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开行与连云港跨境商贸发展研究论文

中欧班列开行与连云港跨境商贸发展研究论文

中欧班列开行与连云港跨境商贸发展研究

赵 鸣1林备战2 明 磊3

(1.江苏省海洋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江苏 连云港 222005;2.中国货代协会“一带一路”物流联盟,北京 100000;3.政协连云港市委员会研究室,江苏 连云港 222005)

[摘 要] 中欧班列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黄金品牌项目,自开行至2018年,开行数量业已突破万列关口。在中欧班列开行的主要节点城市中,国际物流与跨境贸易的完美融合,带来了班列开行的倍增效益和溢出成果,也较好地契合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连云港作为国家“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也是我国中欧班列开行的明星城市,特别是中哈物流基地、上合组织物流园等项目已经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项目。目前,连云港应积极借力中欧班列的品牌效应,全面落实国家自贸区建设,大力推动港口枢纽功能和城市商贸功能的融合发展,因地施策,东西对进,内外并举,用足政策,精准发力,搭建我国长三角区域性的跨境商贸平台,努力构建“港口—城市—商贸—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格局,建设实至名归、商贸兴旺的“一带一路”交汇点上的支点城市。

[关键词] “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跨境贸易;发展研究

一、引 言

举世瞩目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2018年11月5日—10日在上海成功举办,参加该次进博会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共计172 个,境外企业数量达到了3617 家,出现了里程碑式的盛况。来自世界以及国内的80 多万人进馆洽谈采购、参观体验,展会成交总额超过578 亿美元。此外,还有来自全球政商学研各界的4500 名嘉宾齐聚国际经贸论坛。进口博览会的举办不仅是为世界打开了一个商品进入中国的窗口,同时,也是我国主动开放国内市场、增加进口量的标志性的新起点。

上海进口博览会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它推动了我国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预示着我国将逐步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向全球扩大市场开放,加快实现我国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它的溢出效应也正在日益显现。从设施联通到贸易畅通,从中欧班列开行到上海进博会的成功举办,“一带一路”的秀美画卷正一步步展开。进博会进一步丰富了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宣誓了“一带一路”共享共赢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我国进口商品在比重、结构和流向方面的变化,为助推中欧班列提质增效描绘了浓重的一笔。

连云港市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交汇点和江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城市,也是中欧班列开行数量最多、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特别是中哈物流基地、上合组织物流园等已经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点,被树立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示范标杆项目。多年来,连云港一直致力于构建对接东西、交汇南北、双向开发的开放大格局建设,“连新欧”班列开行数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特别是开行至中亚阿拉木图和塔什干的中亚班列业已成为我国中欧班列的精品线路之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但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化,中欧班列黄金品牌效能开始凸显,各地班列开行如雨后春笋一般,国内城市中已有56 个城市开行直达欧洲的固定班列,货源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在国内城市中,上海、郑州、西安、成都、重庆、宁波、义乌、临沂等地加快开发跨境商贸业务,从简单的物流“穿肠过”发展到“买全球、卖全球”,进而带动了区域性跨境商贸的大拓展、大发展、大提升。中欧班列带来的联动效益和隐形效能超出预期,带动了多地区域性城市商贸的发展,城市枢纽功能日趋显现,成为拉动各地中欧班列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和新抓手。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正在向商贸联通转化、向多业融合发展转变、向集约型经济综合发展转变,既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新优势,也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作为中欧班列开行的首发城市——连云港,要充分发挥传统港口物流的既得优势和对进东西、勾连南北的地缘禀赋,以及高铁开通、全域旅游的联动效应,抓住我国跨境商贸发展机遇期,纵览全国,立足港城,审时度势,前瞻思考,提出问题,发掘路径,努力构建“港口—城市—商贸—产业”一体化融合的发展格局,实现连云港商贸产业的“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将连云港建设成为辐射长三角区域性的、名至实归的“一带一路”支点城市。

二、中欧班列开行与跨境商贸样板

(一)中欧班列开行整体情况

“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后,聚焦“五通”开展建设是当下“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支点。中欧班列是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黄金产品,自2011年首次开通以来,中欧班列飞速发展。2016年10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编制的《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发布,是“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后首个具体建设规划,它从顶层设计方面加强了对班列开行的指导和统筹,并力求将中欧班列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良好商誉度的世界知名物流品牌,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发展平台。目前全国中欧班列开行良好,开行数量以年均翻番的增速迅猛发展,社会影响初步显现,经济效能逐步提高,班列开行发展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018年,中欧班列开行呈现爆发式增长,至10月底,年度班列开行数量业已突破万列关口,至12月底,全年班列开行数量达6363 列,增长72%,总数突破13000 列关口,提前两年达到了《规划》中年均开行5000 列的实践目标。目前我国中欧班列国内开行城市已达56 个,到达欧洲及中亚的16 个国家的50 个城市,形成了北、中、南多条通道,与国外铁路顺畅衔接,是目前最为便捷的亚欧区域内开展国际贸易的物流通道,也为世界贸易物流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线路。

Discriminating Vehicles with Dummy Axle Based on K-Means Clustering……………MA Zongpu, WANG Ting(4·48)

