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康复社会工作中专业价值伦理的运用与分析-以长沙心翼会所为例论文

精神康复社会工作中专业价值伦理的运用与分析-以长沙心翼会所为例论文

精神康复社会工作中专业价值伦理的运用与分析
——以长沙心翼会所为例

●曹 迪1吴 莹1张颢婷2

摘 要: 会所模式是近年来从国外发展而来的一种精神康复新模式。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又衍生出了新特点。在整个会所康复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价值伦理贯穿始终。精神康复的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更多取决于工作者处理伦理问题的能力如何。文章以长沙心翼会所为例,从建立信任关系、确定问题以及效果评估三个阶段去探讨分析精神康复社会工作中专业价值伦理的运用情况,来增强康复优势,提升案主的幸福感。

关键词: 精神康复 社会工作 价值伦理 会所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精神疾病患者(以下简称“精分患者”)由于病症将会给自身以及家属带来病耻感,这样严重影响其自身的生活与就业。中国自古以来的“差序格局”“面子感”对国人的影响,导致精分患者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随着社区康复的不断发展,国内涌现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社区康复机构,长沙市心翼会所就是其中之一。它遵循国际通用服务准则,以包容、接纳、尊重、平等、不批判和自愿参与作为会所的核心价值。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康复会所中社会工作的伦理与价值是如何应用到案主自身上,以及面对案主的伦理困境康复社工又是如何回应的呢?康复社工运用何种介入方式才能提升案主(精分患者)的复原力呢?

从而马尔可夫过程{ξ(t),t∈T},(t1

二、精神康复社会工作国内外研究综述

20世纪,米歇尔·福柯在(2012)《疯癫与文明》一书中认为“疯癫是一个社会空间”中的一个知觉对象,福柯认为精神病是一种社会构建。20世纪80年代美国精神健康研究的著名学者安托尼称之为“复原的时代”(Anthony,W.A,1993)。复原模式强调把精神疾病患者视为一个完整的人。刘继同、严俊和孔灵芝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战略升级与精神康复社会工作的战略指导地位》指出,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处于的战略地位以及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童敏在《生理—心理—社会的结合还是整合?——精神病医院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索》中对精神病患者开展了个案服务,并提出社会工作者介入精神病患者康复中,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伦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有一些学者研究的是社会工作价值论理在某一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上的应用。付立华(2009)分析了社区矫正中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运用。陈海萍(2010)探讨了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专业价值伦理的决定。黄耀明(2012)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上去印证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伦理的契合性。

四、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在长沙心翼会所通过实地调查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同时运用观察法了解到会所的具体运作模式、社工面对伦理问题的应对方式,再通过非结构式访谈了解到会员自身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五、精神康复模式中的社工价值伦理的应用

(一)精神康复社会工作中价值伦理的探索

4.保密。保密行为是获得案主信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长沙心翼会所实习过程中,精分患者向我透露了自己想去就业的秘密。虽然他的家人是不同意他出去求职的。这也体现了在服务过程中一方面向案主保证做到保密原则,但另一方面保密不是无限制的绝对性职责。在社会文化压力下,社工员需要妥善处理保密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冲突的议题。因此,在康复过程中,康复工作者应尽可能地让案主确信他们是可以信赖的,确保康复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5.自决。即自我决定,是指工作者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能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强调案主最主要的能力在于有理解力和行使自己行动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在康复会所中的主要任务在于促成精分患者社会生活功能健全地发展,协助患者去除影响健全发展的阻碍因素。自我决定是最高的价值原则,它可以促成患者人格的成长,让患者健康成熟。不过案主自我决定的权利,必须在他是否有能力做建设性的决定,以及在道德、法律、机构功能等条件限制下才得以成立。

鉴于康复患者是有精神疾病、不能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一员,对重新融入社会常常有一定的排斥、畏缩和恐惧心理和不确定性认知。康复社工很难与这些人建立起信任关系。因此,在建立关系的开始阶段,社会工作价值观念使用得越是得当,越能直接推动社会工作者和康复对象专业关系的建立。

3.个别化。在会所模式中,工作者要采取个别化的原则——将每一位患者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受到不同的对待,体现其对个人的尊重。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会所模式中“工作日”的康复形式就体现了这一点。根据患者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到不同岗位,从事身体力行的工作。这样既满足了患者重新就业的需求,同时又体现了康复社工尊重患者个别化的原则。会所模式中真正将个别化原则运用到了实处。

2.尊重康复患者的潜能。在会所康复过程中,只有尊重和承认康复患者的潜能,坚持精分康复患者具有重塑性这样的理念,工作者应尽最大努力使他们看到或从内心感受到,自己还是被整个会所、社会、家庭及其周围邻里、朋友、同事所接纳和尊重的。这样才能逐渐走进康复患者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从内心表达出一种愿意接纳自己,愿意拥抱自己并重新进入社会的自我价值感。

