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我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_自我效能论文

人类自我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_自我效能论文

人的自我调节机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机制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73(2000)01-0059-06

在19世纪末,心理学就从心理和生理的外显表现来研究意识,其时意识的问题就成为心理学的主要课题之一。到了20世纪中期,对于意志行动自我调节的经验研究已逐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是一种使个体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引导自己的目标定向的内部处理机制,调节意味着个体能精细地、自动地使用特定的机制和支持性的元技能(supportive metaskills)调整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和注意力;当规律性的活动或目标方向受到阻碍和影响(如挑战,相关性的行为模式失败等),自我调节的机制就启动;它包括五个相互联系的重复阶段:1)目标选择;2)目标认识;3)方向维持;4)方向的改变或修正;5)目标终止(Paul Karoly 1993)。

一、范式的变化和基本模式

许多自我调节机制的经验研究关注目标实行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如行为的维持、变化和终止),如要全面理解调节的主要功能,须了解它产生的理论背景、范式和阶段。研究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它们的理论基础和内容上,而且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对实验研究和自然观察或相关研究的喜好;2)对社会背景的影响,个体差异,成熟,生物因素,其它与核心机制相互作用的因素感兴越的程度;3)对基本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现象关注程度;4)对变量的选择,这些变量包括短期的任务操作、扩展的活动模式(自我帮助、独立生活、医疗帮助),与自我产生动机相关的自我操作评价的动力(如自我激励、自我效能的归因、内部兴趣的评价等)。

有一些研究者一般采取切分和分离的策略研究其阶段或亚功能,事实上自我调节的成分在不同的水平很难加以分解,很难清楚地加以证实,对一种复杂的、包含于情景事件的过程进行人为分解的不幸结果是:以一种特定范式,对潜在的结果和完整的调节循环作出机械主义的简单分析。许多对调节变量和评估模式的研究经验显示了,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再到假设的因果机制的整合艰难旅程,应归结于分析技术的流行。

自我调节模式有许多不同的源泉:但“目标”一直是理论家探讨热点,尤其是对目标的选择,目标的认知和目标的调节等问题的研究。

(一)目标选择

个体目标的实现不能从他们的意图、意愿、期望结果的重要性的认识而进行简单的逻辑预测,应考虑到个体从各种可能性的、有时是相互冲突的方法或方式中所作的选择,即选择一种尝试性的一套方法。个体的目标是一种内部心理建构,十分不同于外部确定的目标,但不幸的是大多数研究者人为确定被试的目标,事先排除对动机的准备性或呈现成分各种变异进行分析(Paul Karoly,1993)。如社会心理学对意图及其执行研究不是着重于未受限制的目标路征的选择,而是那些强迫行动者跟随他已承述的出来的意图(Fishbein & Ajzen,1975;Kiesler,1971);有一些操作性研究方法集中于意图的条件反射,而不是它们的自然出现(Kanfer & Karoly,1972),甚至有一些激进的行为主义否认意识的调节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努力区分不同类型的目标内容(Ford & Nichols,1987,1991),研究不同类型的目标(如自定和他定,内部和外部、表现和掌握型的目标)对诸如学习、兴趣的维持、努力的保持的影响。总之,把目标作为因变量的研究仍然较少。

Cantor & Fleeson(1991)提出了目标设定过程的概念,认为研究者忽视不同目标的选择过程,是为了检验“目标独立的一般意图模式”(goal independentgeneral purpose)中的,以行为操作为中心的亚过程和及机制;提出了两种影响目标设定过程的影响源,一种是与自我相关的因素如需要、动机等;另一种是外界的情景因素,如与年龄水平相适应的社会要求和一般的期望等。

