒体嵌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困境

(一)文化中断

但在升学考试中,我们往往只有10至15分钟的演奏时间,所以炫技与音乐性两方面的平衡就至关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贝多芬《降E大调第二十六奏鸣曲》(“告别”)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因为在短暂的开头里,有慢板、快板、双音等诸多技术点,一目了然。这也是为什么诸如李斯特《奥伯曼山谷》之类的作品并不适合考学,尽管我个人非常喜欢《奥伯曼山谷》,但在极长的时间里,其技术点及音乐形象鲜有转变。

文化中断主要解释的一种现象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认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主要原因是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或新旧环境的巨大反差,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对新生个体的塑造是一个持续性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这一过程一旦中断(比如离开本民族地区,到大城市读书),就会对主体造成很大影响,表现为性格突变、出现行为偏差、敌视权威(父母、教师),集中表现为文化“不适应”,也就是文化中断。因此,新媒体要想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有作为,就要正视文化中断带来的文化不适应现象,通过新的平台、途径、手段扭转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中断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创造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小群体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体系。这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具有凝聚力和排他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以本民族文化为纽带的校园非正式小群体。这类小群体表现为双重特性,一方面消除了陌生环境带来的孤独感;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社会融入。这种同质性小群体内部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群体结构特征[8]。通过分析小群体内部信息传播方式和结构特征,从而利用结构特点进行正向信息传递,阻断不合理信息传递。关于小群体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更多的角度发挥它的正向作用。因此,新媒体要想利用群体传递特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关注小群体,以新的理念吸引小群体,掌握正向传递信息的特征,以此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

三、新媒体嵌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因长期受本民族文化的熏染,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心理,能在原生家庭与本村落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享受来自个体与群体的尊重与爱护,表现为自信、开朗、和善的性格表征[9]。而理念“浸润”首先关注情感,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出于对新媒体交互性深层次影响的信任。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以及地理位置的限制,步入大学后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相对保守,在与同龄人的相处中显得格格不入。二是矛盾心理特性使然。一方面,来自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的优越感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另一方面,文化差异性造成群体融入性困难又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长期处于两种状态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到失落与无助。

(一)理念“浸润”:尊重、平等、理解的情感理念为切入点

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深层次影响、去中心化泛主体凸显、虚拟性广平台交流等特征能有效嵌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采取“浸润”式温和路径,突破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价值引导,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里所说的“浸润式”路径是一种隐形路径,是通过深入挖掘新媒体特征、功能、理念、运作方式等要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情感态度等产生的超越新媒体本身教育功能的价值性影响。“浸润”意味着将产生持续性、不可剥离的深层次影响。浸润式路径的实践更为困难,原因就在于“浸润”路径注重精神层面的模仿、暗示和感染,从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接受、内化,到外化、主动的“借鉴”,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和磨合。

交互性是新媒体显著特征之一。面对小群体、个性化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媒体互动平台可以发挥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走向,教育主体(包括各任课老师、辅导员等)利用微信、QQ等容易操作的聊天平台,通过同理心等交流技巧,与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隐形”互动,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的尊重、接纳与理解,消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孤独感与无助感,从内心深处开始认可新媒体教育,为后续价值引导开一个好头。

(二)语境“浸润”:多媒体思政教育意义深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进一步推广党的民族政策,从教材、课堂等多个层面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宗教以及民族观念,为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打下坚实基础,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网络与数字时代推进了智慧化生存模式,新媒体成为国家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驱动力,不仅引导着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行为,也深刻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模式[10]。可见,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和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广党的民族政策、实现民族团结的根本目标是完全契合的,这也是新媒体嵌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基础。同时,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主体责任,使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模式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高效推进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强制”色彩,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将新媒体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关注度的同时,可以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制”色彩,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体验更具微观的个人表达和吸引力[11]。将新媒体的即时性、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征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用心打造每一堂意义深厚、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增强每一个教育主体以及教育客体对新媒体思政教育的认可度,是新媒体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浸润”效应。

(三)环境“浸润”:舆论“正能量”营造

少数民族大学生构成多元文化群体。文化的个性魅力与共性特征持续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在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元文化冲击导致大学生价值选择错误的现象,使得新媒体社会“正能量”营造势在必行。首先,可以通过新媒体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归属深层次推进。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建立线上、线下交流、共享平台[12],在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适度、适时的融入进去。在一种轻松、愉悦、归属感强烈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注重主流价值观创新性解读。多维度采用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接受的、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媒体手段,将新媒体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用新方式、新思维解读主流价值观,进一步营造交互性明显的正向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四)方法“浸润”:“三贴近”原则精准到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感染力。打造智慧校园,全面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采用多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一是贴近学生自身,构筑网络双主体机制深层次推进。学生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尊重学生个性,也要激发学生创造力;既要发挥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引导作用,也要创造时机,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建言献策,实现有效互动基础上的深层次方法“浸润”。二是贴近学生生活,实现多方位资源链接精准到位。新媒体社会支持网是通过互联网链接多种教育资源,以此获得情绪支持、服务、信息等新的新媒体社会关系网。就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的资源越多,自身的发展能力和社会融入度就越强,接受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更强。教育主体应该引导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稳固的新媒体教育资源支持网,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赋予更多的发展动力。三是贴近实际进展,促进网络规范化制度补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关注文化敏感性,包括种族文化敏感、社会生活文化敏感等[13]。文化的特殊性表明,在进行系统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通过各种制度来规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管理,比如健全监管制度等,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民族高校为完善网络建设,自行制定了一套校园网络管理办法,做到有法可依、有规章制度可行,方便网络管理和及时了解民族大学生思想动态。各项管理制度的确定,旨在充分调动各教育主体的积极性、责任感,保证校园网信息传播有序进行[1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1-337.

[2]赵威.新媒体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9):18-19.

[3]李秋梅.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5):131-132.

[4]王姗姗,司律.新媒体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2):149-151.

[5]王文霞.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青海民族研究,2016,27(03):103-105.

[6]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10-2)[2019-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708/t20170803_69444.htm.

[7]王丽.新媒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2(03):63-66.

[8]杨志军.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基于动力机制建构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7(S1):88-89.

[9]毛建平,董地.少数民族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践行方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7):194-197.

[10]刘强,刘红芹.新媒体实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体系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0):7-9.

[11]袁媛,李俊奎.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型组织的实现[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02):225-228.

[12]姚文琴.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讨[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05):77-79.

[13]李斌.微环境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6):214-217.

[14]邱洋海.整体网视域下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群体结构研究[J].知识文库,2017(17):163-166.

Analysis on the ways of new media embedd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Li Xi;Jing Guolan

(College of Marxism,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technology,such as the deep influence of interactivity,the prominence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pan-subjectivity,and the virtual wide platform communication,can be effectively embedd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attitude towards new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knowledge,emotion and meaning,this paper explores the“infiltration”path of concept,context,environment and metho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wide applicability of new media technology,so as to promote the timeliness of minor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new media;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ath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55X(2019)05-0098-05

DOI: 10.16595/j.1671-055X.2019.05.016

收稿日期: 2019-05-14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视阈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MKS161010)阶段性研究成果;2017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MKS17203)。

第一作者简介: 李曦(1972-),女,江西吉安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柳书琼)

标签:;  ;  ;  ;  ;  

新媒体嵌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