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抗菌肽的研究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抗菌肽的研究

马殿飞[1]2017年在《美洲大蠊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美洲大蠊药材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药材采收加工,药材鉴别、检查、含量测定项等进行探究,建立各项的具体质量规范方法,优选出主要质控成分的工艺条件,提高和补充地方标准,制定较为完善可靠的美洲大蠊药材质量标准。方法对于美洲大蠊药材的采收加工和性状控制项,在养殖基地进行专门的考察和记录养殖、采收、加工和贮藏过程;详细观察统计性状特征和各项性状参数。薄层鉴别项:比较了地方标准的鉴别条件,以正丁醇-乙醇-水(2∶1∶1)为展开剂,0.5%茚叁酮乙醇溶液为显色剂,在105℃加热后显色。检查项: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美洲大蠊地方标准和中国药典的检查方法对美洲大蠊的检查项进行研究、验证、补充和完善。含量测定项:对药材进行多成分含量控制,总氨基酸以L-丙氨酸为对照,采用UV法测定,检测波长为570nm。首先优化出脱脂条件(脱脂时间1.5h,脱脂温度70℃,料液比为1:30),以能最大限度的脱去药材油脂。其次,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优选出美洲大蠊药材总氨基酸提取工艺(乙醇浓度为80%,提取时间1h,提取次数3次,料液比5∶75)。核苷酸类成分以尿嘧啶、次黄嘌呤、肌苷为对照,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先采用单因素法优选出药材核苷酸类成分的提取条件:65%乙醇,超声提取1h;HPLC法色谱条件:色谱柱为YMC-Park Pro-C18型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3%甲醇溶液(含0.07%醋酸)和甲醇为梯度洗脱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柱温为25℃,流速为0.6ml/min。并对药材氨基酸和恒核苷酸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美洲大蠊药材的养殖、采收、加工较为科学,产量较高,能持续有效的为大生产提供质量较佳的原料药。性状描述方面:通过观察、统计比较研究,在长度(27~35mm)以及前胸背板(有黄白色底色带一红棕色蝴蝶形斑块)上与云南省地方标准和湖南省地方标准有较大差异,此项标准的提高更准确和有代表性。薄层鉴别项:专属性强,在硅胶板上,与对照品相同位置处能显示出较为明显的桃红色斑点。检查项:对其各项的限度规定为:杂质不超过0.3%,水分含量不得过10%,比地方标准规定的12%提高了2%;总灰分不得过6%,比地方标准规定的8%提高了2%;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0.5%,比地方标准规定的1.6%提高了1.1%;浸出物含量不得低于20%,与地方标准规的一样。含量测定项:总氨基酸含量不得低于3.0%,核苷酸类成分含量中尿嘧啶不得低于250μg/g、肌苷不得低于650μg/g、次黄嘌呤不得低于550μg/g。10批美洲大蠊药材供试品中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百万分之二十,砷盐含量均低于百万分之二。结论本研究首次对美洲大蠊药材进行系统的质量标准研究,从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检查、含量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对比了地方标准收载的美洲大蠊药材标准,在采收加工方面有所完善,性状标准方面有所提高和补充,增加了能代表美洲大蠊药材药理药效的物质基础质控指标并进行含量控制,对薄层鉴别项进行了薄层展开条件优化,结果验证了地方标准对其质量控制的优越性。检查项中,对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控制限度有所提高,并对其进行重金属检查和砷盐检查,由于其有害于人体的含量值远低于规定限量,故重金属和砷盐检查项不纳入本标准。通过本次研究拟建立了较为实际的,能反应较好质量和疗效的美洲大蠊药材标准。

