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数字化文化馆打造群文工作升级版论文

建设数字化文化馆打造群文工作升级版论文

建设数字化文化馆 打造群文工作升级版

肖园丽 (信阳市平桥区文化馆 464100)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群众享有文化、参与文化、繁荣文化越来越多依靠网络、手机、Ipad等智能媒介。智能媒介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信息流的发展,极大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些智能媒介传播信息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前所未有。文化馆传统的文化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势在必行。

关键词: 数字化;思想转变;政府主导;总分馆制;平台建设

一、 数字化文化馆

数字文化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群众文化资源、提供全民艺术普及服务、管理文化馆业务的数字化服务系统和互动体验空间。

Duodenal adenomatous polyp, polyposis syndrome, duodenal pancreatic or gastric ectopia, or other benign neoplasms.

数字化具有系统化、开放化、双向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字化文化馆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一是记忆与保存更加永久化:数字化通过有效技术手段将文字、图像转化为数据,存储在高科技化的媒介上,能够保存数百年,数据可以无限制地被拷贝保留。尤其是“云”空间的出现更加方便了信息的保留和使用。二是传承与普及更加广泛化:数字化方便的记忆与保存功能对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和普及群众艺术意义重大,可以不受时间、地域、受众群体的限制,借助智能媒体手段使传承和传播范围更广。三是创新与发展更加便捷化:通过数字化文化馆的线上线下服务功能,既可以满足群众对文化的单向吸收,还可以数字化的平台通过问卷调查、材料搜集、数据分析的方式实现群众对文化馆服务者的信息反馈,对于群众文化作品的创新更加集思广益,推陈出新。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色环电阻的识读与检测,要牢记每一种颜色所代表的数字、倍乘、允许误差,通过多读多练提高读色环的速度与准确度,在练习的过程中形成读色环的技巧。同时读色环时要认真严谨,培养职业道德与情操。这节课大家掌握得很好,请继续努力。

二、 数字化文化馆是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大势所趋

(一)更加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已经普及,特别是手机移动互联网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手机互联网技术的人数已经相当多。据CNNIC2018年8月20日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7.88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8.3%。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群众上网的主要方式。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使用群体是建设数字文化馆的最大优势。这样的发展趋势使得建设数字化文化馆,开展数字化服务,拓展服务范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势在必行。

数字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牵扯到人员调配、经费支持和机构设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各级主导部门支持和协调这些问题。

(二)更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要求

目前很多文化馆还停留在仅仅是开通了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这些平台仅仅是发布一些馆内的公益演出、培训的历史信息,缺乏场地预约、网上培训课堂、网上讲座、亲子培训、志愿者服务等可以满足百姓点单的资源共享平台。

(三)有效推动文化馆的转型

传统的省市县区各场馆之间缺乏必要的资源共享,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哪里有演出就到哪里去的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文化需要,建设数字化线下体验空间和线上互动空间已经迫在眉睫。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还可以倒逼传统文化馆向现代化总分馆制建设的转型,让未来文化馆的发展更加适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要求。

三、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主要障碍

(一)认识偏差,重视不够

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来说,文化事业属于思想层面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但却不具有直接作用,而是起到鼓舞精神、积聚力量、凝聚人心的作用。从政府单位职能属性来说,文化馆作为由政府部门统一管辖的是事业性质的文化宣传机构,由于其对经济发展不具有直接的贡献,很多人甚至是政府职能部门对文化馆有无都可,导致很多人对文化馆和文艺工作者冷眼旁观,可以说文化馆一直处于党政事业单位机构的边缘部门。这就导致很多管辖部门对文化馆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财政投入不足,更别说数字化建设了。一些重视的地方部门即使是重视数字化的建设,但是在数字化设备采购上受政府审批制约,进程缓慢、效率低下、参数不高、质量不佳等。另外,受编制制约影响导致数字化人才奇缺,得不到足够的政府重视和投入是建设数字文化馆的最大障碍。

(二)主体不一,协调困难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的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一个大趋势就是总分馆制建设。总分馆制就是以市文化馆为中心馆、各县区馆为总馆、乡镇街道文化站为分馆、村文化活动中心为支馆的建设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享和管理共享。总分馆制的建成对于实现资源的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很多数字化的资源的统一调配必须要求一致性的运营平台和专门统一的人才进行管理和运营,这些都要总分馆制的同步跟进。因此,总分馆制是数字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必须要与数字化建设同步推进。

(三)场地稀缺,致命缺陷

每五年国家要对各级文化馆进行评估定级。对于县级文化馆建设面积的要求是至少2500平米,但在现实中,很多县级馆因为财政投入原因缺乏必要的场地,有很多县级文化馆是租用或者借用当地政府重大开会场地、商业用房等,用于日常的免费开放和公益培训。场地的建设不足数字化建设的致命缺陷。

(四)资金匮乏,进程缓慢

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十分必要而关键。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新的高科技设备、培训专业化数字化的管理人才、运营人才和维护人才,为满足场地需要,有些场地不足的文化馆也需要进行场地重建、扩建和改建等。这笔采购费、维护费、培训费、改扩建费用等都是一笔较大的投入。但在现实中,很多文化馆的财政预算经费由该级政府提供,县级基层政府大都财政紧张,对于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有限,存在着资金严重匮乏的现象,显然在推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性不强、主动性不高。

