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市场中农户资金供给行为研究--以江苏省农户为例_供给和需求论文

民间借贷市场上农户资金供给行为研究——基于江苏省农户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江苏省论文,民间论文,资金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和农户经营的多元化,农户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强烈。但由于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具有规模小、周期长、监控难、风险大等特点,难以达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门槛,因此,小农经济天然地与民间借贷①相结合。[1]长期以来,民间借贷成为农户融资的主要形式,农户融资途径呈现非正规化趋势。[2]

      国内外学者对农村民间借贷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资金需求方——农户的角度。如韩俊等认为利率不是农户借贷的主要考虑因素,农户借贷需求取决于农户家庭收入、生产经营特征和家庭特征[3];Pham和Yoichi实证研究发现,农户的总耕地面积和人口抚养比是决定其向民间金融市场融资的关键因素[4];马永强认为信贷约束、利息成本、风险以及家庭特征是影响农户选择民间借贷的主要因素,但对民间有息借贷和无息借贷产生的影响大不相同[5];周宗安研究发现,收入来源、家庭规模和负债水平对农户信贷需求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家庭资产总值对农户信贷需求的影响显著为负[6]。由于受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限制,影响农户借贷需求的因素也随之不同。[7]大多数相关研究发现,尽管农户近年来获得了更多的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支持,但其仍面临较为严重的信贷约束。史清华等认为有资金需求的农户通过民间融资正是因为正规金融部门无法有效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8]吴典军和张晓涛研究发现,10%以上有借款需求的农户没有得到满足;由于贷款授信额度的严格限制,借到款的农户借款需求也未能得到完全满足,借款规模仅为借款需求的52%。[9]韩俊等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结果,有34%的农户受到正规信贷约束,且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受信贷约束的比重更是达到45%。[3]为了缓解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也为了降低农户对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依赖性以及降低民间金融市场利率,发展中国家政府往往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干预[10-11]。Shui-Yan研究指出,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干预会影响民间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选择,并产生不同的激励效应。[12]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深入分析了影响农户资金需求的因素,以及农户受到的正规信贷约束,但对民间借贷市场上农户资金供给行为的研究明显不足。民间借贷的蓬勃发展使得农户作为资金供给者的角色日趋重要,农户提供的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供给的不足。那么,农户的资金供给行为具有哪些特征?农户的资金供给行为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对农户有息供给和无息供给两种不同的供给行为,影响因素存在哪些差异?本文以农户②资金供给③这一视角,采用实证的方法回答以上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相关的政策含义。我们认为,农户的资金供给行为,即农户的资金供给决策,具体表现在对需求方的资金满足程度上。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2年7月对江苏省农户的调查。调查区域涵盖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能够代表江苏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经营活动性质,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异。具体地区包括,苏南:镇江(句容)和苏州(昆山和常熟);苏中:泰州(姜堰)和南通(海门);苏北:宿迁(沭阳)和盐城(东台和响水)和连云港(灌南)。本文在以上地区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640份,其中,苏南192份,苏中147份,苏北301份。问卷内容涉及2009-2012年农户家庭基本状况,生产经营状况,家庭资产及收支状况,资金需求和供给状况等相关信息。

      1.农户资金需求状况分析

      2009-2012年,存在生活或生产上资金需求的农户有279户,占43.6%,其中,212户曾从民间借贷渠道借入资金。从农村信用社获取借款的有92户,占从正规金融渠道借入资金农户的86%。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国农业银行逐渐淡出农村市场,农信社成为农户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取资金的最重要来源,其在农村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调查显示,除“不需要贷款”外,“未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原因”主要有“手续繁”“利息高”“无担保人”“无符合要求抵押物”“担心还不起”等。可见,正规金融贷款门槛过高,程序严格,手续繁琐,使得农户对其望而却步;再加上农户的资金需求较分散,农户缺乏担保和抵押物,严重阻碍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

