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与“老鹰再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鹰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改革”可能是当今中国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了,尤其是在语文界。为了帮助教师领悟新课标、把握新教材,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办起了人人过关的“‘一刀切’暨‘一步到位’”课改学习班,着实让那些不久前忙活应试的某些专家匆匆改弦易辙。这时的教育群体,颇像一艘原以为“苦海”无边的航船,突然发现了“余生”有望的陆地,寻觅到了扬帆求生的方向。
然而,近来有关省市情况反馈表明:“课改实验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学生能轻而易举在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还大幅度地提高了综合素质;相反,课改不但没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很多地方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了滑坡的迹象。”事实上,当形而上的素质教育无法完成传统教学中的教学任务时,应试倾向“抢”时间补课、“玩”题海战术的老方法就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挂羊头,卖狗肉”般瞒天过海了。可怜的莘莘学子在默默地承受着两座大山的压迫,实乃每况愈下。
其实,这种结果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一个教师从满足于传统教学的满堂灌或曰填鸭式到适应于新课标新教材要求的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再生”的过程,需要一番刻骨铭心的痛苦磨炼,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老鹰是鸟类里寿命最长的,一生可达古稀之年。据说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而立之年必须做出艰难而重要的决定。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无法有效地啄准猎物;它的爪子变得老化不堪,几乎尽失锋利,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几乎成为累赘,无法直刺苍穹。它只有两种选择:等待死亡的来临或痛苦更新。为了生存,它只能选择后者。150天漫长的操练,它必须努力地飞到山巅,在悬崖上筑巢,栖息在那里,不得飞翔。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生长出来。它会用新生长出来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拔出来,俟新的指甲生长出来后,它便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生长出来了。终于“老鹰再生”,重振雄风,再过30年的辉煌岁月。
细细想来,“课程改革”似乎亟须“老鹰再生”的磨难:“再生”嘴,使问不再局限于问出标准答案,而能问出睿智;“再生”手,使手不再局限于写出教案,而能写出作品;“再生”异想天开的翅膀——心,使心不再局限于思考“授人以鱼”,而能思考“教人以渔”。而个中以心之“再生”为急,孟子有语“心之官则思”,主脑“开动机器”,心已“再生”,嘴与手岂能不“再生”。
不过,这“再生”是有前提的:应该是有类龙种的内涵,而不是酷似跳蚤的外延。它们不可能是“凤凰涅槃”之际窃喜“从今后请看我花翎上的威光”的孔雀,暗思“哦!是那儿来的鼠肉的馨香”的鸱枭,妄想“从今后请看我们驯良百姓的安康”的家鸽,胡诌“从今后请听我们雄辩家的主张”的鹦鹉,计谋“从今后请看我们高蹈派的徜徉”的白鹤;它们领悟不了极端痛苦中蕴含着的莫大愉悦,将壮烈的“再生”异化成无聊的方术,把创造性的改革嬗变为“拆东墙,补西墙”的改良。当然,也应该警惕盘算“从今后该我为空间的霸王”的岩鹰,在功利性中,背离“再生”的宗旨。
“课程改革”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否,关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否;从战略上来讲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九鼎之重不言而喻。
在这关键的时刻,真正的教育家面对鱼龙混杂的局面,应该如何决定自己的处世原则呢?有一则幽默小品能给我们以启示:有人问一位政治家他的生活法则是什么,他回答说:“最伟大的生活法则是容忍;其次是不容忍;第三,最难做到的是能够区分容忍和不容忍。”借鉴并变通一下便是:既要容忍那些无意混淆伯仲者,又要不容忍那些有意偷梁换柱者;最伟大的处世原则,也是最难做到的,是能够区分容忍与不容忍的界线。换句话说,能够辨别“再生”与非“再生”,真“再生”与假“再生”的“庐山真面目”。一个教育家,抑或具有行政领导职务的教育家,有了这一处世原则,就再也不敢沾沾自喜于参加新课程通识培训会人次的数字游戏,就能够正确对待“课程改革”出现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从而力挽教育狂澜于指挥若定中!
标签: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