(五)人才缺乏,推动不强

目前,文化馆工作人员具备多才多艺专业技能的大都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年龄老化是主要问题,常常是“半退休”的状态,对于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存在着“我老了,跟不上时代”的不甚关心的心态;而30—45岁之间的工作人员,逐渐成为中层管理者,但是因为文化馆是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又处于实际权力部门的边缘,这些管理人员因为手中没有足够的权力,不能大展拳脚,对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上更是没有话语权,起不到实际的决定性作用;对于25—30岁之间大都是刚出校门的年轻人,由于进人制度的缺陷,这些年轻人虽然年轻、富有朝气,对于数字化这方面年轻人要比老职工接受的快,但大都没有工作经验、管理经验和艺术特长,对文化馆的未来发展存在着一种冷漠无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过一天算一天混日子的心态,对于数字化建设更是不感兴趣。这对于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未来发展十分不利。

四、新时代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主要策略

(一)转变思想认识是基础

国家文旅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已经向全国发布数字资源申请的信息通知,接到通知各级文化馆都在积极申请这些数字资源,以实现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服务更多广大乡村百姓的目标,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说明文化馆的初步数字化已经得到国家支持。接下来更深层次、更广意义上的数字化建设还需要各级政府、文化主管单位的主要职责。

胖子不耐烦地给了卡车司机五百元钱,把他打发走了,偷运树木与卡车司机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卡车司机只嘀咕说格老子的亏大了,油钱都不够。胖子说,算了算了,快走快走,我亏得还大呢!

(二)政府主导是保障

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该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本级国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要求“国家统筹规划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这个目前已经实现就是我们的国家公共文化云资源共享平台,关注“百姓文化云”的公众号注册之后,就可以共享很多的文化资源,这是政府推动数字化建设初步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努力,中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主要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题中应有之义不仅仅是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对文化生活的不仅仅是以娱乐填补精神生活的空虚,更重要的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广覆盖、多元化、高质量的追求,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品质化。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说,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了生理需求,还体现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各个层级当中。满足这需求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还是各个担负着群众文化机构、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社会团体的重要任务。文化馆作为活跃群众文化的重要机构,承担的任务和使命越来越重要,对于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大。我们必须要转变之前传统的思想认识,认清新时代赋予文化馆的重要使命和职责,正确对待文化馆的职能定位,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有时研究人员和日记主人是同一个人(“研究人员本人日记”),此时研究人员就以自身经历为考察对象;有时研究人员不自己写日记或不用自己的日记,而要求被调查者(往往是语言学习者和语言教师)写日记,供研究人员使用。

其中:是气体部分辐射亮度,是弹体本体部分辐射亮度, κλ是光谱辐射吸收系数, ds′, ds″是积分路段, ελ是光谱辐射发射系数. Lλ是光谱辐射亮度值.

(三)总分馆建设是载体

数字化建设需要一个集成的由上及下的综合服务体系,这个综合服务体系需要实现从市级群艺馆、县级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文化中心对文化资源的统一调配和分享、对文化从业人员的统一培训与管理,以实现文化资源的全覆盖,达到文化服务的广覆盖、无死角。但在现实中,乡镇(街道)文化站之间与县级总馆之间较为独立,总馆与分馆的交流并不紧密,只停留于业务指导层面,很多分馆的财政资金和人事管理、行政职能管辖都只属于该级政府,县级馆和各乡镇(街道)文化站普遍性被认为是交流与合作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关系,造成各级文化馆的建设主体不一,导致各级部门在推进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普遍,无法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建设数字化。

(四)平台建设是关键

数字化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数字化平台的建成。平台最基本的内容应该包括信息资源库、线下体验区、文化点单、场地预约、志愿者服务、反馈建议等模块。在推进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明确哪些场所实现哪些功能,需要哪些终端设备、需要多少带宽,为平台的建设打好基础,形成基本的数字化平台,这个可以在今后的建设中不断添加完善。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是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就是数字化。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加工创新传统的文化资源,可以使文化资源更容易传播和分享。数字化平台的建成更方便群众通过网上预约、网络直播、网络分享等形式预定培训场馆,是文化馆的各种文化服务职能有效延伸,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同时,数字化的服务方式可以突破时间、地点、技术和受众的局限性,使文化馆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和倾斜,实现文化服务的精准对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五)人才队伍是根本

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数字化人才除了会使用简单的智能手机、电脑的微信公众号、网站、微博等媒介的操作外,还要熟悉专业的数字化设备的运营、管理、维护、更新;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指导群众会使用手机、Ipad等智能设备、数字化大屏的使用与操作,让群众感受到数字化文化馆带来的新鲜感和体验感2,体会到数字化带来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方便性和舒适性。除此之外,数字化人才还要不断关注数字化发展趋势,认真研究数字化发展趋势和规律,及时把握数字化的信息动态,丰富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还要加强文化馆专业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建设新时代数字化文化馆打好人才基础。

三年来,大港油田建设井丛场达到114 个,井丛场钻井比例从9.12%提高至73.9%,节约各类征地4495 亩,钻井周期减少15.2%,以网电代替柴油发电减少了碳排放3447 吨、氮排放66.7 吨,减少泥浆排放7600 方,同时减少了钻井、地面配套、搬迁等费用,累计减少建设成本1.73 亿元。

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是未来的大趋势,各县区文化馆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要敢于“扒皮抽筋、进化蜕变、涅槃重生”,加大资金、人才、物资的投入力度,同步跟进总分馆制的建设,推动资源向基层延伸,实现服务的均等化,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满足广大群众对公共文化的新要求。

注释:

1.引自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2.林玉坤.新时期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浅析[J].中国民族博览,第50页.

参考文献:

[1]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2]林玉坤,新时期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浅析[J].中国民族博览,第50页.

作者简介:

肖园丽(1987.11- ),女,新疆吐鲁番人,研究生学历,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现工作单位为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文化馆,职称为讲师。

标签:;  ;  ;  ;  ;  ;  

建设数字化文化馆打造群文工作升级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