刘辉[2]2016年在《抑制耐冷菌的乳酸菌抗菌肽筛选及其结构和抗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食品腐败是指食品品质发生变化,而无法被人们所食用。引起食品腐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微生物污染不仅可以出现在食品原料的初期,还可能伴随着成品或半成品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人们通常选择低温保藏或者冷冻的方法,用于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防止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但是耐冷菌的发现打破了人们对低温或冷冻可以保证食品质量的认识。乳酸菌抗菌肽作为一种天然防腐剂,在抑制耐冷菌方面具有很大潜力。本研究以乳酸菌为研究对象,旨在筛选出可以抑制假单胞菌的乳酸菌抗菌肽,并对抗菌肽的结构和抑菌机理及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为抑制食品中耐冷菌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通过96-孔琼脂扩散法,对实验室保存的325株乳酸菌进行筛选。获得两株抑制菌耐冷菌的乳酸菌T1和Q7,通过对两株发酵液中和有机酸实验、过氧化氢排除实验、蛋白酶验证实验以及Tricine-SDS-PAGE实验,确定两株菌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为抗菌肽。通过对两种抗菌肽性质研究,表明抗菌肽Enterocin T1和Plantaricin Q7可以有效抑制耐冷菌Pseudomonas flurescens AS1.1802,Pseudomonas putida AS1.1819,Pseudomonas aeruginosa CICC21636,Listeria monocytogenes ATCC19111和致病菌Escherichia coli ATCC25922,Salmonella typhimurium ATCC14028,Shigella flexneri ATCC1202 2,Shigella sonnei ATCC25931,Staphylococcus aureus。在不同pH值和温度下,抗菌肽Enterocin T1和Plantaricin Q7都具有稳定的抑菌活性。蛋白酶E、蛋白酶K、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以及木瓜蛋白酶都可以破坏两种抗菌肽的活性。两种抗菌肽对于不同的化学试剂都有很好的耐受性。通过16Sr DNA和API种属鉴定,确定产抗菌肽的二株菌种属:菌株T1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菌株Q7植物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以Enterococcus faecium T1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Q7的发酵液为原料,依次采用SP-sepharose、CM-FF、Superdex Peptide 10/300 GL对乳酸菌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最终获得高纯度的抗菌肽T1和抗菌肽Q7。LC-ESI/MS测定抗菌肽Enterocin T1分子量为4629 Da、抗菌肽Plantaricin Q7的分子量为4624 Da。通过指纹图谱分析两种抗菌肽序列,并未发现与两种抗菌肽含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通过对两种抗菌肽的氨基酸成份和序列的分析,抗菌肽Enterocin T1含有41个氨基酸,部分氨基酸序列为:M-A-E-T-F-A-P。抗菌肽Plantaricin Q7含有40个氨基酸,部分氨基酸序列为V-H-A-K-I-K-F-D。采用荧光探针标记法研究抗菌肽Enterocin T1和Plantaricin Q7对单增李斯特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抗菌肽Enterocin T1和Plantaricin Q7都是通过吸附于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表面后,插入细胞膜的内部的作用方式抑制单增李斯特菌。抑制荧光假单胞菌的作用方式是以螯合Zn2+后,破坏荧光假单胞菌的外膜,最后作用细胞膜。研究还发现抗菌肽Enterocin T1破坏细胞胞上跨膜电位和pH梯度,抗菌肽Plantaricin Q7只能破坏细胞上的pH梯度。两种抗菌肽都能引起单增李斯特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细胞内K+和磷酸盐离子的泄露。选取牛奶、猪肉、带鱼作为食品模型,研究抗菌肽Enterocin T1和Plantaricin Q7在食品防腐中的应用。并以感观评价、菌落总数、TVB-N、pH值为主要指标反应抗菌肽Enterocin T1和Plantaricin Q7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抗菌肽可以有效的抑制荧光假单胞菌,对不同类型的食品起到良好的保鲜效果,并且保鲜效果随着抗菌肽活力的增加而增强。

