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论文_毛小莉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论文_毛小莉

(渠县望溪乡第二中心小学 渠县 635200)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版小学数学教材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呢?

一、密切联系生活用活数学教材。

教材教学内容所呈现的情景,离学生实际生活的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活动能否达成“有效”。现在使用的教材,由于受开发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它所呈现的案例场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可能有的知识背景一定的差距。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改组教材、选用教材、变换活动用具,力争使教学场景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真正地把生活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可能性”时,教材呈现的是学生摸名片的场景,多数学生对名片较陌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针对班内学生多数喜欢乒乓球运动的实际情况,乒乓球就是学生随手可得学具,于是把摸名片改换成了摸乒乓球,降低了学习活动的难度,较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活动效果显著。由此可见,教材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改组教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解释数学,学习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是要求我们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学“前后”时,上课前,我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座位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然后调换个别同学的位置,让学生再说一说。采用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又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因为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因此,我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有数脉搏、跳绳、拍皮球、晃呼拉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亲身感受、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等等,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用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贴近生活,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

四、利用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学习。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创设以下情景: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发生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五、精心设计生活化的数学练习。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此可知,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第一重要要,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课后练习是学生理解、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后练习的生活化,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客厅的面积,再测量一下地砖的长和宽,并算出它的面积,最后估算一下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我在教学中又开展了“设计你的卧室”数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家具、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电器等。设计好图纸后,再做市场调查,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建材规格、型号、价格等一系列信息。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兴趣盎然,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论文作者:毛小莉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1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7

标签:;  ;  ;  ;  ;  ;  ;  ;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论文_毛小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