(二)中欧班列开行城市跨境商贸样板

近年来,随着中欧班列开行的常态化和便利化,我国中欧班列开行城市数量急速增加,开放红利收效明显,既破解了内陆省区与海外联通不畅的瓶颈,也激活了区域间产品流通,带动了区域商贸流通、货流互通的发展,为区域跨境商贸开启了一个新的通道和窗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国内的河南郑州、四川成都、陕西西安、湖北武汉、浙江义乌、山东临沂等城市,以及上海、重庆等直辖市,都在中欧班列开行过程中积极探索跨境商贸合作,实践“买全球、卖全球”的多元化、立体化的商贸策略,中欧班列开行的综合效能十分明显,取得了整体性的收益和成效。

1.河南郑州。河南郑州历来就是中原商贸重镇,发展商贸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悠久历史。2013年7月18日首趟中欧班列从郑州启程,标志着陆上丝绸之路全面贯通。2016年,郑州又被国务院批准为自贸试验区之一,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一带一路”建设节点作用日益凸显。至2018年底,郑州中欧班列已经累计开行1008 班,其中去程591 班,回程417 班,总累计货值52.24 亿美元,货重50.05 万吨,综合运营能力居中欧班列前列。特别是2017年,中欧班列(郑州)完成本年度500班开行目标,实际开行501班,相当于2013年—2016年四年开行班次的总和。2018年,中欧(郑州)班列着力构建“一中心、多节点、全覆盖”的现代物流商贸空间布局体系,增开了汉堡、慕尼黑之外的欧洲第三站点,开行频次和开行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全年开行数量超过650 班,并逐步形成了遍布欧洲、中亚和日韩等地区的跨境商贸业务网络。2019年1—2月,郑州中欧班列一共开行131班,去程76 班,回程55 班,比去年同期增长92.64%,中欧班列(郑州)跑出新年开门红。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中欧(郑州)班列成绩骄人。在班列来回往返方面,它是国内唯一实现往返均衡对开的城市,其去程和回程的满载率在全国40 多个城市中均名列前茅;郑欧班列的货值、货重均列位在前;郑欧班列是国内唯一实现冷链业务常态化的班列。郑州还加快发挥区域陆港的枢纽功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境内加快建设以郑州陆港为核心的物流枢纽,同时,也在境外建设以德国汉堡为核心的物流枢纽,并逐步拓展枢纽的商贸功能,形成境内外两个运输、仓储、关检务、商贸一体的多式联运集疏中心。此外,郑州还特别注重趋利避害,重推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发展潮流,抓住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和电商物流等行业热点,培育壮大覆盖世界的商贸市场主体,为推动区域商贸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此外,郑州还开发了郑州—比利时—卢森堡的“空中丝绸之路”和线上线下的“网上丝绸之路”,形成了“三丝”并举的全新跨境商贸物流体系和商贸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在泰高高速TG-2标路基96区的大面积施工中,采用上述总结的技术参数和施工控制工艺能够满足实际施工指导要求。由于石灰水泥综合处治土施工方案及施工控制工艺的确定受到地形、土质、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这里仅以低液限粉土为例做简要分析,具体施工方案及施工控制工艺还需要结合施工实际综合确定。

6.建立科学分级教学管理系统。可以在入学之初,将学生按照基础进行分两个大班,基础较弱班和基础较好班,并分级设置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和考核方式。基础较弱的班级,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程度,自编适合的教材,既要考虑补基础,又要考虑给学生升到基础较好班级的需要和为未来四级考试进行一定的单词量的积累和题型的练习。基础较好的班级,要以应对英语四级考试为教学目的,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内容和方法。该系统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实施动态化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向上一级升级,使尖子学生脱颖而出;大多数学生达到大纲要求;使基础差的同学有所收获。

第三,连云港国家综合保税区业已获得国家批复。连云港市一直在追求国家政策扶持方面下功夫,从2006年起就在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开始综合保税区建设,已经做了大量的功课。2016年,连云港市正式申报国家级综合保税区,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2018年6月,综合保税区方案由国务院正式批复,改写了连云港市没有保税区的历史,为连云港市开展国际贸易、对接国际市场提供了便利和保障。现在形成的综合保税区为“一区双园”,即位于开发区的综合保税区和徐圩新区的综合保税区两个部分,并将逐步形成开发区和徐圩新区两大区域串联的综合保税开放格局。

当时曾有媒体报道,“Reserve Primary Fund基金648亿美元资产中逾60%遭到投资者赎回,在债券上的亏损迫使其跌破面值至0.97美元,该基金随后宣布停止赎回”,逾60%赎回、跌至0.97美元,中投是否因此而亏损?据汪建熙透露,9月15日美国当地时间一开市,中投立刻问Primary:如果赎回怎样?对方答:赎回价还是1美元。中投立即下达指令:赎回。每份1美元,保住了本金。而在当地时间早晨8点,中投以1美元价格发出赎回指令,之后的下午1点钟,基金净值就下跌至0.97美元,停止赎回。就在那个北京的晚上(是美国的白天),有1500亿美元规模的资金逃离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