彭勃[3]2018年在《L.paracasei FX-6产抗菌肽F1对细菌磷脂膜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抗菌肽的抗菌机制不同于传统抗生素,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食品保鲜等各个领域。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从Lactobacillus paracasei FX-6的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抗菌肽F1,具有广谱、高效、稳定的抗菌活性,并对F1的抗菌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F1对细菌磷脂膜的作用机制。通过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提取的磷脂、人工合成磷脂制备的脂质体模型以及磷脂双分子层模型研究F1对磷脂膜的作用强度和作用类型。并且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对F1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的构型变化、运动趋势以及能量变化等进行详细计算,结合实验数据,对F1的作用方式更进一步的分析。最后将FX-6产抗菌肽提取物应用于荔枝的常温保鲜中,研究抗菌肽的在果蔬防腐中的应用,再通过将FX-6接种到脱脂大豆培养基中发酵,拓展FX-6菌种的应用范围,降低FX-6产抗菌肽的生产成本。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抗菌肽F1对磷脂膜作用强度及机制的研究。F1能够使对细菌内提取磷脂和人工磷脂所制备的脂质体发生破裂,并且作用强度与磷脂分子的类型有关,对模拟细菌膜磷脂构成的脂质体作用较强,而对模拟动物细胞膜磷脂的脂质体作用很弱,其与F1的强抗菌活性和安全性的特点相关联。通过将磷脂铺展成固体支撑化膜(Solid Supported Lipid Bilayer,SLB),使用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Quartzcrystalmicrobalance with Dissipation,QCM-D)对F1的作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结果表明F1对磷脂膜的作用效果与其浓度有关,低浓度的F1主要表现为吸附作用,而高浓度的F1会导致膜的质量下降,粘弹性增加,磷脂膜破损。(2)类似F1肽链(F1-1)与磷脂双分子层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在CHARMM力场中通过NAMD(NAnoscale Molecular Dynamics)对F1-1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本文模拟F1-1在缓冲液和两种不同分子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的体系中发现缓冲液体系中的F1-1运动的自由度较高,肽链的螺旋结构比例会有减少的倾向,而F1-1在磷脂膜表面时会倾向于靠近膜表面,其N端与膜表面相互接触,呈插入姿势,同时RMSD值下降,SASA值上升,且F1-1的肽链中的部分氨基酸与磷脂膜之间形成氢键,同时体系中的范德华能等能量发生显着变化。(3)FX-6产抗菌肽粗提物对荔枝贮藏品质的影响。利用抗菌肽粗提物处理采后的荔枝果实,长期贮藏发现FX-6抗菌肽粗提物能够有效抑制荔枝表面的微生物生长,防止果皮霉变,增加好果率,其中1.0 mg/mL的抗菌肽粗提物处理组的果实贮藏至第6天时,好果率仍高于60%,效果优于施保克。同时该粗提物能够在抑制果皮微生物生长的同时,适当降低果皮的pH值,抑制相关酶活,从而有效防止荔枝果皮褐变。因此,表明抗菌肽粗提物有效提高荔枝货架期,改善贮藏品质。(4)FX-6菌种的大豆发酵应用。本研究将FX-6接种入脱脂豆浆中进行发酵,发现其发酵物对大肠杆菌等几种常见的食品腐败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效果,其最佳发酵条件为脱脂大豆浓度80 g/L,添加2%的葡萄糖,初始pH为5,32℃发酵5天。该发酵物中的活性物质含有抗菌肽F1以及抗菌物质F等,且含量比原牛乳发酵物中更高。表明脱脂豆粕可以作为FX-6产抗菌肽的发酵培养基,提高了FX-6产抗菌肽的应用效率。

李晓庆[4]2016年在《美洲大蠊多糖提取工艺优化与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针对美洲大蠊体内所含多糖,通过多种不同提取、筛选和优化的方法进行多糖的提取工艺,为创建高效的美洲大蠊多糖提取途径提供技术支持;使用葡萄糖参照,苯酚-硫酸分光法测定样品中的多糖量,比较各个条件下所提多糖量;观察小鼠在美洲大蠊多糖作用下免疫功能的影响,测定美洲大蠊多糖对S-180抑瘤作用下多项指标的改变,并为美洲大蠊在食品、药品方面的拓展研究提供可参依据。方法:采用盐提法、稀碱提法和木瓜蛋白酶水解法对美洲大蠊中的多糖进行提取,对比各个提取方法对提取率的影响,确定美洲大蠊多糖最佳提取条件。实验经苯酚-硫酸分光光度法对实验用美洲大蠊所提取出多糖量进行鉴定。利用试验分离得到多糖进行提高实验动物免疫功能及对S-180肿瘤生长抑制性的试验。结果:实验证明,木瓜蛋白酶水解法对美洲大蠊多糖的提取率是21.25%,高于其他方法。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A2B3C1,在60℃下,使用200μg·g-1作用酶持续进行1h为美洲大蠊多糖提取的最优法。动物试验表明,美洲大蠊多糖可以适当增加免疫器官的重量,促进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略有提高,小鼠的廓清指数和校正吞噬指数也有所增强。并且,美洲大蠊多糖在调节生物机体免疫力,增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方也变现出一定的作用。治疗组中,S-180肉瘤小鼠经多糖注射后,肿瘤生长受到影响,并且抑瘤率与用药量会居于200~600 mg/kg/d数据内递增。实验比较,美洲大蠊多糖的用量固定于每天600 mg/kg,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达最优值47.13%。结论:通过对美洲大蠊多糖的提取实验表明,不同提取条件的提取率存在各方面差异。使用木瓜蛋白酶水解法是美洲大蠊多糖提取的最好方法,并且实验条件可以控制。木瓜蛋白酶水解法是一种易于工业化生产的提取工艺方法,提取得到的美洲大蠊多糖可有效提高实验动物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药用产品开发前景,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也是可以值得预期的。

蓝江林, 周先治, 卓侃, 吴珍泉[5]2004年在《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抗菌肽杀菌作用初步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报道了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L.)抗菌肽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K88)的作用过程.电镜观察表明,美洲大蠊抗菌肽首先使细菌的外层及细胞质膜损伤,形成开口,导致内容物外泄而死亡,最后菌体崩解成碎片.

