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东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对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乡镇论文,西部论文,东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根据1998年度全国乡镇企业财务决算及统计年报汇总资料,就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及影响因素作简要对比分析,并就缩小东部与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差距提出建议。
一、东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情况
1998年,全国乡镇企业在宏观环境极其严峻的情况下,通过改革调整,转换机制,加强管理,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分地区看,东部乡镇企业逐渐走出发展低谷,中西部乡镇企业则从高位增长,步入低速运行,呈现出东部乡镇企业在调整中快速发展,中西部乡镇企业在低速发展中步入调整的新特点。东中西部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见表1)。
表1 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表
单位:亿元
全 国东 部 中 部西 部
指标名称 1998年 增长% 1998年 增长% 1998年 增长%
1998年 增长%
增加值22186
17.30 12937
23.91
7489
9.99 17605.75
营业收入 89351
17.80 51669
23.18 28795
8.51 8887
20.61
净利润 46359.60
2455
12.61
1598
5.17
5829.92
实交税金
15837.30998
11.77432
0.08
1531.52
出口产品
68542.50
61913.49539 -4.84
124 -10.17
交货值
从表1可以看出:
(一)1998年东部乡镇企业(以下称东部)完成增加值12937 亿元,增长23.91%,增幅比中部乡镇企业(以下称中部)高13.92个百分点,比西部乡镇企业(以下称西部)高18.16个百分点。 在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的增长中,东部贡献13个百分点,中部贡献3.6个百分点, 西部贡献0.7个百分点。
(二)1998年东部实现营业收入51669亿元,增长23.18%,增幅比中部高14.67个百分点,比西部高2.57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2455 亿元,增长12.61%,增幅比中部高7.44个百分点,比西部高2.69 个百分点。在全国乡镇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中,东部贡献12.8个百分点,中部贡献3个百分点,西部贡献2个百分点;在全国乡镇企业净利润的增长中,东部贡献6.5个百分点,中部贡献1.8个百分点,西部贡献1.3 个百分点。
(三)1998年东部实缴国家税金998亿元,增长11.77%,增幅比中部高11.69个百分点,比西部高10.25个百分点。在全国乡镇企业实交税金的增长中,东部贡献份额超过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 全国乡镇企业上缴国家税收当年净增的部分基本上是靠东部贡献的。
(四)1998年东部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6191亿元,增长3.49%,增幅比中部高8.33个百分点,比西部高13.66个百分点。 东部出口的增长不仅弥补了中西部出口下降的缺口,而且拉动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增长2.5个百分点。
综上分析,东部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拉动了全国乡镇企业较快增长,而且进一步扩大了与中西部的差距,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乡镇企业中的比重明显上升(见表2)。
表2 东部、中部、西部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比重表 单位:%
东 部 中 部 西 部
指标名称 1998年 1997年 1998年 1997年 1998年 1997年
增加值58.355.233.736.0 8.0 8.8
营业收入 57.855.332.235.010.0 9.7
净利润53.051.634.435.912.612.5
实交税金 63.060.527.329.2 9.710.3
出口产口 90.089.0 8.0 9.0 2.0 2.0
交货值
二、东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998年,东部乡镇企业发展快于中西部的因素很多,究其深层次的因素,主要有:
(一)东部乡镇企业改革快于中西部。1998年,是全国乡镇企业尤其是东部乡镇企业改革力度较大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
一是东部股份制企业增多。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东部有股份制(含股份合作制,下同)企业96396家,比上年增加4699家,增长5.12 %,占全国该类企业的51%;中部股份制企业有84894家, 比上年少7834家,占全国该类企业的44%;西部有股份制企业8541家,比上年少634家,占全国该类企业的5%。东部股份制企业数量明显多于中西部。
二是东部投资主体趋向多元。1998年东部乡镇集体企业实收资本比上年增长6.7%,其中非集体资本增长20%, 非集体资本所占比重亦由上年的43%上升到49%,上升的幅度超过中西部3个百分点(见表3)。
表3 东部、中部、西部乡镇集体企业实收资本结构对比表
单位:%
东 部 中 部 西 部
指 标 名 称
1998年 1997年 1998年 1997年 1998年 1997年
实收资本100 100 100 100 100100
乡村集体资本金 5157 60 63 4952
法人资本金 1615 20 18 3029
个人资本金 1512 17 16 1917
外商资本金 1816
3
3
2 2
