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一国两制”_改革开放论文

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一国两制”_改革开放论文

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与“一国两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国论文,化与论文,世界文化论文,两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顺应了20世纪末世界文化由解构、沟通、重构这一多元共存的总体发展趋势,就其已经生成的世界影响而言,它不仅是不同政治经济体制的国家或地区走向沟通的共同话语,也是社会主义文明向人类文化中心移位的具有巨大的潜在影响的文化模式。

关键词 一国两制 文化模式 文化中心

中图法分类号 D033. 4

“一国两制”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前提下制定出来的一项科学决策。之所以说是科学的,首先是因为它顺应了——

历史的文化转型期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的新格局

人类文化进化到20世纪末,有种种迹象表明,它迎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文化转型时期。文化转型时期有两大特征:一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文化的发展陷入危机,发生裂变,由纵向的传统承传,走向横向的文化开拓,主流文化遭到质疑、背叛,异己文化得到认同,文化走向解构、沟通、重构。二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文化的发展由一元独霸或二元对立走向多元共存。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8年就有预言。《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20世纪末文化转型的文化解构、沟通、重构与文化的多元共存表现在经济与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由第一阶段的工业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经过第二阶段的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发展到第三阶段的信息资本主义/后资本主义。第一阶段以自由竞争、资本积累为特征,对它的分析与总结,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二阶段以电气化与通过战争瓜分世界为特征,列宁主义来源于对它的分析与总结;第三阶段以电脑/信息化、多元化为特征,毛泽东思想的“三个世界”理论与邓小平思想的“改革开放”理论,便是对这一阶段历史的分析与总结的成果。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伯马斯认为:体系的形成,首先是“定位”或“自我设限”,无规矩不成方圆。而体系一旦形成就会走向“封闭”,也就意味着走向“老化”。“新生”的唯一途径只有与“非我的”体系沟通,以求突破“自我设限”走向“重构”。事物的发展之路即批判/解构——对话/沟通——重建/重构之路。按照这一理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即是一个理论解构、沟通、重构的过程,列宁主义对马克思学说的发展,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的发展,“改革开放”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也莫不是一个理论解构、沟通、重构的过程。哈伯马斯的理论一方面摧毁了“欧洲中心论”,促使西方文化体系解构,与第三世界文化体系沟通,走向重构;另一方面为马列主义的发展提出了面向世界的问题,为第三世界的发展提出了面向世界的问题,即改革开放的问题。总之,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多元共存的问题。

具体说来,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的生存关系更加密切:环境污染,生态平衡,战争与核能的威胁,人口剧增与贫穷的问题等,都不再只是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某一阶级的事,而是全球与全人类的问题。经济发达的国家不能无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文化落后与发展的愿望,同时,前者需要后者的商品市场与能源,后者需要前者的技术与资金。另一方面,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以及90年代后一些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等,打破了50年代前以欧美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改变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单一的依附与被依附的经济关系,形成了世界经济多元化、多层次、多中心的新格局。

经济上的发展必然带来政治上的变革。1946年,约旦、叙利亚、菲律宾相继独立;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宣布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1951年,利比亚独立;1957年,加纳成为非洲的第一个独立国家;1963年,阿尔及利亚与法国分庭抗礼。一方面是强大的殖民体系的崩溃,另一方面是以1955年万隆会议为标志的“第三世界”的形成,从而促成了世界政局的多元化、多层次与多中心。

总之,垄断已经崩溃,殖民体系已经瓦解,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欧美化已不可能,多元化、多层次、多中心已成为现实,和平共处、沟通、对话已成为历史的发展趋势。德国历史哲学家史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说得好:这种多元化、多层次、多中心的文化格局,一方面促使人们自觉地面向世界,形成一种“全球意识”,另一方面促使人们自觉地保持自身文化的特点,追根求源,形成一种“寻根意识”。顺应这一世界文化潮流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方面强调开放,面向世界,一方面又强调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的道理正在这里。从而使中国的经济与政治走向多元并存——“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作为中国统一的方略,集中地体现了——

多元世界文化新格局中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体制间的关系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它上百年的历史,至今占据着人类文化的中心位置,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社会主义文明则是20世纪的新生事物,一直处于人类文明的边缘地带。马克思所预言的,帝国主义作为垂死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可是,帝国主义通过电脑的运用又创造了一个信息化时代,过渡到后资本主义。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社会主义文明作为资本主义文明的一种替代结构,它将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结果,社会主义却首先在封建专制的俄国取得了胜利;接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又纷纷建立了社会主义体制,社会主义在无声无息中与贫穷绑到了一起。20世纪80年代,对社会主义来说,是一个非常时期,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经历了一场动荡和大变革。欧洲社会主义阵营的动荡与前苏联的解体,更是将社会主义带进空前的危机。这是现象而非本质。