(二)目标认知

目标选择受个体特征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有时间限制的目标追求中,是由一系列的即时加工机制(on-line processing mechanism)完成的。个体具有稳定和潜在的恢复性的心智模式、行动图式,通过它们,积极的目标能事先确定、评价、建构和储存。这一过程称为目标认知,它是经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目标呈现或建构具有较高的指引功能。目标的内容、抽象水平和结构组织能够加以储存,重组,转换,能激活关于自我、外界、“自我—外界”相互作用的信息,在目标引导的行为活动中起着潜在的推动作用。目标建构的主要内容包括动机和价值的倾向。需要、情感、希望、内趋力等都是和目标建构相联系的有效要素,决定个性对某一活动的喜好,其中只有一些动机所趋向的活动成为行动的目标,这些称为目标执行。一个人尽管从认知上趋向或避免某一结果并准备执行它,但如果没有一种选择性的准备和付出努力的期望或预期,个体将不会作出趋向或逃避某一活动的行为。对预期目标最著名的、最系统的研究是Bandura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有能力达到某一确定操作标准的判断和认识(Bandura 1986)。

多年来研究者一直对测量目标类型和目标的组织特征有浓厚兴趣,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评估系统来衡量价值的取向、目标履行、目标认知的预期特性等。例如,Klinger(1981)采用一种细致的程序来研究目标导向的趋力,使用访谈和问卷的方法要求被试列出目标,并从履行水平、时间的可利用性、成功的期望等维度来进行评估。Little(1989)的个人目标分析系统,首先从17个目标建构的维度要求被试进行评价,然后聚成5种因素:效能,意义(价值),结构(组织),压力(要求),群体(别人的观看或支持)。Little的因素分析反映了一种多重心理模式的加工过程,大量研究者对目标建构内容的研究都采取相似的方法。

目标建构的抽象水平是影响调节是否成功的另一维度(Emmons 1992)。例如little采取阶段水平分析的方法研究目标层次结构的实质和不同层次水平的影响。Emmons(1992)的研究显示:具有高水平目标的个体比低水平的个体具有较高的心理压力,而低水平的个体则具有较多的生理症状。

最后,个体经验活动档案中的目标结构关系,尤其是那些不相容的或冲突的目标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理论家感兴趣的课题。当代的研究者既研究个体内部的目标冲突,又研究个人目标和社会的冲突;还证实行为和情绪的结果,是与目标冲突、含糊不清和兴奋的目标的阻碍相联系在一起的。

(三)即时目标调整

多年来,社会对个人潜力的重要影响和限制这一潜力实现的内外障碍是社会和行为科学家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阐述了自我决定的一般力量,恰当地说明了它的经验实质,但近年来研究者倾向于用实验来系统分析隐藏在目标导向下的认知和行为操作,有许多的研究者着重对决定后的行为管理的研究(即自我调节的3-5阶段),看在动机循环中目标驱动所占的比例。

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已认可的认知理论(如控制-系统科学、社会认知学习、欧洲的行动理论)框架下,研究者提出了多种自我调节动力模式,都假设即时调节是一种整体的连续的动力过程,它包括操作反馈的后驱动和目标引导的前驱动过程,以对行动产生的环境变化的感知,目标呈现的方式,选择能量行动方式的能力,注意和关系判断为基础。任何一种调节的结果依赖于信息的收集和信息在个体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交换。目标存在于参照的效价或比较的标准的框架中(Ewart 1991)。这些理论建构成分和强调的重点是有差异的,但它们都认为人类的自我调节是一种多因素的、循环的监控机制。

二、基本的自我调节机制

Ford(1987)的生活系统理论是一种较好的综合性的调节模式,提出负性反馈控制的概念,并详细说明了目标引导、自我组织、自我适应系统的6种相互联系的功能。引导性的行动的目标或意图,称为前驱动的指引功能,它是各种目标认知和选择的结果。基本的调节模式关注的是,由引导性功能确定的某一行动的操作标准,如某一个体的总目标是从大学毕业,他必须把它分解为一些亚目标,这需要对目标的结构成分进行比较。比较或调节功能,使当前状态的调节对象与自己愿望相适应,系统通过信息收集功能获得当前事情的状态信息并提供给比较器。比较器需要对两种信息匹配,即引导功能的驱动信息和信息收集功能提供的反馈信息。如果两种信息不匹配,存在差异的信息就输送到控制功能,控制功能就会选择一系列的行为,再输送到行动功能,行动功能产生一系列的行动对环境产生影响;最后,因为每次都要花费一定的能量,系统需要一种能量的源泉,这由系统的唤醒功能提供。显而易见,这种占主要地位的负性反馈控制是一种各种机制相互联系的复杂过程,它的协调发展是个体灵活适应所必需的。对这种必需的有效的意志调节的机制研究较少,下面是对这一机制的实质的概要阐述。

