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经济改革_经济论文

印度的经济改革_经济论文

印度的经济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经过近20年的实践检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从60年代中期起,印度开始了漫长的经济改革探索过程,当时还只是为应付困难局势而进行某些局部的调整,而发展到今天则已是向着“自由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的全面的改革。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有一系列的难题有待解决,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印度经济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一、印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1948年印度独立伊始,统计学家P.C.马哈诺比斯(P.C.Mahalanobis)受苏联经验的影响,为印度设计了一种以资本品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作为工业化龙头的发展战略。首任总理尼赫鲁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根据本国实际和当时的国际环境,提出要建立一种“社会主义类型”的经济体制,即把资本品作为主导部门,把政府作为主导力量,通过国家财政投资和贸易保护等方式建立起国民经济的坚实基础,进而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值得肯定的。其资本品占工业产出的份额已从1956年的4.7%上升到1979年的17.7%, 同期基本商品(化肥、水泥、电力等)占工业产出的份额从22.1 %上升到30.8%。

独立后的30年中,印度的进口商品构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立足于进口替代的内向型发展战略,消费品的进口一直受到严格限制,其在进口总额中的比例一直在1—4%之间徘徊;而机械、交通设备等资本品的进口则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即50年代初占24.8%,60年代上升到30%,进入70年代又降至15%。这是因为经过近20年的努力,资本品进口替代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80年代印度进口的大宗项目不再是食品和机械设备,取而代之的是矿产品和燃料,这是集中发展资本品生产、绿色革命以及70年代以来油价上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工业化实践的深入,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希望能够尽早实现资本品的进口替代,印度选择了一种高指标、高投入和高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印度政府过多地安排了一些与国力不相适应的耗资大、周期长的大型项目,造成投资约束,最终阻碍了工业化进程。通过对印度历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考察可以看到,在“二五”和“三五”(1956/1957—1965/1966年)期间,公共部门固定资产年均增长率为10%,而私营部门的增长率仅为3.2%, 社会平均增长率为6.1%;而在1966/1967—1979/1980年间, 当私营部门的年均增长率仍保持3.1%的水平时,公共部门的增长率却下降了一半, 即年均增长5.2%,致使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下降了1/3,即年均增长4.1 %,公共部门的主导作用大为削弱。

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导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的严重失调。农业生产被忽视,具有优势的农矿产品加工业也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又由于过急过快地扩大公营部门,强调国家干预,忽视市场调节和对外贸易,因而企业管理不善,效益不佳也就在所难免。印度制造业部门的生产增长率一直较低,1950—1980年的30年中,年均增长5.1%, 其中1965年之前为6.1%,1965—1975年为3.3%,1975—1980年为4.5 %。工业的低速发展导致国内生产总值的缓慢增长,1950—1980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为3.6%,而人均增长率只有1.3%,均大大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二、印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随着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其所具有的各种弊端开始不断地显露出来,并最终导致了60年代中期爆发的以粮荒和通货膨胀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印度政府被迫对其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评估和调整,这一调整过程一直延续到今天,按时间顺序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英·甘地时期的调整

英·甘地曾于1966年和1980年两度执政,这一时期颁布实施的主要经济政策有1967年6月的《10点经济纲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1975 年6月的《20点经济纲领》,1980 年的《新工业政策声明》及以后的补充声明。上述各项政策在指导思想上基本沿袭了尼赫鲁建设“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思想。其主要措施包括:对银行进行控制,将普通保险公司国有化,对采煤,炼油及石油销售业等实行国有,扩大国营进出口贸易,禁止垄断和权力集中,实行土地改革,规定最低工资等等。

在断承尼赫鲁工业化思想的前提下,英·甘地根据当时的严峻形势,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性的调整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改组国家计划委员会,中止“四五”计划的执行;压缩投资,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支出;开展“绿色革命”,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帮助下,稳定货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显而易见,英·甘地时期的调整具有明显的应急性质,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拉·甘地时期的战略调整

1985年拉·甘地执政后在战略调整方面迈出了更大的步伐。这一时期的改革被称为“新经济政策”,其核心是对内放松控制,对外扩大开放。为此实施了以下改革措施:

1.实现发展重点的转换。工业发展的重点由重工业转向轻工业、支农工业、创汇工业及新兴产业;强调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2.取消和放宽对私营企业的限制。放宽和完全取消了部分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制度,减轻税赋负担,扩大非国有企业的经营领域,鼓励公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相互竞争。3.整顿公营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减少国家干预;改善经营管理,强调经济效益;注重市场作用,引入竞争机制。4.实行对外开放。放宽进出口限制,由配额制逐步走向关税制;部分取消政府对某些商品的进口垄断,放宽制成品的进口;为扩大出口,确立珠宝、皮革、钢铁及计算机软件等14类商品为出口主导产品;以医药、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大力吸引外资,为外商提供多方面的优惠。