      曾从民间借贷渠道借入资金的农户占所有被调查农户的33.1%,是从正规借贷④渠道借入资金农户数的两倍,说明在农村,民间金融市场比正规金融市场更活跃。其中,96.7%的借款对象是亲戚、熟人或朋友,由于亲缘或地缘的关系,大部分农户仍把亲友作为获得资金支持的最重要渠道。

      2.农户资金供给行为分析

      自2009年以来,曾有资金供给行为⑤的农户有214户,其中,98.6%的农户把资金借给亲朋好友,这与农户的借款来源首选渠道十分吻合。但由于资金供给农户自身条件限制或需求方特征的影响,仍有14.5%的农户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方资金需求。调查中发现,农户供给资金较少规定利息,73.9%属于无息供给。这与以往研究中发现的无息借贷比例存在差距,说明随着市场经济意识在农村的普及和深入,农民对资金的理解和使用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并逐渐认可和接受有息或适当范围的高息借款。

      与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相比,农户的资金供给规模、供给用途、供给方式和供给时滞均存在很大差异(见表1)。

      

      (1)供给规模

      农户供给规模远小于正规机构供给规模,44.86%的农户借出金额低于1万元,借出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农户只有8.4%,而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占了40.2%。调查发现,随着供给规模的扩大,有息供给比例呈增加趋势。2000元以内均为无息供给;供给金额在2000~10000元,有息供给占18.52%;供给金额扩大到20000~50000元时,有息供给达到33.33%,甚至出现2~3分的高息借贷。农村民间借贷市场呈现无息小额与有息大额并存现象。

      (2)供给资金用途

      根据对农户供给资金用途的分析,生产性用途供给相对较少,且明显倾向于投资非农产业。非生产性用途供给占较大比重,主要用于购建房屋和婚丧嫁娶方面,购买生活品和教育医疗用途所占比重较小(见表2)。统计发现,生产性借贷的有息供给比例高达56.7%,而非生产性借贷的有息供给仅为3.7%。说明当供给的资金用于能够产生利润的生产性项目时,农户一般期望获得一定报酬;而对于生活性用途项目或应急借款,农户供给资金更大程度上看重的是“人情收益”,而非借贷收益。

      

      (3)供给方式

      仅有42户农户借出资金时规定了还款期限,期限一般在1年以内,大部分农户认为有就还,有多少还多少。虽然没有明确的期限限制,当资金供给方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时,需求方都得设法还上,这种隐性期限增加了民间借款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对农户的生产和消费均产生很大影响。

      农户供给资金时签订借款合同或借据的比率很低,没有农户要求抵押或质押,降低了供给成本。原因在于民间借贷双方的信息较对称,借贷双方间的信用不依靠现代契约树立,而是一种自我履约行为[13]。但是,随着供给规模的增加,无字据借贷的比重显著下降,反映出借贷风险随着借贷规模的增加而增加,为了保证款项的安全,借出者更加倾向于立据为证。

      (4)供给时滞

      由于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遇到突发事故或天灾人祸时,融资需求需在短时间内得到满足。调查发现,55.7%的供给方农户表示会在一天内借出资金,在一周内借出资金的农户达到69.5%。相比于正规借贷,农户之间的借贷程序简便,费时短,效率高,能更好地适应农户融资需求时效性的特点。

      三、计量分析

      1.模型与变量选择

      本文研究农户的资金供给行为,分析农户资金供给决策的影响因素。仅当资金需求方向某农户借款时,我们才能了解到该农户的资金供给决策;而本文的数据中存在没有需求方向其借款的农户样本,若剔除这些样本,直接用OLS法进行估计,会产生选择性偏误问题,因此本文使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来解决此问题。由于在民间借贷市场上,农户的资金供给行为分为无息供给和有息供给,对这两种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分别进行讨论。

      根据Heckman两阶段选择的思想,将农户的资金供给行为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所有样本,分析是否有需求方向农户借有息(或无息)借款,本文采用二值Probit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民间借贷活动通常依托的社会关系主要指亲友关系,亲友之间交往和维系感情的主要手段在于人情往来时的礼金支出,本文将人情往来收支⑥作为社会关系的代理变量之一。兄弟姐妹个数多少能够衡量农户社会关系延伸的广度,因此本文也将其作为社会关系的代理变量。(具体变量说明见表3)