社会工作是一项以价值观和伦理为导向的专业工作,精神康复社会工作中价值伦理的运用具相对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具体来讲,社区康复社会工作中的价值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接纳。接纳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对于案主要不仅拒绝判断,而且还要积极地追求理解。接纳就是要接受、相信、尊重案主的价值观和行为。实习过程中,对于精分患者的接纳在于首先肯定他不是一个“疯子”,应将患者看作是一个正常的人。康复工作者应该将康复对象本身连同他现在的问题一同接纳下来,然后才能以公正、客观、体谅的心态,在平等、温馨的环境中与精分患者深入讨论问题,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精神康复社会工作中的价值伦理分析

(一)精神康复工作中的价值伦理运用分析

甲状腺肿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系统肿瘤,其也是普外科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甲状腺肿瘤发病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女性患者较多,良性肿瘤较为常见,一般无非常明显的临床症状。手术方式是治疗该病症的主要方式[1]。

(二)会所康复关系建立阶段

等级相关系数.这种方法是Spearman提出来的,用来求两个顺序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要求两个变量都至少是顺序变量(也可以是等距量表或比率量表),但不一定要求它们服从正态分布.

在会所康复实务的每个阶段,包括开始建立专业信任的关系,到问题的确定与诊断、康复干预介入以及效果的评估等等,都体现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伦理的理念。

(三)康复对象问题确定与诊断

该阶段由于康复对象自身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工作者厘清问题的重要性,找出问题背后的成因。这时,工作者只有坚持正确的伦理理念和专业价值观,去伪存真,寻找问题背后的最佳证据,既注重外在社会资源的衔接,又重视内在资源的探索,才能促进案主更好地成长。

(二)初中体育课程地位不突出,教学评价形同虚设。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在初中教学中大多是一种被“欺负”的状况。尤其是那些面临中考的九年级学生,他们的体育课在一些时候要给主课让路。同时体育成绩的好坏也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期末成绩。虽然中考中设立了体育考试,体育的地位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还是不够突出。这也使得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一种“得过且过”的想法。对于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分析没有丝毫的积极性。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分数是教学评价的一种直接手段,但是一些体育教师会出现随意给分的现象,这种评价形同虚设,无法体现出评价的真正意义。

(四)会所康复评估与跟进

社工应该在正确伦理理念指导下,运用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对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并进行反思对话。通过询问一些关于会所模式,以及参与康复之后自身是否有改变等一些问题,又如评估康复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隐患,不断去挖掘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新问题和新需要。工作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尊重案主的内心想法和感受,促进康复对象积极参与到康复评估中来,否则难以体现精神康复的意义。

七、反思与总结

在会所康复模式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伦理。要求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要以宏观的视角来考虑康复过程中的各主体、各层次的伦理问题,这就促成了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伦理困境的产生,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决定何种价值优先考虑。因此,在会所康复实践中,要求工作者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关的价值观和伦理守则,具有高度的伦理敏感性,更重要的是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理论知识、实务经验等各方面的积累,培养应对危机两难问题的处理能力,以便在工作实践中正确认识伦理困境,做出适当的伦理抉择。

电子病历系统目前在临床大量使用,基本已经替代纸质手写病历。大部分电子病历系统提供了文本模板功能。文本模板在提供无纸化办公、避免重复劳动、节省时间方面有很大帮助,但也容易造成单纯粘贴复制出现病历千篇一律的弊端。与其禁止使用病历模板,不如做一套好的文本模板供进修医师使用。

参考文献:

[1] 齐薇.社区康复中社会工作伦理的运用.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下册),2013.9

[2] 付立华.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伦理运用探析[J] .山东社会科学,2009(08):128-130

[3] 陈海萍.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决定——基于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思考[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03):53-57

[4] 陈钟林,黄晓燕,等.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2)

[5] 童敏.生理—心理—社会的结合还是整合——精神病医院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索[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7

[6]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7] Anthony,W.A.Recovery from mental illness:The new vision ofserviceresearchers.Innovationand Research.1993(1),13-14

[8] Rebecca A.Vidourek,Michelle Burbage.Positive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stigma:A qualitative studyassessing studentattitudes[J] .Mental Health&Prevention,2019,13

[9] Wallcraft,J.The place of recovery.In S.Ramon&J.Williams (Eds),Mentalhealth atthe crossroads:The promise of the psychosocial approach.England,Aldershot: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5

中图分类号: F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14(2019)08-018-02

[基金项目: 2018年东北林业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精神康复社会工作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研究”(GXXYZ-2018-16)]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 100081;2.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作者简介: 曹迪(1995—),男,汉族,黑龙江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18级MSW社工专硕研究生,研究方向:精神康复社会工作,文化心理学;吴莹(1981—),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精神康复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张颢婷,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本科生。]

(责编:若佳)

标签:;  ;  ;  ;  ;  ;  

精神康复社会工作中专业价值伦理的运用与分析-以长沙心翼会所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