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校本管理的实效性_学校文化论文

如何管理校本管理的实效性_学校文化论文

校本管理如何管出实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实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念先行:应对挑战 追求“更好”

校本管理“更好”是永恒追求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新时期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学校管理重心要从外控管理走向校本管理,教育的目标要从一元走向多元,社会要求教育从数量走向质量,学校发展要从知识应用走向以问题解决为本的学习,学校行政要从物的管理走向文化管理。

现代学校是依法办学、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学校。学校自主发展的核心是学校的自主定位、自我激励、自我资源调配,其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设计学校的发展目标;以德育为核心,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以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为抓手,全面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以科研为手段,促进学校办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以能力建设为突破,带动学校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学校的自主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与时俱进。

学生的自主发展与教师的自主发展是学校自主发展的应有之义。学校要给每个学生以发展的自主权,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学校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场所,对教师的管理要有多层次要求,让教师有共同价值的追求,这种价值共同体是引领学校发展的无穷力量。

学校的自主发展,“最好”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才是永恒的追求。学校要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更要重视引领学校文化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需要外部的支持,更要靠自身的努力。所谓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实力才有魅力。

校本管理迎接四种挑战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当前校本管理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课程改革的挑战,这次课程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和难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对学校管理提出的最大挑战。这次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拥有比过去更大的课程管理自主权。管理权力下放是以学校能力提高为前提的,如何加强学校的能力建设,提高对校本课程的管理能力是对校本管理的挑战;第二是现代学校制度对校本管理的挑战。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就是确立学校独立的法人地位,赋予学校相应的自主权,使学校能自我约束、自我经营、自我发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重塑现代学校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都对校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是信息技术对学校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的挑战;第四是知识经济的挑战。校本管理要迎接上述挑战,学校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根据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自主确定学校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确定学校的组织行为和管理行为,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

校本管理不是模式是启示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波:从体格型的农业时代、技工型的工业时代到如今的知识型时代,教育的变革也要适应时代的变革。在现代社会里,校本管理必须思考如何适应知识的快速变化,如何突破传统的学习观,如何增强学校的创新能力三方面的问题。

从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看,学校教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节奏,也不适应开放的要求。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里,获得知识、更新知识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的教育管理就是学习,校本管理就是基于解决学校教育实践问题的“学习”。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是校本管理的核心,要实现这三个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就要把权力下放给学校,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成为平等的合作关系。

校本管理能否适应时代的变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破传统的学习观。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应该是“学习人”,学习是终身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学习和生存的能力,即在学习中做人,在学习中管理,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创新。

知识经济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就是创新,管理的生命也在创新。新时代校本管理的创新应体现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上这一核心思想上,这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主动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校本管理就是开发学校发展内在动力的管理,形成学校自我更新的机制,并构建新的运行规则。教育行政部门在这里需要给学校的是启示,而不是模式。

外部支撑:转变职能 扶持校本

管理校本化教育局做什么

沈阳市沈河区教育局副局长任荣辉:“校本管理”既是基于学校的,也是依托于外环境的。在一定环境的支持下,“校本”的事情是条理比较清晰又容易取得实效的,而“区本”往往更难做。“区域环境”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的教育行政领导、业务指导、评价督导等要素的总和及其作用关系。“区域环境建设”是指在一个区域内逐步建立起“允许校本管理的存在,支持校本管理的发展,引导校本管理的完善,服务校本管理的需求”的工作氛围。需要建设服务的、高效的区域行政体系,互动的、选择的区域教研体系和超前的、发展的区域教育督导体系。

“学校管理校本化了,教育局干什么?”从最朴素最基本的思考出发,沈阳市沈河区提出十六字方针:“区域为体、校本为魂、信息为脉、反思为智”。“区本”现在所面临的矛盾还很多,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与社会的衔接,这三方面问题都直接作用于“校本管理”。目前校本管理的区域环境建设还存在以下的问题:党政机关职能和角色的转换不见大动作,严重阻碍了校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学校还在大量的无用功中浪费着精力;校长任命形式的高度统一,使校长的自主性发挥受到上级的影响,从而扼杀了创造性;在一些重要的既得利益面前,不同部门通过各科途径向学校伸手、施压,使学校过多地承担了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学校的民主建设任重道远,一些学校实则校长一言堂,在校内也谈不上民主。如果说校本管理是一种制度,那么区域环境建设就是一个更大的制度。