2.湖北武汉。中欧(武汉)班列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推动地方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举措,该班列于2012年10月开通试运行,2015年实行双向常态化运营。该班列从武汉口岸出发,经新疆阿拉山口,或内蒙古的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口岸出境,在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亚国际经济走廊上已开通至德国、法国、捷克、波兰、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15 条线路,辐射欧洲、中亚、西亚等28 个国家的60 多个城市。武汉中欧班列的去程货源主要来自本地,其中有整车、汽车配件、电子产品、显示器、特种钢材、光缆、光伏产品等,还有部分是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家电、化工、橡胶产品等。回程货源主要有俄罗斯的木材,以及电梯和汽车的零部件,还有铜带、模具、钢板材等。从来回程的货物来看,除了汽车配件和其他一些大宗商品外,俄罗斯进口板材是首选。也正是由于俄罗斯板材的进口,使得武汉回程班列数量大幅增加。根据统计,2017年俄罗斯板材返程班列达到43 列,占回程货物的三分之一。2018年8月20日,首列“中远海运汉欧木材专列”运抵武汉。2018年11月22日,武汉—伊尔库茨克的鲜果冷链班列从内蒙古满洲里出境,经过15 天运行抵达俄罗斯,这是武汉的首次水果专列。武汉是中欧班列开行中的后起之秀,2018年度上半年开行了222 列次,实现同比增长45.1%;实际发运标箱量为1.98 万余箱,同比增长41.2%;其发货总量、回程货运量和重箱率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也是全国唯一回程货量高于去程货量的班列。2018年是武汉中欧班列公司的提质增效年,开始进军民生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该公司既要让“湖北制造”直通欧亚大陆,也让欧亚的新产品进入湖北。2016年6月,武汉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设立了武汉汉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跨境商贸为抓手,破解中欧班列回程货物短缺的掣肘。2018年2月10日,汉欧国贸的首家进口商品直营店正式开业;6月16日,通过中欧班列(武汉)返程的美食首次直接进入武汉超市,亮相中商广场优品汇超市;同月18日又进入武汉中百仓储、武商量贩。白俄罗斯奶、哈萨克斯坦的西红花籽油及捷克、德国、波兰等国家的啤酒,以及法国葡萄酒等都成为武汉居民日常生活用品。截至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品随着中欧班列进入武汉的大型商场和超市,在中百、中商、武商的27 家连锁店内成为热销商品。而武汉市民也可以在家门口买到物美价廉的进口商品,享受到了中欧班列物流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

二是搭建跨体制的商贸平台。开展商贸需要有承担商贸功能的运行主体,这是发展商贸产业最为重要的一环。要整合优势资源,扬长避短,综合考量。由此,我们建议组建以港口中哈物流基地(或上合组织物流园)、中欧班列运营公司和网络营销平台,以及地方物流园区、商贸综合体为骨干的商贸集团,有侧重地开发连云港的跨境商贸业务,整合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强化引导,提升层级,促进连云港跨境商贸的快速发展。

3.浙江义乌。浙江义乌是隶属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县级市,历史上就是我国小商品的聚集地和生产地,义乌小商品风靡全球,商贸基础扎实,物流十分发达。自2014年11月18日义乌—马德里中欧班列首发以来,义乌开行的中欧班列呈现出了“井喷”式发展态势。根据上海铁路局金华货运中心2018年12月12日出炉的统计数据表明,“义新欧”全年已开行300 列班列,发运集装箱23532 个,同比增长74.9%。其中,去程班列242 列,同比增长96.6%;回程班列58 列,同比增长7.1%。目前该班列基本保持每周发送,达到4—5 列,最高时达到7 列。区域内班列始发线路已达到9 条,分别为中亚、西班牙、伊朗、阿富汗、俄罗斯、拉脱维亚、白俄罗斯、英国、捷克等9个地区。截至2018年12月7日,义乌开行的中欧班列累计已往返运行604 列,发运4.87 万个标箱。其中去程班列发运476 列4.1 万个标箱,回程班列发运128 列7724 个标箱,班列累计直接产生进出口贸易额35 亿美元以上,基本形成了每周去程3—4 列、回程1 列的常态化运行状态,这个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义乌的“买全球、卖全球”的发展策略。

四是建设相对稳定的展示、营销、储存空间。开展跨境商贸需要先行完善与之配套的相对稳定的展示、营销、储存空间。经过多年发展,连云港已建设完成了设施匹配、区位优越的对接场所,除了网络营销平台以外,连云港市东区的保税展示中心和跨境电商产业园内,以及现有的华东国际商贸城等地点均可适度改造为未来连云港市自贸区跨境商贸的展示销售中心。此外,徐圩新区的新大陆桥商品展示中心和中亚商贸展示中心等区域均可作为配套。这既可以快速推进跨境商贸发展,也可以改善现有设施的使用状态、使用效能,发挥城市配套功能,一举多得。

义乌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为世界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打造了“买全球、卖全球”的平台。义乌中欧班列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创造了陆上新丝路的“七个第一”,即:发送线路方向最多(9 个)、换轨次数最多(3 次)、单趟班列历经国家最多(8 个)、满载率最高(达100%)、发送增长速度最快近倍增、班列吸引省市最多(8 个)、商品种类最多(近2000 种)。2019年1月4日下午5 时,新年首趟满载着90 个小商品标箱的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从义乌铁路口岸海关监管场所始发,向西踏上了“一带一路”征程。

此外,山东临沂、四川成都、陕西西安、上海、重庆等地都在发挥中欧班列综合效能,放大物流港枢纽及城市商贸功能和作用,整合优势资源,融合协同发展,在带动区域性跨境商贸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可以复制的经验和成效,值得江苏借鉴和参考。

三、连云港实践跨境商贸发展状况和基础条件

(一)区域海陆丝路的商贸传统持续传承

三是加快推进物流运输新业态的发展。近来,国家多次下发物流业发展的文件,主推多式联运,这是我国现阶段物流改革的主攻方向,也是发展物流产业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连云港的货物运输还是散杂货为货运主角,集装箱为辅。而中欧班列开行主要以集装箱为核心,以适宜采用集装箱运输的货物为货运主体,这就需要连云港港口物流业加快推进物流运输新业态的发展,特别是与商贸物流匹配和协调的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电商物流等。加快改变连云港“粗、散、重”的货物运输格局,服务城市商贸功能,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物流需求和人民需要,完善城市商贸产业和物流需求之间的串联环节。

