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贫困农民的境况与政府的努力_农民论文

印度贫困农民的状况及政府的努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贫困论文,状况论文,农民论文,努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印度1991年人口普查数字显示,印度有人口8.46亿。1997年印度官方公布的估计人口数字为9.499亿。印度人口总增长率,1965年至1996年的30年间,年均2.1%;同期,劳动力增长率2.1%。

印度的劳动人口(15~64岁人口),1980年为3.95亿;1996年为5.74亿。其中,女性劳动力1980年占劳动力总数的34%,1996年为32%;10~14岁年龄段的儿童中,充当劳动力的,1980年为21%,1996年为14%。

印度人口中,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1981年为76.7%,1991年为74.3%。印度劳动力分布在农业领域中的占多数。其中,男性人口从事农业经济活动的占从事各类经济活动的男性人口的比例,1980年为63%,1994年为59%;而从事农业经济活动的女性人口占从事经济活动的女性人口的比例,1980年为83%,1994年为74%。从事工业经济活动的男性人口占从事经济活动的男性人口的比例,1980年为15%,1994年为17%;14年间只增长了2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从事工业经济活动的女性人口占从事经济活动的女性人口的比例,由1980年的9%增长到1994年的15%,增长了6个百分点。在服务业领域,从事服务业的男性人口占从事经济活动的男性人口的比例,1980年为22%,1994年为24%;从事服务业的女性人口占从事经济活动的女性人口的比例,1980年为8%,1994年为11%。

在净产值的增长方面,1965年至1996年,农业年均增长率为2.8%;工业年均增长率5.4%;服务业年均增长率5.5%。

本文拟就印度农村和农民的基本状况及印度政府为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所作的努力做一个简单的概述。但由于印度幅员辽阔,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城乡之间和贫富之间的差距更大。即便是在农村,有地和无地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是令人担忧的。因此难以在一篇文章中囊括印度农民各方面状况,只能将印度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印度政府作出的重要努力做一个大致的描述。

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在农村进行过数次土地改革。由于多种原因,土地改革并不彻底,土地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无地和少地农民仍然大量存在。这些无地和少地农民成为农村中的贫困人口,约占农村人口的四分之三,由于没有土地,使得他们难以摆脱贫困。如印度北方邦北部Bijnor地区(距离德里约100英里),以印度人的观点来衡量,这一地区应该说是不贫穷的。这里可以种植各种高产的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甘蔗等。但据外国学者Patricia Jeffery等在其著作《不要把我嫁给一个农夫》(注:Patricia Jeffery and Roger Jeffery,Don't Marry Me to a Plowman!-Women's Everyday Lives in Rural North India,Westview Press,1996.)中描述的,这里的农民根据其土地占有情况大致处于四种状态:富裕的、中等的、少地的和完全无地的赤贫农民。富裕的农户平均每一个成年男性拥有5英亩(1英亩约等于6亩)以上的土地。他们通常固定地或季节性地雇用劳动力来完成农活,或者他们将土地租给别人种植,然后收取全部收成的50%作为地租。中等农户平均每一个成年男性拥有2~5英亩土地。他们很少出租土地也很少租赁别人的土地。少地农户通常每一成年男性只有1英亩土地,他们不得不租赁别人的土地耕种或者寻找其他的替代收入,如受雇帮助别人耕种。完全无地的农民则只能靠受雇做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在整个Bijnor地区,约有20%的村民为无地农民,另有40%的村民所拥有的土地不足以维持生存,该地区的土地集中状况在北方邦是相对缓和的,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没有土地就等于没有生活保障,只能靠替别人做工维持生计。因此农民们梦寐以求的就是得到一块自己的土地。

改变无地和少地农民生活贫困状况是印度政府多年来努力的目标。但目前,无地农民要想通过政府分得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如上述该地区的Jhakri村中一位名叫纳斯兰的妇女和她的锡克教丈夫就是无地农民。从50年代中期他们结婚后开始,就一直梦想着能有自己的土地。她的丈夫季节性地替别人照看一个芒果园,可以获得大约2000多卢比的报酬。她自己借了3000卢比买了一头母水牛,饲养水牛卖牛奶。村里的人说他们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但他们还是希望着能够从政府那里分得一块土地。按照规定他们可以分得半英亩的土地。为此,他们早在几年前就给了土地记录官员500卢比的贿赂,让那位官员将他们的名字在众多的等候人名单中往前挪一些,以便早一些得到土地。但直到1991年,他们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得到土地,能够得到多少土地。