(一)目标(标准)设定

为了预见当前的操作,必须着重对任务的目标内容(特殊性、难度、复杂性、和冲突)和目标的强度(影响任务执行的因素如期望、自我效能等)进行研究,这是Lock和Latham(1990)提出的目标设定理论,也是当代工业和组织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自我调节模式,目标通过激起注意,引动与任务相关的努力,维持操作的时间,刺激策略的选择等机制影响工作的操作绩效。这些机制受到以下一些因素的调节:反馈信息的可利用性;任务的难度;能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Bandura(1986)的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目标本身的特质:目标的特殊性;目标的挑战性;目标的近期性;目标实行的力量;个体在目标选择时的参与程度。各种目标设定的变量的关系是复杂的和相互作用的,对一些变量间的关系的研究能产生一致的结果(如具体的、有难度的目标比含糊不清的容易的目标更能产生高质量的操作);而对另一些变量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则含糊不清(一些研究显示近期目标比长期目标更能引起操作的坚持和成功,而另一些研究则显示,近期目标不能从长期目标区分,对操作并没有不良的影响(Tubb 1986)。

因为目标认知的信息源是复杂多样的,有周围的社会环境,有自我同一性,有个体经常性的需要,有个体的自我意象,还有直接的操作反馈信息;它包括效价的判断和象征经验的转换等内部复杂的加工过程,所以在目标的呈现和目标的实行之间不存在完全的对应的关系。对这两个领域的区分能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在临床自我调节能力训练中所遇到的困难。在对陈述性和执行性调节模式的交替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我调节流程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如Bandura的“自我效能”,Eisenberger的“习得性勤奋”,Kanfer & Ackerman的“注意的分配”等模式对我们的研究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二)自我监督

目标引导的有机体能有意识地选择和知觉信息,也就是说目标(意图、计划等)能驱动我们对心理和各种感觉状态的感知,使我们知觉到自我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状况。这种对内部状态和操作结果的检查机制称为自我监督或自我观察,即对信息的输入和分配的监督。在任何情形下,如果缺乏对正在进行的操作质量和数量的精细观察,就不可能出现趋向或离开目标(或亚目标)的、系统的、自我意识引导的活动。

并不是所有目标引导的活动都是有意识参与的,当一种技能经过度学习达到自动化的水平,监督就是潜在的意识活动。因而监督常常出现在自我调节的第一个阶段,因为它是一种缺乏自动化调节的阶段。自我观察的对象除了有反应的失败、突然的环境变化、社会的刺激等明显的变化,还有情绪、自我概念、价值、自我注意倾向等潜在的变化、还有自我评价、归因等后监督机制的效果。自我观察的多重结果包括:与目标相关信息的收集,动机的增强,监督事件出现的自我判断的反应。人不仅能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监督,还能观察到环境和自我引导机制对他们行为的影响,向目标前进的速率,目标追求中的身体内部的变化等。

(三)目标的激活和使用

目标或所希望的具体的操作水平和系统的监督并不能单独为思想、情感、行为的自我调节提供能力,在对前驱动的和后反馈的信息进行比较之前,长时记忆中的目标或标准必须激活。人类的调节机制是多元的,既能调节一些完整的活动又能调节一些相互协调的活动;既能进行即时加工又能进行虚时加工;既能存在于激活状态又能存在于去激活状态(Navon 1989;Simon 1967)。Simon(1967)认为大多数的目标在我们的头脑里排成一列,等待着激活。激活是由恰当的环境条件、内部的动机、特定时间内的不同目标内容的交流而引起。