(二)对进东西、勾连南北的双向开放优势颇具独特

连云港地处全国的中部,也是目前海陆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之一。向西顺中国中西部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联通,是中亚区域最为便捷的出海口;向东隔海与日韩遥相呼应,是目前我国沿海口岸中与日韩发展商贸最近、最合理的海港城市之一。对进东西、勾连南北的双向独特的开发格局和地理区位位置十分显耀,与周边的中欧班列开行城市相比,其区位开放的地理特点使得连云港成为名至实归的“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之一。

受传统的家庭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家庭需要是去“个人化”的,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的价值在于为整个家庭利益实质是子女利益服务。整个家庭一般不太考虑老人的情感需求。老人即使有强烈的个体情感诉求,一般介于儿女的想法而不敢声张。丧偶老人的婚姻一般要受到儿女的重重阻拦。即使能够顺利结婚,在婚后的生活更多是要为儿女考虑,而不是从个体生活便利出发。加之传统观念中的社会性别建构,双重叠加的影响,最终造成了老年人再婚问题的性别差异。

(三)国家相关开放政策持续利好

开展跨境国际商贸,产品的进出是关键,精准把握国家宏观贸易政策至关重要。就中亚来看,目前,能够从中亚进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大宗矿产品,如石油、金属矿产、棉花、棉纱,以及干果、牛羊肉及关联产品、传统工艺品等,这些既是中亚地区的资源优势,也是他们的主要商贸产品。根据目前国家对中亚区域的外贸宏观政策及海关、商检工作的具体要求和从政策层面来看,对接中亚跨境贸易基本放开,时机成熟,十分契合企业开展跨境国际贸易。根据中亚区域的产品特点,目前只有少量矿产品,如石墨、牛肉以及关联制品还未放开,其他基本都可以开展贸易,且粮食进口已经实现区域性放开;近期还将放开进口中亚区域的牛肉以及相关产品;面粉尽管实施配额,但对产品进口数额审批相对来说也比较宽松,转口贸易空间巨大。就日韩来看,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不断深入,箭在弦上,签约也只是时间问题。一旦自贸区框架协议签署,日韩商品进入中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而连云港自贸区业已获批,如何建设好自贸区、用好自贸区政策将成为当前的关键问题,作为日韩最为便捷的进口地,做好政策储备工作迫在眉睫,亟待破题。

(四)“一带一路”物流通道建设位居全国前列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目前连云港是我国沿海区域与中亚区域合作最为密切的沿海城市,合作项目也比较成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在与中亚合作的“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中独占两席,是我国“一带一路”合作的标杆示范项目。随着我国在哈萨克斯坦东门无水港项目建设的推进,“一区双园”的门到门多式联运格局基本形成,跨境商贸海外仓建设空间已经打开,为推进国家间、区域间的商贸合作铺平了道路,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连云港中欧班列开行如火如荼。连云港是中欧班列开行的最早城市之一,加上连云港口岸的东西双向开发运输的优势,使得目前连云港至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等地的班列数量约占全国这类开行班列数量的80%;2018年11月,还开行了至土耳其的班列。在全国开行班列城市中,连云港班列在效率和运价方面一直保持着一定优势。目前,基本保持了每天都有开行班列的新常态。

观察组IMI高于对照组,斑块形成、动脉硬化、动脉狭窄等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连云港与日韩之间的物流非常发达,中韩轮渡业已开行了十多年,目前已经有两条航线;与日韩之间的集装箱航线非常密集,运送距离短,集疏运便利化程度极高;连云港近期还将开通至韩国济州岛、日本大阪的空中航线,弥补连云港与日韩空运的短板,形成与日韩之间的陆海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

(五)连云港城市跨境商贸发展态势良好

连云港市作为首批开放城市,在对外贸易方面,一直保持着较好态势,全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快速增长。2017年连云港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达24.1 亿美元,同比增长24.9%,高出全市进出口整体增速8.3 个百分点,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9.4%。2018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95.47 亿美元,增长16.2%,居全省第三位。其中,进口总额53.88 亿元,增长25.4%;出口总额41.59 亿美元,增长6.0%,进口增速明显快于出口增速。从全市外贸出口方面历史看,出口中亚的机械设备、冷冻果蔬产品一直是连云港市传统创汇的重点,随着连云港“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示范区创建和深化的推进,鲜果蔬菜出口将继续保持在江苏前列。而中亚区域的粮食、棉纱进口量也大幅增加。

为了验证提出的交互双模自适应降阶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的有效性,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验证。将式(6)表述为:

近年来,全市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正在成为新兴产业发展新亮点。连云港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扶持全市电子商务业态的发展,如《连云港市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连云港市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等文件,并设立了专项企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企业发展。2017年共拨付电商发展专项资金400 余万元,扶持22 个电商项目发展。连云港市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模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呈现出稳步推进、进展有序、发展较快的良好态势。2018年全市网络零售额达308 亿元,同比增长近42%;全市共有网络平台30 多家,网站2700 余家,网店34548 家,企业网店18303 家,从业人数近8 万余人。全市电子商务发展呈现倍增发展势头。近期,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实施“丝路贸易”促进计划的商贸发展设想,这对推进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建设在方向上给予了政策肯定。