在印度,除了这种无地和少地的农民生活贫困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为法律所禁止的“契约劳工”,他们是“契约劳动”制度的产物,是印度农村中最为贫困的人。所谓“契约劳工”(Bonded Labour),就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借钱时,订立书面或者口头合同,债务人同意通过为债权人劳动的方式偿还债务。契约劳动制度的可恶之处在于,债权人不仅通过这种方式肆意剥削债务人,并且其“契约”对债务人的直系亲属(包括直系亲属中的长辈)也形成约束力。由此债务人的子女生来就有可能成为契约劳工,而且可能由于债权人的无理剥削而导致形成世世代代还不清的债务。早在1976年印度政府就颁布了《契约劳动制度(废止)法案》(Bonded Labour System (Abolition)Act,1976)。但是直到今天,印度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契约劳工。契约劳动不仅存在于农村,在各行业中,甚至在家庭中,都存在着。但以农村中最为严重。究竟印度全国有多少人沦为契约劳工,没有人能统计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据印度有关人士的统计,仅在卡纳塔克邦就有20万,这还不是最终数字,有许多人的契约劳工身份因各种原因并没有被统计入官方数字中。这种契约劳动关系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其中主要为:贫穷、意外事件的发生(如牲畜的死亡、家人患病)、旱灾以及为子女操办婚事或其他各种社会的、宗教的仪式而借贷。在农村中,当这种契约劳动关系形成时,有相当一部分债务人将自己10~14岁的孩子抵押给债权人作为契约劳工。当这种情形发生时,做父母的实际上是把子女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抵押出去的。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对于印度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显然是不利的,因为在农民们看来,生育子女所需投入远远低于可能产生的预期收益。印度政府曾经推行过20点经济计划,结果发现那些表列种姓、落后种姓以及部落民纷纷向政府或半政府机构借贷,而放弃向私人借贷。这说明农村和农民资金短缺严重。

在印度,提供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政府重要经济政策之一。印度的失业问题比较严重。印度第六个五年计划草案显示,1978年3月有2060万人年失业,其中1650万在农村,410万在城市。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观察,印度的失业人口在后来的十年里又增加了大约1000万。失业人口的70%在农村地区,其中包括处于半失业状态的无地农民、少地农民和小手艺人。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人均土地占有量日益减少。大量的多余劳动力需要就业机会。即便是被统计在就业人口中的大多数劳动力,其实际劳动天数,在农村平均每年为168天。实际上是一种半就业。印度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持续不断地引入了多项工程,但都未能取得显著效果。为摆脱贫困,农民大量迁移至城市,以寻求就业机会和改善生存条件。正如有印度学者在卡塔纳克邦北部的Bijapur地区进行的调查所显示的那样(注:参见Jogan Shankar编:Social Problems and Welfare in India,Ashish Publishing House,新德里,1992年版。)。Bijapur地区面积约17000平方公里,人口约240万,其中农村人口182万。分为11个税区,有1280个村子。主要经济活动为农业种植,而且种植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然条件。该地区的自然降水少于种植业的需要,加上灌溉条件不足,结果常常由于干旱而造成农业歉收。大量的少地或无地农民因而经常处于半就业或完全失业的状态。尽管政府多年来通过各种计划为农民提供了总计519万多人日就业机会,但这对于180多万农村人口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为摆脱贫困和寻求就业机会,这一地区的许多农民迁移出去,到芒格洛尔(印度西南部港口城市)或果阿等城市去找工作。

此外,农村人口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还包括各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短缺,如淡水尤其是饮用水、燃料等生活资源在某些地区严重短缺;得不到适当的医疗服务;生产或生活性资金短缺;受教育水平低;信息闭塞等。

据有关专家估计,在2000年以前,印度农村需要转移或就地安排就业的剩余劳动力为1.2亿。为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印度政府提出发展乡村工业和小工业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为此,印度政府在各个五年计划中都拨款用于发展小型工业,并为发展小型工业设立了各种机构。全国有数百个县先后成立了工业中心,帮助创办农村小工业企业。第七个五年计划规定要在1985年至1990年期间创办170万家小型工业企业,实际上1986~1987年度已经达到145.7万家,雇佣工人人数达1014万。除了创办小型工业之外,印度政府还把大力发展农村传统工业作为解决农村居民就业的重要途径。所谓的农村传统工业主要是指家庭手工业和工匠店铺。印度政府划定的范围主要包括土布、乡村工业、手织业、蚕丝业、手工艺和椰皮纱织业。印度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开发计划,训练和帮助农村青年自谋职业,使之能够在训练结束后创办自己的企业,增加就业人数。同时政府还向自谋职业者提供资金帮助,给予就业补贴。据估计,印度农村工业和小型工业就业人员从1979~1980年度的2334万人增加到1986~1987年度的3530万人。7年里,年均就业人员增加7%,约168万人,为印度年新增劳动力的七分之一。由于印度农村工业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资金短缺、原材料和电力供应不足以及缺乏技术革新等,农村小型工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要想基本上使1.2亿的剩余农村劳动力得到就业,从而摆脱贫困,以现在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速度来看,恐怕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解决的。