在大多数的实验情景下,标准可由清楚和推动性的指导、诱因、引起的社会性需要所激活的。在一些较少人为的情景下,一些外部的特征和内部的事件也能引起个体对自我的考虑,它并局限于个体明显的目标。Carver & Scheier(1981,1990)认为当1)注意在外界和自我之间波动时、2)某些刺激(如观众、镜画、生理唤醒等)能引起注意指向自我时、3)个体关注自我时,个体就会用行为的标准来比较当前的状态。在一系列的研究中,Carver & Scheier认为自我集中的注意能激起相关的比较,给个体提供努力的动力,减少行动和标准的差异,能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在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研究中,研究目标或标准的类型变化较少,如填字的研究评价的是个体的智力,而不是运动能力或技能的操作;然而在自然条件下,引起标准的情景要素是多重的。Higgins(1988)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自我评价标准:参照的的事实特点,想象的可能性,获得的指导。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标准的所引起的情绪是不同的;标准的错误选择和误用,也会使自我相关的信念产生偏差。

(四)差异的发现,自我评估判断,自我总结

个体对激活的标准与感知的当前操作状况的比较和评估,是自我调节的中心环节。“与标准匹配的反应”使个体想起事先确定的标准,激起精力的花费和努力并加以维持(当感觉到操作没有达到标准或所期望的水平时),能使个体产生自我满足和骄傲之感(达到或超过标准或期望的水平时)。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把这一过程称为自我激励,当达到标准时个体就自我奖励,反之就自我惩罚。然而,人类的自我评估和差异的发现不是一种灵活的自动化的调节过程,其标准的产生和遵循规则的路径是经常变化的、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认识到与标准匹配过程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把控制理论的模式和内容的自我调节结合起来,有助于理解自我调节过程中的情感的重要性,有助于对自我调节失败进行系统的分析。

自我反应判断对情景因素的敏感性的种类有以下一些:1)自我效能;2)任务的标准;3)错误匹配;4)消极的评估;5)差异水平和进度;6)社会比较。

(五)差异减少技能的作用

在目标引导的活动中,调节指示了正确操作的轨道,帮助个体在遇到困难时继续停留在这一轨道上,或使个体重新考虑,进行修正。减少意图和执行之间的差距,需要动力和各种不同的减少机制。在解决标准和反馈信息的错误匹配积极的认知—行动的机制中,有用的机制有:1)注意资源的分配;2)努力程度的变化;3)计划和问题的解决;4)言语的自我暗示;5)具有促进作用的认识装置或期望;6)刺激的控制或选择;7)心理控制或思想的抑制。

(六)自我效能

除了目标设定和自我评估反应外,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自我效能的判断是人类动机的重要机制。自我效能是一种关于个体的有效性、掌握性、或控制性的理论模式,认为广泛的背景知识、具体的监督、和差别减少的机能并不能保证以目标为基础的操作行为的出现,我们能经常看到人们不能完成他们很在行的活动或行为操作。自我参照观念能调节需要、知觉、和行动的关系。对某一特殊领域个人效能的信念,与操作结果信念(结果期望)不同,它是一种自我推断的、自我产生的主观能力,是自我激励的唯一动力,成功的操作结果能提高效能的估计水平。因而在研究中自我效能的判断可以作为一种预测因素,也可以作为一种因变量。

多年来有大量的研究是针对自我效能的判断对各种结果的影响而进行的:趋向或逃避某一结果的调节,对恐惧刺激的情绪反应;吸烟的停止和复吸;身体疾病的知觉和忍受;复杂的组织环境中的决策策略的使用和操作的控制;压力的应付过程和它的免疫关系。尽管自我效能的研究也受到不少批评,但是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中产生了大量的研究,说明了各种自我参照观念类型的重要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的自我参照观念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它对于个体掌握性的归因,不能包括与目标相关的认知图式的所有范围,除了期望,价值或目标喜好外,对自己操作能力的信念也表示了一种指导或期望的功能。如果,我们同样假设,个体对于使用其它目标协调的技能的归因信念也同自我有观念有关,那么它是否能加以评估,是否在某一特殊的领域与正在进行的行为模式相连,需要进一步研究(Paul Karoly 1993)。