改革学校教育评价应放首位

太原市杏花岭区教育局副局长王同化:“校本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思想,又是一种针对性极强的管理模式,实施校本管理最基本的条件是要赋予学校主体权,但又不能局限于学校谈管理,应该开阔眼界,建立相对开放、有广泛参与面的共同决策机制,创新管理制度,使校本管理的效益尽可能最大化。

传统的学校教育评价实质上是一种外控式管理模式的评价,这种评价依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性要求,对学校教育的预期目标、教育过程、教育结果进行判断,很难准确评价学校本身的特性、需求和发展前景。校本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从督导评估入手,改革学校教育评价,以适应校本管理的需要,在评价观念上实行四个转变。从“物本评价”向“人本评价”观念的转变,从“封闭评价”向“开放评价”观念的转变,从“静态评价”向“动态评价”观念的转变,从“监督评价”到“服务评价”观念的转变。

用课改新理念改革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保障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杏花岭区教育局在学校评价改革方面进行了尝试,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学校整体工作的纵向比较上、课改工作的推进上、学校特色的形成与体现上,避免简单的分数累计,避免绝对化的结果对比,力戒把简单地查看材料等同于对一所学校全面客观的质的评价,以促进“校本管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成长要有“主食”有“杂粮”

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副局长黄伟:营造高品质的教育生态、实现“更均衡、更公平、更充裕”的小康社会教育目标,关键在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也在教师,杭州市下城区在全面创新教师教育,推进“教师成长工程”方面有一套绝招。教育局统一拨出专项培训经费60万元,设立“教师成长专项”,并为各学校设立“教师成长专户”。这笔钱由区教育局统一调控,即政府出资,把好调控权;校长统筹,花好每分钱;机构考核,收好每分钱。此举如同培训者出“菜单”、受训者“点菜”、教育局“埋单”,实现了调控权、管理权、培训权的分离。

同时教育局还列出包含“主食”和“杂粮”的“教师成长菜单”。所谓“主食”,就是学科教学的专业内容,包括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等;而“杂粮”即通用知识,指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知识。这份“主食+杂粮”式的菜单具备了教师成长的基本素养,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内部创新:形成文化服务师生

校本管理需要提升管理智慧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尚庆莲:面对课程改革对于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课程改革中的课堂,课程结构的变化,学生教育问题的变化,这一切都需要智慧型的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离不开教师长期工作的学校中所弥散着的学校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影响包括管理文化、工作文化、教师文化等。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特征,是一个学校里教育教学活动、人际关系背后的价值判断与潜规则,它必然要影响到工作与生活在这一所学校中的教师,也将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实践智慧的提升。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中,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在本校管理中提出以文化建设的视角实施校本管理,提升教师实践智慧。

智慧化的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思想上的管理,更是一种文化上的管理,在文化的管理中引领教师走向追求职业幸福的道路。学校的管理者在校本管理中首先应该提升管理智慧。一方面可以借鉴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有效模式,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校实际,遵循教书育人的特殊规律,挖掘学校及社区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校本管理,专业化的管理者其重要的专业技能就是富有管理智慧。管理智慧不仅仅是管理者个人的智慧,同时也应该转化为学校管理集体、教育集体的智慧,成为一种集体智慧,进而延伸并形成一种智慧化的管理文化。

把学校变成课程“大超市”

绍兴市鲁迅小学校长马成永: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以权为本,权力至上”等弊端,这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桎梏。而教育的实质是“人本”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潜能的更大发挥,创造性的自我实现。

过去学校制度是多年不变的,是统一的、规范的、近乎死板的,尽管许多学校认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但许多制度和习惯却使其停留在一般的口号上。一直以来,小学实行的是每堂课40分钟制。也许很少有人怀疑过它的合理性,但鲁迅小学发现,小学生学习兴奋点最佳保持时间在15至25分钟。所以,从1998年起,鲁迅小学将传统的每天6节课、每节40分钟改为每天7节课、每节35分钟。另外,该校每天都开设一节15分钟的微型专题教育课,让学生投标自主选择,微型专题教育课教学内容涉及艺术鉴赏、书法、行为规范、信息交流、健康教育、电视英语、聊天课等。每周三下午的3节课时间则开设“课程超市”,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和程度分层次教学原则,开出艺术、科技、手工、体育等六大类55门选修课,供学生通过广泛的涉猎后发展兴趣特长。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多变的社会,它需要的管理是如何利用“学习十激励”让人更聪明的工作。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学校制度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创造。学校应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营造一个开放的,善于接受的,可选择的学习环境”。鲁迅小学在营造一个尊重学生个性的开放的“教育超市”环境中,按照“不同学生—不同个性—不同选择—不同教学”的操作思路,教学生自我选择,让“腿长”跑得快、“肚子大”的学生都能吃得饱。通过尊重学生的选择,给学生以更大的教育和学习自主权,求得学习能量的充分发挥,实现教育消费的个性化,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不断促进教师的自我反省,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树立起全新的管理理念。

