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紫癜性肾炎70例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王文教

王文教

衡南县第三人民医院 湖南衡阳 421155

摘要:目的:小儿紫癜性肾炎70例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08月~2014年08月收治的70例小儿紫癜性肾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优质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病情分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00%和2.85%,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紫癜性肾炎患者采用优质治疗方式后,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症状及其反应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紫癜性肾炎;临床疗效;病症分型

有关研究指出:小儿紫癜性肾炎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血管炎之一。小儿紫癜性肾炎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年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临床表现多以皮肤紫癜、腹部疼痛、关节肿痛为主、严重时可能累及肾脏。本病的发病机制为:小儿血管壁免疫性损伤致使血管通透性水平明显提升,周边血液组织及淋巴组织大量渗出,在IgA参与下,致使患儿出现包括皮肤、黏膜、以及多内脏器官在内的病变反应。当前,多以泼尼松配合霉酚双酯的方案对患儿进行干预,但对于部分患儿的干预效果不够理想。因此,为进一步研究小儿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案,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小儿紫癜性肾炎患者,分别采用基础治疗方式与优质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病情分型结果,现资料统计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3年08月~2014年0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小儿紫癜性肾炎患者,每组各35例。其中男41例,女29例。观察组,年龄2岁到8岁之间,平均年龄(5.12±1.12)岁。对照组,年龄2岁到8岁之间,平均年龄(5.63±1.11)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以上患儿满足纳入标准:(1)全身或四肢可见点状或斑块状出血,不高出皮肤,反复发作。或出血斑点略高出皮肤,色鲜红或暗红微痒,可伴腹痛或关节痛等症;(2)伴发低热、齿衄,严重时可出现头痛、昏迷、便血、尿血;(3)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正常。排除标准为:(1)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2)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3)严重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代谢;(4)检出存在其他疾病、证候或合并症。

1.3治疗方法

1.3.1血尿型、血蛋白型

当患者在高倍镜下检测后出现血尿或者是轻度、中度蛋白尿情况时,通常我们在病理上将其作为单纯的局灶节段或者是弥漫系膜增生病变情况,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雷公藤多甙片、低分子肝素等药物进行治疗,雷公藤多甙片的药物用量标准为每天1.0mg/kg-1.2mg/kg,每天最大用量不能够超过45毫克,肝素采用静脉注射方式,每天其用量控制在100U/kg范围内,每天一次,持续治疗三个月。

1.3.2孤立性血尿型

这类型患者在高倍镜下检测后其主要是表现为肾小球出现异常情况,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保肾治疗方式,采用雷公藤多甙片、肝素药物进行治疗,雷公藤多甙片的药物用量标准为每天1.0mg/kg,肝素采用静脉注射方式,每天其用量控制在100U/kg,每天一次,持续治疗一个月到三个月,治疗时间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情况和治疗效果加以调整和控制。

1.3.3肾病综合型

此类患者在高倍镜下检测后其主要表现是出现大量蛋白尿情况,部分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同时并发血尿症状,因此主要是是采用皮质激素、抗血小板凝聚药物等实施治疗过程,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基础治疗外,还可以联合运用甲基泼尼松、强的松等药物联合用药治疗,用量标准根据临床医学中规定的药物用量标准和医嘱要求进行科学调整和控制。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00%和2.8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00%和17.14%,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的病情分型结果对比

两组患者的病情分型结果是四种类型,分别是血尿型、孤立性血尿型、肾病综合型以及血蛋白型,四组分型结果对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3.讨论

小儿紫癜性肾炎是当前临床中常见的一类病症,主要是过敏性紫癜病情所引发的肾脏损害情况,当前临床中对其发病机制研究后,最可能的影响因素就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发生感染后所引起的一类变态反应情况,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一些药物、食物、植物花粉、虫类等过敏后所引发的一类病症,这种疾病的季节性比较轻,同时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临床中加强了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实施,旨在提升治疗效果。

本次分组研究后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了小儿紫癜性肾炎患者采用优质治疗方式后,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症状及其反应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建,杨濛,翟文生,张霞.自拟中药方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免疫调节机制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22:309-312.

[2]常克,沈智峰,刘美贵.敌蛋汤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疗效[J].辽宁中医杂志,2015,01:72-74.

[3]刘立纲,周太光,卢昌碧.小儿紫癜性肾炎180例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2009,02:351-352.

[4]李艳华.小儿紫癜性肾炎91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29:108-109.

[5]黄岩杰,关霖静,郑宏,陈文霞,丁樱,刘霞,云鹰.小儿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探讨—附77例临床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03:148-150.

论文作者:王文教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2

标签:;  ;  ;  ;  ;  ;  ;  ;  

小儿紫癜性肾炎70例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王文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