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与现代化进程--论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困难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与现代化进程--论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困难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与现代化进程——浅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艰难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然性论文,资本主义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艰难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7020(2000)03—0061—04

80年代未、90年代初,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倾刻间崩溃。人们不禁问道:社会主义的产生究竟是否如考茨基等人所说的:“就像一个怀孕的妇女疯狂万分地猛跳而引起早产?”[1]社会主义还能否继续走下去?一时间,社会主义成了人们争论的焦点。在这里,笔者力尝从现代化的角度来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艰难性作一些探讨。

18世纪,由于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世界由此启动了它的现代化进程。人类社会开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变为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关系。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每个国家、民族、地区都先后卷入到当中来。但每个国家参与现代化进程的动因却又是不一样,大致可分为早期内生型和后期外生型。英、法等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其内部具备了资本主义产生的种种条件而发生了工业革命,最早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工业文明在本质上是扩张的,这不仅是因为它不断地更新技术,而且它对落后地区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它能瓦解落后地区原有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扩张,必然伴随着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先进国家为核心,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掠夺和剥削。

历史发展是不平衡的,落后国家、地区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封建生产关系牢固的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容易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进国家要赶超先进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有以下条件:一是对外取得民族独立,在经济政治上摆脱先进国家的支配;二是对内扫除封建经济的一切势力。这些,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实现。现代化越迟,越需要国家的推动。首先,现代化越迟,离先行国家越远,迫切性越强烈。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缩小差距,国家组织力量就越发重要。其次,现代化开始越迟的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离现代化的先行地区越远,民众在心理上和文化上对现代化的认同能力就越差,现代化因此必须靠社会精英来强力推进,而推进的工具只能是国家[2]。

那么,在封建生产关系牢固的国家里,其封建政权能否推动现代化呢?俄国通过彼得大帝改革,引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但由于俄国封建政权是在外国压力下而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它的现代化更多是通过军事来实现,这样使它走上了军事帝国主义的道路,另一方面,在俄国国内,它的现代化中保留着大量封建残余,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发展前提的,所以它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显然,这些因素成为了俄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阻力,这些障碍直到十月革命才得以扫除。俄国封建政权现代化是行不通的。而另一个封建生产关系牢固的国家——中国,它的封建生产关系于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清政府的统治下与殖民经济体系结合得日益紧密。清政府在日益成为洋人的朝廷的同时,也曾企图自上而下地启动现代化进程。但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使得它的现代化更加困难重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后来新政的失败证明了清政府不可能是中国现代化的动力。

封建制国家在面对外来压力时,企图通过维护传统生产关系的同时,启动现代化进程,这种将制度变革与技术变革割裂开来的错误现代化观念,其结果必然是失败。

那么,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的俄国和中国的现代化启动方式既然不是封建国家,又应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呢?

由于中、俄两国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势力弱小,因此不可能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由资产阶级领导各个阶层轰轰烈烈地进行反对封建势力。孟什维克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就证明了两国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事实上,在这两个国家里,只有用最激进的手段、团结最广泛的阶层,尤其是工人、农民,才有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为现代化进程扫清一切障碍。这个条件,只有通过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做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替代效应”,也就是说本应该在欧美首先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却被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和中国所替代。中国长期停留在封建社会,其实根本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但是,帝国主义的入侵,国际资本的涌入,却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产生了相当规模的买办资本主义和力量微弱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受压迫最深、受剥削最重、革命性最强而又比较集中的中国工人阶级。同时,旧中国作为帝国主义势力争夺的主要对象,统治秩序最不稳固、最容易垮台。这就使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不仅有可能性,而且有现实性。因此,帝国主义和国际资本主义充当了社会主义在中国迅速产生的“不自觉的工具”。没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转移,中国就不可能较早地进入社会主义。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资本及剥削的大规模流动在空间上改变了各个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的先后顺序。如果说这种替代过程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那么,恰恰是这种偶然性生动地表现了社会主义一定要发生的客观必然性。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俄两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两个民族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所做出的历史必然选择。

