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豌豆骨X线摄影特殊体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聂小迎

(北京市顺义区南法信卫生院;101300)

【摘要】 目的:研究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豌豆骨X线摄影特殊体位设计中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患者为30例,在2018年7月-2018年10月期间进行腕部CT检查,将上述参与研究的患者自由组合后分为两组,即青年组与老年组,分别对上述患者进行CT检查之后的重建并从腕部图像的结果中监测出医师(A、B)以及高级放射师(C)对于患者豌豆骨侧位所进行的最佳观察投影角度,之后对两组患者之间的数据差异性进行统计,并对后期的数据进行统计以及分析。结果:经过临床研究后发现,2名医师与高级放射师在检测数据的结果上没有显著性差异,都是24.42+3.43°作为豌豆骨侧位 X 线投影患者的最佳角度,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并且患者对于效果的满意度也较高。结论:CT 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于X线摄影体位设计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对患者的病情通过二维以及三维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检测,还能够完善X线摄影技术的实际临床作用,因此,该种技术适用于在临床上进行大范围推广。

【关键词】 CT图像后处理技术;腕部;豌豆骨;X 线摄影;特殊体位设计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470-01

豌豆骨因为与相邻的三角骨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像重叠从而导致结果没有办法正常显影,进一步影响患者腕部病变位置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结果[1,2]。本次研究内容为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豌豆骨X线摄影特殊体位设计中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进行本次研究的是在我院2018年7月-2018年10月期间进行腕部CT检查的30例患者。两组研究方法中男性患者为17例,女性患者为13例。参与研究的患者年龄维持在24岁-63岁之间,平均年龄则维持为(48.0±0.5)岁;排除标准:(1)患者临床数据不全或者是全部丢失。(3)不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的患者。纳入标准:(1)所选取的患者都是经过临床诊断为需要进行CT检查的患者。(2)患者都是在阅读我愿知情书情况下自愿参与研究的。

1.2方法

当对患者的腕部进行X线检查时能够较为容易的观察到其正面与侧面钩骨、三角骨、手舟骨以及月骨等影像,但是患者腕部的豌豆骨却非常难以观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临床医生对于患者病情的把握,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病情恢复。本次研究所采取的临床仪器主要是siemens128 排螺旋的 CT 软件处理技术,在检测所得到的数据上继续进行重建,重建的内容主要包括容积再现与最大密度投影等。具体的操作是对患者进行 CT 检查后的重建工作,并从患者腕部 MIP 图像中监测出医师以及高级放射技师对患者豌豆骨侧位观察的最佳投影角度,并对后期数据进行统计学方面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 )表示,计数资料(n%)表示。两组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2结果

2.1患者对于CT后处理技术的满意度情况 经过临床研究与对比后发现,经过技术处理之后的患者对于临床满意度更为显著,P<0.05,详情见表1。

表1患者对于CT后处理技术的满意度情况[n(%)]

人体的腕部是连接手掌以及肢体之间的相关组织,当出现外力击打、高空坠落或者是车祸等情况时极其容易造成创伤,产生骨折或者是关节移位等症状[3]。正常的腕部在正面以及侧面处的X线能够较好的显示出月骨、手舟骨、头状骨、钩骨等部位的影像信息。在进行CT检查的时候患者的豌豆骨通常会被三角骨所遮挡,使得我院临床医生不能够全方位的了解患者病变的具体情况,造成医生不能全方位掌握患者病患部位具体信息,但是医生只有在熟悉掌握患者病情后才能够对其做出正确的判断,会严重影响其病情恢复[4]。本文研究内容为CT 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豌豆骨X线摄影体位设计中的综合性运用,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于患者腕部情况病情的整体性把握,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病情,提高生活质量[6]。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患者进行腕部CT检查时能够清晰并且完整的显示出其豌豆骨的具体骨质结构,并且使得豌豆骨与周围的组织层次比较清晰可辨,不仅有利于在整体上对豌豆骨进行检查,也减小了患者在进行CT检查时的部分影像重叠影[5]。

经过临床研究与对比后发现,CT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让我院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病患部位进行二维以及三维角度的观察,并且能够引导我院临床医生进一步完善普通X线摄影技术的体位设计,为患者以及临床医生提供更多临床选择以及帮助。

4参考文献

[1]黄海锋. 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于绞窄性肠梗阻诊断的临床探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04):731-732.

[2]王诗鸣,曾勇明,陆云峰,孙静坤. CT后处理技术引导的豌豆骨X线摄影体位设计[J]. 放射学实践,2016,31(06):535-537.

[3]叶金玲. 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于急性颅脑创伤诊断效果评价[J]. 浙江创伤外科,2017,22(05):1014-1016.

[4]任蔺,何其舟,余飞. CT后处理技术引导的豌豆骨X线摄影体位设计[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9):224-225.

[5]杨扬. 128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运用在绞窄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6):69-71.

[6]毕阳,马于平. 64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0):53.

论文作者:聂小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6

标签:;  ;  ;  ;  ;  ;  ;  ;  

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豌豆骨X线摄影特殊体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聂小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