拉·甘地时期的改革也是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出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和进行统一的部署。这一改革同样是不彻底的。由于奉行多年的以公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致使阻碍经济发展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未能得到圆满的解决,主要表现在:公营企业的效率普遍低下,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由于公营范围仍然过大,限制了私人投资,迫使政府大量举债,从而加剧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腐败现象严重;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加剧。

(三)拉奥政府的经济改革

1991年7月24日,拉奥政府出台了新的工业政策声明, 其核心是减少或取消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控制,鼓励私营部门自由发展;把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为一体,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与前两次战略调整不同,这次调整不再是对传统战略进行某些修改和补充,而是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根本转变,即以国家为主导的内向型经济向经济“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方向转变。尽管拉奥政府已下台,但印度的改革进程并未发生逆转。

三、印度当前的经济改革

90年代初印度开始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其指导思想发生转变,印度政府所颁布实施的各项改革措施表明,其已彻底抛弃尼赫鲁家族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经济从此进入了转型期,更有人认为这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新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顿公营经济部门,削减公营经济规模

这一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公营部门的发展范围大幅度缩小,到1992年已由过去的17项减少到军火、铁路、原子能等7项, 在这7项中私营部门也可以有选择地参加。(2)减少对公营部门的投资,出售国有企业的股份,在1990/1991年度财政支出中, 非国有经济发展项目已占2/3。(3)强调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再盲目扩大投资;对病态企业交工业和金融重建局处理,不允许这类企业继续亏损。

(二)基本取消对私营部门的限制,鼓励自由发展

基本取消工业许可证制度,除公营部门发展的7 项工业以及出于安全、社会和环境因素考虑的18项工业外,其他项目无需工业许可证便可自由兴建;取消了对大财团最高限额。此外,对任何公司的新建、扩建,与其他公司的合并、联合,对其他公司的接管以及人事任免等均无需再经政府批准。

(三)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推进出口

(1)在利用外资方面:积极改善投资环境, 将外资持股的最高限额由40%提高到51%,部分行业可达100%; 简化外商投资审批手续并不再要求伴随技术转让;开放外汇市场,使卢比逐步变成可兑换货币。(2)在开放国内市场方面,颁布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关税, 从1991年7月至今最高关税已从300%分阶段降至110%、85%和65%, 预计1996底降至50%。(3)在扩大出口方面,实行卢比贬值20%; 同时下放出口权力,加强同大跨国公司的联系,努力拓宽出口渠道;实行出口退税和取消出口税等激励性措施。

(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财政金融体制

印度政府自建国以来一直奉行赤字财政的方针,从1950年以来几乎年年有赤字,1990年达7676亿卢比,巨额赤字已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为减少赤字,政府采取了如下改革措施:精简政府机构,压缩行政开支。出售国有企业部分股权,批准部分企业发行债券。改革税制,将中央的产品税和邦的销售税合并为中央和邦两级增值税。在金融改革方面,减少政府对银行系统的控制,促进合理竞争,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修改联邦银行法,允许国有银行上市筹资,股票最高可转让49%。

四、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与问题

新的改革措施实行已近五年,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经济形势有了显著的改善(见表1)。 国民生产总值从1991/1992年度的54200亿卢比上升到1994/1995年度的73200亿卢比,年均增长率为5.29%;对外贸易的增长更加迅速,1995年印度出口额为305.39亿美元,是1991年出口额的1.73倍,同期进口额由204.18 亿美元增长到343.9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3.93%;国际收支状况也得以显著改善,外汇储备急剧增加,1991年仅为10亿美元,到1996年1月已增至163亿美元。1991年至今已批准的外来直接投资达50亿美元,并已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局面。外资的进入,为印度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活力。

表1 印度的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卢比

1991/1992

1993/1994

1994/1995

GNP 现行价格 5420069530

73200

GNP 1980年价格

2098022870

24090

工业指数

1981/82=100

145.5

154.8

158.2

批发价格指数

1981/82=100

217.8

258.3

284.3

货币供给(m[,3]) 31700

43360

49840

进口额(亿美元) 204.2

268.5

344.0

出口额(亿美元) 176.6

250.8

305.4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1995年》、《贸易流向统计1996年》。

印度的经济改革虽然说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还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解决,主要表现在:(1 )改革直到今天还只局限在工业部门,虽然主要经济指标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普通群众并未从改革中得到多少实惠,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 )金融制尚不健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互不协调,货币供应量难以控制,对外资的进入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管理,国内货币市场受到冲击,这些都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3)由于国有工业长期受到高度的保护, 因而缺乏国际竞争力,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4)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减少财政赤字的措施,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1995年财政年度的财政赤字大大高于预计的5.5%的比率, 财政方面的调整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可见,印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是,可以预见,从90年代末到下个世纪初,印度的改革将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印度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将会取得较大的成就。

标签:;  ;  ;  ;  ;  

印度的经济改革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