三是东部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到1998年底,东部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已达717万家,比上年增长6.5%,而中西部却出现下降趋势,中部下降11%,西部下降0.3%。东部个体私营企业1998 年完成增加值6306亿元,占东部乡镇企业增加值的近一半,成为拉动东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以上分析可见,1998年东部乡镇企业无论是股份制企业数量上,还是资本优化程度上,或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速度上,都明显超过中西部。因此,可以认为东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较为深入。
(二)东部投入大于中西部。首先, 从固定资产投入总量上看, 1998年东部固定资产投入总额为1638亿元, 中部为817 亿元, 西部为116亿元,东部是中部投入的2倍多,是西部投入的14倍;其次,从投入增幅上看,1998年东部投入比上年下降12%,中部下降12.34%, 西部下降25%。中西部投入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东部;第三,从投入资金来源上看,虽然1998年国家三次降低银行利率,但是乡镇企业投入中的信贷资金不增反降。在上述投入总额中,东部银行贷款资金下降25%,中部下降23%,西部下降36%,西部的下降幅度比东部高11个百分点,比中部高13个百分点;第四,从配套流动资金上看,1998年末东部固定资金与流动资金之比为1∶1.12,而中西部仅为1∶0.83。一般来说,企业正常的固定资金与流动资金之比为1∶2。中西部乡镇企业不仅没有达到1∶2的一般标准,就是1∶1的低标准也没有达到。由此可见,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由于流动资金不足造成企业资源浪费、开工不足问题。
事实表明,乡镇企业发展初期,主要是靠高投入维持高速度。因此,中西部乡镇企业投入下降势必导致发展速度回落。
(三)东部产业结构优于中西部。东部乡镇企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调整,行业结构渐趋优化,由过去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建材行业为主转向以科技含量较高的机电行业为主。而中西部地区则仍以建材行业为主。据统计,1998年,在东部乡镇企业经济总量中,机电行业占26%,居各行业之首;在中部乡镇企业经济总量中,建材行业占22%,机电行业仅占13%;在西部乡镇企业经济总量中,建材行业占23%,机电行业仅占8%。
1998年,虽然国家为扩大国内需求,采取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一系列措施,但由于中西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缓慢,产品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因此对中西部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大。相反,国家为保护环境、资源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却使中西部乡镇企业受到重创。据统计,1998年中部建材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0%,西部下降13%。另据重庆市调查,该市1998年关闭小水泥130多家、小煤窑470多家。中西部乡镇企业支柱行业大幅下降,势必影响中西部乡镇企业整体经济的发展。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步伐,迫在眉睫。
(四)东部技术实力强于中西部。截至1998年底,东部乡镇集体企业户均固定资产占用量为142.5万元,中部为51.2万元,西部为65.22万元,东部比中部高91.3万元、比西部高77.28万元; 东部人均拥有固定资产为2.76万元,中部为1.43万元,西部为1.78万元,东部比中部高 1.33万元、比西部高0.98万元。 户均固定资产占用量和人均拥有固定资产量的悬殊状况,说明东部乡镇企业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技术装备相对先进,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另外,东部乡镇企业在人才、专利等无形资产方面也好于中西部地区。截至1998年底,东部乡镇集体企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有62万人,中部有27万人,西部有6万人,东部比中部多35万人、 比西部多56万人;东部乡镇集体企业拥有无形资产总值达269亿元,占全国的70 %,中部为91亿元,占全国的23%,西部为23亿元,占全国的7%, 东部比中部高178亿元、比西部高246亿元。
东部技术、人才的优势,不仅为东部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是地区差距继续扩大的内在关键性因素之一。
三、建议与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评价:东部与中西部不仅存在量的差距,还存在质的差距。区域共同发展,任重道远。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大中西部乡镇企业改革力度。要从整体上推进乡镇企业尤其是中西部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机制问题。在改革方式上,要坚持因企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在改革目标上,最终要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必须加大投入力度,要保证国家扶持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专项贷款落实到位,适当安排部分财政资金,推动中西部乡镇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要着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再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继续推进东西合作工程。要采取优惠政策,拓宽合作领域,鼓励东部乡镇企业生产要素向中西部流动。东部地区要逐步把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
(四)加速人才培养。中西部地区要坚持资金投入与智力投入相结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努力提高乡镇企业职工整体素质,从根本上改变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的薄弱环节。
(执笔人:余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