印度政府多年来始终把消除贫困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但目前印度的贫困问题依然很严重。印度政府制定的最低生活标准(贫困线)为:农村居民每人每天摄取热量2400大卡,城市居民每人每天摄取热量2100大卡。收入不足以维持这种最低生活标准的居民即为贫困人口。据印度1992年的调查数字显示,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0%,其中农村人口中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占全国总人口的43.5%,城市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3.7%。又据1994年的调查数字显示,全国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35.0%,其中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6.7%,城市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0.5%。两年间,贫困人口总数下降了5个百分点。

按照印度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印度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应从1984~1985年度的36.9%下降到1989~1990年度的25.8%,并进一步在1999~2000年度降至5%。但1994年的调查数字显示,贫困人口仍高达35%,离计划目标的1989~1990年度的25.8%相差甚远。由此看来,2000年的将贫困人口降至5%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印度政府曾提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改进医疗社会保险体系,争取在2000年实现“人人享受医疗”、“人人健康”的目标。印度政府多年来一直是通过公共医疗保健网络机构向国民提供医疗保健和疾病预防服务的。与政府提供的公共医疗服务并存的是私人医疗机构和现代医疗保险等多层次的医疗服务。在农村,农民们多依靠的是由基层卫生保健网络及农村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按印度政府的计划,在农村地区,每10万人设置一个基层医疗保健中心,每5000人设一座保健站,每800人设一位兼职医生,由此形成一个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公共医疗保健费用由政府预算拨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不同比例开支。但由于这种免费提供的医疗服务常常苦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其医疗服务质量差和缺医少药等问题是公认的。据统计,1980年有50%的人口能得到健康服务。这是指普通伤病患者在步行或乘车一小时的范围内能够得到包括使用国家所列基本药物治疗的人数。显然,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不能得到免费的医疗服务。由于贫困,他们更不可能得到私人医疗机构的服务。由于印度的社会保障主要覆盖的是城市人口尤其是国家公职人员等,广大农村人口没有被包括在医疗保险范围内,因而他们也被排除在现代医疗保险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之外。

印度人口问题举世瞩目。印度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难以有效执行。这不但与农村居民希望多生男孩子有直接关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农村缺乏有效的计划生育手段有关。据Patricia Jeffery在《不要把我嫁给一个农夫》书中受访者的说法,当妇女们不再想要孩子的时候,要想避孕是很不方便的。通常政府提供的免费服务是宫内避孕器和避孕手术,但妇女们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接受这些措施,尤其是避孕手术为穆斯林妇女因宗教原因所不能接受。农村妇女多倾向于服用避孕药。但由于免费药品只能从政府机构那里获得,而该渠道并不通畅和方便,导致妇女在没有生育意愿的情况下继续不断地生育。此外,由于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低下,基本上她们是没有生育决定权的。农村的贫困与农村人口的过度增长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印度存在着广大的农村人口和贫困人口,如何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是印度政府十分关注的事情。印度国家劳工委员会认为,目前,印度的社会保障首先应该做的是建立一种就业保障体制,使贫困者有足够的收入。为此,劳工委员会曾提出如下建议:(1)切实实施土地改革法;(2)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公共投资,以增加在农业上的就业机会;(3)优先发展非耕经济,如养蚕业、奶业、渔业等养殖业,同时向农村贫困者提供培训、信贷和销售服务;(4)实施一项大规模的就业保障工程;(5)发展电力和其他农村基础设施,以拓宽自我就业渠道,同时通过初等教育、成人识字和初级健康服务、清洁饮用水以及日用品供应等方式来尽可能地开发人力资源。同时,劳工委员会认为,在农村,应该优先发展和提供的最低社会保障是养老金、寿险、生育补助金以及最低限度的健康和疾病补助金。社会保障所需资金应该由农村一级的保险协会和村议事会通过征收附加税等途径来筹集。劳工委员会认为,在印度这样一个农村居民收入十分低和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就业保障计划是发展社会保障的最基本道路。

印度政府在每一个五年计划中都为解决农村问题、落后阶层的问题划出了一定的财政,建立许多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开发。下表为20世纪90年代印度政府中央计划支出用于农村开发的主要项目和金额(千万卢比)。

其中,“英迪拉之声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向处于贫困线以下的表列种姓和表列部族以及自由契约劳工免费提供住所。这个计划在1997~1998年度扩大了其涵盖范围,将农村中非表列种姓和表列部族中的贫困者也包括在可以享受此项福利的范围之内。但非表列种姓和表列部族所占份额不得超过总分配额的40%。该项计划1997~1998年度的总计划金额为114.4亿卢比,计划建造71.8万余所住所。截止到1997年10月,已经支出金额46.343亿卢比,完成28.5万余所住所的建造,另有29.3万余所住所正在建造中。然而对于印度全国性的住房困难,尤其是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来说,这种速度显然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据印度有关部门估计,1985年,全国共缺少住房达2470万套。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住房问题日益严重。

印度政府要想彻底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以及贫困问题,显然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标签:;  ;  ;  

印度贫困农民的境况与政府的努力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