总之,需要经验研究加以证明的不仅是自我效能,而且还有自我推断思维的整个范围,它包括知识、态度、对于所有基本意志调节的归因;监督、计划、自我评估等的机制的信念是效能信念的外在的代理,还是意向—行动调节的增强装置,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决定。

三、自我调节的失败:概念和动力

调节失败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但没有一种理论能对此作出满意的解释。当代大多数关于调节失败的理论研究,是以增强儿童或成人的自我调节的技能的临床干预的努力的结果,和自然状态下的成功或失败对自我产生行为的影响为基础来进行分析,但这种分析是间接的,不可能精确的证实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因果机制;事实上,大多的临床研究忽视元技能或基本的自我调节训练前后的变化的评估,即使进行了评估,也是没有控制个体和环境的相互影响,有着许多的干扰因素,其事后的评估只是一种猜测。对自我调节失败最有价值的说明是来自对系统功能失调的控制实验的研究,尽管它是一种非自然的实验设计,现在多数的分析着重在目标追求行为的提前终止或不适时的目标放弃,其原因有:缺少比较机制的运作(防御性的自我评估);目标的错误设定;自我监督的缺陷;控制系统的过载等(Paul Karoly 1993)。

当调节的对象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或是一种社会性知觉的结果或期望时,操作可能会超过个体的能力或效能(结果的期望),个体就会采取一种防御性评估的逃避(defensive evaluative avoidance,以下简称DEA)策略,在短期内仍然维持一种高水平的标准匹配,避免产生与失败的认知相连的不愉快情绪,维持原有的努力程度,如一个在测验中只得到D分数的学生,把他的失败归因于老师的“别有用心”,而不是自己的过错,从而维持较高的自我意象,防止自我贬低情绪的产生,继续保持较高的抱负水平(想得A分数);另一面,防御性的评估又延缓个体的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发展、目标的实现。DEA的可能性的机制是:外部化的归因;理智化(rationalization);降低社会比较水平;自我能力的缺陷;自我欺骗;自我膨胀。最近一种新的有趣的模式是Schlenker等人(1991)的责任理论,着重研究各成分的责任和对个体的同一性的威胁,有4种要素影响着自我调节:1)命令(目标或标准);2)事件(自我监督的反馈);3)一套自我的同一性的意象(抱负或理想的自我);4)评价的观众。后两种要素是个体自我参照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依靠点,组成了责任避免的策略,如观念的选择、辩解、或原因的使用及事后的解释等。另一种失败的机制是降低标准。因失败而降低标准是一种人为的处理标准—操作不匹配的手段,它有时会降低动机水平、自我意象、自我满意的程度(Ahrens &Abramson 1991)。第三种可能的机制是自我监督状态的丧失,当个体的自我意识知觉到目标和操作之间的差别很大,自己的能力有限,预计成功的希望较少时,个体的心智和体力的努力将减弱,倾向于离开这一活动(Duval et al 1992),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

最后,唤醒的认识能力可能限制信息的加工和自我的调节,因为个体在一段不确定时间内追求的目标是多种,一两种调节的复杂机制的是不能加以说明的,需要多种能力的参与,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唤醒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

在20世纪末,自我调节的研究否定实验分析,主要是因为认为认知状态是不确定的,很难进行定量的实验研究。现代心理学和其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它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它已成为各种具有创造想象的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但是他们经验的研究只能看成是有一定限制范围、有一定应用价值的观点,对自我调节的研究迄今为止〔也许在将来〕仍未形成单一的或统一的范式,需要各种理论和研究技术,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多种层次和复杂机制作出细致的分析,而后才能全面理解人类的自我调节机制。

标签:;  ;  ;  ;  ;  ;  ;  ;  ;  

人类自我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_自我效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