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政权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不发达的。如前所述,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一种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要求在现代化的启动阶段,权力相对集中于国家。因为不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国家不仅直接介入现代化的进程,而且成为现代化的最主要的启动者和推动者。在此历史背景之下,产生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

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发展格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指令与有限市场结合+集权型现代化国家机构[3]。 这种集权型的国家政权一经建立,便在全社会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动员和控制能力。国家能够集中控制各种经济资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身资源不足的困难,为现代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所启动的现代化进程是自上而下,即首先在上层政治领域内发生变革,然后用政治变革来带动经济变革,把国民财富和资源分配转移到推进现代化的国家权力手中,通过国家有计划地发展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由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具备了以上的特点,使得社会主义各国的现代化一经启动后,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经过了三个五年计划后,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长了11倍,占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4]。

就现代化进程而言,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基本解决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平等、社会不公正等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照此推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是能够顺利发展的。但恰恰正是这个当初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却隐藏着种种危机,最后葬送了东欧的社会主义。其中原因是什么呢?

不少历史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革命要取得成功,在革命政权建立之初,经济、政治政策都必须走得更远一些。但当革命的压力相对缓和或消灭的时候,就必须主动退回到成熟的经济基点上。社会主义在刚建立之初,都是处在一个敌对的外部环境中,面临着世界资本主义的仇视和包围。如苏俄政权刚建立,西方资本主义便要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社会主义各国采取的是超越了当时各国经济基点的经济政策,创建了集权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这种超前的模式是靠集权性的政治来驱动社会发展。政治热情是这一模式的激励机制,而存在战斗任务或敌对的外部环境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得以运转的条件之一。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通过短时间内集中起所有力量,用超前的赶超型发展模式来启动现代化,捍卫社会主义革命成果,但它往往忽视了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背景下,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仍有其运转的外部条件。但一旦外部敌对条件有所缓和或消失,社会成员的政治热情也随之消退,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便不可避免地陷入发展性危机。其实,倘若在这时,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主动将这种超前的政策退回到成熟的经济基点上,在国际矛盾缓和之后,着力解决国内生产力落后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由重点发展重工业转到着力发展轻工业,那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结局或许是另外一种样子。苏东剧变的原因之一便是人民的物质增长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社会不可能长期仅靠政治动员发展,人民也不可能长期靠政治热情去参加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小平同志的伟大举措——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从解放初超前的立足点退回到成熟的经济基点上,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获得了动力,使人民有了参与现代化的热情。

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封闭状态下进行的。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必须吸收、借用发达国家已有的积极成果,但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充分注意这一点。在两大阵营对峙的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在没有能够正确分析资本主义内部积极的、中性的、消极的成分的情况下,便在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中将自己封闭起来,将资本主义的一切视为异端加以排斥,使自己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日益落后。在这一点上,中国实行了苏东截然不同的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大量吸收资本主义已有的积极成果,使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腾飞,避免了苏东悲剧的出现。

由此可见,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道路探索中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而恰恰是它们没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找不到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基点,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严重脱节这一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情况,使得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发展出现了艰难性,陷入了发展性危机。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在面对外来侵略而被迫走上现代化道路并为之探索所作出的必然性选择。早期社会主义国家所建立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虽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成功,但从长期来看,它割裂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一味强调一大二公,忽视了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和生产力借力性的特点,使社会主义生产力长期滞后,从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也使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陷入了发展性危机。

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的艰难性、曲折性,并不是像许多人所说,人类社会一定要严格按五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顺序,也不是像考茨基所说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一个早产的婴儿。恩格斯指出:“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5]列宁也曾说过:“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6]由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现象, 各国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因而实际发展过程也就呈现多样性。各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不一定总是按同一个顺序,在一定条件下,历史发展会出现跳跃式前进。日耳曼跨越了奴隶社会而直接从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美国没有经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就直接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由于生产力的可继承性,使人类社会的跨越性发展成为可能。

当前社会主义的艰难性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失败。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国一定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道上阔步前进!

收稿日期:1999—12—22

标签:;  ;  ;  ;  ;  ;  ;  ;  ;  ;  ;  ;  ;  

社会主义与现代化进程--论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困难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