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届五中全会两次突破:三次创新四次超越_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五届五中全会两次突破:三次创新四次超越_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五中全会两大突破三大创新四大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两大论文,全会论文,五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关键会议”。这是舆论对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基本评价。这次全会给即将到来的“十一五”作出了明确定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并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五中全会新意颇多,有的是老话题赋予新内涵,有的则是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的新提法。综合五中全会召开前后国内专家学者们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两大突破、三大创新、四大超越”。

两大突破

突破之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两个趋势的重大判断,为站在全局的高度解决“三农”问题打开了新的局面。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韩宝江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要着眼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教育建设及对农民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自身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际上就是跳出农村、农业、农民来谋划农村的发展,这对于提升农村、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维护农民权利,实现这一部分人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突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指出,调整城乡利益分配格局是“十一五”规划中“三农”政策的重中之重。调整城乡利益分配格局的核心,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机制。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经济研究所所长马晓河认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战略方针,应首先落实到对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上。“十一五”期间,政府应该大力投资农村公共品供给,并以此为契机,掀起新农村建设的高潮。

突破之二: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置于改革的首位

五中全会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专家指出,这个五年规划与以前的“计划”相比,更多地强调了改革,并对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五年的“改革规划”。全会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等7个方面,对攻坚阶段的改革作出具体部署。其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被置于改革的首位,并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韩宝江认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对政治体制改革、政府改革的一种新的提法,因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行政管理体制如何能够真正体现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新的发展思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这表明“十一五”对于政府如何能够到位、归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急切和鲜明。它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变革在今后5年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改革直接涉及到政府本身。

三大创新

创新之一: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5年10月1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一五”期间将从宏观政策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这标志着,近年来所确立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将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

专家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目前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明显扩大、三农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等问题,改善基本民生状况、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政策,可以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人数,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共同体的认同感。使社会成员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和谐的局面。

创新之二:将自主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五中全会认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提法。而对于今年以来中央领导频频提出的自主创新,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已经被提升到“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层面上的表述。专家们认为,五中全会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于整个产业发展的判断,表明下一步政策、资金和人力投入将会向这个方面加强。同时,这也指明了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方向,中国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提升整个制造业的制造水平。在这一战略部署下,未来在发展路径上,要从跟踪模仿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在创新体制上,从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在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的基础上,整体解决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特别是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上要下大工夫。在发展部署上,从以研究开发为主向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转变。在国际合作上,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

创新之三:“计划”让位“规划”折射理念变化

从“十一五”开始,在中国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权威人士和专家认为,这“一字之差”,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一是凸显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可以预见的是,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规划将主要运用市场机制,由企业自主决定投资方向,投资效益将成为引导资源流向的决定性因素。二是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将被淡化,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认为,过去我们制定的微观具体产业发展计划,更多属于市场、企业和资本自我调整的内容。而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今天,规划将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规划指标少而精,而且总体上是预测性、指导性的。从“计划”到“规划”,体现了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的突出转变。三是克服“越位”和“缺位”,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是政府的四大职能,后两项任务是政府极为重要的职责。但也恰恰是我国各级政府当前最为薄弱的环节。“十一五”规划将强化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并成为配置财政、税收等公共资源的重要依据。这是政府转变职能、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需要,也表明政府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

四大超越

超越之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指出,早在10年前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取得根本性转变,重速度、数量,轻质量、效益的情况依然严重。韩宝江认为,“九五”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总量不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压力和动力都不足。而目前依赖资源高投入实现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已对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挑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须。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更是赋予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内涵。张立群进一步指出,“十一五”期间,无论从市场的角度看,还是从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完善来看,都具备了支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

超越之二:以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调整产业结构

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个主方向上,“十一五”规划的制定面对的一个深刻背景是,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和“十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和偏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胡鞍钢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偏离了原定目标,二产增长迅速,三产增长缓慢,产业结构失衡更加严重;二是就业结构调整没有达到预期,二产资本深化排斥劳动力的同时,三产吸纳就业能力减弱,高增长低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认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和城市化水平低是造成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十一五”时期应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知识型服务业或“生产型”服务业。致力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以此作为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对于重化工业的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认为,不应简单地限制,而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加速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同时,政府的管制职能要由经济性管制转变到社会性管制上来,要将政府的管制职能主要集中在社会领域的外部性问题上,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经济职能的合理性定位。

超越之三:GDP增长目标从总量到人均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七个方面的目标。如果从数字的角度看,有两个“硬指标”:一是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提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小广认为,人均GDP翻一番指标是“十一五”规划的新提法,表明对经济增长的要求提高了,因为人均比总量更具体地反映增长的质量。而引入单位GDP能耗指标,则是首次对资源利用率提出了一个强制、明确、量化的约束,体现了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超越之四:区域发展形成全国联动大格局

近年来,国家逐步明确了四大区域发展战略: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期间,一个整体联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将全面展开。王小广认为,新时期的区域发展将更强调整体协调。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要求,比如,东部率先,更强调质量的提高;中部加快崛起,则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都要快;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着体制问题;西部地区更为突出的是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的完善、扩大开放等。与此同时,还要全盘考虑、统筹协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卢中原指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要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的条件和机会。“十一五”时期,国家要进一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并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支持体系,为逐步缩小地区间社会发展差距创造制度条件。

标签:;  ;  ;  ;  

五届五中全会两次突破:三次创新四次超越_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