(六)连云港服务跨境商贸的软硬基础条件持续改善

首先,区域性的高铁物流网络行将形成。物流是产业的保姆,开展跨境商贸,便捷的物流运输极为重要。长期以来,连云港的物流枢纽定位是十分明确的,但是,枢纽功能发挥一直受到制约,关键还是流动不畅,联通不快。随着2018年12月首条高铁的开通,使得相对封闭的连云港跨入了“高铁时代”。从现在至2022年,基本每年连云港市都有新的高铁线路开通,将逐步形成联通全国的高铁网络。至2022年,将使得连云港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中西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时间大大压缩,区域空间联系更加紧密合理,这些都为开展跨境商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要咬定城市功能和定位。连云港是港口城市,既有港口,也是城市。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连云港市发展定位就被国家确定为地区新兴的工业、商贸、旅游、港口城市;世纪之交的《21世纪议程》明确将连云港规划建设为连接太平洋沿岸国家和中亚地区的国际性港口城市、环境优美的旅游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2009年,连云港市按照江苏省政府的批复,再次调整总体规划。依据规划,连云港市将建设成为我国沿海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的国际物流中心和商务中心、正在崛起的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山海相拥的中外知名旅游城市。可见,连云港城市发展中国际商贸发展的定位是始终如一,时间节点不同,提法不同,但是,蕴涵功能基本一致。可以说提升连云港城市商贸功能,既契合地区特点,也合乎城市定位。

河南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期,借力空中、陆路和网上三条“丝绸之路”,将“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融入省域发展战略和全产业链条之中,精准对接最先进的国际市场龙头企业,大力打造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力争使河南站在全国对外开放的制高点上,成为企业发展的福地。2017年,河南全省进出口总值5233 亿元,位列全国外贸10 强,与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和商贸往来。目前,郑州开往中亚、欧洲的班列运行网络基本覆盖了欧盟、俄罗斯及中亚地区,辐射面达到24个国家的126个城市。在商贸方面,郑州先后建成了中欧班列(郑州)进口商品展示体验中心、“班列购”线上交易、中欧班列(郑州)进口商品微信商城和企业进出口服务等平台,与境内2300 多家企业和境外780 多家企业开展跨境商贸合作,仅2018年上半年销售及服务收入就达5000 万元。2016年,郑州进入第二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名单;2017年,河南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1000 亿元;2018年上半年,河南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459.7亿元,同比增长16.1%,增速远高于全省外贸增长总体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2018年5月,全国最早的5 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在郑州落户。从2013年起,地方跨境电商交易量连续5年全国第一,约占全国总体数量的30%以上。以2017年为例,郑州跨境电商的业务量占全国13 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1/3,总计完成交易9128.7 万单,货值达到113.9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1%和71.7%。目前,陆上、空中、网上三条“丝绸之路”融合发展的综合效能开始显现。

(二)离合词“A了个B”与网络语“A了(嘞)个B”在不同的语体中使用。前者一般在书面语体中或是在正规场合的口语中出现。而后者则主要出现在网络即时工具聊天,网络游戏或者网络论坛中,不过现在也开始“入侵”到非正规场合的口语中,用以表示幽默和时髦。如:

尽管如此,连云港市在开展跨境商贸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短板和问题,比如城市与港口的商贸功能互动缺失、跨境商贸主体弱小、商贸产业的市场资源开发不足、开展区域性跨境商贸的人才和资金极为缺乏,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解决。

四、推动连云港跨境商贸的发展思路与主要路径

(一)推动连云港跨境商贸的发展思路

以新时代开放思想为引领,以中欧班列开行为切入点和抓手,抢抓国家国际商贸转型升级和江苏推进“丝路贸易”促进计划发展的机遇期,用足区域地缘禀赋,发挥港口枢纽功能,整合区域商贸资源,精耕细作中亚、东亚和周边市场,放大中欧班列溢出效应,构建“港口—城市—产业—商贸”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体系,做实“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商贸品牌,努力将连云港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国际跨境商贸发展中心。

(二)推动连云港跨境商贸发展的主要路径

1.对标定位,明晰思路,进一步完善跨境商贸发展的顶层设计。实现连云港城市跨境商贸发展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发展思路,统筹协调多个产业,在全市发展层面上做好顶层设计。

其次,区域商贸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连云区先后建设了连云港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和占地613 亩的连云区跨境电商产业园。2015年,保税展示中心启动运行,跨境电商第一期工程部分厂房已投入使用,“点点通”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业已步入常态化运营。徐圩新区也建设了总体建筑面积11 万平方米的“大陆桥合作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和“丝路国家展贸中心”,内部还专门设立了中亚展示馆,主要针对“一带一路”中的中亚国家开展跨境商贸。目前,总体面积为3 万平方米的大陆桥国际商贸展示中心已经试运行,丝路国家展贸中心业已开门迎客。此外,开发区也发挥综合保税区的地缘、政策优势,搭建起了跨境贸易商务平台,主动对接跨境国家贸易的发展。开发区内的华东商贸物流城早已建设投产,经营功能得到一定发挥。

二是制定跨境商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初,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全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行动计划,并力求在三年内实现城市功能大提升的发展目标。2018年底,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意见》,力推实施“丝路商贸”促进计划。连云港市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砥砺前行,以提升城市高质量综合发展水平为主要抓手,以实现连云港市双向对外开放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发挥城市功能优势,尽快制定具体的跨境商贸发展专题计划,力促连云港市跨境商贸的发展,为做好全市统筹、笃行发展奠定基础。