孙丰权[6]2018年在《钛种植体抗菌肽涂层的抗菌性及细胞相容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钛种植体表面载抗菌肽涂层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抗菌性及其对成骨细胞黏附、增殖的影响,为构建具有抗菌功能及良好生物活性的口腔种植体功能性生物涂层提供依据。方法:纯钛试件经超声微弧氧化、碱处理、硅烷化处理后,分别加入0.25、0.50、0.75 g/L抗菌肽Pac-525得到抗菌肽组试件(每组45个),对照组钛试件仅进行超声微弧氧化、碱处理和硅烷化处理。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观察各组涂层形貌并分析元素变化,吖定橙-溴化乙锭双染色检测各组试件与牙龈卟啉单胞菌共培养72 h后的活菌平均百分比和生物膜厚度,CCK-8试剂盒检测成骨细胞增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成骨细胞黏附、增殖数量及生长形态。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可见抗菌肽颗粒嵌入涂层表面的微孔中,各抗菌肽组C、N元素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对照组、0.25、0.50、0.75 g/L抗菌肽组的活菌平均百分比分别为0.58%、0.45%、0.34%和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50和0.75 g/L抗菌肽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物膜厚度[分别为(98.30±1.20)和(94.54±2.49)μm]均显着小于对照组和0.25 g/L抗菌肽组[分别为(117.63±1.46)和(117.99±1.29)μm](P<0.05);各抗菌肽组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数量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且细胞铺展较好。结论:钛种植体抗菌肽涂层可阻碍细菌生物膜生成,有较好的抗菌性且具有促进成骨细胞黏附及增殖的作用。

李娜[7]2016年在《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病程迁延的慢性非特异性结直肠炎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UC的发病率快速增长,相关的治疗药物也成了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临床上治疗UC常配合中药口服或灌肠,这不仅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率,而且还可以减少西药用量及减轻长期服用的副作用。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为我国传统的动物类中药,具有通利血脉之功效。近年来,以美洲大蠊为原料制成的制剂在防治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效果显着,如放射性食管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各类消化性溃疡,但对其作用机理的相关报道和基础研究甚少。因此,本试验首先以美洲大蠊乙醇提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动物试验探讨其对UC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对UC时细菌易位的干预作用;其次进一步以美洲大蠊乙醇提取物及其各极性部位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各极性部位对成纤维细胞功能、免疫活性的影响,以期阐明抗UC的机理。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如下:(1)美洲大蠊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多肽(17.59 mg/g)、氨基酸(5.75mg/g)、多元醇(11.60 mg/g)、粘糖氨酸(4.65 mg/g)、尿嘧啶(0.189 mg/g)。(2)以2,4-二硝基氯苯+乙酸复合法建立的UC大鼠为模型,探讨美洲大蠊乙醇提取物抗UC的疗效。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7):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洲大蠊提取物叁组(20,40,80 mg/kg)、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造模完成次日,给予药物干预,连续给药10 d。每天记录大鼠体重、大便性状,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实验结束后,解剖收集肛门以上约3 cm处的直肠,用于MPO水平及病理学检测,结果表明:美洲大蠊提取物能降低大鼠DAI、减轻肠道炎症指标水平并且能够改善上皮细胞缺损、腺体破坏、杯状细胞消失、炎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3)以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并且耐氨苄西林的大肠杆菌为示踪菌,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对UC大鼠细菌易位的干预作用。将24只无抗药性的UC模型大鼠连续给药4 d,同时灌服示踪菌,每天一次。实验结束后,解剖收集大鼠结肠、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肾。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美洲大蠊提取物高剂量组(80 mg/kg)能显着降低UC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率(p<0.05)。(4)从细胞水平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及其各极性部位对NIH3T3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PAE及各极性部位对NIH3T3细胞增殖的影响,其中PAE终浓度为250μg/m L时,促增殖作用达到高峰。采用羟脯氨酸试剂盒测定药物对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AE对胶原蛋白合成具有促进作用。考马斯亮蓝测定细胞总蛋白合成,结果表明PAE能够促进细胞总蛋白的合成。划痕实验表明PAE能使较多的细胞进入创口模型,加速细胞愈合速度,促进细胞的迁移。(5)以环磷酰胺(80 mg/kg)诱导的免疫力低下小鼠为模型,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及其各极性部位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uOH部位能够提高胸腺和脾脏指数,并对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较好的激活作用,可见美洲大蠊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以Bu OH部位活性最好。

