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乳头状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论文_廖云志

肾乳头状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论文_廖云志

(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放射科 广西 梧州 543001)

【摘要】 目的:探究对肾乳头状细胞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方式实现临床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8月,诊治的肾乳头状细胞癌患者20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为依据相关诊断标准实现确诊的肾乳头状细胞癌患者。对全部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措施,收集患者临床诊治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展开回顾性整合、分析。结果:经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后,可见肿瘤细胞生长方式包含膨胀性生长及浸润性生长两种;患者肿瘤细胞主要作用于患者肾皮质,少部分作用于患者肾实质;存在包膜情形与无包膜情形对应的病例数分别为16例、4例。对患者实施平扫处理后,发现肿瘤细胞以不均匀稍高密度为主要表现。实施动态增强扫描处理后,强化主要表现为轻中度强化及轻度持续强化。结论:对肾乳头状细胞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方式实现临床诊断,诊断结果显著,对肾乳头状细胞癌病症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为临床相关后续诊治处理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肾;乳头状;细胞癌;多层螺旋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200-01

肾乳头状细胞癌是一种临床上相对常见的肾细胞癌病症,主要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具备良好的分化情形及预后,不过肾乳头状细胞癌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病症在临床表征上具备较高的相似度,临床诊断具有一定困难性[1]。本次研究将于2014年6月—2017年8月期间接收诊治的肾乳头状细胞癌患者20例作为研究样本,探究对肾乳头状细胞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方式实现临床诊断的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8月,接受诊治的肾乳头状细胞癌患者20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依据相关诊断标准实现确诊的肾乳头状细胞癌患者。选取患者中包含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年龄最低为41岁,最高为82岁,平均为(61.29±3.28)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检查方法

对全部患者实施16排或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先进行平扫,静脉注射碘海醇80~100ml,于30s后行肾皮髓质期扫描,70s行肾实质期扫描,对图像采集、观察及收集患者临床诊治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展开回顾性整合、分析。

1.3 观察指标

探究患者肿瘤细胞的生长方式、生长位置、假包膜情形存在状况等,对患者实施平扫处理后肿瘤细胞的密度特征,增强扫描处理后的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肿瘤细胞是否对周围组织产生侵袭情形、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情形等[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试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就本次实验结果来看,经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后,可见肿瘤细胞生长方式包含膨胀性生长及浸润性生长两种,对应的病例数分别为18例、2例,占比分别为90.0%、10.0%;患者肿瘤细胞主要作用于患者肾皮质,少部分作用于患者肾实质,对应的病例数分别为16例、4例,占比分别为80.0%、20.0%;存在包膜情形与无包膜情形对应的病例数分别为16例、4例,占比分别为80.0%、20.0%。对患者实施平扫处理后,发现肿瘤细胞实质部分主要表现为稍高密度、等密度及稍低密度三种情形,对应的病例数分别为12例、5例、3例。密度呈现均匀性患者例数为2例,密度呈现不均匀性患者例数为18例。其中条片状、斑片状钙化患者例数7例,大片状、斑片状坏死患者例数为18例。对患者实施动态增强扫描处理后,可见肿块实质部分表现为轻中度强化情形,实质期表现为轻度持续强化情形,坏死病灶不存在强化情形。肿瘤细胞侵袭位置包含肾窦脂肪及肾盂,对应病例数为2例、3例,不存在淋巴结转移情形。

3.讨论

肾乳头状细胞癌作用部位主要集中于机体肾皮质,大部分肿块存在假包膜情形[3]。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方式实现对肾乳头状细胞癌病症的临床诊断处理,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方式分辨率相对较高,对肾乳头状细胞癌病症诊断准确度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能够为临床相关后续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肾乳头状细胞癌在CT平扫处理中实质部分以稍高密度为主,一般情况下伴随囊变及坏死情形,动态增强扫描处理时以轻中度持续强化为主,不易对周围组织产生侵袭情形[4]。本次研究发现,经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后,可见肿瘤细胞生长方式包含膨胀性生长及浸润性生长两种;患者肿瘤细胞主要作用于患者肾皮质,少部分作用于患者肾实质;存在包膜情形与无包膜情形对应的病例数分别为16例、4例。对患者实施平扫处理后,发现肿瘤细胞以不均匀稍高密度为主要表现。实施动态增强扫描处理后,强化主要表现为轻中度强化及轻度持续强化。

综上所述,对肾乳头状细胞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方式实现临床诊断,诊断结果显著,对肾乳头状细胞癌病症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为临床相关后续诊治处理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志刚,梁晓超,赵振华,等.肾乳头状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4(8):600-603.

[2]田树元,蒋天安.肾乳头状细胞癌超声造影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11):1007-1009.

[3]刘常青,邢伟,孙军,等.MRI增强检查对肾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6):426-428,432.

[4]闵刚.MSCT在肾透明细胞癌和肾乳头状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7):121-122.

论文作者:廖云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9

标签:;  ;  ;  ;  ;  ;  ;  ;  

肾乳头状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论文_廖云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