图22为不同加工条件下工件表面粗糙度与灰度直方图标准差的实验结果。其中表面粗糙度采用触针式测量仪获得,标准差计算的原始图像为上述便携式系统所获得。显然,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大,标准差也呈单调增大趋势,在两者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关系。虽然将两者直接拟合成函数关系会出现一定误差,但如果保留在数据库中,便可通过工件表面图像的灰度直方图标准差直接获得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值。

三是拓展城市功能,均衡城市布局。连云港市现有城区基本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空间发展格局。然而,连云港的海州、新浦地区强,连云地区弱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这不仅是地域问题,可能也与产业发展有关。过去许多专家倡导“港产城”一体化,经过多年实践,还是感觉难落地,笔者认为,其关键是对于产业的选择和取舍。发展跨境商贸,既离不开港口物流,也需要有市场和发展空间。连云区作为连云港滨海前沿,也是江苏全域旅游的标杆示范区,借助跨境商贸提升城市功能,可以一举多得,纲举目张。特别是借力区域性全域旅游的发展契机和中欧班列的通道优势,可为地区跨境商贸带来新市场、新活力、新空间。

2.精准对接,深耕细作,进一步确立跨境商贸市场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产品,在进一步明确思路的前提下,主动有为,确立主攻方向是发展连云港跨境商贸的重中之重。

作为一种规律,对于普通猪禽饲料而言,调质过程中,物料温度每升高10℃,水分增加0.6%~0.7%[9]。但对于水产饲料而言,因饲料吸水率较低,采用高压、低蒸汽量、长时间调质,温度每升高10℃,水分增加0.5%~0.6%。对反刍动物的精料补充料也有类似的情况。

一是要将主攻中亚、日韩区域作为发展跨境商贸的重点区域。综合来看,全国开展跨境商贸的区域重点各不相同。从上面中欧班列开行的城市例证来看,目前各家都发挥各自优势,保持自己的区域特色。郑州利用“三丝”条件,主动对接欧洲;宁波开发了中东欧市场,设立了中东欧商品展示中心;义乌是通吃全球小商品;西安主动对接中亚农产品市场。就连云港开展跨境商贸的历史渊源、物流合理性和开放基础等条件来看,双向开放、东西对进、南北联通一直是其开放的优势所在。因此,主攻中亚、日韩区域应该是开展跨境商贸发展的重点区域。

二是精准发展具有长足优势的商贸产品。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各个区域和国家的长足产品和优势,以及与连云港区域相配套的商贸产品,凸显地域特色和区域特点。事实上,中亚区域的农产品、畜牧产品以及小麦、棉纱等一直是地方对外进出口的重点产品,而连云港的果蔬、鲜花等产品出口在全国均有优势,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示范区;日韩区域的食品、化妆品、小家电等声誉良好,行销世界。连云港市可以围绕这些商贸深耕细作,凸显优势,使之成为全国乃至区域内的销售、加工、转口商贸中心。

在南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使用“把将”这个复合介词的情况。可能就是为了区别“把”的介引用法,和“把”表示处置义的用法。但是这种情况只出现在《佛语录》中,在南宋的其他话本中仍然还是两者并存。

三是大力助推跨境电商和小额跨境贸易。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跨境电商和小额跨境贸易是富民利民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连云港现有多个跨境电商平台,对韩国的小额贸易发展态势良好。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主动服务,出台针对性较强的关联政策,营造更加良好的行销运行环境,力推区域性的跨境电商、小额贸易发展。

该主变A相在运行中底部其中一个注油阀门阀体开裂,裂口长度约300mm,目前虽未发现绝缘油渗漏,但是已经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如图)

3.整合资源,夯实基础,进一步构建港口—城市—商贸—产业供应链体系。开展跨境商贸是进一步发挥连云港市城市功能,衍生产业链的重要抓手之一,既要进一步做好前序准备,夯实基础,也要进一步完善跨境商贸供应链,形成完备的产业链体系。

将“两线合一”的边界名称定名为生态红线,生态红线内的城镇建设用地部分为集中建设区,生态红线外集体建设用地部分为生态红线区,并细分为不可建设的一级生态红线区和可进行建设的二级生态红线区。

一是要进一步发挥港口的枢纽作用。物流是产业的保姆,它是产业,也是服务业,更是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经济业态。2018年11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物流枢纽布局建设,促进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会议明确提出,多措并举发展“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确保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明显降低。多年来,连云港港口一直围绕着如何建设港口下功夫,围绕着如何搞好物流下气力,缺少对于如何整体开发港口枢纽功能的前瞻思考。所以,港口的“枢纽”功能未能很好发挥,货物运输总是“穿肠过”,很少体现出服务地方城市的功能和作用,“港产城”一体化始终流于口号,缺少真真切切的实招,这也是一直以来连云港“港产城”思路没有落实到位的短板之一。因此,加快发展跨境商贸不失为一个有效选项之一。