李娟[8]2017年在《抗菌肽类和酶类酵母异源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生素的过量使用和滥用导致大量耐药菌的出现,特别是超级耐药菌的出现,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寻找新的更为安全高效的抗生素,以及不易产生细菌耐药性的抗生素替代物,对于保障人类健康,以及健康食品生产和动物养殖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需求。抗菌肽类物质是天然抗菌物质,具有稳定性好、无毒副作用、不会出现细菌耐药性等突出优点,也具有替代某些抗生素的潜力。因此,本项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人工合成抗菌肽和抗菌酶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将重组质粒导入毕赤酵母或乳酸克鲁维酵母中进行异源表达,获得了酵母表达的抗菌肽和抗菌酶,旨在为抗菌肽类物质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资料。本论文报道了几种抗菌肽类物质和具有抗菌作用的葡萄氧化酶的酵母异源表达的主要研究结果。1、构建了对革兰氏阴性菌有很好抗性的抗菌肽AP基因重组表达载体pPICAP,将其导入毕赤酵母SMD1168中,获得了抗E.coli的毕赤酵母菌株AP26,该菌株在培养的72 h时抑菌活性最高,之后抑菌活性降低,表明72 h时抗菌肽AP的表达量最高。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培养的72 h后,重组菌抑菌活性降低是因为发生了质粒的丢失。LC-MS结果表明重组菌株正确表达了抗菌肽AP。对菌株AP26进行了亚硝基胍(NTG)诱变,筛选到了抗菌肽AP表达量最高的诱变菌株APmu4,其抗菌肽AP最高生物效价达到1.7×109 U/L。对影响抗菌肽AP表达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pH为7.5、接种量为50g/L、盐浓度较高的YDFMY培养基、酵母提取物能够提高抗菌肽AP的表达量。2、构建了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抗菌肽AB基因的重组载体pPICAB,将其导入到毕赤酵母SMD1168菌株中,获得分泌表达抗菌肽AB的毕赤酵母菌株,该重组菌株对E.coli有抗性,LC-MS结果表明该菌株正确表达了抗菌肽AB。对重组菌株进行了NTG诱变,筛选到超量表达抗菌肽AB的诱变菌株ABN97。为了进一步提高诱变菌株抗菌肽AB表达量,构建了颤藻血红蛋白基因vgb的重组载体,将其导入到菌株ABN97中,筛选出了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ABN97vgb,抗菌肽AB生物效价达到4.53×108 U/L。对影响抗菌肽AB表达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pH为6.0、接种量为50 g/L、盐浓度较高的YDFMY培养基、酵母提取物能够提高抗菌肽AB的表达量,最高表达量提高了14倍。3、构建了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良好抑菌活性的抗菌肽菌丝霉素Plectasin基因重组质粒pPICPle,将其导入毕赤酵母并成功异源表达抗菌肽Plectasin。对重组菌株进行NTG诱变并筛选得到高效表达Plectasin的诱变菌株Ple100,其Plectasin的表达量提高了1.93倍。对影响菌株Ple100 Plectasin表达量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盐浓度较高的YDFMY培养基和酵母提取物能提高菌株Plectasin表达量。4、构建了抗菌肽PSI基因的整合型载体pLACPSI和游离型载体pKDUPSI,将其导入到乳酸克鲁维酵母KlSEL1基因突变型菌株中,筛选到分泌表达抗菌肽PSI的重组菌株。对重组菌株发酵液中抗菌肽PSI进行硫酸铵沉淀法和阳离子交换柱纯化,SDS-PAGE检测验证了抗菌肽PSI。对重组菌株产抗菌肽PSI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中性或偏碱性、酵母提取物和盐度较高的YDFMY培养基更有利于抗菌肽PSI的表达。纯化的抗菌肽PSI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叁线镰刀菌(Fusarfum tricinctum)、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平头炭疽(Colletotrichum truncatum)有抗性。水果保鲜实验表明纯化后的抗菌肽PSI也具有开发为新型果蔬保鲜剂的潜力。5、构建了葡萄糖氧化酶(GOX)基因的整合型载体pLACGOX和游离型载体pKDUGOX,成功将其导入到乳酸克鲁维酵母KlSEL1基因突变型菌株中,获得了一株能超量分泌表达GOX的乳酸克鲁维酵母菌株,其GOX最大表达量为70?7 kU/L,SDS-PAGE检测验证了GOX正确表达。研究了影响GOX酶活的因素,结果表明pH4件下GOX酶活最高,温度为37℃时GOX稳定,YPGal培养基中的高盐浓度对GOX有抑制作用。