在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广州市白云区方圆实验学校校长黄慧珊:校本管理在方圆实验学校有两个坚实的基础,第一是学校有一位高学历高素质的开明企业家办学,在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拥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第二是运用辩证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在教育活动中“融汇古今,贯通中外,继往开来,整合创新”以此为管理理念基础和立校之本。这两个基础使方圆实验学校有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并得以开拓学校管理新格局,为学校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所全新的学校,要把教师拧成一股绳,并促进教师走专业发展的道路,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管理者以平等和开放的态度鼓励教师参与其中,逐步形成共识,积淀深厚的对校对人的情感,才能最终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在校本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创造了很多活动机会,实施“优师兴教”,把做优秀教师的追求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心中,努力促进校本研究,使每一位教师都得到成长和发展。

形成校本文化是最终境界

南宁市天桃实验小学校长周积宁:校本管理是学校长足发展的话题,切合实际的校本管理必定能使学校得到相应的发展,而学校的发展也会促进校本管理的不断完善。校本管理是基于学校实际的管理,是基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是基于学校高效能的管理,是基于学校创立品牌特色的管理,是基于“人”能动发展的管理。校本管理具有客观性、发展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其最终追求的境界是形成校本文化。学校是凝聚文化的场所,教师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学校需要有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文化。

校本管理要关注实践操作,抓好制度文化建设,营建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并创建共同愿景文化。所谓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运作各种制度总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是运行机制的规则载体。制度具有双重性,它既具有让人的行为规范、内部运作规程化,确保任务顺利完成的积极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执行时心理排斥的消极性。订立制度的原则是要以先进文化为指导,要体现人本精神,各项制度既要体现相互支撑衔接、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形成秩序与纪律的“底线要求”与“底线管理”。学校要形成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操作,形成制度文化,并对形成高效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记者点评】

校本管理 知易行难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给管理下过这样的定义:“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今天,当我们从教育管理的“知识”中走出,用实践来检验学校管理实效的时候,依然会感受到前行的路上脚下的羁绊:

“管理体制”与“管理进步”。“依法治校”是学校有序发展的基础,对学校拨款的标准和程序,校内工资制度和聘任制的基本法规等,都应该是明确的、公开的。然而在实际管理中,权力仍然过于集中,学校的人权,包括干部聘用、职称评审、工资制度等最终决定权并不在学校,管理体制和法规上的不健全,实际上影响了学校管理的发展和进步。

“理论引进”与“批判继承”。一方面,教育管理理论中“校本理论”还比较薄弱,缺少有权威的、有影响的著作;另一方面,大量国外管理理念的涌入影响了对本土管理思想、经验的推广和提炼。学校管理有很多管理模式、方法和工具可以提高效率,但没有任何一种能够确保每一所学校的成功。重视管理,但不能迷信任何特定的管理模式,教育管理的改革更应该关注管理实效,正所谓,“校本管理不是模式,是启示。”

“民主管理”与“校长负责”。“校本管理”需要有很高的民主化程度来支撑,而现行的校长负责制尚不成熟,学校在参与人员和决策程序的民主化方面都存在缺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教师民主意识不强,许多学校也都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传统管理理念,历经百年,这些现象的存在并不奇怪。但是从追求学校的改进转向追求学校的开发,从对学校的维持转向追求学校的绩效,从外控型管理模式转向学校的自我管理,教育管理的国际趋势已经向传统的管理体系、管理理念提出了严峻挑战。一系列与校本有关的口号,其实践与实效却必须落实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问题在于,我们必须有一种改革创新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努力。

标签:;  ;  ;  ;  

如何管理校本管理的实效性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