      

      2.模型估计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采用Stata分析工具对Heckman两阶段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4。模型检验结果中,逆米尔斯比率是显著的,表明使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是适当的。

      估计结果表明,无论农户供给资金是否计息,自身家庭收入和储蓄对农户供给决策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反映农户自身经济实力的变量对农户供给资金决策产生正向影响,是因为经济实力反映了农户为他人提供资金帮助的能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越有经济实力的农户对需求方的资金满足程度越高。但需求方的经济状况、是否干部、社会关系、资金用途和利率对两种供给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需求方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借贷利率对农户有息供给决策存在显著正向的影响,但对农户无息供给决策的影响不显著。首先,经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金的偿还能力;其次,是否干部能够反映出社会地位的高低,农户普遍主观地认为干部的身份能保证投资的收益性;再次,借贷利率是对农户供给资金机会成本的补偿,影响农户资金的收益高低。这些均意味着,有息供给资金的农户在作出供给决策时看重的是资金报酬。

      与农户有息供给决策相比,借贷双方关系亲密程度、需求方农户的社会关系和信誉对农户无息供给决策呈显著正向影响。民间无息借贷多发生在关系密切的亲友之间,借贷双方熟悉程度较高,通常依靠信任维系借贷关系。基于此,农户供给资金较忽视利息收益,而重视对社会关系的考量。社会关系本身具有信息分享和减少机会主义的作用,需求方的社会关系越强,受到的隐性制约越大,从而违约的可能性较低,供给方对其的资金满足程度就越高。而从以往经济活动中表现出的信誉反映出需求方的诚信度,农户更愿意向诚信度高的需求方供给资金。此外,资金用途对农户无息供给决策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相对于生产性用途,无偿供给资金的农户对有非生产性资金需求的农户满足程度更大。

      

      四、主要结论与启示

      本文使用江苏省11个市县64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户资金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农户自身的经济状况对农户资金供给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但在作出有息供给决策和无息供给决策时,农户关注的需求方的特征存在差异。需求方是否干部,家庭收入状况和利率对农户有息供给决策呈现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无息供给决策影响不显著;借贷双方关系亲密程度、需求方社会关系、信誉和资金用途对农户无息供给决策呈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有息供给决策影响不显著。说明农户有息供给决策重视的是资金收益,无息供给决策更关注的是“关系”。

      在农村,依靠民间信任维持的民间借贷效率较高,其信息优势和交易成本优势均来源于相对集中的社会关系网,可以为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提供借鉴。金融机构也应重视社会关系的建立,重视员工本土化问题,利用来自当地的职员进行业务扩展,以减少信息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更有效地降低坏账率,也使农户的信贷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此外,对于那些既被正规金融机构排斥在外,又缺乏民间借贷所需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暂时不好却有很好前景的农户,政府应通过采取创新措施和手段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农户供给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供给不足,更有效地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政府或金融机构应帮助其继续健康发展。但是对于农村地区出现的高息借贷现象,政府应给予严格防控,以免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①本研究所指的民间借贷具体包括:亲戚、朋友借贷,民间放贷人等不受相关部门监管的借贷。

      ②本文农户指农村居民,包括居住在农村从事非农生产的居民。

      ③本研究不考虑农户借出资金的来源,即不管农户的资金是从何方获得的,只研究其供给决策问题。

      ④正规借贷:包括农信社、农合行、农商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借贷。

      ⑤曾有过资金供给行为的农户包括:有人向其借款并有借出资金的农户;有人向其借款,但没有借出资金的农户。

      ⑥何军等[14]用“亲友随礼金额”来表示农户与本村村民、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章元,陆铭[15]将亲友关系扩展为送礼的金额和礼金的数量两个方面。本文认为,人情往来收入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农户在过去或将来的人情往来支出,因此本文将人情往来收入和人情往来支出加总进行分析。

标签:;  ;  ;  ;  ;  ;  

民间借贷市场中农户资金供给行为研究--以江苏省农户为例_供给和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