张丹, 孙玉红, 李茂, 孙琴, 刘明华[9]2015年在《美洲大蠊多肽提取物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美洲大蠊多肽提取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制备美洲大蠊多肽提取物,TLC薄层色谱法鉴别美洲大蠊多肽提取物;建立小鼠肉瘤S180及小鼠肝癌H22移植性肿瘤模型,观察美洲大蠊多肽提取物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实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及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IL-2,IL-6,IL-12,TNF-α的水平,检测美洲大蠊多肽提取物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美洲大蠊多肽提取物含多种氨基酸和多肽;在25,50,100 mg·kg-1时美洲大蠊多肽提取物对S180的抑瘤率分别为29.08%,45.92%,55.61%,对H22的抑瘤率分别为16.51%,25.94%,46.23%,且能提高荷瘤小鼠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美洲大蠊多肽提取物能增强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升高荷瘤小鼠细胞因子IL-2,IL-6,IL-12,TNF-α的水平。结论:美洲大蠊多肽提取物有较强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增强荷瘤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晋家正, 李午佼, 牟必琴, 沈咏梅, 耿福能[10]2018年在《药用美洲大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文中认为以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为原料生产的康复新液等药品临床疗效显着,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饲养的药用美洲大蠊为材料,首次采用Illumina Hi Seq 2000和Pac Bio SMRT测序平台开展了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基因组组装、注释和分析。原始测序数据经过滤后得到1.4 Tb的二代测序数据和33.81 Gb的叁代测序数据。组装结果表明,美洲大蠊基因组大小为3.26 Gb,这在已报道的昆虫基因组中仅次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基因组重复序列含量为62.38%,杂合度为0.635%,表明其为复杂基因组。组装的Contig N50和scaffold N50长度分别为28.2 kb、315 kb,单拷贝基因完整性为88.1%,小片段文库测序数据平均比对率为99.8%,测序和组装质量满足后续分析要求。采用De novo预测、同源预测和基于转录本预测3种方法共注释到14 568个基因,其中92.4%的基因获得了功能注释。本研究首次完成了美洲大蠊的全基因组测序,也是大蠊属Periplaneta昆虫的第一个基因组,为美洲大蠊遗传进化分析和药用基因资源挖掘打下了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美洲大蠊药材质量标准研究[D]. 马殿飞. 云南中医学院. 2017

[2]. 抑制耐冷菌的乳酸菌抗菌肽筛选及其结构和抗菌机理研究[D]. 刘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3]. L.paracasei FX-6产抗菌肽F1对细菌磷脂膜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D]. 彭勃. 华南农业大学. 2018

[4]. 美洲大蠊多糖提取工艺优化与抗肿瘤作用研究[D]. 李晓庆. 佳木斯大学. 2016

[5].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抗菌肽杀菌作用初步观察[J]. 蓝江林, 周先治, 卓侃, 吴珍泉.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4

[6]. 钛种植体抗菌肽涂层的抗菌性及细胞相容性研究[D]. 孙丰权. 佳木斯大学. 2018

[7].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探讨[D]. 李娜. 江苏大学. 2016

[8]. 抗菌肽类和酶类酵母异源表达的研究[D]. 李娟. 兰州交通大学. 2017

[9]. 美洲大蠊多肽提取物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张丹, 孙玉红, 李茂, 孙琴, 刘明华. 中国新药杂志. 2015

[10]. 药用美洲大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J]. 晋家正, 李午佼, 牟必琴, 沈咏梅, 耿福能. 四川动物. 2018

标签:;  ;  ;  ;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抗菌肽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