2018年12月21日,武汉汉欧国际携手中商举办了首届武汉“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销会,充分利用自身的物流优势,全面对接中欧班列的海外开行国家,放大武汉区域的物流枢纽功能,打好开放牌,为区域跨境商贸发展增强后劲。武汉“进博会”期间,汉欧国际与德铁、瑞士铁路、哈铁等签订了6500 多万美元的物流运输服务合同;与白罗斯、法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生产品企业签订了价值6100 多万美元的食品贸易合同;首届上海进博会期间汉欧国际签订的合约总价值约1.27 亿美元。目前,中欧班列(武汉)的货源已覆盖欧亚近30 个国家,如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波兰、立陶宛、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捷克、匈牙利、土耳其、意大利、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家,主要进口货物品种达130 多种。今后,武汉还将继续丰富进口产品种类,让更多的进口商品卖到寻常百姓的家门口。这些跨境商贸业务的拓展大大夯实了武汉中欧班列的运行基础,也较好地提升了武汉中欧班列的经济社会效益。

连云港市历史上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商贸进出口口岸,徐福东渡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翻开了我国与东亚商贸的史诗篇章。秦汉时期,朐港开通,与日韩渔民的海上贸易持续不断。唐宋时期,海州港是我国对韩国商贸的重点区域,海州设有高丽亭馆,宿城建有新罗村,韩国“贸易王”张保皋的船队也经常顺航至海州停泊,开展商贸往来。日本和尚园仁也曾登录于此,体现了中日之间的交往。明清时期,尽管“裁海”政策的禁锢,使得连云港与海外的商贸受到阻隔,但是,海上渔民与日韩之间的交流从未间断。1933年,连云港开建,之后连云港一直承担着我国中西部以及周边的煤炭、磷矿石、淮盐的出口和粮食、木材、铁矿石的进口。改革开放以后,连云港市还出口过内蒙古的活羊、整车,现在进口澳大利亚活牛、铁矿石、原油等。特别是本世纪初,随着国家进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和韩国客货班轮的开通,与韩国进口小额贸易如火如荼,风生水起,连云港与韩国之间的民间跨境商贸蓬勃发展,给地方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事实上,自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批复的连云港城市发展定位就将连云港定位于区域性的国际商贸中心,这些城市定位的缘起,大多来自于连云港商贸历史和区域位置的历史传承。

事实上,自2014年11月“义新欧”班列开通伊始,其回程问题就一直困扰着班列运营的整个过程。2015年3月11日,中欧班列才开始有了首批回程货物。开始时,班列基本是“满载而去”“空手而归”,或“去多回少”。慢慢地,班列运回了西班牙的红酒、母婴用品、高档厨具、洁具和汽车零件,原有的物流格局发生了变化,也为义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提供了机遇和保障。2018年9月19日中欧班列(义乌—布拉格)“圆通号”发往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这是中国首个以快递企业命名的中欧班列,它使得“义新欧”班列进一步扩大了货运渠道,融入了跨境电商的物流领域,象征着义乌中欧班列向市场化、多元化、综合化和国际化发展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五是设立跨境商贸商品集中加工区。要进一步发挥地域优势和开放优势,抢抓我国对外开放的机遇期,争取更多实惠政策落地连云港。特别是做好中亚产品的加工转口贸易和日韩产品的分装转口贸易,在连云港自贸区范围内设立配套的、相对集中的跨境商贸产品集中加工区。完善供应链的后端配套,形成基本完善的“港口—城市—商贸—产业”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

4.理清脉络,恒久笃行,进一步理顺开展跨境商贸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跨境商贸发展,需要逐步构建与之配套的、相对完备的体制机制。

一是要全面破解国有控股企业的发展体制。要全面深化国家体制改革新规的落实力度,加快破除制约国有控股企业的发展体制机制,改进国有控股企业的创投机制。要鼓励国有控股企业与民营企业开展融合性、包容性的投资合作和经营主体建设,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资金、人才、市场的“航母”优势,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体制、经营、创新的发展优势,融合体制,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真正做到以企业发展为第一要务,全力消除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二是建立东西通达、联通四方的跨境商贸合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与中亚、日韩重点区域的跨境商贸对接,借助中欧班列公司,参与国际多式联运公司的海外办事处和国内大型跨境电商平台等多个运行主体,深化与中亚、日韩和国内周边区域内商贸公司、重点企业的对接和招商引资,先行整合资源,搭建多业融合的连云港跨境商贸运行平台,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

三是形成常态化的跨境商贸展览活动机制。要大力发展商贸会展业,借助原有江苏“一带一路”(连云港)国际物流展、江苏省国际农业洽谈会等全国性、省域性的大型展示活动,将跨境商贸融入到整体展览中,增强原有展示活动的新活力,快速提升跨境商贸发展的新层级,逐步形成常态化的跨境商贸展示活动机制。

四是加大对特定跨境电商扶持机制。要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连云港市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并根据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明确支持电商发展的扶持方向和内容。同时,要特别重视和注重落实连云港与中亚、日韩跨境电商主体的政策配套,对于先期介入和参与连云港与中亚、日韩的跨境电商给与重点优惠,侧重扶持几年,形成相对稳定的机制,使得他们想做敢做,愿做能做,做大做强,做实做好。

5.储备政策,扬长避短,进一步创优跨境商贸市场主体发展环境。推进连云港市跨境商贸发展,要用足用好国家的开放政策至关重要。

一是要积极储备国际自贸区政策。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国之利器,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对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就是要紧盯国家发展要求,服务国家对外开放。上海进博会后,我国的进出口政策有了战略性调整。加强国际自贸区建设不仅是我国发展和开放的需要,也是世界贸易的大势所趋。开放的中国、开放的世界对中国有利,也对世界有利,可以预见中日韩自贸区的签约也只是时间问题。连云港作为我国东西开放的窗口,事先储备国家政策优势,可以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先入为主,先行探索开放新路径,服务地方新发展,先行收获开放新成果。

