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戏生存现状调查——以淄博五音戏剧院为例论文_张叙

五音戏生存现状调查——以淄博五音戏剧院为例论文_张叙

(山东师范大学,250000)

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淄博五音戏生存现状调查》,编号20181E+11。

摘要:五音戏源于山东省济南东部地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五音戏生存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从演员情况、演出情况、创作情况、创新改革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并通过实地调查,写下本篇论文。

关键词:五音戏;生存现状;创新改革

一、五音戏概述

五音戏也叫肘鼓子(周姑子),有“北方越剧”之称,是山东的方言戏曲,是在民间秧歌、花鼓及肘鼓子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地方特色浓郁,有优美婉转的唱腔,生动风趣的语言,朴实细腻的表演,是全国独有的戏种,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2006年6月五音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五音戏的生存现状——以淄博五音戏剧院为例

1.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的形成和发展

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是全国唯一一家专业五音戏表演团体。剧院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的淄博市五音剧团,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先生为第一任团长,1997年,淄博市五音剧团更名为淄博市五音戏剧院,2014年,淄博市五音戏剧院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

2.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的现状

(1)演员情况

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现任院长朱雷声先生,剧院拥有在编职工62人,加上非编制人员一共64人,剧院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一人——霍俊萍,分别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一人——吕风琴,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二人均为五音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剧院现从艺人员年龄大部分在35岁以下,少数人40岁以上,剧院重视人才的继承和培养,近年来,不断招揽新人才,以专业为选拔标准,且要求从艺人员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其中,乐队新招成员学历均为本科以上,因五音戏演员职业特殊,有本科学历也有中专学历,有包括中国戏曲学院和山东艺术学院在内的优秀人才。

(2)演出情况

剧院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每年一村一戏政府每场补贴一万元,淄博五音戏剧院共演出40场,赶牛山文艺小分队一共补贴5万元,共演出20场。除此之外,还有三下乡惠民演出和春节下乡演出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五音戏的主要市场及观众在农村,近三年来,剧院平均每年演出91场,大部分演出在省内,少部分在国内进行巡演,随着2006年为城市创作的原创剧目《云翠仙》的问世,五音戏受众群体开始向年轻一代转移,改变了以往只有老年人观看的状况。

(3)创作情况

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重视五音戏的继承和发展,在保留五音戏原始传统剧目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剧院每年创作一场大戏,一场小戏,创作出内容与形式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原创剧目,不仅成功的将新剧目搬上舞台,而且使新剧目发展为五音戏的新标志。2013年,新版《云翠仙》首演并应邀在长安大戏院举行专场演出,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并获得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等四项大奖。2015年,大型原创五音戏《大众星火》首演,2016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紫凤》首演,2017年,五音戏《珊瑚》创排完成并首演。

(4)创新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五音戏的继承方式也在适应自身发展的需求上不断发生变迁,由最初的家族继承发展至师承继承,再到剧院继承和校园继承。五音戏传唱至今,始于家族传承,这种传承方式在五音戏发展初期占据了主要地位,为五音戏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中前叶,五音戏的传承由家族内部向外部发展,逐步形成了师承传承的方式,传承对象范围不断扩大,更加促进了五音戏的发展。因为五音戏的进一步发展,师承传承也逐渐不能满足五音戏的发展,1956年,随着淄博五音戏剧团的创建,打开了剧院传承的新大门。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继承工作的重视,以及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五音戏的继承方式由剧院传承向校园继承转变。剧院人员集资出版了《走进五音戏》,现已在淄博地区普遍推广,因中小学五音戏师资力量不够,《走进五音戏》一书中还加入了二维码,方便学生和老师更好的了解和学习五音戏,《走进五音戏》一书还将学生课本中的诗词谱成五音戏,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如此,五音戏的传承人吕凤琴老师也先后到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和山东理工大学等十几所大学进行演出,为校园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传承方式的创新变革,五音戏的伴奏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由一开始的仅用打击乐伴奏演变到文武场相结合即兴伴奏再到民乐队作曲定谱伴奏。早期的五音戏是没有弦乐伴奏的,唱、念、做、打、舞仅用打击乐来伴奏。因为早期乐队人数少,几乎不专门设置伴奏人员,除专职司鼓外,其余均由演员兼做。1953年,随着形势与社会的发展,五音戏尝试增加弦乐伴奏,新文艺工作者牟仁钧以四胡伴奏,开创了五音戏文场伴奏的先河,后来经历了多年的探索,认为二胡更适合五音戏的声腔,定二胡为伴奏乐器,逐步将文武场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为各类唱腔伴奏。从1960年开始,进入小型民乐队作曲定谱伴奏时期,随着乐队青年演员文化程度和乐理知识的成熟,乐队根据作曲进行视谱演唱和伴奏,并且改板胡为主弦伴奏,到1976年,又将主弦乐器改为越胡,在2009年,研制出“齐琴”(又名五音琴)作为五音戏的新创主奏乐器,并且在2011年申获两项国家专利,是五音戏主弦乐器的开创性飞跃。

除此之外,近年来五音戏对男女唱腔的表演和对新剧目中和声、曲式的运用也在不断进行探索,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推动五音戏向前发展,也使五音戏更具活力,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王艳丽:《五音戏在城乡的生存现状与创新变迁》

[2]朱雷声:《五音戏乐队的沿革与伴奏方法》.

论文作者:张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五音戏生存现状调查——以淄博五音戏剧院为例论文_张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