在本质上,资本主义文明带来了人类文明史的辉煌,后资本主义时代可谓资本主义文明的颠峰。这种颠峰在哈伯马斯看来,正是资本主义文明的理论体系趋向完备的表现。完备同时意味着封闭,意味着老化的开始。它的新生在于以社会主义文明为参照系,与之沟通,在解构的前提下走向重构。历史证明,把世界文明强行塞进资本主义文明这个已经设计好的框架之中,只会使西方文明走向没落。史本格勒在他的《西方的没落》中提醒西方:文明的多元化是一种趋势。因此,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动荡,尤其是前苏联的解体——作为社会主义强权的一极的消解,不仅没有造成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强权的一极的国际模式化,反面造就了世界政治经济体制的多元共存,随之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化/体制间的对话成为可能与必要。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模式,有一个丰富、发展、完善的过程。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第一次飞跃,不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形成,而是在封建专制下的沙皇俄国首先建立;再从列宁到毛泽东,社会主义理论又经历了一次飞詾,社会主义生长的土壤正是贫穷落后的国家与地区,欧洲社会主义阵营的动摇与崩溃,亚洲社会主义阵营的相对稳定,使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更加密切;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再经历一次飞跃,社会主义的特征不是贫穷与落后。如果说马克思的学说是一元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结构;那么,列宁的学说就是二元的:社会主义在有条件的国家建立,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逐步替代资本主义;而邓小平的理论则是多元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可以和平共处,一国之内也可以实行“一国两制”。历史与现实都说明:贫穷落后不再作为社会主义的特征而被认可,社会主义体制只有迅速地使“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公民摆脱经济与文化教育的落后,才会有出路。社会主义或第三世界文明如果想挣脱过去的文化边缘、从属地位,向人类文化的中心转位,就必须寻求与资本主义、第一、二世界的沟通,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共同话语。“一国两制”政策正是这种双方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共同话语之一。当然,它必须符合中国国情——

中国的国情与“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的国策

1.多种政治经济体制并存的历史与现实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大陆自1949年以后采用的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模式;台湾实行的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香港、澳门则是由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带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殖民统治。祖国的统一,首先面临的便是文化模式的选择问题,而三方的既得利益者都公开表示不愿放弃自己的利益,即不肯遵从异已的文化模式。可是,祖国必将统一,香港、澳门等也将在新世纪到来之前先后回归祖国。祖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国人的愿望。那么,统一后的社会在政治经济体制上何去何从?或说以何种文化模式统一祖国?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

2.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历史是不能改变的,现实更要切实面对。尽管香港、澳门的殖民统治是由历史上的屈辱条约造成的,台湾的资本主义体制曾经是“不患贫而患不均”的中国民众斗争的对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以上三地区的政治在近30年间得到稳定的发展,经济也比较繁荣,民众的生活水准比大陆高出很多,若要这三个地区的民众放弃自己的利益,转轨到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中来,肯定是不现实的。然而,由于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大陆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许多人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一旦实行资本主义体制,贫富的差距将更加突出,使广大民众的生活失去保障。因此,若要让本来就贫困的大陆大众接受再大的贫困,也是行不通的。如此国情,便使统一后的中国实行“一国两制”,或以“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成为可能。

3.“一国两制”的可行性

在中国实行“一国两制”是可行的,因为:首先,这是对历史潮流——20世纪末世界文化转型的顺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20世纪末的中国文化转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和平与稳定。其次,由对立的、单一的政治经济模式到政治经济多元化的转变,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繁荣富强:一方面可以在经济与西方第一、二世界国家沟通,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的国际氛围;另一方面,又可以坚持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保持独立自主,避免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再次,“一国两制”能够对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各地区人民的利益统筹兼顾。

事实上,大陆的改革开放,正是朝“一国两制”方向迈出的第一步,事实证明也是成功的第一步: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后,扩大了港、澳、台的商品市场,同时为大陆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与技术,为各方面都带来了好处,表明两种政治经济体制完全可以走向沟通,和平共处、“一国两制”将会保护各方的利益,中国在联合国的政治地位将会日趋重要。

标签:;  ;  ;  ;  ;  ;  ;  ;  ;  ;  ;  ;  ;  ;  ;  

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一国两制”_改革开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