二是要切实用足用好连云港自贸区政策。近日,连云港自贸区获批,片区实施范围20.27 平方公里。连云港自贸区的定位是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在细化的自贸区建设《方案》中明确支持将中欧班列(连云港)纳入中欧“安智贸”试点计划;支持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和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建设;支持建设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和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设立大宗商品期货保税交割库,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仓单质押融资等业务;推动邮轮、游艇等旅游出行便利化。这些政策的落地直接影响到连云港市开展跨境商贸的未来发展,因此,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放管服”统筹施策,服务城市发展。要积极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结合连云港特点,主攻日、韩和中亚地区,强化连云港港口的枢纽功能和口岸服务功能,对接政策,精准施政,精准帮扶,提供专门配套服务,帮助跨境商贸企业上马,并送一程,全力提升连云港区域的贸易便利化水平。

三是借力我国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在2018年的上海进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世界表达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开启了长三角一体化大开放、大发展的新征程。连云港市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一支,加快融入长三角发展是未来数年内的开放重点。随着连云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提速和高铁时代的到来,融入长三角发展已时不我待。连云港要抓住长三角大开放的机遇期,用好区域联通的各项政策,吸引长三角地区的人才、资金、信息、物流等产业资源,开展跨境商贸发展。

四是发挥区域原有政策优势。连云港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多年来一直都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地区之一,先是从国家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到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江苏沿海大开发城市群、我国东中西合作示范区等,再到“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核心区和先导区。从国家政策层面上看,在国家每一个开放阶段上,连云港从来没有失落过,政策沉积非常丰厚。但是,发展不快、层级不高依然是连云港城市发展的缺憾。究其原因,就是未能持之以恒地发挥自身优势、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坚守城市的发展定位。因此,在发展跨境商贸过程中,需要确立目标,凸显优势,恒久笃行,主攻重点,砥砺前行,立足国家对于连云港的城市发展定位,用足用好各项先期开放政策,为实现连云港的“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打下坚实基础。

五、结 论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谋划的史诗性格局。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连云港如何落笔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2018年,连云港市市委提出了全力建设大港口、构建大交通、推动大开放、发展大产业、提升大城建、实现大发展的发展思路,其中推动大开放将是未来三年发展需要浓墨重彩抒写的一笔。城市作为一个广大群众安居乐业、集聚产业的综合空间体,如何发挥其产业枢纽和商贸聚散的综合功能十分重要,它既关乎民生、服务社会,也能带动经济、产业发展。

为了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就要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全面对接连云港自贸区建设,用足用好区域地缘禀赋,整合城市的区域商贸资源,推动港口枢纽功能和城市商贸功能的融合发展,因地施策,东西对进,内外并举,用足政策,精准发力,搭建我国长三角区域性的跨境商贸平台,努力构建“港口—城市—商贸—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格局,为建设名至实归、商贸兴旺的“一带一路”交汇点上的支点城市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建民,赵 鸣,等.江苏对接“一带一路”若干问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连云港市市委、市政府.连云港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Z].2018-04-08.

[3]连云港商务局2018年电子商务工作总结[Z].2018.

A Study on China Railway Express to Europ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Trade in Lianyungang

ZHAO Ming1 LIN Bei-zhan2 MING Lei3
( 1. Jiangsu Marine Economy and Culture Research Centre, Lianyungang, Jinagsu, 222005; 2. Logistic Un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of China Freight Forwarders Association, Beijing, 100000; 3. PCC Lianyungang Committee, Lianyungang, Jinagsu, 222005)

Abstract: CR express to Europe is the gold-brand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The operation number of the express has exceeded ten thousand since the start to 2018. The perfect integration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and cross-border trade has brought multiplier benefits and spillover results to the operation cities, and also well fit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in the main node cities of CR express. As a national point city of “The Belt and Road”, Lianyungang is also the star city of CR express. The projects of China-Kazakhstan logistics base and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logistics base have become benchmark projects of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Lianyungang should actively take advantage of brand effect of CR express to Europe, fully implement national free-trade zone construction, vigorous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nge function of ports and the commerce function of cities, so as to set up a regional cross-border trade platform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n our country, try to buil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chain pattern of “Port-City-Trade-Industry”, and construct fulcrum city on “The Belt and Road” through implementing policies according to local situation, opening even wide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direction of west and east, and accurately carrying out exact projects.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CR express to Europe; Cross-border trade; Developmen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F51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583(2019)05-0005-14

[DOI] 10.19643/j.cnki.naer.2019.05.001

[收稿日期] 2019-03-27

[基金项目] 2019年连云港市社科基金项目“中欧班列与连云港跨境商贸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LKT1010)

[作者简介] 赵 鸣(1957-),男,江苏昆山人,副研究员,江苏省海洋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特聘专家,连云港市旅游协会副会长,研究方向:文化旅游、新闻出版、产业经济。林备战(1969-),男,江苏连云港人,中国货代协会“一带一路”物流联盟会长兼秘书长,研究方向:企业经济、港口经济、大陆桥运输。明 磊(1973-),男,山东肥城人,副教授,政协连云港市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责任编辑:高宏艳

标签:;  ;  ;  ;  ;  ;  ;  ;  ;  

中欧班列开行与连云港跨境商贸发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